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可以自费出国留学吗

民国时期是我国思想和教育碰撞激烈的一个时期,中方思想和西方思想在不停进行交汇的同时,产生的一大部分的“大师”。他们为我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思想的发展。那如果把民国的大师放到现代,他们还能有曾经如此的成就吗?在民国为...
民国时期是我国思想和教育碰撞激烈的一个时期,中方思想和西方思想在不停进行交汇的同时,产生的一大部分的“大师”。他们为我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思想的发展。那如果把民国的大师放到现代,他们还能有曾经如此的成就吗?在民国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大师”呢?国民政府为了争抢地盘而忽视了思想领域的管束,所以人们在思想上的发展比较自由,而且民国非常重视教育。在现代如果出一个留学生是比较厉害的了,但是在当时还设有专门的为留学生所设置的学堂, 为当时民国时期的有为青年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 这也导致了在当时拥有大量的学生接触到了西方教育。国内教育还处于比较封建的时代,人们的教育程度是非常的低的,现在一个高中生的程度,在当时可能就属于大师级别了,所以在民国要成为一个大师,并没有现在这么大的难度。动荡的环境之下,人们对国家和自身有着高度的使命感,很多的民国大师都抱着忧国忧民,想要为国家做贡献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督促下,人们慢慢地进步,然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师”级别。但是在现代,我们的生活和平而安定,所以并没有那么多人会去考虑那么多。而且经过不断地演化,我们逐渐形成了团队式的生活,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学习到的新事物也越来越多,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也许有人在个别领域是很突出的,但是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到来,又会有更多的人快速的超越他。举个例子一个小有名气的网红,也许你在屏幕上看到的只有他一个人。但是他的背后拥有一个强大的运营团队,这就是团队的力量,在这个团队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技术都是非常的棒的,但是我们不能称他们为大师。俗话讲“一山更比一山高”。这句话就是对现代的完美体现,在如今知识共享的年代,所有人都在不断地进行学习,也许自己本身已经算是厉害了,但是仍然会有人不停地超越你,所以若是把民国的大师放到现代, 他们几乎也是不可能拥有在当时的成就的,这是时势所造成的。列强为什么会支持请政府送学生出国留学?社会生活的变化 清末民初,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中国社会风尚急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剪去了发辫。清朝强迫汉族男子束发留辫,晚清的进步人士把辫子视为民族的耻辱。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动员群众剪除发辫。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法令,要求人们剪辫易服。其次是服饰变化。封建社会,以服饰区分人们的身份地位。辛亥革命后,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社会废弃,于是人们的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当时人们对沿袭已久的缠足之俗进行了严厉批评,出现了不缠足运动,各种不缠足团体和禁缠足宣传,遍及全国。1912年3月13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劝禁缠足文》,对改变缠足陋习起到重要作用。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严禁鸦片通令》,严厉禁烟。 清末民初的女性 清末的中国社会众生相 服饰变化与衣冠之治的解体 从习俗和观念的变化看中国近代社会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鼎新革故的社会潮流,社会风尚新旧并存,而革命新潮流涉及领域广泛、气势之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清末民初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 思想观念的更新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法律,要求民众革除前清腐朽生活习俗,革新礼仪称谓,废除叩拜、作揖、请安、打千、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脱帽、握手、鼓掌等礼节。婚丧礼节也改为新式,废除旧式婚丧的各种落后礼俗。人们的称谓,不再使用“大人、老爷”,一律以“先生”、“女士”、“君”相称。传统观念逐渐被新观念代替,认识到封建君权、神权、族权、夫权是对个人人格的摧残,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打破封建枷锁,给人民平等权利和地位。 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 南京临时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给各种职业的人们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权利,取缔买卖人口及卖身契约。当时全国反对卖*纳妾,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求有财产独立权,个人自立,不苛待佣工等。各种以人道主义、解放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建立,辛亥革命打破了禁锢人的个性发展的封建枷锁。这时,人们开始对国事政事发生兴趣,各种集会、结社、选举活动得到广泛发展。知识妇女也开始投身于政治。 当时人们重视工商业的作用,认为办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手段。人们打破了传统的四民观念,为发展实业殚心竭虑,投资设厂,各地出现工商业大发展趋势。 清末的工商金融 民初,新学大倡,学生选择专业,考虑其实用价值及利益,法政科招生,成千上百人报考,传统的作诗填词、习经读史、心学理学,不再受人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追求奢侈浮华的风气,社会各类消费性行业得到发展,对封建社会传统道德伦理观念进行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固有的学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清末学术观的变革 晚清学术分科观念及方案 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 王国维:国学与西学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发展 文学艺术的繁荣 清末民初出现了揭露社会腐朽黑暗的“谴责小说”,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了清朝各级官吏、衙门的腐朽黑暗。还出现了一些反映革命的小说,如《广州乱事记》、《新汉演义》、《血泪黄花》,描写了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 知识分子积极研究和宣传欧美的思想和文化,出现了许多译著,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约翰·穆勒的《自由原理》等,从中吸取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西方近代政治方案,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文艺作品也被大量翻译,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的作品,陆续翻译出版。最著名的翻译家是林纾,他根据别人口译,把外国作品翻译成中国的古文。 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 莎士比亚全集 狄更斯作品选 巴尔扎克作品选 此外,出现了现代话剧和新式音乐,当时“学堂乐歌”的创作大为盛行,出版了不少课堂歌曲的教材。在美术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巧、勇于创新的画家。如李叔同、吴昌硕、高剑父、刘海粟等。蔡元培则第一次提出了必须对国民进行美术教育。 新闻出版业的进步 清末民初,西学得到很大发展,加上新印刷技术的普遍使用,新闻出版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1897年,夏瑞芳、鲍咸恩等人联合创建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时只有印刷所,后成为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综合性出版企业。1921年1月,陆费逵、戴克敦、陈协恭、沈知方等人创办中华书局。它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身,是民国初年影响极大的近代出版企业。民营出版发行业的发展,很快就超过了教会和官办的出版机构。 革命派在活动期间,也促进了出版活动。如1902年陈范创办《苏报》,聘请章太炎任主笔,发表了大量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文章。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刊《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据推算,当时全国的各种报刊杂志有1000余种。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分不开。 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化情形() 近代教育的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制。1903年清朝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称为“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础。章程颁布后,各类学堂迅速发展,到1909年,全国各类小学已达5万多所,高等学校123所。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清朝廷还先后派遣青年学生和官员出国留学,民间也大量出现自费留学生。留学生在在国外大大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知识,成为中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 张之洞与晚清学部 京师大学堂章程 民国政府对清末的教育体制又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设置新教育机构。如将学堂改称为学校,男女可以同校,废止读经,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禁止体罚,取消清朝贵胄学堂等。改定教育宗旨。把清学部教育宗旨中关于“忠君、尊孔”的内容取消,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教育的根本宗旨。重订学制。初小4年为义务教育,高小3年,中学4年,大学本科3年或4年,师范学校本科4年等。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补充已公布的《学校系统令》,全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民国初年的教育制度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清朝末年,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当时清朝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要从人才抓起。只有培养了具有先进思想的人才,才能在国家改革中,探索先进的措施。基于这样的想法,清政府积极安排了不少的学生出外留学。除了清政府的公派留学外,民间的那些地主资本家们,也自费地送自己的孩子出外留学。渐渐地,整个中国都形成了一股出外留学的热潮。(清末留学生旧照)不仅如此,实际上当时的外国列强,对于中国派学生出外留学这件事,也是很欢迎的。尤其是“庚子赔款”,清政府灭亡后,部分国家甚至主动提出,用这笔钱作为中国学生出国的留学的费用。这也说明了外国列强对中国学生出去留学这件事,不但是不反感的,而且还有点欢迎。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清朝已经灭亡了,北洋政府或者民国政府同不同意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还说不定,因此,列强做一个顺水人情而已。但就算是做顺水人情,也可以做别的,为什么用来鼓励中国学生出外留学呢?显然,鼓励中国学生出外留学,对外国列强来说是有好处的,因此他们才会这样做,把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这就有些让人不能理解了。照理说,中国派出去的学生越多,人才就会越多。而中国的人才越多,中国就会越强大。这样一来,瓜分中国的企图,就很难实现。列强这样做,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在俄罗斯留学的王爷载涛)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以下两方面的情况值得注意。其一,列强想阻止也阻止不了。为什么说列强想阻止也阻止不了呢?因为无论是中国公派留学生,还是民间私派留学生,列强都不可能阻止。毕竟列强都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国家里的学校,都是私人开办的。开办学校的目的,是要赚钱的。有学生来读,而且符合条件的学生,那些学校不可能把他们拒之门外。因为你拒绝了,别的学校就会录取。政府也不可能强行规定国内的学校不准接收中国的留学生。做了这样的规定,政府就得补偿学校的损失。这怎么可能呢?更何况,西方的国家,都是从文艺复兴站起来的。对于他们来说,价值观就是“自由、平等、博爱”。拒绝中国留学生,本身就是违背这些基本价值观的。你要是敢于做出这样的规定,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批评,以及反对政党的攻击。因此,掌权的政党也许会做一些限制,但是既无法实现,也不会严格规定。(被列强侵略的清朝)其二,列强想进行意识形态殖民。列强侵略清朝,其实其目的是十分复杂的,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最早的时候,他们是想和清朝做生意。当然了,这种生意,既包括正当的商品贸易,同时也包括不正当的鸦片贸易等等。但是清政府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并不愿意和列强做生意。更由于鸦片贸易毒害中国老百姓,因此清政府才强力抵制。而这也诱发了列强的武力入侵。当列强在入侵过程中,由于清政府打不赢,不断和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让列强的胃口渐渐变大。他们已经不仅仅是想和中国做生意,而是直接从中国掠夺资源。掠夺资源,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原始积累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才有开矿山、修铁路、掠夺华工劳动力等等。再到后来,当清政府在与日本发生甲午战争,并且战败以后。西方列强突然意识到,清朝可能会四分五裂,因此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领土索求。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进行这样的索求,日本也会虎视眈眈掠夺中国的土地,由此,八国联军入侵开始了。这完全是一场列强准备对中国进行彻底分割的战争。不过,虽说列强打赢了,但是他们也看到了民间强大的反抗力量,这些力量都是十分排外的。这种排外力量是十分可怕的,就算列强能够对中国进行瓜分,由于这种力量的强大,列强也无法像对待其它殖民地一样,顺利地对中国进行殖民。而要对中国进行顺利的殖民,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入。所以,在中国留学生问题上,列强才会有那样的态度。不过,应该看出,列强的愿望是落空了的。因为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向心力,那些出外留学的学生,绝大多数虽然接受了西方的思想,但是并不接受被殖民。而后来,当这些留学生回国,并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时候,他们真正地掀起了一场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地把列强赶出了中国。

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4sh.com/overseas/15481.html

() 0
上一篇 11-04
下一篇 11-04

相关推荐

  • 清朝可以去日本留学吗吗

    中国在晚清的时候,由于饱受打击,让中国人看到了自己的落后。也就在这时候,中国兴起了一场“留洋”的热潮。不过,在选择留洋国家的时候,却有些让人不太理解。为什么呢?比较而言,欧美国家肯定比日本要先进得多,毕竟他们都有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各方面发

    2024-10-28 04:25:01
    44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