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high/87114.html
你知道,你爱惜,花儿努力的开。 你不知,你厌恶,花儿努力的开。 --题记 这次新年,我特意回母校一趟。 坐在车上,我望着车外的景物...
你知道,你爱惜,花儿努力的开。 你不知,你厌恶,花儿努力的开。 --题记 这次新年,我特意回母校一趟。 坐在车上,我望着车外的景物发呆,脑子里净浮现出儿时的画面:每天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路上碰到同学,敲他一下,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本正经地走着。待他转过头来看自己时,却有忍不住笑了,然和他你追我赶的疯到学校;上课时总会不时地看看表,想,快点下课啊,我好赶着到小卖部买根冰棍,一边吃一边看《七龙珠》,或者时几个人一伙,来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再或者把早已准备好的画片拿出来拍......直到老师叫自己的名字时,才发现还在上课,心里一阵惊慌。幸好同桌知道答案,来了一招“千里传音”〔sorry,不是千里,只是几十厘米而已〕自己才侥幸躲过一劫。作为报答,下课要么请他吃一根冰棍,要么故意输几张画片给他,抑或是让他当“老鼠”,自己做“猫”...... 这样想着想着,不觉车子已经到站。 从车上下来,我的心中既有欣喜,也有不安,多年不见的母校,究竟会怎样呢? 我走在儿时走过的道路上,虽然周围的景物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自己心中却早已没了儿时的感觉。 终于到了母校——这所留下我几乎所有儿时回忆的学校,这所教育了我六年之久的学校。我从她的容颜里分明感受到一种岁月的残酷和变迁。以前的教学楼更显残破之迹,墙上刻满密密麻麻的文字,只有那些早已高出我的松柏和那用惯的课桌,让我的心中有一丝温暖。我走进教室,看着墙上的字,听着窗外的鞭炮声,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 走到桌子旁坐下,我像回到了从前。我突然看到桌上有两个极不雅观的刀刻的字:豁达。我的思绪在飞驰,记忆在搜所,我终于明白,那是我六年的总结和思考。我明白,在这个本是新年的日子里,我应当是快乐的! 只是心中还有已点点难以释怀,和朋友的交往,和父母的沟通,和老师的交流,还有和自己的约定,让我的心忽的沉重。“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那我的“豁达”呢?那在我曾经理解为把所有有害的东西都扔到深谷中,然后行走在康庄大道上的心情呢?我知道,我早在抚摸“豁达”二字时找到了! 所以,新年快乐吧!孙天昌的经历那个不是高考作文吧 那个是他九岁的时候写的文章···是楚庄王绝缨之宴上的宽宏大量;是韩信被辱后的挥之而去和衣锦还乡之后的宽容忍让;是勾践降吴为奴之后的坦然自若;是一位老者在传家之宝被鉴定为赝品之后的淡中外历史上没上过大学的天才2月20日,正月十四的夜晚,屋外炮声不断,烟花满天,孙天昌在房间里有条不紊地整理着自己的东西,他将每一件东西码齐放好,准备次日背着旅行包独自上学去。13岁的他个子已经窜到176米。他看起来健康活泼,聪明机警,阳光灿烂。与班上其他的“牛人”不同,他走过的是一条另类成长之路。家喻户晓的“神童”在中科大,孙天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牛人”。“一到科大少年班才知道,自己成绩不是最好的,个头也不是最高的。”说起大学生活,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天昌拿出他们班的合影,绿荫掩映下,站着一群稚气未脱,但已超然青春的少年,“这是我们班最小的,才13岁,这是最大的,也不过16岁……”,天昌说他班共有43个学生,去年高考中最高分达到了687分,“‘牛人’特多。”1994年3月,孙天昌出生了,妈妈将汉字贴在墙上,经常给他指读,孩子认物与认字同步进行。对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的启蒙都起始于0至3岁。在家长的帮助下,每天上下楼梯天昌学会了数数和加减法。给他一把尺子,他在家里到处量,给他一个弹簧秤,他在家里到处称,由此懂得了度量,飘在脸盆中的纸船让他了解了什么是浮力,妈妈炒菜时的香味让他闻到,他懂得了什么是分子,下雨时打伞,他知道了伞还有另一种说法umbrella,生病住院时认下了“儿科”、“眼科”、“急诊科”,喝完的饮料桶可以变成认识圆柱体的教具,家中四壁贴满了诗词歌赋,包装盒、硬纸片全做成了识字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知识和学问。教者有意,学者无心,孩子居然在不经意间就脱盲了,到2岁时,天昌已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并开始自主阅读。孙天昌小小年纪,读了大量的书籍,在天昌的房间里,爷爷指着整墙壁的书说:“这些书天昌都读过,大概有4000多册。”记者看到这些书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军事、文学、音乐、书法、绘画、棋类、手工、电脑等,记者随手抄了几本书名《时间简史》、《论语》、《资治通鉴》、《宇宙大爆炸》、《打开原子大门》、《中国历代书法》……有趣的是,初高中的课本,孙天昌都是当成课外书来读的,他一下午能读一本几何书,且读得津津有味。中小学的课程学习仅占他学习生活的一小部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广泛阅读,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下棋、画画、打球、滑旱冰都是他的最爱,他可以2分钟画一幅速写,10分钟涂一幅水墨画,围棋下得好,乒乓球打得好,亲手种的玉米收获了好几茬……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有上过任何特长班或业余班,不需要完成作业,没有考试名次的压力,一路走来,天马行空,却获得了比学校教育更丰硕的成果:6岁获得太原市首届少儿英语口语大赛初中组一等奖;10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0岁在全国首届少年物理化学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得到著名科学家何祚庥的赏识;他将《论语》、《资治通鉴》、《史记》等经典名著烂熟于心……他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神童。短暂的上学经历天昌曾经上过3天幼儿园、5天初中。3岁时天昌被送进阳泉一家幼儿园,入园第三天孩子尿裤子了,老师居然将孩子晾在太阳下,裤子晒干了,孩子也晒蔫了。7岁时,天昌到了太原一所初中,仅因为早晨迟到,老师让他在楼道里站了30分钟。之后,全家人开始对现行的教育进行反思。爷爷直言不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性的解放,而不是对人的束缚,那种一个字、一段文章抄写几遍乃至几十遍的做法,根本无法让孩子感觉到快乐,说得严重些是对人的摧残,一考定终身的考试评价体制,把多少孩子带向了为考试而学习的境地,学习只为考试而不是生活需要,如此,孩子哪能不累?怎能不厌学?” 爷爷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从教30余年。奶奶说:“人们的定式思维是孩子3岁上幼儿园,7岁上小学,而孩子真正学了多少东西,生活得是否快乐,人们很少去考虑,而学校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奶奶是一名小学老师,对学前教育也很有研究。1999年,小天昌5岁的时候,爷爷奶奶退休了,在家专心教导小天昌。同年,爸爸妈妈也放弃了原来枯燥的机关工作,举家从阳泉迁到太原并在一家私立学校专职从事教育工作。后来私立学校倒闭了,爸爸妈妈也回家当起了“全职老师”。为了培养孩子的意志,爸爸天天陪着孩子跑步、打球、下围棋;妈妈和孩子一起“玩”英语,将英语单词制作成风铃,由词到句,每日接触,因此,天昌5岁便能阅读英文;爷爷奶奶将家中的包装箱等硬纸片全制作成识字卡,陪孩子认字。在经典教育还没有流行的时候,他们已经认识到从小让孩子读诵经典的益处,3岁半时天昌已经背会了280余首古诗,七八岁时已将《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烂熟于心,10岁开始涉猎《时间简史》等科普著作……备战高考2005年,怀揣着“大学梦”的孙天昌决定参加高考。为了让他有个系统的学习,父母将他送到了当地的一所私立中学。按照母亲的说法:“我们选择这个学校,也就是在找一个适合他发展的环境。”孙天昌在这里上课就像大学生选课一样,两年的时间,他有一多半都是在自学,但是,班集体的活动和互动课他都会去参加,享受着高中生的生活。即使在备战高考的紧张日子里,博客中仍然留下了他幽默的文字:“排名迅猛下跌,也不觉得担心,只是一种坐山观虎斗的超然……”2006年6月,孙天昌的第一次高考结束了。他取得了5945分的成绩。按这个成绩,上一所像样的大学没有问题,但距离他心仪已久的中国科大还有差距。他决定复读,再次冲击高考。这次,家人决定将他送到太原市重点中学——太原五中高三学习,孙天昌欣然接受了这一安排,从此他融入了集体,在集体生活中收获着快乐。太原五中他的班主任老师说起天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欢:这小孩很可爱,每天7:20分准时到校,来得最早的往往是他,他心态好,刚入学的第一次考试年级排名108,但每考一次都有进步,直到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他进入了前20名。他性格开朗,男孩女孩都喜欢和他交朋友,亲切地喊他“小鬼”。漫长的一年终于结束了。6月27日,山西省本科A类第一志愿录取分数线公布,清华大学(理科)分数线为654分,而孙天昌考了659分。班主任老师兴奋地拨通了孙天昌家的电话:“您好,我是天昌的班主任,祝贺你们的孩子考出高分。不过志愿应该报清华,有点亏了。”这时,电话里传出了爽朗的笑声,接电话的是天昌的爷爷:“不亏不亏,我们昌昌要上的正是中国科技大学,孩子年龄小,报中国科技大学就是为了接受该校少年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如今天昌大学书桌的窗台上堆着一米多高的习题集,全是他以前做过的。记者随手抽取了一份语文模拟试卷,这份卷子的作文题目是“人要豁达”,孙天昌在文中写道:豁达,是楚庄王绝缨之宴上的宽宏大量;是韩信被辱后的挥之而去和衣锦还乡之后的宽容忍让;是勾践降吴为奴之后的坦然自若;是一位老者在传家之宝被鉴定为赝品之后的淡然一笑。这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更是一种修养……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024-17230826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生卒均于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代尔夫特自营绸布。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且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同时代人。他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其一生磨制了 400多个透镜,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事迹 他对于在放大透镜下所展示的显微世界非常有兴趣,观察的对象非常广泛,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污水等等。1674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即他所谓的“非常微小的动物”。他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的精子。1684年他准确地描述了红细胞,证明马尔皮基推测的毛细血管呈真实存在的。1702年他在细心观察了轮虫以后,指出在所有露天积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因为这些微生物附着在微尘上、飘浮于空中并且随风转移。他追踪观察了许多低等动物和昆虫的生活史,证明它们都自卵孵出并 经历了幼虫等阶段,而不是从沙子、河泥或露水中自然发生的。 他通过友人的介绍和英国皇家学会建立了联系,自1673~1723年曾将他的发现陆续以通信的方式报告给学会,其中绝大多数都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由他提供的第一幅细菌绘图也在1683年该学报上刊出。他于1680年被选为该学会的会员。 他是第一个用放大透镜看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尽管他缺少正规的科学训练,但他对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的细致观察、精确描述和众多的惊人发现,对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细菌学和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他根据用简单显微镜所看到的微生物而绘制的图像,今天看来依然是正确的。 由于基础知识薄弱,使他所报道的内容仅仅限于观察到的一些事实,未能上升为理论。他的显微镜制法也由于保密,有些至今还是未解之谜。他制造的透镜小者只有针头那样大。适当的透镜配合起来最大的放大倍数可达300倍。 他的划时代的细致观察,使他举世闻名。许多名人(包括英国女王、俄国的彼得大帝)都曾访问过他。 首次发现微生物 “充满煤烟、灰尘的车厢,是一个‘活动的监狱’。”“我‘最大的优点’,是 ‘保护指甲干净’。” 这是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 (1833~1896年)卫生习惯的片断。 原来,烟尘及指甲中,藏着大量令人生病的病原微生物。尤其今天,“生水里有 ‘小虫’,喝了肚子疼”的道理,以及“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普通常识了。 然而,这种简单道理,要是在300多年前,莫说一般人们,就连赫赫有名的英国皇家学会也全然不知。 本来,这无孔不入的微生物,何时何地不在与人们打交道?甚至在我们体内到处安营扎寨,自由钻进钻出哩。可是,由于人们不能用肉眼看见它们,因而几千年来,人类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微生物这东西存在。 那么,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这“小人国”里的捣蛋“居民”? 他,就是列文虎克!如果要歌颂他对人类的大功大德,那就必须从他发现“狄尔肯”的前因后果说起…… “狄尔肯”,原是拉丁文Dierken的译音,意即细小活泼的物体。这是列文虎克第一次发现微生物时,给它们取的奇怪名字。 好奇的看门人 列文虎克于1632年10月24日出生在荷兰代尔夫特市的一个酿酒工人家庭。他父亲去世很早,在母亲的抚养下,读了几年书。16岁即外出谋生,过着飘泊苦难的生活。后来返回家乡,才在代尔夫特市政厅当了一位看门人。 由于看门工作比较轻松,时间宽裕,而且接触的人也很多,因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荷兰的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有许多眼镜店,除磨制镜片外,也磨制放大镜,并告诉他说: “用放大镜,可以把看不清的小东西放大,并让你看得清清楚楚,神妙极了。” 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列文虎克,默默地想着这个新鲜有趣的问题,越想越产生了兴趣。 “闲着也没事,我不妨也买一个放大镜来试试。” 可是,当他到眼镜店一问,原来价钱却贵得吓人,他只好高兴而去,扫兴而归了。 列文虎克从眼镜店出来,恰好看到磨制镜片的人在使劲地磨着。但磨制的方法并不神秘,只是需要仔细和耐心罢了。 “索性我也来磨磨看。” 从那时起,列文虎克利用自己的充裕时间,耐心地磨制起镜片来…… 列文虎克除懂荷兰文之外,其他文字一窍不通。尤其一些科学技术的著作都以拉丁文为主,所以,列文虎克没法阅读这些参考资料,他只能自己摸索着。 列文虎克经过辛勤劳动,终于磨制成了小小的透镜。但由于实在太小了,他就做了一个架子,把这块小小的透镜镶在上边,看东西就方便了。 后来,经过反复琢磨,他又在透镜的下边装了一块铜板,上面钻了一个小孔,以使光线从这里射进而反照出所观察的东西来。这就是列文虎克所制作的第一架显微镜,它的放大能力相当大,竟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显微镜。 列文虎克有了自己的显微镜后,便十分高兴地察看一切。他把手伸到显微镜旁,只见手指上的皮肤,粗糙得像块柑桔皮一样,难看极了;他看到蜜蜂腿上的短毛,犹如缝衣针一样地直立着,使人有点害怕。随后,他又观察了蜜蜂的螫针、蚊子的长嘴和一种甲虫的腿。 总之,他对任何东西都感兴趣,都要仔细观察。可是,当他把身边和周围能够观察的东西都看过之后,便又开始不大满足了。他觉得应该再有一个更大、更好的显微镜。 为此,列文虎克更加认真地磨制透镜。由于经验加上兴趣,使他毅然辞退了公职,并把家中的一间空房改作了自己的实验室。 几年以后,列文虎克所制成的显微镜,不仅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而且也越来越精巧和越来越完美了,以致能把细小的东西放大到两三百倍。 列文虎克的工作是保密的,他从不允许任何人参观,总是单独一个人在小屋里耐心地磨制镜片,或观察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他作为自学者,从动物学各科中,获得了广博的知识。他把从于草浸泡液中所观察到的微生物,称之为“微动物。” 但是,列文虎克却对他的朋友——医生兼解剖学家德·格拉夫 (1641~1673年)是个例外,因格拉夫既是代尔夫特城里的名医,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他早听人说,列文虎克正在研制什么神秘的眼镜。 一天,格拉夫终于专程前来拜访列文虎克。面对这位知名人士和朋友的来访,他热情地接待了客人,并拿出自己的显微镜请格拉夫观看。不看则已,看着看着倒使格拉夫抬起头来,严肃地说道: “亲爱的,这可真是件了不起的创造发明啊!”格拉夫接着又说: “你知道吗?你的创造发明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你不能再保守秘密了,应该立即把你的显微镜和观察记录,送给英国的皇家学会。” “难道连显微镜也要送去?!”这可是列文虎克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严肃问题——要公开自己的显微镜。他认为这是自己的心血,自己的财富。所以,当他听了格拉夫的劝告后,他竟情不自禁地把显微镜收了起来。 “朋友,这种公开不是坏事,谁也不会侵占你的成果,你必须向世界公众表明:你的观察是如此非凡,这是人类从未发现的新课题。” 听了朋友的好心劝告,列文虎克虔诚地点了点头…… 震动科坛 1673年的一天,英国皇家学会收到了一封厚厚的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用荷兰文书写的、字迹工整的记录,其标题是: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 当时,在场的学者们看了标题后,有人开玩笑说: “这真是一个咬文嚼字的罗唆标题。” “这肯定是一个乡下佬写的。迷信加空想。这里边说不定写了些什么滑稽可笑的事呢!” 不料,他们读着读着,却一下被其中的内容牢牢地吸住了——这竟是科学家们毫无所知的神秘事情啊! 列文虎克这样写道: “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好,好,这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此时,大家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然而,当他最后向皇家学会担保说:“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一滴水——在其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时,显赫的皇家学会,竟觉得这又是件太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了,以致于不得不委托它的两个秘书——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1635~1703年)和植物学家格鲁(1641~1721年),为皇家学会弄一个质量最好的显微镜来,以进一步证实列文虎克所报告的事实是否真实。 经过几番周折,列文虎克的科学实验,终于得到了皇家学会的公认。 于是,列文虎克的这份记录被译成了英文,并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了。这份出自乡下佬之手的研究报告,果真轰动了英国学术界。列文虎克也很快成了皇家学会的会员,并对他的成就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永不停步 成功的喜悦,并没有使好奇心强的列文虎克冲昏头脑。相反,更加促进他那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他将自己的观察报告继续不断地寄往伦敦。 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们一如既往地抢先阅读…… 1673年,列文虎克详细地描述了他对人、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红血球的观察情况,并把它们的形态结构,绘成了图画。 1675年,他经过多次对雨水的观察之后,又将他的观察记录送往了皇家学会: “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角与角之间是平的……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在一滴雨水中,这些小生物要比我们全荷兰的人数还多许多倍……” 1677年,列文虎克同他的学生哈姆一起,共同发现了人以及狗和兔子的精子。 “这些小家伙几乎像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这是1683年,列文虎克在人的牙垢中所观察到的比“微动物”更小的生物。诚然,由于他的显微镜效能还不能完全清晰地看清这些小生物,所以,他的描述和绘图,并不够准确。尽管如此,谁又能怀疑,列文虎克不是发现微小生物的最早鼻祖呢? 列文虎克在牙垢中所发现的微小生物究竟是什么呢?当时就连他自己也不得而知。直到200年之后,人们才认识了它们——无处没有的细菌。 由于列文虎克的名气越来越大,一天,有位记者来采访列文虎克,向他问道: “列文虎克先生,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列文虎克想了片刻,他一句话不说,却伸出了因长期磨制透镜而成为满是老茧和裂纹的双手。这不是一种最诚挚而又巧妙的回答吗? 1723年,91岁高龄的列文虎克,虽然健康状况越来越坏,但他的工作并没有停止。 8月24日清晨,素有早起习惯的列文虎克却没有按时起床。他的女儿玛丽娅对父亲的破例感到奇怪。当她来到父亲的床前时,列文虎克却抢先说道: “玛丽娅,快去请霍霍夫利特先生到我这里来……” 即将离开人世的列文虎克,镇静地对好友霍霍夫利特说: “对不起,请将桌子上的两封信译成拉丁文,并连同包袱送到伦敦皇家学会……” 8月27日,列文虎克在亲密的朋友和女儿的陪伴下,在代尔夫特的老家,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伦敦皇家学会收到列文虎克的两封信和一大包东西。一封信详细地写着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另一封信却这样写道: “我从50年来所磨制的显微镜中,选出了最好的几台,谨献给我永远怀念的皇家学会。” 人们打开包袱一看,共有大小不同的显微镜26台和好几百个放大镜! 一个看门人竟登上了科学的宝座,他在后辈的人生途中,留下了多么宝贵的精神食粮。“狄尔肯”的本来面目被公诸于世,他给人类的健康、幸福,拓开了多么巨大的物质宝库!
被大学录取可以上吗
上一篇
12-24
澳洲大学录取难度会上升
下一篇
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