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overseas/5139.html
如果你想从事会计专业,按照国内行情的话,是没必要出国的,毕竟各国的会计做账制度不一样。如果不想上三本,建议复读一年吧,来年再战,没准就考上一本重点了!现在出国留学,不是什么好大学的话,回来也是会找不到工作的,只不过有些政策是鼓励留学人员回国...
如果你想从事会计专业,按照国内行情的话,是没必要出国的,毕竟各国的会计做账制度不一样。如果不想上三本,建议复读一年吧,来年再战,没准就考上一本重点了!现在出国留学,不是什么好大学的话,回来也是会找不到工作的,只不过有些政策是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所以有些企业相应有指标,所以找起来还不算太难!要出国留学,就尽量去好一点的学校,况且最好是读金融经济类的、EMBA之类的,会计退而求其次。 出国之前还得考英语、成绩评测等事情,也很繁琐,一年时间挺紧张的。出国以后,要说能不能真学到东西,这就要看自己造化了,首先到国外你要面对的是人生地不熟,语言沟通有一定的障碍(虽然学习一年),自己得照顾好自己的同时才能去学好专业知识,有时候专业知识理解上有一点的困难,和同学沟通等也会有隔阂。出国学习,有一个优点,就是见多识广,能看到国外的体制、处理机制等,对国内是新颖的。如果你肯定要回国发展的话,那综上所述,诚恳的建议,还是复读一年,挑灯夜战争取考个重点大学!出国吗,以后有机会可以去游玩,或者读硕士之类的!望笑纳!!!花100万留学,回国工资4500?该不该送孩子留学?在深圳,互联网公司经理级别,年入税后一百万,股票另外价值50万左右(暂时卖不了),目前价值30多万车子,三线城市一套150多万房子,存款200万左右,股票总价值100万左右,现在租房一个月5000,月固定家庭消费15000左右,每年出国旅游3-4次,单次消费1-2万,每年开销30万左右,能存70万,目前在深圳买不起房,首付五成太高200多万,付完首付款存款没有了,还得准备生孩子,压力还是有点大。拿了百万年薪,就能买到安全感了吗?在电视节目中,留学生嘉宾们往往来自全球顶尖学府,如哈佛、斯坦福,他们在选秀和求职环节中展现出耀眼的才华。然而,现实中的留学之路并非总是星光熠熠。据智联报告揭示,令人震惊的是,超过半数的海外归国人员的薪资并未达到预期,甚至有人花费巨资140万留学后,回国月薪仅4000元,求职之路充满挑战。这似乎表明,留学生身份不再等同于职场优势,真正的竞争优势还是在于个人实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归薪资差异显著。例如,北美地区的海归月薪从1万元人民币到75万元不等,而英国海归的年薪差距更是高达50万到100万元以上。具体到澳洲,情况各异:金融硕士在帝都转行后可以达到7000元,但在广州则为10000元;五年商科硕士在珠海的月薪为12000元;而在银行工作的土澳硕士年薪则能逼近20000元;而初级企业财务在一线城市可获得7000元以上的薪酬。更有甚者,八年澳硕在上海的收入虽然稳定在1万元,但价值或许超过其实际金钱回报。亚太区的海归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薪资水平:日本硕士在帝都的国企工作月薪仅为5000元,而港硕在金融业的前三年薪酬可以超过香港的平均水平;香港硕士在广州的起薪约为7000元,但平台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日本留学后的福州毕业生月薪仅4000元,而港硕在上海加上提成甚至能达到11000元。对于体制内就业,清华大学毕业生有699%选择进入体制内工作,而公务员工龄对晋升有着重要影响。海外硕士的优势则在于学制较短,能更快地投入职场,争取晋升机会。然而,争议依然存在:花费百万留学,最终的月薪只有4500元,这样的经济回报和长期职业发展是否值得投资?这引发了公众对于留学价值的深入探讨。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不妨关注3月3日的《出国派疯言锋语》节目,学霸与HRVP将共同探讨这个话题,现场互动,赢取丰富奖品。这场对话将为你揭示留学背后的真正价值,让你更好地权衡选择,为孩子的未来做出明智决策。年薪百万的人生活在三线城市是怎样的一番体验?毕业的焦虑找不到工作, 找到工作的焦虑买不起房, 买了房的焦虑换不了学区房, 换了学区房的焦虑孩子挤不过小升初的独木桥, 过了桥的焦虑美国大选、民粹抬头导致留学移民风向有变, 而留学回来的海归又开始焦虑找不到工作变“海带”…… 让我们焦虑的东西太多了,似乎生活已经变成了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里,必须拼尽全力厮杀,才能捍卫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资源。 我们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身后没有了退路,而前方又看不到“厮杀”的终点在哪。 有人说,终点是“有足够的钱”。 但拥有多少钱才足够我们买到安全感,足够我们不再焦虑?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数字,年入百万够了吗? 可昨天一则《百万年薪40万个税》的新闻刷了屏,也打了脸。 “我辛辛苦苦挣了百万年薪,却要缴纳40多万个税,有人炒股一夜暴富挣了几百万元,股票转让时却不用交个税,这确实不太公平。” 新闻里的当事人,一家企业的税务总监,这样痛心疾首地控诉。 此文一出,便有很多财经专家指出,百万年薪40万个税的情况,只可能出现在100万的工资一次性发放的情况下,而这显然不太合常理。若分月发放,并合理避税,缴纳的个税只有20来万。 于是,这似乎变成标题党们又一次耸人听闻的成功演练。 但是,这篇热点新闻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情绪,绝不是耸人听闻的无稽之谈。 早前,“实习生工资超800元要交20%的税”、“年入12万算不算高收入人群”等类似的话题无一不引爆了舆论场,争论沸沸扬扬,这次,连年薪百万的高薪阶层,也加入了摇旗呐喊的行列。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不管是初出茅庐的实习生,还是领着12万年薪的普通白领,亦或是年入百万的高管,大家心里都是一样焦虑,一样缺乏安全感,而这种情绪的根源来自于“劳动致富”神话的破灭。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曾断言:劳动回报永远跑不过资本的回报。 如今,这个断言正越来越成为现实。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世界性的、长期性的宽松货币政策,资产的价值畸形飙升,拥有资产者和普通劳动者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不要说年轻人,就连那些工作多年的人,如果未能持有资产,也会感觉自己越来越穷,就难免陷入焦虑不安的恐慌情绪中去。小南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被动挨打的那一个。 他本科毕业没几年,钱不多,好在找了个有钱的女友。他的女友在2009年房价新一轮疯长初期,在东四环全款买了一套小房子,房本写女友的名字。2010年,房价几乎翻倍了,他收入也增加了。 他庆幸自己早买了房子,但更悲催地是他结婚了,由于限购他买不了属有自己名字的房子,但这挡不住小南买第2套房的冲动。2011年在亦庄,他买了一套40平米的商住楼,不限购,他的名字终于可以写到房产证上了。果不其然,房子又涨了,东四环那套加上亦庄那套共升值了200多万。 2013年初,他又把积蓄和奖金凑了十几万在燕郊买了第3套,当时朋友都劝他别买了,但没多久,小南那套燕郊的房子已从9000涨到了11000…… 与小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同班同学大刘。 大刘是个学霸,小南考试的时候还经常抱他大腿,在小南未保研成功时,大刘却顺利地被保送硕博连读,可就因多读了几年书,晚毕业了几年,完全错过了这场资产盛宴,现在只能望房兴叹。 “读书改变命运啊!”小南不无得意、也不无后怕地感慨。 在楼市里改变命运的人千千万,在股市里跌宕起伏的人,也感受了一把时代的洪流。 老顾炒股炒了20多年,2015年的牛市第一次让他真正体会到“人赚钱难,钱生钱易”的滋味。在股市还在3500点的时候,他攥着100万存款冲进了股市里,乘上了股市飙飞的东风。 “那时股票天天涨停板啊,一天能挣十来万,抵我干一年!”老顾感叹,“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 老顾的股票价格翻了几番,资产也翻了几番,他甚至想过要把自家的屋子抵押给银行贷款,扩大盘子,要不是老顾的老婆强烈反对,他还真干成了。 “可惜咯,如果再加一把还能挣更多!”老顾说起来还是有些懊悔,旋即又摆摆手道,“不过又不是神仙,谁能料得那么准,有的赚就不错了,炒股炒了那么多年,还是第一次挣到钱。” 下半年股灾的时候,老顾也蒙受了一些损失,不过由于他斩仓及时,整体还是有的赚。 “当时要是走晚点,好容易挣来这点‘革命成果’就不保咯!”老顾回想起哀鸿遍野的股灾,还是忍不住后怕。资本的回报已远高于劳动的回报已成不争的事实,而资本要付出的代价,却远远要小于劳动所付出的代价,这是引发对个税制度一轮又一轮争议的根本动因。 那位年入百万的税务总监,她的不安正是来自于与炒股相比产生的“不公”。 老顾不过股市搏杀几个月,便比她卖命工作一年挣得钱要多,而且只用缴纳极低的印花税,而她按个税累进税率,最高要缴纳45%的税。 这无疑不利于提高劳动要素收入分配的份额,而且对资产泡沫中越发加大的居民收入差距无能为力。 过去,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发展问题”。为了效率,公平某种意义上被“牺牲”了。 我们扭曲生产要素的价格,去承接发达外国的产业转移,物质上获得了长足发展,却在别的很多方面欠下了事关公平的“债”,环境的污染,劳工的权益,产能的过剩…… 如今,社会财富走向两极分化,阶层流通的壁垒日益坚固,人们对“公平”的渴望,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 媒体乐于将此冠上种种诸如“腰斩”之类骇人听闻的词汇,正因这戳中了当下社会里最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只要稍加撩拨,便淌出淋漓的鲜血来。 效率不足,人心思定,公平无疑是一针最强的“镇静剂”。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税收所肩负的责任,远不止多收了几个钱,少纳了几分税这么简单,它身上还寄托着人民寻回安全感,摆脱焦虑的希望。 可是,若问现在我们离这个希望还有多远,只能说仅剩一个苦涩的答案。什么职业年薪百万啊我没有和年薪百万的人相处,而是和一个投资项目就以亿单位的人成为朋友。说说感受吧,过去我觉得有一百万的人是有钱人,一千万的是很有钱的人,一亿是超级有钱的人!直到我遇到我那个朋友,随便投资都是以亿为单位的,给我的冲击力非常大!毕竟我是穷鬼那种!我感觉我和他最大的差距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穷人思维和富人的思维!这才是最令人无力的!我想很多人都觉得这么有钱的人一定很看不起人,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事实是越是有钱的人越是谦虚又绅士!就是因为他们很谦虚有礼所以多人愿意和他们接触和合作,而不像那些仇富的人说的那么不堪!还有他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忙,对!就是很忙!尽管他们在这个社会上已经非常非常有钱了,但是他还是很忙!他一天只睡4~6个钟,处理很多文件,谈项目,看书看未来的趋势走向各种!年薪百万的工作有哪些 呵呵,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国内领年薪百万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现在有哪些行业肯出如此高的薪水请一位中国本土的雇员呢? 一、奢侈品销售总监 不要以为高薪的职位都是给外国人准备的,其实,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希望这些岗位能由本土的人才接管。因为同样的工作,外国主管的薪水也许是中国主管的几倍。 以往,钟表、钢笔、皮包等奢侈品在中国的销售没有什么太明显的效果。前几年开始,很多生产奢侈品的厂家改变原来请百货公司代卖的做法,自己在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很多连锁专卖店。去年,以纪梵希为例,一年间,就先后聘用了两名上海地区首席代表。对中介公司推荐的另外两名人选,他们也不肯放手,说近期就会派上用场。 提醒:精通奢侈品品牌,有很好的奢侈品销售经验,外语更要一级棒。 二、中国区市场总监 其实,能够统领全国整体市场策划的本土人员,已经稀缺了5年。结果很多大公司,只好寻找中国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担任此职。因为来自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管理人员,起码背景和文化与中国大陆的情况有相通之处。至于欧美人士,很少有担任此职位者。毕竟,文化差异实在悬殊。 目前,对于这个职位来说,高学历已经不是瓶颈。因为5年的时间,足够一大批本土有志青年完成更高端的学业课程。但有5年全国市场产品管理、策划经验的人就少之又少。至于有10年经验者,已经是稀有产品。 记住:高学历+长久的经验=高薪的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公式里的经验,不是单纯的工作资力积累,而是大浪淘沙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包括你的成功案例和业界不断扩大的影响。 积累经验的地方,最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公司。如今世界上销售训练的三大军校中,排在第一位的是P&G宝洁公司,这家公司也被称为市场销售训练的第一块牌子。曾经有一位在宝洁公司工作8年的员工,被一家日企以年薪100万人民币挖走。排在第二位的,是联合利华的市场策划部。排在第三位的,则是全世界闻名的吉列公司。 提醒:积累经验,要选好入门的学校。 三、高级财务总监 和几年前相比,懂得用英文作账的一般财务经理已经没有什么热门。因为大批海归派的回潮,缓解了用人的需求。倒是大公司的财务总监,当前成了紧俏人才。财务总监不仅要求精通财务政策,还要融会东西方不同的业务。如果只明白中国的业务,对亚洲其他国家、美欧的财务报表、结算、政策难以理解,一是不利于公司在全球人员流动的调配,二是和总部负责人沟通时有障碍。目前,这一职位多是由外国人担任。很多外企,已经开始有目的地派优秀的中国员工到国外接受财务训练,为管理层本土化作准备。 提醒:职业的连续性在高级职位的考核中非常重要,所以,不停地跨行业跳槽不一定是好事。除非你决心做老板,让自己成为统揽全局的多面手。 四、酒店高级管理人员 也许是观念问题,中国的重点高校鲜有专门的旅游专业。而旅游在中国却占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据统计,到2020年,目前排名第五的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国家。而与此相匹配的优秀酒店管理人才,凤毛麟角。一些五星级酒店想请外国人担任主管,但优秀的国外酒店管理人员多数都加入了星级酒店的管理协会,一旦离开协会到国外就职,会受到经济、管理范围等很多方面的限制。所以,他们只有退休后才能自由地在其他国家工作。 提醒:如果现在准备留学,就去瑞士的名校读酒店管理专业吧。然后在瑞士的著名大酒店工作几年后回国,一定没错。 五、外资银行主管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中金融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在这方面,中国的人才还是空缺。因为海归派多是在经济收益很高的投资银行发展,商业银行方面的人才却不多。汇丰银行曾在6年前派中国雇员到香港接受专门的财务训练,如今,这4人已经是大陆四个分行的副行长。 提醒:给自己设计一个5到10年的职业经理人计划,也许你离成功已经不远。 六、制造业厂长 很好的理工科背景、出色的外语水平、第一线的工作经验,是外企选择制造业经理的基本条件。从现在到未来20年,中国不会改变制造业为主的局面。但外企制造业厂长的职位,目前胜任者较少。原因很简单,过去理工科学生不注重外语,更不高兴任职车间主任,反而喜欢远离第一线的技术员工作。如此一来,在竞聘外企厂长时,优势全无。 提醒:第一线车间主任的经历非常重要,千万别错过机会。如果再做两年质保经理、两年采购经理,你就等着去外企的制造业工厂接替老外吧,他们都有些等不及喽!年薪百万的工作有: 一、奢侈品销售总监 不要以为高薪的职位都是给外国人准备的,其实,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希望这些岗位能由本土的人才接管。因为同样的工作,外国主管的薪水也许是中国主管的几倍。 以往,钟表、钢笔、皮包等奢侈品在中国的销售没有什么太明显的效果。前几年开始,很多生产奢侈品的厂家改变原来请百货公司代卖的做法,自己在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很多连锁专卖店。去年,以纪梵希为例,一年间,就先后聘用了两名上海地区首席代表。对中介公司推荐的另外两名人选,他们也不肯放手,说近期就会派上用场。 二、中国区市场总监其实,能够统领全国整体市场策划的本土人员,已经稀缺了5年。结果很多大公司,只好寻找中国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担任此职。因为来自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管理人员,起码背景和文化与中国大陆的情况有相通之处。 至于欧美人士,很少有担任此职位者。毕竟,文化差异实在悬殊。 目前,对于这个职位来说,高学历已经不是瓶颈。因为5年的时间,足够一大批本土有志青年完成更高端的学业课程。但有5年全国市场产品管理、策划经验的人就少之又少。至于有10年经验者,已经是稀有产品。 记住:高学历+长久的经验=高薪的关键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公式里的经验,不是单纯的工作资力积累,而是大浪淘沙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包括你的成功案例和业界不断扩大的影响。 积累经验的地方,最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公司。如今世界上销售训练的三大军校中,排在第一位的是P&G宝洁公司,这家公司也被称为市场销售训练的第一块牌子。曾经有一位在宝洁公司工作8年的员工,被一家日企以年薪100万人民币挖走。排在第二位的,是联合利华的市场策划部。排在第三位的,则是全世界闻名的吉列公司。 三、高级财务总监 和几年前相比,懂得用英文作账的一般财务经理已经没有什么热门。因为大批海归派的回潮,缓解了用人的需求。倒是大公司的财务总监,当前成了紧俏人才。财务总监不仅要求精通财务政策,还要融会东西方不同的业务。如果只明白中国的业务,对亚洲其他国家、美欧的财务报表、结算、政策难以理解,一是不利于公司在全球人员流动的调配,二是和总部负责人沟通时有障碍。目前,这一职位多是由外国人担任。很多外企,已经开始有目的地派优秀的中国员工到国外接受财务训练,为管理层本土化作准备。 提醒:职业的连续性在高级职位的考核中非常重要,所以,不停地跨行业跳槽不一定是好事。除非你决心做老板,让自己成为统揽全局的多面手。四、酒店高级管理人员 也许是观念问题,中国的重点高校鲜有专门的旅游专业。而旅游在中国却占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据统计,到2020年,目前排名第五的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国家。而与此相匹配的优秀酒店管理人才,凤毛麟角。一些五星级酒店想请外国人担任主管,但优秀的国外酒店管理人员多数都加入了星级酒店的管理协会,一旦离开协会到国外就职,会受到经济、管理范围等很多方面的限制。所以,他们只有退休后才能自由地在其他国家工作。 提醒:如果现在准备留学,就去瑞士的名校读酒店管理专业吧。然后在瑞士的著名大酒店工作几年后回国,一定没错。 五、外资银行主管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中金融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在这方面,中国的人才还是空缺。因为海归派多是在经济收益很高的投资银行发展,商业银行方面的人才却不多。 汇丰银行曾在6年前派中国雇员到香港接受专门的财务训练,如今,这4人已经是大陆四个分行的副行长。 提醒:给自己设计一个5到10年的职业经理人计划,也许你离成功已经不远。 六、制造业厂长很好的理工科背景、出色的外语水平、第一线的工作经验,是外企选择制造业经理的基本条件。从现在到未来20年,中国不会改变制造业为主的局面。但外企制造业厂长的职位,目前胜任者较少。原因很简单,过去理工科学生不注重外语,更不高兴任职车间主任,反而喜欢远离第一线的技术员工作。如此一来,在竞聘外企厂长时,优势全无。
留学规划王老师英文怎么说
上一篇
10-28
国外留学女生太矮怎么办
下一篇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