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middle/77706.html
#教育# 导语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已发布。 无 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供您参考。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
#教育# 导语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已发布。 无 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供您参考。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范化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确保大赛规范、公平、优质、高效、廉洁,办成世界水平赛事,制定本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教育部发起并牵头,联合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以及有关行业组织、人民团体、学术团体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公益性、全国性职业院校师生综合技能竞赛活动。大赛每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大赛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检验教学成果、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有效延伸。大赛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水平、培育工匠精神为宗旨,以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面向全国职业院校在校师生,基本覆盖职业院校主要专业群,是对接产业需求、反映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师生技能赛事。 第三条大赛秉持育人为本理念。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推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形成,引导全社会了解、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 第四条大赛力求办出教育特色、社会影响、世界水平。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课融通、赛训结合;合理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的理念和标准,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推动合作办赛、开放办赛,打造富有创意、影响深远的技能大赛。 第五条大赛建立学校、省级、国家三级竞赛体系。国赛选手须来自省赛,形成“校有比赛,省有竞赛,国有大赛”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体系。大赛分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含专科、本科层次)两个组别。大赛实行赛区制,比赛相对集中举办。 第六条大赛着重考核选手的综合素质和手脑并用能力。内容设计围绕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和真实工作的过程、任务与要求,重点考查选手的职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规范操作程度、精细工作质量、创新创意水平、应变能力、工作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七条大赛经费多渠道筹措。大赛经费来自各级政府为举办大赛投入的财政资金、比赛项目(简称赛项)承办单位自筹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等。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八条大赛设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简称大赛组委会)。大赛组委会是大赛的领导决策机构,由联办单位有关负责人组成。大赛组委会设主任、委员若干名。大赛组委会任期一届5年,委员可以连任。 第九条大赛组委会主要职责包括: 1确定大赛定位、办赛原则及组织形式; 2做好大赛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3审定赛事规划; 4审定设赛范围及实施方案; 5发布年度赛事公告; 6审定年度赛项承办地、承办院校和合作企业; 7指导开展大赛; 8审定发布大赛最终成绩; 9确定大赛的奖惩问责; 10需要决策的大赛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条大赛组委会设秘书处,负责大赛组委会日常事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设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设秘书长1名,根据工作需要设副秘书长。 第十一条大赛设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委员会(简称大赛执委会)。大赛执委会在大赛组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具体赛事组织与管理并定期向组委会报告工作,由开幕式(或闭幕式)所在赛区代表、赛区执委会主任、赛项专家组长等组成。大赛执委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大赛执委会任期与大赛组委会一致,委员可以连任。 第十二条大赛执委会主要职责包括: 1制订赛事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议事规则; 2组织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学会、院校等方面的专家制订赛事规划; 3制订赛区方案; 4组织赛项申报和遴选,制订赛项目录; 5组织赛项规程和赛题编制; 6审定赛项组织机构,审核赛项执委会、专家、裁判、监督仲裁人员资格及确定具体人员; 7负责部本资金和社会捐赠货币资金的使用并按规定做好监管和绩效考核等工作; 8统筹大赛同期活动; 9监督各赛区汇总比赛相关资料,并存档备案; 10聘请法律顾问,对赛事规则、程序、经费管理等进行合法性审查,负责处理相关法律事务; 11开展大赛研究,组织相关培训; 12做好大赛年度总结工作; 13承办大赛组委会及其秘书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大赛执委会设办公室,负责大赛日常管理。大赛执委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办公室设主任1名,根据工作需要设副主任。 第十四条大赛执委会设经费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执委会办公室提交的赛事公共运转支出预(决)算和具体赛项补助经费预(决)算提出审核意见,供执委会决策参考。经费管理委员会设主任1名,委员若干名。经费管理委员会任期与大赛执委会一致。 第十五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每年对大赛组委会、执委会和经费管理委员会成员名单重新核实、更新、确定一次,结果与年度大赛通知一并发布。 第十六条赛区由申报遴选制和协商制产生。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经省级政府授权根据自身条件、承办意愿、产业发展和职业院校综合实力,向大赛执委会提出赛区承办申请,执委会组织遴选,由执委会办公室报组委会秘书处审批。大赛赛区每年确定一次。 第十七条赛区设组织委员会(简称赛区组委会)。赛区组委会是各赛区赛事组织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监督赛区承办赛项的各项工作及经费使用。赛区组委会设主任1名,原则上由承办地分管教育的副省级领导担任。 第十八条赛区设执行委员会(简称赛区执委会)。赛区执委会在赛区组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本赛区的具体赛事组织。赛区执委会设主任1名。 第十九条赛区执委会主要职责包括: 1落实申办,组织协调本赛区承办赛项的筹备工作; 2组织遴选承办校和合作企业,将结果报大赛执委会备案; 3协调赛场所在地人民政府、赛项执行委员会(简称赛项执委会)和承办院校落实赛场、赛务以及安全保障工作; 4按规定负责本赛区承办赛项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赛项经费收支审计; 5负责宣传方案设计; 6做好本赛区的比赛资料汇总工作; 7落实大赛执委会及赛区组委会安排的其他工作。 第二十条各赛项设赛项执委会。赛项执委会在大赛执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赛项所在赛区执委会的协调和指导。各赛项组织机构须经大赛执委会核准后成立。执委会成员包括行指委、教指委、承办校及所在地人民政府相关部门。 第二十一条赛项执委会主要职责包括: 1全面负责本赛项的筹备和实施工作; 2编制赛项经费预(决)算,监督赛项预算执行以及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3向大赛执委会推荐赛项专家工作组成员、裁判和监督仲裁人员; 4赛项展示体验和宣传工作; 5统筹赛事安全保障工作; 6统筹实施赛项资源转化工作; 7做好赛项年度总结; 8落实大赛执委会及赛区执委会安排的其他工作。 第二十二条赛项专家工作组在大赛执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赛项专家工作组主要职责包括:赛项技术文件编撰、赛题设计、赛场设计、赛事咨询、竞赛成绩分析和技术点评、资源转化、裁判人员培训等竞赛技术工作。 第二十三条赛项由赛区执委会选择条件适宜的城市和职业院校单独承办或校企联办。鼓励场馆模式集中办赛,允许特殊赛项根据实际情况分散办赛。承办地需提供经费、场馆支持和安全保障等。赛项承办院校在赛区执委会和赛项执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赛项的具体实施和运行保障。 第二十四条赛项承办院校遴选原则是: 1由各赛区对申请承办赛项的院校择优遴选; 2院校优势专业及当地优势产业与赛项内容相关度高; 3同一院校同一届大赛承办赛项原则上不超过2个,首次承办比赛的院校当届大赛承办赛项不超过1个; 4同一院校承办同一赛项原则上连续不超过2届,优先考虑承办院校第二年对同一赛项的承办申请; 5拥有至少一次承办省级(含)及以上技能大赛的经历,且未发生过违纪违规行为及安全事故。 第二十五条赛项承办院校主要职责包括: 1按照赛项技术方案落实比赛场地以及基础设施; 2配合赛项执委会做好比赛的组织、接待工作; 3配合赛区执委会做好比赛的宣传工作; 4维持赛场秩序,保障赛事安全和相关保密工作; 5参与赛项经费预算编制和管理,执行赛项预算支出; 6比赛过程文件存档和赛后资料上报等。 第二十六条赛项合作企业遴选原则和职责是: 1合作企业遴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满足意向承办赛项技术方案要求; 2同一合作企业参与申请承办的年度赛项不超过2项; 3同一合作企业申办同一赛项联合申请承办的学校不超过2所; 4合作企业应履行合同,保证赛前捐赠资金到账,捐赠设施设备到位,技术服务支持及时; 5合作企业应配合赛区执委会做好赛事工作; 6合作企业重视职业教育、资信状况良好、社会声誉良好,且无违法违规记录。 第三章赛项设置 第二十七条每5年制定一次大赛执行规划,规划赛项设置方向和大赛发展重点。制订赛项目录。大赛年度赛项以大赛执行规划为依据,每年遴选确定一次。 第二十八条赛项设置须对应职业院校主要专业群,对接产业需求、行业标准和企业主流技术水平。大赛赛项分为常规赛项和行业特色赛项两类。中职组赛项和高职组赛项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九条常规赛项指面向的专业全国布点较多、产业行业需求较大、比赛内容成熟、比赛用设备相对稳定、适当兼顾专业大类平衡的赛项;行业特色赛项指面向的专业对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起重要支持作用,行业特色突出、全国布点较少,由大赛组委会根据需要核准委托行业设计实施,大赛统一管理的赛项。 第三十条中职赛项设计突出岗位针对性;高职赛项设计注重考查选手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及团队合作能力,除岗位针对性极强的专业外,不做单一技能测试。比赛形式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 第三十一条赛项立项申报单位主要包括: 1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 3全国性行业学会(协会); 4其他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学术组织; 5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三十二条赛项设置遴选基本流程: 1大赛执委会发布赛项设置征集通知; 2申报单位将申报材料提交大赛执委会办公室; 3大赛执委会对申报赛项开展材料有效性核定,完善赛项目录,组织赛项初审、专家评议,形成拟设年度赛项建议; 4大赛组委会核准确定年度赛项; 5大赛执委会组织遴选赛区,协商确定赛区赛项; 6赛区执委会组织征集和遴选承办院校、合作企业,形成年度赛项承办院校和合作企业建议名单报大赛执委会; 7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核准确定年度赛项承办省份、承办院校和合作企业。 第四章参赛规则与奖项设置 第三十三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分别组队参加中、高职组的比赛,适当控制参赛规模,计划单列市可单独组队参加中职组比赛。对涉及国家战略需求、新兴产业、人才紧缺专业、民族民间非遗传承等需要,且参赛规模不足10队的赛项,可适当放宽参赛队数。团体赛原则上不跨校组队。团体赛和个人赛参赛选手可根据需要配备指导教师。 第三十四条参赛选手条件。原则上学生技能比赛的中职选手应为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籍学生。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本科层次选手应为学校全日制在籍学生。五年制高职一、二、三年级学生参加中职组比赛,四、五年级学生参加高职组比赛。鼓励高职大龄学生、国际学生、符合条件的国际选手参赛。往届大赛获得过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参加同一项目相同组别的比赛。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赛项接纳社会公众观摩体验,促进全社会崇尚和学习技能的良好氛围。 第三十五条大赛坚持公益性。任何组织不得以竞赛名义营利,不得以任何名目向参赛选手和学校收取参赛费用,禁止命题专家以辅导培训名义向参赛选手和学校收取费用,禁止企业以支持办赛名义向参赛选手和学校收取费用。 第三十六条大赛奖励办法。向参赛选手,比赛以赛项实际参赛队(团体赛)或参赛选手(个人赛)总数为基数设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分别控制在10%、20%、30%;面向大赛参与对象,包括专家、裁判员、监督仲裁员、工作人员、合作企业、承办院校及获奖选手(个人赛)或参赛队(团体赛)指导教师等颁发写实性证书。涉及专业布点数过少的行业特色赛项的设奖比例由大赛执委会根据常规赛项相应情况适当核减。各赛区和赛项不得以技能大赛名义另外设奖。大赛不进行省级单位或学校总成绩排名。 第三十七条大赛采取赛区申办制。开幕式(或闭幕式)所在赛区按照自愿原则向执委会提出申请,执委会组织遴选,由执委会办公室报组委会秘书处审批,大赛组委会每年向开幕式(或闭幕式)所在赛区组委会授赛区旗,年度赛事结束后交还回大赛执委会。 第五章宣传与资源转化 第三十八条大赛设官方网站,并通过各类媒体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提升大赛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三十九条大赛坚持加强与其他国际及区域性师生技能比赛的联系,建立交流渠道,促进相互了解,探索合作方式;及时借鉴国(境)外先进成熟赛事的标准、规范、经验;完善邀请国(境)外学校组队参赛的机制。 第四十条大赛坚持资源转化与赛项筹办统筹设计、协调实施、相互驱动,将竞赛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大赛成果在专业教学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第六章规范廉洁办赛 第四十一条大赛坚持公平、公正、安全、有序。公开遴选承办地、承办校和合作企业,公开遴聘专家、裁判。赛前公开赛项规程、赛(样)题或题库、比赛时间、比赛方式、比赛规则、比赛环境、技术规范、技术平台、评分标准等内容。公开申诉程序,建立畅通的申诉渠道。 第四十二条大赛坚持规范赛项设备与设施管理,规范赛项规程编制,规范专家和裁判管理,规范赛题管理。实施赛项监督仲裁制度。 第四十三条大赛结束后公示和公开发布获奖名单。公示期内,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接受实名书面形式投诉或异议反映,接受有具体事实的匿名投诉。大赛组委会保护实名投诉人的合法权益。对于赛事过程中,经查证属实的违纪违规行为,依据大赛相关制度规定追究相关人员或组织的责任,并给予相应惩戒。 第四十四条大赛坚持规范经费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加强大赛经费管理,按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捐赠、拨付、使用及审计等程序。 第四十五条严格执行大赛纪律。坚持廉洁办赛、节约办赛,严禁铺张浪费,严格执行用餐、住宿、交通规定。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六项禁令和中纪委九个严禁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大赛执委会应依据本章程制定和公布大赛有关工作的具体规定、规则、办法、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严格遵守大赛经费管理办法。各赛区、赛项均要制定经费管理细则,并针对实施中新发现的问题适时作出补充说明或修订。 第四十七条本章程的修订工作由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根据需要启动和组织,修订内容须经组委会成员单位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第四十八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等教师教育教学比赛,依照本章程总体要求,由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九条本章程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教育部等37部门印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教职成函〔2018〕4号)同时废止。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强化人才宏观管理、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议案办理结果的决议 为确保活动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阐明活动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活动方法等的书面计划。活动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工匠精神的活动策划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工匠精神的活动策划方案 篇1 一、竞赛时间 20xx年6月日上午10:00——12:30 二、竞赛地点 学校烹饪专业实训室 三、竞赛裁判组 裁判长: 现场裁判员(4人): 后场裁判员(5人): 四、工作分组及人员名单 1、检录组(2人): 2、抽签组(2人): 3、服务组(10人): 五、工作流程 1、检录上午9:30——9:45,选手凭身份证,参赛证(报名表)参加检录。(责任人:XXX电话:XXXXXXXXXXX) 2、抽签9:45——10:00,选手检录合格后,到抽签处抽取工位号。(责任人:XXX电话:XXXXXXXXXXX) 3、竞赛10:00——12:30,选手凭工位号到指定的工位参加比赛。(实训①责任人:XXX电话:XXXXXXXXXXX;实训室②责任人:XXX电话:XXXXXX) 4、评分、统分、公布成绩 12:30——13:00,选手作品出来后即可开始评分、统分并及时公布成绩。(责任人:XXX电话:XXXXXXXXXXX) 六、选手须知 1、竞赛选手提前30分钟进入检录场地,由引导员(学生志愿者)引导进入赛场,开赛前15分钟还未进入检录场地的视为弃权。参赛选手服装和身体各部位不得出现参赛选手单位及个人的信息。参赛选手所带工具及物品必需符合大赛规定。 2、参赛选手应严格按竞赛流程进行比赛,进入竞赛现场后,应检查并确认赛点统一提供的竞赛设施设备、竞赛用材料是否齐全完好,如有缺损,应立即向现场裁判提出,再由裁判统一处理。 3、竞赛开始后,选手不得自行更换工位,不得随意走动、交谈,不能擅自离开赛场,特殊情况,需经裁判长同意后,按规定处理。选 手中途离场时间(休息、饮水或去洗手间)一律计算在竞赛时间内。 4、竞赛期间、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竞赛规则和竞赛纪律,自觉维护赛场秩序,尊重裁判,服从裁判评判,不得因申诉或对处理意见不服而停止竞赛,否则,以弃权处理。 5、竞赛过程中,参赛选手必需遵守赛场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合理地操作各种设施设备和工具,确保人身及设备安全。 6、参赛选手应爱护竞赛设施设备,离开竞赛场地时,不得带走赛场准备的任何物品。 7、赛场作弊或违反竞赛规定和赛场纪律的,取消参赛资格。 8、参赛选手如对竞赛的裁决有异议的,须在竞赛当天向竞赛仲裁监审委员会提出,由大赛仲裁委员会调查核实并处理。 七、工作人员须知 1、熟悉竞赛规程,准确了解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 2、服从安排、听从指挥,高度负责,在赛场内不得从事工作职责之外的事情。 3、坚守岗位、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言行文明、举止大方,为选手提供热情、优质服务。 4、维护赛区正常秩序,及时制止参赛选手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行为,对违反竞赛规则的参赛选手发出警告,并作好记录。 5、不得在竞赛过程中利用工作之便,弄虚作假、徇私舞弊。 八、裁判员守则 1、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秉公执裁、文明裁判。 2、认真学习竞赛有关规程、评分标准,严格安照竞赛项目评分标准,认真细致、独立进行评分,杜绝随意打分。 3、严格把握竞赛时间,不擅自延长、缩短竞赛时间。严格执行赛场纪律,监督选手遵守竞赛规则和安全操作规程,及时发现并纠正选手的违纪、违规行为。 4、竞赛过程中,如出现有争议的技术问题或异议,即向裁判长报告,服从大赛评判委员会和裁判长的裁决,避免与参赛选手和相关人员发生争执。 5、实行回避原则,不循私情、不弄虚作假、不私自与参赛选手接触或联系,确保评判结果公平公正。 6、执裁过程中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 工匠精神的活动策划方案 篇2 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特点、作用。 2、体会新闻评论语言简洁有力、阐述观点鲜明等特点。 3、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基础知识,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培促进思维发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文化传承与理解:自读、研读相结合,理解并感悟工匠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仔细品读本文中有关“工匠精神”的论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学会拒绝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 难点:梳理本文中事实和观点的关系,赏析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2016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一节课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写作背景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在此背景下,李斌写了这篇文章,发表在2016年4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 三、作者介绍 李斌,1972年生,鼠头者也,曾为“武大郎”(武汉大学新闻系)。工作后当过几个月“农民”(农村组),作为“选调生”,干过一年半“舆论监督”(新华视点室),其余岁月包括今天仍“就业”于政文采访室,从事时政、科技、环保等方面报道。 如有所长,当属科技报道。曾两赴北极(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2004年中国首座北极站记者团成员);1999年至2001年、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独家或为主的'报道占一半以上;和同事一起合作在2000年掀起了“纳米热”和“基因热”;曾率先报道关于青藏高原“臭氧低谷”、克隆大熊猫、中国芯、原子喷泉、人脑记忆“新大陆”等新闻。在科技新闻圈混得长了,被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笑谓“资深记者”。 所谓代表性报道(包括与人合作)有《决战纳米时代》、《“基因食品”质疑》、《技术黑洞探析》、《留学生直接从政调查》《归国创业“小灶”现象分析》、《廉租房调查》等等。编著有《2004科技中国》、《你还是你吗--人类基因组报告》等书。 四、题目解说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春秋时代有四书五经六艺之说,后又有独具匠心等成语,可见中华民族历来推崇技艺。新时代的工匠是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和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培养起来的专业人才,他们拥有高操的技能、精湛的技艺和过硬的技术,他们是用孜孜不倦和精益求精书写历史记录的人,称之为工匠。曾经,中国企业的无数工匠们用精湛的技艺为国人生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底色和标签,这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就在于精益求精、严谨、专注、坚持、专业。需要培养大批有实力有担当的企业和人才。 就企业而言,要精、专于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并且要经得起时间与时代的考验。同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企业要坚持不断追求突破科技创新的勇气和精神,要时刻用新时代工匠精神笃行自己的行为和执行力。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时代特点和企业打造金字招牌的角度引出“工匠精神”的话题。 第二部分:从工匠精神的时代含义、作用、内涵等方面论述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要立足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践行工匠精神。 六、全文分析 1、根据文章前两段内容回答,对于企业来说,为什么工匠精神“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工匠精神使企业更符合时代需求;工匠精神使产品更精致,从而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工匠精神厚植可以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现。 2、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首先解释匠的含义,接着指出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不同,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3、“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第三段讲工匠们对工匠精神的追求,第四段从假设的反面角度来讲工匠精神的内涵,进步提出我们都应该践行工匠精神,使文章论述更为深刻。 4、如何理解“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句话? 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 5、本文虽是一篇新闻评论,但是不乏文采,试以第四段为例赏析。 本段主要运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引用“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运用了排比,有力地论述了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工匠精神不只包含炉火纯青的技术,还包括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等,其中更深藏着生命哲学、人生信念等。 6、本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文本说明好处。 ①引证法。在本文中,作者多处引用,如引用企业家的话,具体地说明了工匠精神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引用了鲁迅的诗句,对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进行深入论证。 ②对比论证。如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从对比中突出了工匠精神的力量大,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七、中心思想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要有工匠精神,从“匠心”到“匠魂”……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 八、写作特点 ①立场坚定、观点鲜明 本文在开篇就提出了工匠精神备受推崇,全篇以“工匠精神在当代具有重大作用这一主要观点展开,在论述过程中也以论述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坚守工匠精神的意义为中心,立场坚定、观点鲜明。 ②有的放矢、直面现实 本文立足于现实,除了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之外,主要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展开,“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践行?“在论述过程中,文章与现实问题充分结合,靶向精准、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③语言精美、情感充沛 文章中引用了《说文》中的话来解释“匠”的含义,以及一些经典语句,如鲁迅作品中的话等等,还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使表达更加丰富、形象,句式工整,还增强了情感表现力。 九、补充资料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 十、总结全文 “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上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活动策划方案 篇3 一、活动背景 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今的企业界,不仅仅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工匠和技术工人,更需要努力培育工匠精神。目前,公司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经济大环境日益严峻,我们有必要通过推行做事严谨的工匠精神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收益,令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目的 为了提高广大工程人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从而在企业内部达成以下目标: 1、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土壤。 2、形成企业内部学习型组织。 3、让更多的工程人员能专注于某一范畴深耕细作、做到极致。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收益,令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主题 工匠精神主题活动。 四、活动对象 工程人员(包括ME、IE、IM及QA部的技术员、高级技术员以及各级工程师),合计56人。 五、活动内容 1、开展“工匠精神”理论培训活动。人力资源及行政部将利用一次全员培训的方式向 全体工程人员做活动动员,让工程人员了解“工匠精神”主题活动内容及相关的活动安排,启动本次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利用内部网络、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工匠精神”提出的背景及内涵等,营造活动氛围。 2、开展“工匠精神”视频教育活动。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了解 10个工匠“10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让我们感知“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体会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神话故事的执着精神。 3、开展“工匠精神”大讨论活动。人力资源及行政部将召集相关部门集中开展“工匠 精神”大讨论,让工程人员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通过增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树立严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和信念,并立足于本岗。 4、开展“工匠精神”征文大赛活动。通过大赛,增强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让工 匠精神在全公司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公司制造过程的内在支撑。 六、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12月,具体计划如下: 说明:因培训室空间有限,上述各种培训及讨论活动均需分两批进行。培训完毕,每人均需 提交“培训心得”。 七、费用预算 因培训形式均属于内部培训,不产生直接费用,只有征文大赛活动产生直接费用,具体预算如下: 说明:本次征文比赛,将与培训完毕后的“培训心得”相结合,从中选出优秀的“培训心得”, 并对优秀者予以奖励,而获奖作品将于公司报刊上予以刊登。 审批:审核:制作: 工匠精神的活动策划方案 篇4 按照集团公司党委《关于转发<关于开展“弘扬工匠精神,争做劳动模范”争创活动的通知>的通知》要求,xx公司积极行动,认真研究,结合公司自身实际,制定详实计划,明确实施方法,以保障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活动计划: 1、开展“工匠精神”、劳模先进事迹及“学习雷锋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全体员工大会或部门、班组会议向员工讲解“工匠精神”的含义和现实意义,树立“匠人之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技能,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以劳模事迹感召员工,增强敬业奉献意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实现工作质量的新飞跃;学习雷锋精神,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扎实奉献,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公司事业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2、开展劳动技能知识考核和技术比武活动。结合企业“四评级一评价”要求,根据公司实际工作情况,通过试题答卷、现场测评、随机抽检等形式,对在岗员工涉及到的安全、环保、节能及质量方面工作进行考核;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现场实操考核;对电工、焊工等技术工种进行专项技术比武,增强员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开展革新创新活动。以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开展为引领,在能源节约、生产工艺智能化改造、生产模式实现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立项研究,重点突破,提升公司综合技术水平;大力提倡“五小”创新活动,鼓励员工献言献策,积极参与公司的革新创新活动,提高公司创新创造能力。 二、实施方法: 1、“工匠精神”、劳模先进事迹和“雷锋精神”学习活动。 时间:x年x月 方式方法:全员集体学习或部门、班组组织学习;讲解书面材料或观看视频资料;学习情况形成书面材料; 参与部门:公司各部室、污水供热管理站。 2、劳动技能及化工知识考核。 时间:x年4月—5月 考核内容:化工安全知识、环保知识、节能知识、工艺纪律、操作规程等; 方式方法:问题答卷; 参与部门:安全机电设备部、环保部、生产部、办公室。 3、技术比武。 时间:x年4月—5月 比赛内容:电器维修技术、焊接技术、设备故障排除、物料检测分析技术等; 方式方法:现场实际操作; 参与部门:安全机电设备部、生产部、技术质检科、办公室。 4、革新创新活动。 时间:x年4月—5月 活动内容:能源节约、生产自动化改造、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模式改进等; 参与部门:安全机电设备部、生产部、环保部、污水站、技术质检科、办公室。 三、活动总结。 1、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将在公司范围内予以表彰,并作为评选“劳动模范”和“优秀青年”的主要依据; 2、对在创新革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公司将按照集团公司有关条例,按规定予以奖励。 工匠精神的活动策划方案 篇5 一、活动主题 “学劳模精神,育劳动精神,塑工匠精神——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劳动教育第一课 二、活动依据 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劳动教育自20xx级在全体本科学生中实施,为必修实践环节。 三、活动时间 5月11日14:00—17:00 四、活动地点 中德应用技术学校报告厅 五、劳模简介 (一)李琴 真情巴士客服中心主任;青岛市劳模;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 报告题目:让劳模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 (二)张云泽 真情巴士汽修公司技术员。2017年“技能兴鲁”新能源公交车技能大赛第一名;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青岛市总工会授予“青岛工匠”称号;山东省交通厅授予“技术明星”称号;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宇通杯全国新能源客车技能大赛全国第三名。 报告题目:弘扬工匠精神与“不务正业” 六、注意事项 1全体同学于5月11日13:35以班级为单位,排好队从中德校区5号门出发,各班由班长负责,务必提前做好通知和组织工作,由校区学团办老师带队,按时到会。 2为保证良好的会场秩序和学习效果,报告期间全体同学需将手机调至静音,全程认真学习,认真记录。 3会后围绕会议主题“学劳模精神,育劳动精神,塑工匠精神——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劳动教育第一课”撰写心得体会,不少于500字,注明班级学号姓名,由各班班长按照学号收齐后,5月17日上午以班级为单位交至辅导员王天乙老师处。 4根据学校劳动教育相关制度,劳动教育理论课是必修课,校区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心得体会报告给每位同学评价本学期劳动教育理论课的成绩。厚植工匠精神沃土 推动能工巧匠竞相涌现一、依期基本完成了议案规定的任务 为完成第1号议案规定的任务,1996年省政府成立了省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卢钟鹤副省长担任组长,计划、人事、财政、劳动、科技、教育等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在摸清我省人才资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编制了全省各市、各主要行业系统“九五”及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就人才的教育、培养、培训、使用、流动、激励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成立几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市、县政府也基本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各级政府从“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把加强人才宏观管理和资源开发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列入我省“九五”计划和长远规划,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强化人才宏观管理、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的决议的通知》(粤府办[1996]16号),结合本地实际,开拓创新,促进了人才资源开发,使人才队伍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我省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成效是: (一)以稳步推行和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分类管理。 1.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了公务员队伍的宏观管理。结合“九五”期间的机构改革,在全省铺开了推行和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工作。在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过程中,抓住管理的关键环节,全面实施考试录用、量化考核、辞职辞退等制度,从而形成了“严把入口、规范管理、畅通出口”的机制。目前,全省已完成了职位分类和人员过渡工作,形成了一支有34.82万人组成的精干、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全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均已纳入了公务员制度管理的轨道,初步实现了公务员队伍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是建立和完善适合事业单位人员自身岗位特点的管理、考核、社会保障等制度以及搞活内部分配、推行人事代理等。各地从实际出发,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不同程度地探索了改革的路子,有效地激发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通过深化职称改革,逐步完善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有力地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5年来,有4万多人取得高级职称,20多万人取得中级职称。 3.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造就一支经营管理人员队伍。5年来,我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公司制企业初步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取消了企业的行政级别,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对内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普遍实行聘用制;试行企业领导年薪制和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分配制度等。从而初步搭起了现代企业人事制度的框架,为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三大机制,逐步解决人才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营造多元化的吸引人才机制。一是营造政策环境。5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了关于人才资源开发,高层次优秀人才吸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使用,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毕业生就业等多项政策,如深圳市为吸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制定了“一个放宽,三个优先”的政策,开辟了“绿色通道”;湛江市对引进急需人才制定了灵活的分配制度等。不少地方转变吸引人才的思想观念,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引进新模式,盘活了人才资源。二是营造创业环境。5年来,省政府重点投资建设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包括4个国家级实验室,54个省重点实验室,115个重点学科,157家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博士后企业工作站;在全省高校建立了154个博士点和540个硕士点。各地同样注重筑巢引凤工作,如佛山市在全国率先设立留学生创业园后,广州市、深圳市为硕士以上留学人员也建立了创业园,东莞市与全国著名大学共建“东莞中国著名大学科技城”等。这些人才培养基地都装备了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了比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十分有利于吸纳、聚集、培养和稳定高层次技术人才。据统计,5年来全省从国(境)外引进专家和留学人员达5768人,从省外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达14.1万人。三是营造重才的社会环境。主要是通过重奖等措施,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2.健全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加快发展教育。重点抓好高等教育,“九五”期间,把我省8所高等院校列入“211工程”建设,省政府从1996年至2000年共拨专款7.17亿元,保证广东高校“211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我省各类高校在校生70.6万人左右。与此同时,注意抓好基础教育等其他方式的教育,形成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形式,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的教育网络。二是规范国家公务员培训体系。目前,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等四类培训已成为基本制度,培训基地和网络体系已基本建立。还在全国首创开展对年度考核被评为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次公务员实行离岗培训,组织开展了公务员境外培训。5年来,全省以各种方式培训了国家公务员97.2万人次。三是狠抓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定了省“九五”继续教育规划纲要,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三级行业继续教育网络;同时,省政府于1999年下发《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文件,使继续教育工作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要求、规范管理。各地采取办培训班、学术交流、函授、境外学习考察等十多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使参加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逐年增多。四是开拓技能人才培训领域。将中级技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人员纳入人才队伍行列是广东省首创,省通过中等职业教育,企业在职培训,社会力量培训等多种渠道,积极培养技能人才队伍,极大提高了生产第一线工人的素质水平。五是建立高级人才培训基地。除了通过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特别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企业工作站培养高级人才这一基本途径外,还创新了其它手段。如顺德市建立院士俱乐部,深圳市成立中国工程院活动基地等。此外,借助信息技术,与国内外名校合作,开设网络大学,开展远程的同步教育,提高现有人才的教育层次。 3.完善制度化的人才使用机制。一是更新用人观念。各地、各单位逐步树立起“以人为本”“人才资源的价值就在于使用”的观念,打破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束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也已逐步成为不少用人单位的人才开发战略。二是落实了科技人员优惠政策。如在调资和分房问题上,将大学本科以上学习时间与工龄合并计算,解决了高学历人才工龄短的问题;建立了博士生导师津贴制度;科研单位每年按一定比例晋升工资,对获得国家级突出贡献、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等荣誉称号的专业技术人员都给予了晋升工资的奖励等。三是建立用人激励机制。各地把重奖科技发明作为有效的激励措施,树立起让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的导向。省政府每年都奖励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1996年以来,共有1589人获省、部级荣誉称号。四是创新用人管理体制。打破了单一的干部委任制模式,实行了选任、考任、聘任等多种任用形式,并运用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录(聘)用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近年来在党政机关大力推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引入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机制,特别是2000年结合机构改革,在省直党政机关推行中层领导职位全员竞争上岗,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中组部对我省竞争上岗工作给予了“动作最快、力度最大、效果明显”的高度评价。五是建立用人的评鉴和保障机制。1997年成立了广东省人才评价中心,随后,各市县均已成立相对应的工作部门或机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科学选拔、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提供科学的依据。1997年8月成立了广东省人事仲裁公正委员会,目前已有10个地级市、11个县(市)成立了人事仲裁机构。2000年8月成立了广东省人事管理与人才研究所,加强对人事管理与人才开发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通过上述三种机制创新,我省人才队伍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至2000年底,我省人才资源总量达583.5万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中级技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比1995年的349万人增加了234.5万人。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及以下的人才的学历结构比例从1995年的0.87%、12.74%、26.67%、33.14%、26.57%调整至1.38%、15.00%、33.67%、33.17%、16.78%。其中国有单位(包括国有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人才达39.96万人,比1995年的29.77万人增加了10.19万人,增长率为34.23%。 (三)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启动了农村实用人才工程。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在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摸索出搞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一是抓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省在梅州、韶关进行试点,建立农村人才服务站,开设农村乡土人才市场,形成市、县、乡镇三级“城乡一体”的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共有农村人才服务站458个。二是抓实用技术培训。结合推广《农业绿色证书》工程,依托人才服务站,举办了相关的实用知识培训班1.22万期,培训人员达112.66万人次。三是抓好科技下乡和科技扶贫工作。5年来共组织科技下乡活动3358场次,发放各种资料63.75万份。四是开展选拔农村拔尖人才活动。如2000年在全省范围选拔推荐农村拔尖人才,其中有3人获得了“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的称号。通过评选活动,建立以“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为主的乡土人才队伍,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五是抓基层站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倾斜、调剂现有人员、智力引进、对口支援等方式,充实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底,全省农村种植业、加工业“能工巧匠”及其它各类型人才共45.32万人。六是扶持专业示范户,使其成为致富带头人。 (四)切实加强了人才流动机构和劳动力人才市场的建设,以市场为取向的劳动力人才配置方式初步形成。 5年来,我省人才交流机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作为整个市场体系中生产要素市场之一,得到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在人才资源的配置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是机构和市场的网络不断健全。目前,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218个,行业性人才交流机构9个,民办人才交流机构74个;全省挂牌的人才市场87个,其中国家区域性人才市场1个、省属人才市场1个、市属人才市场21个,县(区)人才市场53个,经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建立行业管理的人才市场3个。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共举办职业介绍结构1050所,行业办职介机构55所,民办职介所341所。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快了劳动力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有形与无形远程与近程相结合的劳动力人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了基础性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和网上人才市场三种形式的体系。二是市场的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各地人才市场普遍具有交流、代理、信息、咨询、培训、测评等功能。特别是人事代理的范围在拓展,从非全民单位延伸到国有企事业单位。三是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发挥。2000年,全省人事系统各级各类人才市场接待流动人员208.24万人,择业人才达190.36万人,达成流动意向协议的有34.5万人,三项均占全国第一位。全省劳动保障系统职业介绍机构受理求职登记224.9万人,其中技能型人才54.3万人,中专以上人员88.9万人,介绍成功76.3万人。省政府在抓好人才市场发展的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把人才市场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几年来,加大了执法力度,依法取缔了16家违法经营的中介机构,有效地维护了人才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深圳市1997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文凭验证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文凭验证服务。 (五)加强了人才管理的法规建设和人事信息化建设。 全省有地方立法权的市中,广州市颁布了《广州市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珠海市审议通过了《珠海市技术成果入股与提成条例》,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对技术入股和提成进行规范和立法,从法律层次上保障了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果。 各地积极推进劳动人事信息化建设,为实现劳动人事人才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省建立了广东人才网、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利用因特网加强国内外人才智力的引进。广州市先后建成了南方人才网、人事信息公众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留学人员服务信息网、华南技能人才网等劳动人事人才信息国际互联网站,开展了以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为主体的全员数据库建设,已实现了由网上审批安置毕业生。南海市人事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政府信息化建设大系统,信息化程度较高。 实施第1号议案,使我省人才资源的宏观管理和开发工作上了一个台阶,成绩是显著的。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内竞争加剧的各种挑战,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任务还很艰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跟不上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省人才在人口中的比重比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有明显差距。低学历、低层次、单一型、一般性人才多,高学历、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少。高层次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人才、技能型人才增长缓慢,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业人才供不应求。 (二)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出现一些新问题。一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人才集中,两翼地区、县以下人才不足,山区、乡镇、农村人才稀少。如从现有人才在总人员中的比重这项指标看,广州市是12.33%,而韶关、河源分别只有1.5%和1.3%。二是存在人才不足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矛盾。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稀缺,按现行分配政策派遣回生源地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不少;另一方面适用的、急需的和高层次的大中专毕业生却不多。 (三)劳动力人才立法、执法工作有待加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人才市场的不断发育,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因此,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劳动力人才市场进行管理的工作仍跟不上。《广东省职业介绍管理条例》颁布后,各地对落实政府办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加强劳动力建设等问题措施不到位,执法情况不理想,需要加强。 (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够深入。尽管已在用人制度、职称改革、促进人才流动、改革分配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对于推行与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而言,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比较滞后,进展不平衡。工匠精神名人事例简短2022 “近年来,我国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人才。但总体上还是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数量上供不应求,质量上仍待提升。”作为一名扎根生产一线34年之久的“大国工匠”,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所属航天江南有色金属焊接班班长姜涛在谈及制造业人才缺口时,深有感触,“技术工人的技能和素养会直接影响我们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而影响企业乃至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挥洒汗水,奉献智慧。如何厚植工匠精神的沃土,为劳模工匠传承技能和精神搭平台、建舞台,推动更多能工巧匠竞相涌现,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汇聚强大动能,创造新辉煌,迈向新征程。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姜涛代表注意到,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摇篮”,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招生难的形势依然严峻,职业教育发展还有不少“梗阻”。 “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但 社会 对其一直存在偏见。”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在调研中发现,由于考试制度、薪资水平、招考对象等原因,尽管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其吸引力仍然不强。 姜涛代表建议,从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拓宽职业人才发展通道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享受同等发展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原党组成员李守镇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担心职工培训投入是“为他人做嫁衣”,部分一线工人则担心培训影响工作和收入。 “职业教育肩负着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是做强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李守镇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和产业工人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比如,运用财政扶持、税费减免等激励政策,激发企业自觉承担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主体责任意识;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集群和在线学习社区,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等。 作为一名民营企业负责人,全国政协委员、白云电器董事长胡德兆则提出,产教融合是支撑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投入职业教育、激发民营企业发挥生力军作用、建立产教融合企业分级分类及退出机制等方式,激发多元市场主体参与产教融合,推动建立高质量产教融合体系。 制定“大国工匠培养计划” “在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制造等‘卡脖子’领域,我们不但缺基础研究高端人才,更缺生产一线高端人才。”在苏华委员看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需要科学巨擘,能工巧匠也非常紧缺。 “现在,90后、00后等逐渐成为产业工人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轻人流动性强,而持续稳定的供给和培育是需要过程的,工人稳产业才能兴。”胡德兆委员说。 苏华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工人日报社社长孙德宏等不约而同地建议,制定实施“大国工匠培养计划”,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具体而言,苏华委员则建议,瞄准培养顶尖技术技能人才,在国家和省级层面,聚焦航空航天、高端数控机床、海洋工程、国防军工等先进制造关键领域以及国家紧缺领域,遴选部分高水平职业院校,创新招生考试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一批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技术技能水平拔尖的学生。 孙德宏委员提出,面向全国各行各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技能型人才。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工匠培养、表彰、宣传制度;全国总工会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级“大国工匠”培养表彰及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并指导各级工会组织具体实施本级工作。“大国工匠培养计划”项目入选者应作为重点优秀人才进行管理,并在奖励资助、技能交流、专项培训、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劳模工匠发挥作用机制 作为广东省总商会副会长,胡德兆委员指出,当前 社会 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脱实向虚”的现象,“宁炒一座楼、不开一家厂”的浮躁心态客观存在,导致一些企业不愿做实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存土壤有流失倾向。 “要让更多人认识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这需要解决技能人才上升通道问题,让劳模和工匠人才有用武之地,并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待遇保障。”胡德兆委员建议,加强职工创新教育,在企业推行首席技师制度,设立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形成人人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氛围,提升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 多位代表委员也指出,要为劳模工匠传承技能和精神搭平台、建舞台,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引领更多劳动者树立起“择一行、终一生”的职业理念。 苏华委员建议,办好国家、省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各行各业培养工匠型领军人才、劳动模范。同时,大力支持技术能手等群体领办“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中工网北京3月6日电)能工巧匠家具维修培训学校正规吗 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世间只有必然没有偶然!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我整理了工匠精神名人事例简短! 工匠精神名人事例 郭剑英 ——从事金相工工作41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晶间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晶间腐蚀微沸问题;开发钢管内壁研磨轮,提高制样速度十几倍;开发低倍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手动控温不便问题等。曾多次在国家物理测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冶金工业产品脱碳层深度的检验,脱碳层式样制备;测定脱碳层深度划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编写金相分析相关培训教材,在全国培训120多名金相检验人员。作为技术专家,为17家冶金企业提供实验室咨询服务,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建国 ——从事烹饪工作40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656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376%,每年节约燃气近1000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工匠精神故事 美国著名演员菲尔兹曾说:“有些妇女钉的扣子稍一用力就会脱落,她们补的衣服总是很容易破。但也有一些妇人,用同样的针线补的衣服、钉的纽扣,你用吃奶的力气也弄不掉。” “懒散”、“粗心”、“草率”,这样一些评价送给生活中成千上万的失败者毫不为过。有多少人,包括教士、职员、出纳、编辑甚至大学教授,就是因为粗心马虎而丢了他们的工作。 伯格讲述过一个年轻商人的故事。他每天总是在同一个时间开业,也在同一个时间关门,这样持续了几个星期,这期间几乎什么生意都没做成。然而,尽管如此,他的这种营业方式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为他最后的致富铺平了道路。 斯图尔特先生极端地讲究精确和有条理,不论是做什么生意都是如此。在他的店里,每一个部门都有严格的条例,任何差错都要受到处罚。他事无巨细,都严格把关,而且每天起早贪黑,工作非常认真。“格拉顿,如果你多买些绳子,把你的文件、账单都扎好的话,你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人物的。”律师库兰对格拉顿说。库兰非常清楚,只有细心的人才会做到精确无误,才会成功。这可以说是一条金玉良言。该培训学校是正规的。能工巧匠家具维修培训学校是一所正规的培训学校,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家具维修技能培训。学校教学内容涵盖了家具修复、翻新、木工制作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出具备精湛技能的家具维修专业人才。在这里,学员们可以学到实用的维修技巧和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在线培训平台哪个好?针对企培方向的
上一篇
12-17
高考美术培训班如何选择?
下一篇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