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4sh.com/overseas/31078.html
林则徐虎门销烟 戚继光抗击倭寇 文天祥抗元 岳飞抗金 郑成功收复台湾 屈原忠君爱国 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杨靖宇、赵一曼抗日 黄继光、邱少云抗美!!!!!!!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
林则徐虎门销烟 戚继光抗击倭寇 文天祥抗元 岳飞抗金 郑成功收复台湾 屈原忠君爱国 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杨靖宇、赵一曼抗日 黄继光、邱少云抗美!!!!!!!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陈天华遥寄血书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 ,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 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吴玉章维护国家尊严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和绝食以示抗议。 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 杨靖宇献身抗日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科学家献身祖国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 。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安徒生跟老友断交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跟德国的奥古斯登堡原来是要好的老朋友。 1848年普鲁士侵入丹麦的国境,这种侵略行为引起安徒生的极大愤怒。四年后,他到德国去旅行。许多德国朋友涌到车站去迎接他。一位朋友说:“奥古斯登堡公爵夫妇在家里等您,希望您去和他们会见。”“我不愿去见他们,奥古斯登堡参加了四年前普鲁士侵丹麦的战争,我怎么能去看这家人呢?”安徒生愤怒地说着。从此,两位老朋友断交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萧邦,19岁从音乐学院毕业时已经很有名气了。后来他决定出国深造。在朋友举行的送别晚会上,朋友们赠送给他一只装满祖国泥土的银瓶。这只银瓶一直伴随着他19年。1849年秋天,萧邦病重垂危。临终前,他嘱咐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不会允许将我的遗体运回华沙,就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去。”中国近代史中有哪些伟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近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郑贞文(1891年—1969年) 字幼坡,号心南,福州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郑贞文是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发起人。翻译和编著了多种自然科学著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普及科学的先驱。将错综复杂的外国有机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用语。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学一代宗师陈岱孙(19001020-19977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闽侯县。经济学家、教育家。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获最高荣誉金钥匙奖;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北大致词, “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这是他一生的写照。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历史学说等方面,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中国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近代和现代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得森林硕士学位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先后荣获“斐陶斐”奖和选为Sigma-Xi最高荣誉会员。为报效中国,谢绝校方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载入具有世界权威性辞典的唯一的中国人。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郑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学家,鸟类学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获最高荣誉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郑作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鸟类学家、动物分类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福州是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刘崇乐(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获博士学位(1926年)。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他为中国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开拓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奠基人,物理学开拓者和奠基人。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萨本栋是中国物理学最早成就者,于1937年获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萨本栋比任何一位物理学家都旱被中国中央研究院承认的物理学家,他用英文撰写成专著,被誉为物理学巨著。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著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中国最早生物化学家先躯,开拓者,奠基人,中国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著,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近代和现代中国电信网络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因刘宜伦,191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县谭头镇一个小商家庭。电信网络理论家、教育家。我国电信网络教学的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国入普度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36年,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37年又在该校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哈佛大学奖学金,转入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于1977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技术标准的30/32路脉码调制系统设备及配套专用仪表,为我国通信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开辟了新时代的道路。中国近代和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化学家、宗教学家、中外思想学家。朱谦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牵,福建福州市人。我国近代和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中外思想文化学家。1916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文学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我国中外,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学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使他深感到“以为欲救中国,须根本上从文化着手。深感于民族之不能复兴,乃由于文化之不能复兴。”中国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意大利气象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近代和现代石油石化的创造者,石油炼油技术的奠基人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长乐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化,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49年,先后担任石油工程装置设计师、工厂设计师、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等职。1982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开创地球物理教育事业,地球物理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国际地震波传播先驱者。傅承义(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闽侯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名誉所长。 1940年进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进修;1941年获得麦吉尔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6年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1947年回国到中央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傅承义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等研究 。近代和现代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创建中国人体科学者,核弹和导弹结合技术开拓,奠基者,国防超级电脑开拓,奠基者。张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闽侯县,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功勋荣誉章(一级)。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银河”亿次计算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的空白,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组织并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组织指挥了“两弹”结合试验,为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近代和现代小麦育种与遗传开创者,倡导三交和杂交育种科学家之一,小麦肓种奠基者。庄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闽侯县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 被选为美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最高荣誉金钥匙”奖, 1946年10月到北平农业试验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 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倡导使用三交和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河海大学创始人,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海岸工程奠基者。严恺(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闽侯,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冕院士,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他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枢纽工程建设、长江口和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为江苏和全国水利建设及水利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黄河下游的治理计划》, 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潮汐问题》,《华东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1963年《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三峡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中国的水利建设》,《中国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国南水北调》,《海岸工程》科研成果奖励,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近代和现代中国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粉末冶金科学创建人,中国粉末冶金科学奠基者。黄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顾问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1941年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为了报效祖国,谢绝导师挽留,于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国;1947年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长沙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务长、副院长。黄培云在中南矿冶学院相继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座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以该所为依托建设“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黄培云创立了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子、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进入了当代国际材料科学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引起了国际粉末冶金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中国近代和现代射电天文学开创者,射电天文学奠基者,中国光纤光谱望远镜建立者。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 。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对提高中国授时讯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负责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王绶琯奉命接受了国家急需的“提高时号精确度”的紧急任务,在二年时间里完成了这一任务,同时也为打下时间、纬度等基本天体测量研究的基础创造了条件。当时引进的光电中星仪及超人差棱镜等高仪技术还为尔后中国发展的光电等高仪起了先导作用 。1966年以来,王绶琯负责成功地研制出了米波16面天线射电干涉仪、分米波复合射电干涉仪、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并在相应的观测研究中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20世纪90年代,王绶琯与苏定强等一道提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初步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大型科学工程项目 。中国为了记念他,于1993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王绶琯颁布小行星命名书:谨以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 。近代和现代中国化学会创立者之一,开创了化学研究实验,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执掌国立编译了中国80个学科领域的统一译名首要奠基者。陈可忠先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当选为理事之一,又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之一。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国立编译馆各项工作中最可称道的是其对科学术语译名统一的领导与推动。随着各学科文献翻译量的增多,许多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译名统一的重要性:“译述之事,定名为难。而在科学,新名尤多。名词不定,则科学无所依倚而立。这些工作在翻译传播外国先进科学知识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审定公布的许多科学译名一直沿用至今。自然科学领域统一译名的巨人,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必不可缺的倚靠。中国近代为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等。1、李大钊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2、瞿秋白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于江苏常州。中国***早期主要***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1923年,主编中共中央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1925年,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就义,时年36岁。3、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4、周恩来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5、刘伯承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 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人。中国***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伟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近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郑贞文(1891年—1969年) 字幼坡,号心南,福州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郑贞文是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发起人。翻译和编著了多种自然科学著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普及科学的先驱。将错综复杂的外国有机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用语。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学一代宗师陈岱孙(19001020-19977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闽侯县。经济学家、教育家。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获最高荣誉金钥匙奖;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北大致词, “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这是他一生的写照。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历史学说等方面,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中国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近代和现代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得森林硕士学位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先后荣获“斐陶斐”奖和选为Sigma-Xi最高荣誉会员。为报效中国,谢绝校方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载入具有世界权威性辞典的唯一的中国人。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郑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学家,鸟类学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获最高荣誉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郑作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鸟类学家、动物分类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福州是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 刘崇乐(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获博士学位(1926年)。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他为中国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开拓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奠基人,物理学开拓者和奠基人。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萨本栋是中国物理学最早成就者,于1937年获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萨本栋比任何一位物理学家都旱被中国中央研究院承认的物理学家,他用英文撰写成专著,被誉为物理学巨著。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著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中国最早生物化学家先躯,开拓者,奠基人,中国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著,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近代和现代中国电信网络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因刘宜伦,191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县谭头镇一个小商家庭。电信网络理论家、教育家。我国电信网络教学的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国入普度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36年,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37年又在该校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哈佛大学奖学金,转入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于1977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技术标准的30/32路脉码调制系统设备及配套专用仪表,为我国通信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开辟了新时代的道路。中国近代和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化学家、宗教学家、中外思想学家。朱谦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牵,福建福州市人。我国近代和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中外思想文化学家。1916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文学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我国中外,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学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使他深感到“以为欲救中国,须根本上从文化着手。深感于民族之不能复兴,乃由于文化之不能复兴。”中国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意大利气象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近代和现代石油石化的创造者,石油炼油技术的奠基人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长乐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化,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49年,先后担任石油工程装置设计师、工厂设计师、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等职。1982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开创地球物理教育事业,地球物理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国际地震波传播先驱者。傅承义(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闽侯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名誉所长。 1940年进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进修;1941年获得麦吉尔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6年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1947年回国到中央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傅承义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等研究 。近代和现代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创建中国人体科学者,核弹和导弹结合技术开拓,奠基者,国防超级电脑开拓,奠基者。张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闽侯县,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功勋荣誉章(一级)。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银河”亿次计算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的空白,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组织并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组织指挥了“两弹”结合试验,为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近代和现代小麦育种与遗传开创者,倡导三交和杂交育种科学家之一,小麦肓种奠基者。庄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闽侯县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 被选为美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最高荣誉金钥匙”奖, 1946年10月到北平农业试验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 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倡导使用三交和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河海大学创始人,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海岸工程奠基者。严恺(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闽侯,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冕院士,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他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枢纽工程建设、长江口和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为江苏和全国水利建设及水利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黄河下游的治理计划》, 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潮汐问题》,《华东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1963年《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三峡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中国的水利建设》,《中国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国南水北调》,《海岸工程》科研成果奖励,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近代和现代中国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粉末冶金科学创建人,中国粉末冶金科学奠基者。黄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顾问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1941年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为了报效祖国,谢绝导师挽留,于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国;1947年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长沙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务长、副院长。黄培云在中南矿冶学院相继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座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以该所为依托建设“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黄培云创立了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子、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进入了当代国际材料科学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引起了国际粉末冶金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黄培云是国际上最早采用粉末流变理论来研究粉末压制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体应变推迟、应力松弛、粉末体变形充分驰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论,不仅对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贡献,而且对力学、流变学也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这一理论因而被称为“黄氏压制理论 。为我国第一枚人造卫星、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高超粉末冶金是一门制取金属、非金属和化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术,能满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电子、电气等高新技术领域各种特殊环境中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他的理论水平领先国际。科研成果奖励截至2012年,在黄培云的主持和领导下,共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其他国家奖共7项,省部级奖47项。中国近代和现代射电天文学开创者,射电天文学奠基者,中国光纤光谱望远镜建立者。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 。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对提高中国授时讯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负责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王绶琯奉命接受了国家急需的“提高时号精确度”的紧急任务,在二年时间里完成了这一任务,同时也为打下时间、纬度等基本天体测量研究的基础创造了条件。当时引进的光电中星仪及超人差棱镜等高仪技术还为尔后中国发展的光电等高仪起了先导作用 。1966年以来,王绶琯负责成功地研制出了米波16面天线射电干涉仪、分米波复合射电干涉仪、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并在相应的观测研究中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20世纪90年代,王绶琯与苏定强等一道提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初步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大型科学工程项目 。中国为了记念他,于1993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王绶琯颁布小行星命名书:谨以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 。近代和现代中国化学会创立者之一,开创了化学研究实验,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执掌国立编译了中国80个学科领域的统一译名首要奠基者。陈可忠先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当选为理事之一,又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之一。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26年9月,陈可忠由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陈可忠在校内极力倡导树立研究风气,最早申请开辟了教授专用实验室,长日留校从事教学实验。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国立编译馆各项工作中最可称道的是其对科学术语译名统一的领导与推动。随着各学科文献翻译量的增多,许多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译名统一的重要性:“译述之事,定名为难。而在科学,新名尤多。名词不定,则科学无所依倚而立。”(《科学》发刊词,1915年)早期的译名统一工作主要由个别学者或学术团体进行,国立编译馆成立后,在编订、统一、推广译名上具有了性,编译馆制定了详尽的编订译名计划,成立译名委员会各学科组,与各民间学会、协会密切合作,先后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80个学科领域的译名审定统一工作。统一公布的名词,由编译馆正式出版付印为图书的有《化学命名原则》、《药学名词》、《天文学名词》、《物理学名词》、《矿物学名词》、《细菌学免疫学名词》、《数学名词》及《社会学名词》、《经济学名词》等20余种。这些工作在翻译传播外国先进科学知识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审定公布的许多科学译名一直沿用至今。自然科学领域统一译名的巨人,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必不可缺的倚靠。
小组作业留学英语怎么写
上一篇
11-15
国外留学可以开车么吗
下一篇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