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overseas/19713.html
早就听朋友说过,哈佛大学的本科生(主要是一年级)在期末大考前,会在的哈佛园里举行传统的半夜集体奔活动——尖叫着跑两大圈,以放松那已极度紧张的大脑神经。 在美国的大学读书,压力很大,哈佛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小郭告诉我,哈佛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
早就听朋友说过,哈佛大学的本科生(主要是一年级)在期末大考前,会在的哈佛园里举行传统的半夜集体奔活动——尖叫着跑两大圈,以放松那已极度紧张的大脑神经。 在美国的大学读书,压力很大,哈佛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小郭告诉我,哈佛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他在任的这两年里,每年都去医院看望因学习压力过大而精神失常的中国同学。 奔真能减压?一个学生如果连奔都不怕,期末考试又算得了什么?奔的传统因此得以保留下来,并成为哈佛大学的一大趣闻。 尖叫声 响彻哈佛园 这学期的奔在5月17日半夜12点准时开始。我和几个朋友去看热闹,看到准备参加奔的学生三三两两往哈佛园的起跑点走,他们神态自若,有的穿着睡袍,有的裹着大毛巾,大多数人是光着脚穿着运动鞋。 离奔开始还有15分钟,我们来到了哈佛园里的哈佛铜像旁,这里已挤满了观战的人群,许多人手拿照相机或摄像机。二三十个身穿盛装的学生乐队成员围在哈佛铜像前,一个身穿苏格兰裙装的帅哥爬上近两人高的哈佛铜像底座,昂首挺胸地站在“哈佛先生”前,卖力地指挥乐队演奏各种激昂的乐曲,为奔“热身”。一个穿着浴袍的高个子男生高举写有乐曲名字的牌子,他不断变换着牌子,乐队演奏的内容也跟着变化。在演奏的间隙,乐队成员会集体发出阵阵尖叫。 哈佛园里很冷,奔的人一丝不挂,看的人却裹得严严实实。 一声哨响,一百多人的奔队伍从哈佛园的那头尖叫着冲了过来,男多女少,白花花的一大片人影从眼前快速闪过。参加奔的学生都很兴奋,虽然一丝不挂,不少学生还是像出席盛大的舞会那样,打扮得很有个性:有些戴着黑色的礼帽、脖子上扎着黑色丝巾、戴着墨镜,手里还拿着根拐杖;有些把身体画得五颜六色;一个个子挺高的黑人学生,身上套着一副白色的小天使的翅膀,在奔中模仿天使的样子展开双臂,黑色的皮肤与白色的翅膀相映成趣。 大喊着狂奔了第一圈之后,许多学生渐渐没了力气,速度慢了下来,部分人干脆开始由跑变走。个别学生其实很害羞,但即使这样,也会坚持在众目睽睽下走完全程。更多的学生似乎把哈佛园当成了T台,大大方方地向观众展示自己:3个女生整齐划一地戴着运动帽、墨镜,手里拿着香烟,手拉手微笑着走过;一群男生举着大杯子呈喝酒状;3个男生踱着方步,频频摆出各种绅士的姿势…… 不到20分钟,奔放的奔队伍和乐队就消失在哈佛园的夜色中。一个中国留学生说,部分奔的学生接下来会到图书馆里去慰问正在那里刻苦用功的同学。我问,为何看不到亚裔学生参加奔?她猛摇着头说,奔在美国人看来挺平常,但亚洲人一般很难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哈佛的“奔”(PrimalScreaming)其实是“原始的尖叫”的意思。 奔 不仅为了减压 有人认为,哈佛的奔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系列校园学生运动的遗迹,崇尚自由、反抗传统与挑战权威是那个年代校园文化的主流,奔正是在那一时期在北美各校流行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化符号,与自由、反叛等相联系。 根据我的了解,如今参加奔的学生,并不全为减压而来,有些人是为了在大学里疯狂一把,让年轻不要“留白”;有些人是为了挑战自我——奔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问过不少哈佛的老师和学生,他们都不清楚奔这个传统到底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校也没有记载,反正每年都举行两次。我听说,最多时曾有几百人浩浩荡荡一同奔,今年的人数并不算多,不知是否与近年美国卫道之声四起,对校园奔大加谴责有关。不过,哈佛校方对这种活动倒是不加干涉,也不会派人到现场监督。 虽然哈佛奔的起源无据可查,我却听说了一些关于它的奇闻趣事。据说,有一次奔模仿了**中的经典镜头—— 一丝不挂的学生们聚集在哈佛园里开会、,高呼“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还有一次夏季的奔,哈佛园里放上了巨大的充气游泳池,还搭起了帐篷,模拟成海边沙滩的场景,参加奔的学生们潇洒地趴在草地和泳池中“月光浴”。 除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也有各式各样的奔或派对。每年期末考试前夕,耶鲁大学的图书馆内就会出现“期末考小天使”,这群小天使戴着面具、身上脱得精光,以美妙的歌声慰问埋首苦读的学子,并体贴地赠送饼干糖果给这些用功的同学。 普林斯顿也曾有奔的传统,每年冬天第一场雪的午夜,二年级的学生集体奔。但现在,这项传统被迫中断。1997 年冬,普林斯顿没有下雪,第二年冬天下雪时,三年级的学生要“讨回被老天爷剥夺的奔机会”,二年级的学生也要按照传统奔,结果奔的人数暴增,校园被严重损坏,两百多名学生奔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于是学校宣布“暂停”这项传统。后来,学生们成立了“奔校队”,哪一队奔的人多就算赢。 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人数,曾高居全美大学榜首,现在也是学生自杀的“重灾区”,休学、转学的则更多。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校方特别把每年夏季开学后的第三个周一定为学生假日,这一天学生不必上课,意在安抚学生。学生们在减压招数上不像哈佛奔那么浪漫,他们的方法是扔旧钢琴。期末考试前有一个“退课日”,学生如果认为自己选修的课没有把握过关,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课退掉,以后再重修。学生们为庆祝这个让他们如释重负的好日子,会跑到 7层高的学生宿舍楼顶,欢呼着往下扔旧钢琴。美国加州洛杉矶气候:洛杉矶的天气如何留学生怎样适应令留学生深陷消极情感漩涡,"文化休克"该如何医治记者_乔丽娟 编辑_彭杏月本文原载于《留学》杂志第64期留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留学生满怀憧憬地开始这段异国之旅,是否最终能够积极适应当地环境,从而成功融入异国生活,最大化地实现留学价值。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留学生是否具有一种跨文化意 识。挥不去的“抑郁症”阴影樊季敏(化名)是上海理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研二期间她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习,可是不到一年,原本开朗活泼的她居然患上了抑郁症。“刚 到澳大利亚时,我看到满机场的外国人,听到周围的外国话,觉得心里空空的。”由于自己的语言不过关,樊季敏没能和同学们一起出发,只能自己孤身前往澳大利 亚读语言。“后来到了语言学校,班里也没有中国人,我自己做饭、洗衣服,应付考不完的小测验和写不完的小论文,没有朋友也没有太多交流,我心里想:也许我 根本坚持不到毕业,那种孤独太难捱了。”小樊感慨道。后来,她开始有些自暴自弃,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玩游戏、看**,从中得到一些安慰,可成绩却一落千 丈,连续挂红灯,这让小樊彻底崩溃了。”原本就深感孤独的小樊,失去了自己仅有的骄傲资本,她开始焦虑,失眠头疼,直到被诊断为抑郁症。满心期待的澳大利亚留学之旅居然演变为一场“抑郁症”的噩梦,这让小樊无法接受,面对未来,她表示自己很迷茫,希望自己可以先恢复健康,再考虑是否要继续留学。“压力”成留学主要消极情感樊 季敏的经历在留学生中并不罕见,因抑郁引发心理疾病,使得学业中断,甚至了结生命的例子越来越多。在马德里理工大学读研的“90后”中国留学生李儒陵,曾 因抑郁服毒自杀;在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李扬凯,因抑郁症跳楼自杀;在加州州立大学的林旭因抑郁跳楼身亡⋯⋯这些留学生在国外患了抑郁症,并 最终选择用极端的方式告别了世界。这些案例和数据揭露了一个事实:留学生因抑郁产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威胁到其生命安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留学生们满心欢喜地开始一段异国之旅时,因为欠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预防,导致留学之路并不成功。在 留学生活中,“跨文化”意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遗憾的是,这个角色经常被忽视。2015年10月11日,启德教育集团在北京发布《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 应调查报告》,邀请了美、加、英、澳、欧、亚六个地区在读的1221位中国留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会文化适应各维度上,中国留学生得分最高 的是日常生活方面,最低的是人际交往方面。数据显示,留学生体验最多的消极情感是“压力”,以5分为满分,调查样本的“压力值”达到了39 分。留学要避免:“蜜月期”在先、“文化休克”在后针 对以上现象,中国跨文化中心主任庄恩平教授在接受《留学》采访时指出:留学生在留学过程中会面临四个阶段,分别是蜜月期,抑郁期(休克期),适应期和平稳 期。留学生初到异国他乡,周围的生活习惯、建筑风格、人际关系以及价值取向等都与本国不同,这种文化差异会使留学生在感官上受到刺激,从而对新的生活产生 兴奋感、好奇感和极大热情。这一阶段往往被称为“蜜月期”。留 学生在“蜜月期”阶段,心理适应程度较高。但这种文化刺激时间不会持续很久,往往是数天到数个月不等,最长的不会超过6个月。随着留学时间的延长,当与周 围的同学、朋友和教师建立了深层人际关系时,便会出现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焦虑感,从而造成心理上的震动,随后即跌入“文化失衡”的低谷。文 化冲突也叫做“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当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时,文化刺激所带来的兴奋感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文化差异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便会显现出来。内在的文化积累与外 在的文化移入所引起的急剧变迁往往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冲击与震动,使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不适。在这一阶段,留学生由于文化休克、不适应新文化所引起的 心理反应往往表现为内心深处的失望感、孤独感、寂寞感、思乡感、挫败感、无能感、无安全感、缺乏自我价值感,以及外部的焦虑、易发怒、精神抑郁、自我封闭 等情绪和行为,如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畏惧、反感、恐慌、抗拒、抵触、逃避等。这一阶段是留学适应最关键的时期,如果积极调整可以进入到平稳期,就能重拾“蜜月期”的激情;反之,如果任其发展,则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悲剧。“非中国朋友的支持”更能助力留学生适应当地文化调 研数据显示,留学生最常接触的四大社会支持来源中,获得的主要支持来自“家人”,其次为“中国朋友”“教学教务人员”,而与“非中国朋友”的人际互动较 少。大部分留学生还是停滞于“分离模式”阶段,学习和生活乃至日常娱乐各个圈子里全是和自己具有一样背景的中国同胞,没有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圈子,即使面 对国外文化体系里的一些优秀部分也是不屑一顾,丧失甚至拒绝了本可以学习、发现和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精华的机会。从海外留学的自身价值来看,也就失去了远离 父母亲人、不远万里、花费昂贵地来到国外留学深造的根本初衷。庄 恩平认为:相较于“中国朋友的支持”,“非中国朋友的支持”更能够正面影响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当地朋友对于东道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更熟知,他们能够为留学生提供即时、有效的跨文化知识和信息,并具备提供实际帮助的基本能力,因此对于中国留学生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和适应策 略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李 雨涵是一名就读于美国东北大学的研究生,她在美国的生活非常精彩。采访中,对于怎么样避免文化休克,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打工是一个不错的减压方式。刚 到美国时,我在课堂上一知半解,课后也不愿意和同学一起去购物,经常独自一人去学校旁边的咖啡馆学习和看书。就在我觉得自己已经快到抑郁症边缘的时候,偶 然听到咖啡馆缺人的消息,于是毛遂自荐。后来,我和其他店员成为了好友,也和许多来买咖啡的中国学生熟识了起来。美国的留学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这 种调节方式得到了庄恩平的认可,他也对留学生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多参与当地的体育活动,多与当地朋友结伴出游旅行,多去品尝当地的美食,这样就会与当 地人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谈资。学习期间还应积极寻找实习工作机会,参与社工组织活动。如此,即可形成更广泛的人际网络,又能深入了解海外的主流文化价值、 法律规范、道德标准、生活习俗,毕业后无论是回国就业还是在当地找工作,这些收获都会很有帮助。”低龄出国留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您好,我是专注留学考试规划和留学咨询的小钟老师。在追寻留学梦想的路上,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准备相关考试,都可能让人感到迷茫和困扰。作为一名有经验的留学顾问,我在此为您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咨询和指导。欢迎随时提问!本文主要以美国加州洛杉矶的气候为切入点,探讨留学生在洛杉矶的生活以及如何适应洛杉矶的气候。将从五个角度进行论证,介绍洛杉矶的气候特点及影响、留学生在洛杉矶的生活、如何应对洛杉矶的气候变化、如何保持健康以及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1洛杉矶的气候特点及影响洛杉矶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以温暖干燥的夏季和稍微凉爽的冬季为特点。夏季,尤其是八月和九月份,洛杉矶常遭受来自沿海山脉的热浪袭击,温度可超过100华氏度,且可能连续多天高温不退。这种高温不仅影响当地居民,也对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不便。此外,洛杉矶的清洁空气法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要求学生关注空气污染情况,特别是在污染高峰期减少户外活动。2留学生在洛杉矶的生活洛杉矶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也是美国留学的主要城市之一。留学生可能会面临高物价的生活挑战。他们需要合理安排生活开支,如寻找超市打折时间、参与学生联合会和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寻找廉价的娱乐方式,或合租房屋以减轻租金负担。在移民方面,留学生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了解移民法规、办理签证以及保持良好的移民记录。3如何应对洛杉矶的气候变化洛杉矶干燥的气候可能导致天气变化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留学生户外活动较多。为避免中暑或晒伤,留学生需做好防暑降温、防晒,并避免单独出行。在户外活动前,最好查看当天天气,准备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防晒用品、水和帽子。4如何保持健康留学生需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充足运动以及减压。本地的医疗保险、医院、诊所和药店也是必不可少的。留学生应及时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如流感、肝炎、麻疹和风疹等。5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留学生可以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例如,加入校园健身房、运动俱乐部,参加户外活动。尝试本地饮食文化,享受特色美食的乐趣。同时,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体验艺术和文化。总结:洛杉矶的气候虽然炎热,但作为大都市,它拥有便捷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和出色的学习机会。留学生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丰富自己的生活,开拓视野。他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和社团,寻找在洛杉矶生活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希望以上建议对您的留学申请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详细的问题或需要进一步协助,建议您访问我们的留学官方网站,获取更多专业信息和一对一咨询服务。祝您留学申请顺利!高考前如何放松减压? 随着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的不断扩大,一系列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那么出国留学生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呢跟着我看看吧!欢迎阅读。 出国留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家长需要格外注意做好心理辅导 留学(课程)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中国学生留学的痛点之一。迫于文化冲突和学业压力,每年都有中国留学生,特别是低龄留学生因为负面情绪而出现抑郁症、精神疾病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在海外顺利完成学业。关注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秋季刚开学,13岁的函就被监护人带到我的办公室。她刚从北京来到一所私立寄宿学校读9年级,尽管学校安排了新老学生结对辅导,组织新生周末旅游等活动,开学一周内,函还是因为不和任何人讲话而被校方要求找心理咨询师,以排除心理障碍的可能。 2000年开始在国外做学校心理学医生,函是我服务过的第一位小留学生。从那年起,越来越多的小留学生开始出现在我工作的公立初中和高中及周围的私立寄宿学校里。 全面了解,知难而进,培养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 在人们唏嘘感叹国内众多因压力或高考(精品课)失利而失望的孩子时,很少有人想到,彼岸那看似自由的校园也远不是轻松的乐园。以美国为例,“美国压力”(The Stress in America)报道表示,美国青少年(13至17岁)压力指数超过健康标准,83%认为学校是压力的主要来源。其中,40%表示自己易怒,36%表示紧张或者焦虑,30%长期情绪低落或者抑郁。美国大约107%的青少年被确诊有抑郁症,59%有严重焦虑症状。斯坦福大学最新一项对近5000名高中生的普查发现,54%的女生和32%的男生表示他们在最近1个月有3个以上与压力有关的身体症状,如头疼、腹痛、难以入睡等。 函出国前,其父母一直坚信国外高中课程简单,国内中上游学生一定可以在那里出类拔萃,因此除了参加入学考试外,并没有帮助函做任何其他准备。函说,她并没有反对出国读高中的决定,但对国外教育不了解,学校也是父母选的,学习没有目标。开学后,函被繁重的课业打个措手不及,导致抑郁。 相比之下,桑妮早就了解到国外高中课程虽内容不如国内的深,但侧重理解和应用,强调交流合作,同时还要考虑课外活动的全面发展,想完成得好并不容易。桑妮的英语(精品课)在国内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托福(课程)110分,口语也非常好,所以在学习方面基本不需要过渡。最难得的是,她在国内就养成了勤奋的学习习惯,小学升初中考上了深圳百合外国语学校。这所全寄宿制初中,不仅学术强,还非常注重素质教育,每个月组织一次大型活动。桑妮积极参加,如校园广播主持人、外语(课程)节组织者等。她在班里年龄最小,却担任了宿舍长,协助老师管理宿舍。托福和相关考试、申请文书和校园面试等,都是她和家长一起思考自己的性格特点、优势劣势,挑选出适合自己的高中。桑妮习惯并期待紧张的学习节奏,并在出国前刻意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这和计划通过留学来逃避高考,或留学并非己意的学生,在心理上有天壤之别。 注重抗挫折力、减压机制、交流能力等软因素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有意开放并降低中国小留学生签证门槛,大批低龄学生早早离开父母来海外学习和生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学校并没有为这些急速增加的国际学生配备相应的心理资源。其实,研究生走出国门,能够增长见识,但并不应该鼓励中国孩子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原因是他们“心理应变能力、自我管理、安全意识都不够成熟”“情形令人担心”。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个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舒缓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为社区做贡献的状态”。2014至2015学年,宾州大学1800多位中国留学生中大约有12%寻求过心理咨询。小留学生因为更分散,还没有普查数据,但因为各种适应不良出现的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开始越来越引起大众关注。为此,当爱子心切的父母为孩子们打包最新款的手提电脑、充足的学费和时尚的衣着时,有没有问过:留学的行囊里,心理健康装备好了吗 初二来到海外留学的颖同学,父亲陪读了一年后,在初三开始出现焦虑症状,高一发展成厌食症,身体的虚弱开始造成长期旷课,最终被学校劝退。曾在国内成绩不差,积极参加机器人队等活动,同伴关系也良好的程同学,高一突然被转到海外留学。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学习和生活上失去了成就感和亲密的人际关系,没了上进的动力,程开始沉迷于电脑游戏,荒废学业不说,脾气也开始异常暴躁,情绪起伏大,最后以被开除告终。 当然,适应得好的小留学生也有,但占少数。比如刚满14岁的桑妮,一到国外私立高中就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业和课外社团中,并忙着参加舞会等各种活动。虽然桑妮也有文化上的困惑,比如对国外同学相对成熟、开放的穿衣打扮有认知差异,但开放的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上的顺利适应,为她之后4年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比这两类孩子,不难发现,是否在成长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了抗挫折力、减压机制、交流能力等软因素,起着关键作用。 建立成就感和亲密人际关系,勿盲目崇拜西方教育 健康成长,孩子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感受到成就感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马斯洛被广为引用的需求层次理论发现,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金字塔尖前,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一定要先满足自己“安全感,爱和尊重”的需求。如果没有被认同、接纳和尊重,人就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疏离感,不但很难有实现自我潜力的动力,而且为心理健康问题埋下隐患。 咨询后发现,函出国前在家已经近两年没和父母说过一句话了。在原来的学校有几位要好的同学,但从不和老师讲话。到了寄宿学校后,因为英文困难和较内向的个性,照旧对谁也不理。父母没想到交流困难不但阻碍了学习的进步和人际交往,还在留学当地文化中被看作心理障碍的征兆。之后的2年,尽管有英文老师一对一辅导,周末一位华裔老师带她出去散心,函大部分时间都是郁郁寡欢,主课成绩滞留在“C”和“D”之间,用她的话说是“提不起精神学习”,出现轻微抑郁的症状。 青春期(12至18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期。其间,青少年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寻找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位置,所以自己是否被环境认可和尊重对心理健康有关键作用。同时,总管对危险和冒险的判断、控制冲动、负责计划和选择行为的大脑额叶(frontal lobe) ,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这是很多青少年情绪化、易怒、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欠条理、易受毒品和酒的诱惑以及喜欢冒险的本质原因。而且,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精神健康问题的高危期。小大人一样的少年,因为荷尔蒙的变化,情绪易波动,行为等各方面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引导。而且,这么关键的发展阶段,连土生土长的高中生都面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挑战,更何况背井离乡的小留学生呢 任何变化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突然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因为语言和文化障碍,绝大多数小留学生短时间内很难融入新同学的圈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和边缘感。同时,当心理遇到问题时,不习惯与别人分享。青少年在外面受到挫折、孤独、无助的时候,也很少知道该怎样减压,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身边有亲人或好友,能经常交流、讨论、释放紧张情绪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关键。 函是幸运的。10年级结束时,她的父母痛下决心让她转学回到北京。回国后,函心情愉快,很快跟上国内高中的节奏。两年后,我接到她顺利考入美术学院的好消息。以函当时的状态,如果留在国外,能否按时毕业都是未知数。 总之,家长急着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其苦心不难理解。不过,因此而盲目崇拜西方教育,看不到文化差异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巨大挑战,隐患无穷。最好的教育不一定在国外,除非孩子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否则不应该让他们在18岁前自己去国外读书。 如果缺乏安全感,丧失了在熟悉的环境下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以及健康的抗压机制的机会,留学只会增加心理问题爆发的机率。(作者谢刚,系美国旧金山湾区学校心理学家、天普大学学校心理学博士) 以上是出国留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的相关介绍,欢迎参考。对比美国和法国的留学生活首先,你自己掌握的知识要差不多才可以,有了基础知识的保障我们心里才会有底,也就不容易紧张了。其次,劳逸结合,学习之余也休息一下玩一会,但绝不是沉迷于游戏。另外,体育锻炼像跑步就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并且,我们也可以多与老师家长和同学沟通! 我为大家介绍对比美国和法国的留学生活,希望对出国留学的同学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留学精彩内容,为你详细解答。 对比美国和法国的留学生活: 美国留学生活 欢乐多Windy美国杜克大学留学生: 像所有美国**描述的那样,美国大学生的生活可以用自在来形容,但丰富的生活并不代表他们对学习的放松,简单来说,他们是Studyhardandplayharder(努力学习,更努力地玩)。 先说说努力学习的部分吧。在美国读大学,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与很多美国同学必须半工半读,自己独立生活相比,我们这些留学生已经轻松很多。在这里,没有几个学生可以在晚上12点前睡觉,因为每周教授布置的作业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分析,总结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这意味着必须不停地做回家作业。一般管理学专业的一年级本科学生一年大约需要上交500多页的打印作业,而我们管理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一年所上交的作业量大概是1000页以上,因为每位老师每次上课都会有作业要求,学生是绝对不能空手去听课的。而从周边同学的学习热情来看,他们也绝对不马虎,为了更好完成作业,不仅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和素材,还会自己花钱做访谈、做调查,责任心极强,由于老师从不轻易给A,每次作业完成得不好也必会有人拿到不及格的成绩,因此大家都努力想要拿到B以上。到这里的第一个学期,说实话我压根不能适应这种比国内学习更认真的氛围。 虽然学习生活已经非常紧张,但是美国学生丝毫也不放过任何一个玩乐的机会。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学习压力已经那么大,放松减压必不可少。学校里大型的健身休闲设施每天几乎都人满为患,一到下午,健身房、游泳池、击剑馆、台球厅等所有健身场所都人满为患,除此之外,几乎每天学校都会有学生组织各种主题类型的聚会,从文艺类的**、音乐聚会,到游戏类的魔兽、星际聚会,甚至是桌游、红酒、交谊舞等等,各种聚会应有尽有,而我们整幢宿舍楼经常到夜半仍有叫声、笑声。而每周五的夜晚,更是宿舍最疯狂放纵的时刻,这个时候,即便平时性格再内向、害羞的人,也会在嘈杂的喧闹声中伸出脑袋,一探究竟,看看周围到底有什么好玩的。 在美国,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欢乐无穷。 拼命学痛快玩Terry法国曼恩大学留学生: 在欧洲留学,说实话学习压力并不是特别大,但由于法国很多大学都是用法语授课,因此语言上的压力就使留学生活变得艰辛。 初到法国时,这里的浪漫风情和人文氛围,让我深深触动。原来以为在国内已经学习了三年的法语,自认法语口语也不错,到了这片西方土地上不会出现太大的适应问题,但没想到到这里的第二天就因为跟房东的沟通不良而被彻底鄙视,那个老太太不仅对我蹩脚的法语发音嘲笑了一番,还装作什么也听不懂的样子根本不理会我的小小要求。“中国小伙子,学好了法语,再来跟我争论吧!”她丢下这句话就把我彻底晾在了一边。 后来,我才发现与平时的日常生活相比,在学校里的学习更让我感受到挫折,在课堂上,法国老师流利的授课风格简直在起初的一个月里让我崩溃至极,我只能通过捕捉几个关键词猜测上课讲了些什么,连发邮件给老师请教问题都觉得很困难我根本不知道用法语该如何表达这些艰深的学术问题。 在继续了一个月浑浑噩噩的生活后,我的首次课堂汇报以难看的C告终,而且还是授课老师照顾到我的法语水平而勉强给的,为此法国教授还特地找我去谈话,严肃地表达出希望我能够调整自己生活学习状态的建议。从小到大,我都以好学生自居,这次谈话还真让人憋了口气。为了尽快追上大家的学习进度,我从上个月开始疯狂到图书馆进行自修,每天一醒过来就开始听法语电台和法语歌曲练习听力,平时更是抓到个法国同学,不管他听不听得懂,就乱说一通,连那个脾气古怪的女房东,也被我拿来做实验对象。 上个星期开始,女房东突然找我聊天,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你的法语进步得很快,不过希望你别老是缠着我叨叨地说个不停啦,以后你有什么需要给我留字条好了,我一定尽快解决。”而在学习过程中,这番努力也没有白费,我渐渐可以听懂老师上课内容的50%以上,也可以尝试着用一些比较简单的句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还会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参与讨论,至于班上那些法国同学基本都在我的口语实验中,成为了我的朋友,学习生活也渐渐如鱼得水起来。 虽然在学习上花了很多心力,但是我一直觉得留学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增长人生经历和见识,因此上个月末,我跟几名法国同学一起在网站上团购了短途旅游的项目,去附近的一个景色极美的小镇游览了一番。回来之后,我还召集了几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到家里举办冷餐会,好好施展了一番我在国内时磨练出的厨艺。看到我从厨房里端出各种各样色香味俱全的中国菜,不少法国同学都竖起了大拇指,赞美我是“厨神”,就连那个一向不待见我的女房东也忍不住来凑热闹,挨个品尝我做的美食。 我想,在法国的留学生活一定会越来越顺利的。
初中留学美国需要陪读吗
上一篇
11-07
去法国留学的男生多吗
下一篇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