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overseas/14726.html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 2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 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 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 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 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 《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 《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 《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 《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 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 《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 《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 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 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 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 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 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 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 《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 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 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 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 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 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3闻一多 (1899—1946)男,原名闻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太阳吟》、《忆菊》、《发现》、《一句话》都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曾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4 (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著作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 《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 《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 《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 《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正中 《约翰孙》(评论)1934,商务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 《实秋自选集》1954,台北胜利书局 《谈徐志摩》(散文)1958,远东 《梁实秋选集》1961,台北新陆出版社 《清华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杂文》1963,文星 《文学因缘》(散文)1964,文星 《谈闻一多》(散文)1967,传记文学 《秋室杂忆》(散文)1969,传记文学 《略谈中西文化》1970,台北进学书局 《实秋杂文》1970,仙人掌 《关于鲁迅》1970,台北爱眉出版社 《实秋文存》1971,蓝灯 《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远东 《雅舍小品续集》 1973,台正中 《看云集》(散文)1974,志文 《槐园梦忆》(散文)1974,远东 《梁实秋自选集》 1975,黎明 《梁实秋论文学》 1978,时报 《梁实秋札记》1978,时报 《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台正中 《雅舍杂文》 1983,台正中 《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国文学史》1985,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 《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 《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5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著作书目: 《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 《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 《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 《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 《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时代 《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 《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 《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 《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 《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风书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国圣人》1941,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文化精神》1941,上海国风书店 《讽颂集》蒋旗译,1941,国华编译社 《爱与刺》1941,明日出版社 《锦秀集》1941,上海朔风书店 《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 《有不斋文集》(杂文集)1941,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杂文集)1941,上海一流书店 《语堂随笔》1941,上海人间出版社 《拨荆集》(杂文集)1941,香港光华出版社 《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上海金屋书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 《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无所不谈》(1一2集,杂文集)1969,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开明 《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星书局 《语堂文集》1978,开明 《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1986,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杂文集)1988,浙江人民 《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文艺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艺《在天晴了的时候》创作于何时?**艺术家爱森斯坦在阐述**“蒙太奇”手法时曾说过,两个孤立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将产生两个镜头孤立时所不曾有的新含义。这句话的意思同样适合于诗歌。戴望舒的《过旧居》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巧妙地将战前和战乱中“旧居”的不同镜头剪辑在一起,于平淡的描述中透露出深沉的感情力量。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民族的忧患与个人的遭际,使戴望舒不能再心安理得地沉湎于“小我”的伤感,他的视野拓展了。即目便还是感慨个人身世的题材,情感也较过去而深沉、凝重,现实性更强了。由时代和命运陶冶的诗人的现实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一贯诗风。那种因奇丽的意象生成的赚胧、空灵的气氛冲淡了,诗人更多地运用写生的方法来呈现其真实的情绪。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38年,戴望舒由沪赴港,与许地山一道负责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分会工作。1939年,他的妻子自港返沪,从此一去不回,戴望舒赶到上海,渴望重修旧好,但没有成功,无奈下只身返港。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人士,1942年春,戴望舒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受尽酷刑的折磨。出狱后,诗人身心俱疲,更加想望故居,思念妻儿。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过旧居戴望舒被称为什么诗人?谢谢这首诗写于1944年6月,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可以说作者怀有一颗心在静静等待——以一种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所以诗人写这首诗就是歌唱光明和解放的。《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6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用拟人手法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勾画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意象简明、寓意深刻,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节选如下: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新阳推开了阴霾了,溪水在温风中晕皱,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扩展资料:作品赏析戴望舒的诗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和欧州文学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语言魅力。诗中的比喻,新鲜而贴切。他所采用的题材,多是自己亲身所感受的事物,抒发个人的遭遇与情怀。《在天晴了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首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儿童诗,诗人通过对小径雨后美丽景象的生动描写,引导人们到雨后的小径上走一走,去感受亲近自然的自由和欢乐。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成为第2883位粉丝这首诗写于1944年6月,当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可以说作者怀有一颗心在静静等待——以一种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所以诗人写这首诗就是歌唱光明和解放的。《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6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用拟人手法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勾画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意象简明、寓意深刻,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节选如下: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新阳推开了阴霾了,溪水在温风中晕皱,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扩展资料:作品赏析戴望舒的诗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和欧州文学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语言魅力。诗中的比喻,新鲜而贴切。他所采用的题材,多是自己亲身所感受的事物,抒发个人的遭遇与情怀。《在天晴了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首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儿童诗,诗人通过对小径雨后美丽景象的生动描写,引导人们到雨后的小径上走一走,去感受亲近自然的自由和欢乐。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楹联趣谈·章太炎雨巷诗人。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雨巷》中,诗人用象征性的意象及意象群来营建抒情空间,传达内心情感,并且融会了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晚唐五代纤弱婉约诗词的艺术营养。不仅如此,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的和谐的音律美。扩展资料: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思为基点,诗歌中所蕴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首先,戴望舒的爱情诗在表现爱情的隐私性以及表现爱情时多运用女性意象方面,明显地受到晚唐诗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温、李诗歌相思主题的现代连释。同时,爱情成为诗人人生体验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体现了戴望舒诗歌的现代性。综言之,戴望舒的爱情经历是现代的,爱情特质是现代的,但他所赋予的表现形式却是古典的、传统的。戴望舒诗歌中的悲秋主题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诗人以咏秋的传统题材来呈现现代人寂寞与青春烦忧的感伤情怀,加强了诗歌的审美张力。而理解隐藏在悲秋主题背后的死亡意识则能更好的理解诗歌中的忧郁情感。分析戴望舒的《致萤火》等诗篇,我们还可以发现诗人的死亡想象与书写方式属于典型的道家文化系统。——戴望舒戴望舒翻译诗歌 楹联趣谈·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学乘、炳麟,浙江余杭人。近代思想家、革命家。1895年加入强学会,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鼓吹改良思想。1899年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1902年,与蔡元培等组织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次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为邹容《革命军》作序。不久,因《苏报》案被捕入狱,在狱中参与策划组织光复会。出狱后又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与改良派论战。1910年在东京重建光复会总部,任会长。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与张謇等组织统一党。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策划讨伐袁世凯,被软禁。1917年任护法军 秘书长。晚年,定居苏州,创办 “章氏国学讲习所”。著有《章氏丛书》等。 今古三更生,中垒、北江、南海 世界一长物,孔兄、墨哥、佛郎 1898年,章太炎在游览台湾后,转往日本观光,他特地到横滨去看望梁启超。他对梁启超说:“在从台湾去日本的船上,偶然作了一上联,久而未能对出下联,上联是: ‘今古三更生,中垒、北江、南海’。”“今古三更生”:第一个是汉朝刘向,本名更生,官中垒校尉; 第二个是清代洪亮吉,著有《北江全集》,学者称北江先生,因上书触怒嘉庆帝,充军新疆,获释后,便自号更生; 第三个是康有为,南海人,戊戌政变,幸免于难,乃改名更生。当时梁启超和在座六七位学者,都思考了半天,始终无法对出。直到1924年,符鼎升在北京教书时,因钱玄同又提到这一仍未对出的联句,他沉思许久,才对出下联:“世界一长物,孔兄、墨哥、佛郎。”“长物”是钱的别称,由此而联想到孔方兄、墨西哥银元和法国的佛郎。兄、哥、郎属人伦关系,可谓善运巧思,但仍不如上联好。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日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慈禧太后70岁生日,章太炎作了这副对联,名为献寿,实则极尽讽刺和斥骂之能事。上联叙述慈禧太后挥霍民财,大兴土木以供个人享乐的种种事实;下联则历数慈禧太后卖国投降,割地求和的件件罪行。特别是把“一人有庆”演化为“只为一人歌庆有”,作为上联的结语; 把“万寿无疆”,演化为 “每逢万寿祝疆无” (疆,作疆土解,意谓失地),作为下联的结语。组词巧妙,讽刺辛辣。 这样的对联,在当时 (1904年)是无法发表的,所以几乎失传。直至1980年,有人整理朱起凤先生遗稿《古欢斋杂识》 时,才从中发现。朱先生在遗稿中有按语云: “余友杭辛斋尝为余言,清末那拉氏庆祝万寿时,余杭章太炎有联斥其辱国丧地之罪,笔力悍健,气势磅礴,传诵一时。上下联末句,以‘一人有庆’、‘万寿无疆’颠倒用之,巧不可阶。”他又说,此联章太炎的联语集中亦失收,所以“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 今古三更生,中垒、北江、南海 世界一长物,孔兄、墨哥、佛郎 篆书八言联 章太炎 篆书五言联 章太炎戴望舒诗歌创作戴望舒,这位著名的诗人兼翻译家,以其卓越的翻译成就在翻译界享有盛誉。陈玉刚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和陈丙莹的《戴望舒评传》中,都特别为他的译诗设专节探讨。陈丙莹对戴望舒的译诗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能“用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精准地传达西方象征派诗歌,特别是其深邃内涵和丰富的音节,成为诗歌翻译学者学习的典范”。从三十年代开始,戴望舒便致力于法国诗歌的翻译,他的《戴望舒译诗集》收录了雨果、魏尔伦、果尔蒙等众多诗人的75首作品,如保尔·福尔、耶麦、阿波里奈尔等。戴望舒曾坚持“诗不能译”的观点,但通过实践,他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认为翻译是检验诗歌品质的试金石,只有不歪曲原作的翻译才能保留诗歌的真实价值。他在《诗论零札》中提到:“翻译真正的诗,无论地域或时间,其价值永不减损。”以戴望舒翻译的魏尔伦的《瓦上长天》为例,原诗表达了异国象征派大师的伤感和轻盈,戴望舒的译文:“瓦上长天/柔复青/瓦上高树/摇娉婷/天上鸟铃/幽复清/树间小鸟/啼怨声”完美地传达了原诗的韵味和意境。陈丙莹分析,戴望舒在翻译过程中,以其诗人的敏感和理解,捕捉到了魏尔伦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深度。值得一提的是,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被粤教版和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收录,这进一步证明了他在翻译领域的影响力。戴望舒以诗人的独特视角,用诗歌的语言翻译诗歌,使得他的作品既保留了原文的美感,又赋予了新的生命,这是他翻译艺术的独到之处。扩展资料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马姓人物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后期。早期,他的作品主要围绕个人情感,如《我的记忆》中的《寒风中闻雀声》和《可知》,充满了孤独、抑郁和伤感,如“枯枝在寒风里悲叹,死叶在大道上萎残”,与马致远的诗句有相似之处。1928年,《雨巷》的发表象征着戴望舒从浪漫抒情向象征表现的转变,标志着他赢得“雨巷诗人”之名。这时的《望舒草》展现了他艺术的成熟,虽然生活苦闷,但他在心理和艺术上都更加独立,如《寻梦者》中的“你的梦开出花来”,透露出追求理想需要付出艰辛的真谛。进入中期,戴望舒的诗歌风格多样化,《祭日》、《游子谣》等作品展现了明朗的情绪和对普通人的关怀。1937年后,抗战爆发,他的诗歌观念和创作转向爱国,如《元日祝福》表达出对人民的祝福和坚定的抗战信念。1942年狱中,他的诗风进一步升华,《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后期,戴望舒的诗歌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而是展现出更高层次的内涵和生命力,如《偶成》中“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旅程,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民族的苦难与希望。扩展资料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马良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之兄。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马良为侍中。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东征东吴,派遣马良招纳安抚武陵一带的五溪蛮各部,各部首领们都接受蜀汉的印信封号,相继响应刘备。同年六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也遇害身亡。刘备封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2、马建忠马建忠(1845年2月9日—1900年8月14日),别名乾,学名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清末学者、外交家。1876年(光绪二年),马建忠以郎中资格被李鸿章派往法国学习国际法,同时兼任中国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这年马建忠如愿以偿,考取公费留学法国,研究西方各国文字。他一边读书,一边兼任驻法公使馆的法文翻译。由于有了两份收入,不但学业无忧,而且有了余钱养家。3、马超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卫尉马腾之子。东汉末年军阀,三国蜀汉名将,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马超入京为官,但都被马超拒绝。而后马腾入京被封为卫尉,马超就统领了马腾的部队。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刘备与曹操争霸于汉中之地,刘备派马超与刚刚在巴西大胜张郃的张飞、吴兰、雷同等将领屯兵于下辩。而马超却策动氐族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刘备,牵制曹军先锋主力。蜀汉章武二年十二月马超病逝,年仅47岁。景耀三年,九月,马超与关羽、张飞、庞统、黄忠被追封谥号,马超谥号为“威侯”。 4、马岱马岱(生卒年不详),扶风茂陵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马超的从弟。建安十六年,马岱追随兄长马超逆战曹操于潼关。九月,马超兵败,马岱随马超退军回到陇上郡县。建安十八年九月,马岱随马超投奔汉中依附张鲁。建安十九年,张鲁家将杨白等人害怕马超才能,要迫害他。马岱随马超奔往蜀,刘备派人迎接马超军。马岱随马超围攻成都,刘璋惧怕马超,不到十天就投降了。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了以后,魏延、杨仪争权,马岱奉杨仪命率军斩杀魏延。建兴十三年,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率众伐魏,为牛金击退5、马周马周,清河茌平,唐太宗时期宰相。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九日,马周逝世,终年四十八岁。太宗为他举哀,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自从马周亡故,太宗非常想念他,要凭借方士之术求得显现他的身影。马周有随机应变的才能,善于陈述奏进,深识事理,所陈述的事情没有不切中要害的。太宗曾经说:“我对马周,一会看不到便要思念他。”-马良-马建忠-马超-马岱-马周
不留学能进外企吗女生多吗
上一篇
11-03
澳洲留学怎么跟洋妞相处
下一篇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