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middle/58132.html
教育经费的筹措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
教育经费的筹措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教育投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经常性收入中的教育拨款以及中央各业务部门和所属企事业单位用于所属学校的教育经费。其次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财政非经常性收入或机动财力中用于教育的拨款。再次,是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的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福利的费用、社会对教育的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还有一部分是来自金融系统用于教育的融资、信贷等,以及境外机构、社会团体等对教育的借款、赠款或投资等。 讲课费标准 (一)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投入,大幅度地增加了教育经费投入。1980年全社会教育投资总量仅为11415亿元,到2000年则增加到了3849亿元。“九五”期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累计达到14941亿元,比“八五”时期全国教育经费总额增长了148倍,平均每年增长154%;全国教育总经费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了连续5年增长的态势,全国教育总经费占GDP比例从1995年的322%提高到2000年的430%,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从1995年241%提高到2000年的287%;人均教育经费增长高于人均GDP增幅50个百分点。(二)教育经费投入方式逐步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明确提出了与国情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基本适应的教育指标,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从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经费投入的国家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缓解中国教育经费仅由国家财政投入所带来的不足问题,中国逐步实现了由过去单纯的政府投资,向由国家、社会、外商、学校、集体与个人多元投资方向的转变,从而使得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教育经费总支出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有了明显提高。(三)教育经费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为了充分了解各级教育经费的供需状况、监督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规范并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合理使用有限的学校资源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我国政府及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及法规。并积极探索高等学校拨款机制,加强教育专项经费项目管理和学校的财务管理,均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一)教育经费投资总量不足尽管中国加大了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教育经费总规模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相对数和平均数来看,中国教育投入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从相对数来看。按照衡量教育投资规模的国际指标———教育投资占GNP的比重和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教育投资规模:我国教育投入占GNP的比重由“六五”期间的277%下降至“八五”期间的195%,而与此相对照,这一比例的世界平均水平为52%、低收入国家为36%、中低收入国家为46%、中等收入国家为52%、高收入国家为55%。2、从平均数来看。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大幅度增加了教育经费的支出,但由于各类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却以更大幅度的比例增加,从而导致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人均GNP的比重仅为1128%,远低于发展中国家1992年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发达国家超过20%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的严重性。(二)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失衡世界多数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一般呈现出宝塔型结构,即在分配教育经费时,优先满足初、中等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但中国目前在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将本来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量投资在高等教育领域,使得中国高教投资比重偏高,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高于发达国家,造成教育经费错置、基础教育薄弱,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这种失衡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也与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目标极不适应,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偏低我国不仅教育经费总量不足,而且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办社会现象普遍,挤占了学校本已十分有限的教育经费开支。中国各级各类学校都普遍存在着学校办社会现象,尤其是高等学校,一般都拥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幼儿园、小学、初中甚至高中,这种学校办社会现象,造成中国学校后勤职工占教职工的比例过大,后勤支出占了国家教育经费的很大一部分,使原本就不宽裕的教育经费更加捉襟见肘。据统计,1998年中国高校后勤职工占教职工的比例为60%左右;而日本的这一比例仅为22%。2、教育设施大量闲置,利用率低。前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号召下,各级地方政府掀起了一阵改建、扩建中小学校舍的高潮,但随着适龄入学儿童数量的减少,许多刚建好的新校舍就成了摆设,结果是浪费了本已十分有限的农村教育经费资源;高等学校也同样存在着的浪费问题,如各高校除了拥有学校图书馆外,各院系都设有自己的资料室,这种分系分层次设馆,造成大量图书重复购置,使用率很低。(四)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法规难以落实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关于增加教育投入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如《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二十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但时至今日的2003年,实际教育投入与4%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只有不到3%。又如《教育法》提出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要求,可是有的省份由于经济因素、主观因素和管理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连续好几年都达不到要求。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国教育经费的筹集和使用。 (一)多管齐下增加教育经费总量在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投入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国家财政应按照《教育法》的要求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都高于GNP的增长速度,占GNP的比例逐步提高。1993年与1990年相比,世界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由4.9%上升到5.1%。中国中央财政应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三个增长”,即“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二)积极拓展其它筹资渠道积极拓展其它筹资渠道。在现今中国财力相对有限的条件下,要想大幅度增加对教育投入,仅仅依靠国家的财力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开拓其它筹资渠道,包括个人、集体企业单位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予以资金或实物的捐赠与赠予等。(1)鼓励学校创收。应鼓励学校在完成国家指令性教育、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办学优势,大力开办各类自主收费的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增加学校教育收入。(2)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走校企联合办学的道路。国家可以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办学投资所得收益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措施,来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以及个人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创办私立大学和民办高校、职校,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教育经费相对短缺的问题。(3)强化对城乡教育费附加税的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是发展基础教育、扩大地方教育经费的一种税收。为了确保城乡教育费附加足额到位,其征收必须实行直收直缴,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征、管、用一条龙,避免漏征、漏交和挪作他用现象,对不按期完成征收任务的应从财政中扣除,直接划入预算外资金专户。(4)发行教育**。考虑到当前国家教育投入财力不足而财政压力又很大的背景,再加上**市场在中国所具备的巨大潜力。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通过教育**筹集教育经费的经验,发行专门的教育**来筹集建立专项教育投资基金。3、调整教育负担结构,合理分担公共教育经费。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老、少、边、贫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受到当地经济和财政水平的严重制约,造成教育经费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加大实施对经济落后地区为主要对象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的力度,平衡地方教育财政开支,缩小各级教育投入水平的明显差距,保证义务教育制度的真正落实。(三)科学合理地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1、优先发展初、中等教育。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根据国外发展教育的历史经验,加强基础教育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教育经费的分配是与该国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应以发展义务教育(一般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阶段)为中心,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转向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现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对教育的投入必将十分有限,国家应该将这有限的教育经费重点向义务教育倾斜,提高义务教育在总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和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从而达到普及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目的,巩固义务教育成果,进而为发展后期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前提。2、合理安排高等教育中各学科的结构比例。学科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分工、产业结构等,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种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优先发展的学科和专业,使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办学效益。(四)提高有限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1、尽快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由于在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时,必然考虑到社会承受力。所以为了顺利推进这项工作,国家可以通过先拨付一定数量的扶持基金专门用于启动高校后勤产业化工作,等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采取一系列诸如减免所得税、部分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措施,推进高校后勤逐步走向社会化,最终实现高校后勤的彻底分离。2、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本已十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一是合理规划和布局各级各类教育学校的结构和规模,减少因结构和规模不当而造成的教学资源浪费;二是对学校内部教学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筹配置,改变现今按院系、按层次重复设置和购买的状况,提高使用效率;三是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适当提高教师的周课时量,减少富余人员,降低师生比。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吗授课费标准 500 1000 1500。专家讲课规定:学术讲座的校内主讲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聘请的校外主讲人应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或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可以聘请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专家讲课由学校或系部、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专家讲座和项目评审,可按规定向被邀请的校内外专家支付讲座费或评审费。系(部)及职能部门组织教学类讲座或评审,应报教务处备案;组织学术类讲座或评审,应报科技与发展规划处备案。其中哲学、社会、科学讲座需经校党委宣传部批准。外部讲师根据培训课程的范围不同,收费也不同,一般按天收费,价格从1000起步到好几万不等。战略、领导力等高层课程收费相对较高,基层课程相对便宜。但也有培训机构通过包装,将一般的老师或者自己内部员工包装成知名大师,收费一路飙升。拓展:一般来说,一个学时大约为40分钟,或者有的学校时间要长一点,50分钟也有可能。而培训机构的时间则要长一些,一般为60-120分钟一节课。一学时通常就是老师一节课的时间。时间不是绝对的,具体的时间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规定,所以,可以多关注学校的规定。小学一节课为一般是40分钟,到了中学则变多了一些,一般是为45分钟,大学又会增加一些,一般为50分钟,但是也有的大学例外,没有变化还是45分钟。课间休息时间倒是比较统一,一般是10分钟的时间。根据教育类相关的词典我们可以得知,学时其实就是教学的一个时间单位,我们也可以简称它另一个名字——课时。我们通常提到的课时数就是指的老师讲课的所有课程加起来的一个大约的总数量。学时现在在教学中已经被普遍大量的使用了。教育经费是用来做什么的,何谓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即各级各类的学校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和教育基本建投资(建筑校舍和购置大型教学设备的费用)等。教育经费是以货币的的形式支付的教育费用,是办学必不可少的财力条件。在中国,教育经费主要是指国家用于发展各级教育事业的费用。费用范畴 1、支付范围: (1)、列入培训计划的各种文件技术培训和技术比武赛前训练的日常培训费用。 (2)、经批准的并列入培训计划的送外培训费。各类学历教育费用要严格控制报销标准。 (3)、用于职工教育的教具、模型、固定资产以外的教学设备、课桌椅、教材及图书资料的购置费。 (4)、教育科(室)人员讲课津贴及聘请兼职教师酬金和班主任津贴。 (5)、职工统考中的命题、制卷、监考、阅卷等费用。 (6)、职工教育理论研究所需的办公费、资料费、印刷费。 (7)、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材、教学资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各类报表、台帐等所需的办公、印刷、编审、组稿等费用。 (8)、教学设备维修、课桌椅修配、卧具洗涤等费用。 2、不支付范围: (1)、培训基地的基建和属于固定资产的教学设备购置、更新改造应在单位基建、大修、更新改造项目资金中列支。 (2)、送外培训人员的交通、住宿、生活补贴等。 (3)、个人学习用的教科书、学习资料、学习用具等由个人自理。 (4)、职工报考的各类学历教育、招工、招干、职称评定等所用的报名费、评审费应由个人承担。 (5)、各类非职工教育的会务费、资料费。未经教育部门计划,组织注册登记并批准的培训费。 (6)、技能训练和技术比武所消耗的材料、燃料、水电等应在生产成本中列支。 (7)、职工业余文化教育、读书活动。工会干部业务培训等费用应在工会业余教育费中列支。 (8)、2000年以后入学的各类高等成人教育学费全部由个人承担。 (9)、非本单位正试职工(如雇用人员)培训费。 (10)、单位购买技术规章、文件汇编、年鉴等所需费用均不列入教育经费。大学经费的来源教育经费在我们国家来说就是国家投入,在教育事业上的经费啊!这个经费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老师的那些工资啊,还有建设学校要投资校舍呀,或者是那个办公经费那些就是所有用在这个教育方面的钱都算是教育经费的。职教经费的使用范围 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政府拨款、市场筹措和学术项目。 高校经费来源的政府拨款,是指政府直接面向高校划拨经费;高校经费来源的市场筹措,是指高校通过市场运作筹措办学经费,主要渠道包括面向社会提供服务、通过提高办学声望和教学质量寻求捐赠,吸引更多的学生并收取学费;高校的学术项目经费,是指高校通过承担国家和社会的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和社会问题研究项目,并藉此获取项目经费支持。 一般说世界各国的教育经费来源都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但最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担。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也是实行以国家为负担主体的多层次。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中央财政拨款,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支出的教育经费;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社会力量资助的教育经费;家庭负担的教育费用;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等。教育费包括哪些费用职教经费的使用范围:1公务费。包括教职员工的办公费、差旅费、教学器具的维修费等。2业务费。包括教师教学实验和购置讲义、资料等费用。3兼课酬金。是指聘请兼职教师的兼课酬金。4实习研究费。学员在本单位生产实习和经批准到外单位实习研究,以及毕业设计所发生的费用,如有生产实习产品收入的,应以收抵支。5设备购置费。主要是指购置一般器具、仪器、图书等费用。6委托外单位代培经费。是指本单位职工选送到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单位代为培训,按国家规定应支付的进修培训费。7其他经费开支。是指其他零星开支。下列各项不包括在职工教育经费以内,应按有关规定开支。(1)专职教职员工的工资和各项劳保、福利、奖金等,以及按规定发给脱产学习的学员工资,不包括在职工教育经费以内,由本人所在单位按规定开支。(2)学员学习用的教科书,参考资料、计算尺(器)、小件绘图仪器(如量角器、三角板、圆规等)和笔墨、纸张等其他学习用品,应由学员个人自理,不得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开支。(3)举办职工教育所必需购置的设备,凡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按规定分别由基建投资或企业更新改造资金、行政、事业费中开支,不列入职工教育经费。(4)举办职工教育所需的教室、校舍、教育基地,应按因陋就简的原则,尽量在现有房屋中调剂解决。必须新建的,老企业可在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安排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开支;新建单位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职工教育必要的设施,所需资金在新建项目的总投资之内解决。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1、上岗和转岗培训;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6、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9、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10、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 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购买学习工具的费用,参加辅导班的费用,以及其他与学习有关的费用。根据查询个人图书馆得知,教育经费包括教师薪酬支出、学校建设维护支出、教学设备购置支出、学校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和学生补助等费用。教育费用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合理费用,不包括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在抚养子女期间支出的各类培训费用。
南京海尔洗衣机维修部电话是多少?哪里最专业?
上一篇
12-04
2023届中国好声音在哪报名?
下一篇
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