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high/73786.html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高考要求高中生必须掌握_个文言实词1 总结下高考文言文常用的实词 文言文常用实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通假字 1同音替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 2音近替代 距关,毋内诸侯。(内与纳声母相同) 举酒属客。(属与嘱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与“披”因同一个形旁“皮”而通) 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碰到实词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要注重积累。 二、偏义副词 所谓偏义副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暗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存”为衬字。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今有一个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副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伶俜萦苦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其中“伶俜”是合成词,不能单独解释某个词素。“怨望”是同义词连用,都是怨恨的意思。“死生”指死亡和活着,不偏指。 三、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别忽略的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江”“河”二字,古代特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缩小:“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必须解释为“气味”。 3词义转移:“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只能解释为“眼泪” 4词义感 彩的变化:即褒贬意义的转化。 “卑鄙”古代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却指品行恶劣。其中“卑”为身份低下,“鄙”为见识浅陋。 5名称说法改变:“目”该称眼睛,“寡”现已换用为“少”,“足”换用为“脚”。 四、一词多义,即一个字或词有多个意思。 主要是掌握好课本上古诗词及文言文的注解部分,注重积累。并且要与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综合起来,才能把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读懂!文言实词太多了,此处不赘述。有什么疑问请追问或给我留言,希望对你有帮助。 2 总结文言虚词和常用实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 3 文言文字词及句式总结 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总结 句式 一、判断句: 1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 环滁皆山也。 6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二、倒装句: 1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 多会于此; 3 吾谁与归? 4 马之千里者 ( 定语“千里”后置) 5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7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之)以文,即“以文述之”,状语后置。 三、省略句: 1 必以(之)分人。 2(曹刿)乃入见。 3 一鼓作气,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 4(愚公)聚室而谋曰…… 5(大家)杂然相许。 6(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寒暑易节,(他们)才往返一次。 8 不以千里称也 (省主语) 9 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词类活用: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2 一鼓作气:击鼓(名词用作动词) 3 策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驱使 (名词作动词) 4 域民: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名词作动词) 5 隐天蔽日: 使动用法 “使……隐蔽”、“使……遮蔽” 。 6 奔: 奔跑的马(动词作名词) 7 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8 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受劳累 9 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 10 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11 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惊动; 使……坚忍起来 古今异义: 1 又何间焉 古:参与。 今:挑拨使人不和,离间。 2 肉食者鄙 古:鄙陋。这里是目光短浅。 今:粗俗,低下 3 牺牲玉帛 古: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 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4 小大之狱 古:案件 今:监狱,官司 5 可以一战 古:可:可以 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6 卑鄙 古:低微而鄙陋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7 痛恨 古: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 今:深切地憎恨 8 秋 古:紧要时刻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秋季 庄稼成熟或成熟季节;指一年时间;指某个时期。 9 涕 古:眼泪 临表涕零 今:鼻涕 10 开张 古:扩大 诚宜开张圣听 今:商店等开始营业 , 比喻某事物开始。 11 感激 古:感动激动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今: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12 寻 古: 不久 寻病终 今: 寻找 13 虽 古:即使 故虽有名马 今:虽然 14 是 古:指示代词“这”“这些”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表判断 15 御 古:驾着,驾驶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今:抵挡 16 奔 古:飞奔的马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今:奔走,急跑 17 亲戚: 古: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18 去: 古:离开。 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有“前往”、“到……去”的意思。 19 所以: 古: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常与“因为”连 4 总结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原文标题:文言文六个虚词(以、而、之、其、为、于)的用法 - 教育档客 jydoc原文网址: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 ——(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4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1 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动词,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原文标题:文言文六个虚词(以、而、之、其、为、于)的用法 - 教育档客 jydoc原文网址: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学而不思则罔之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其一、“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②其如土石何?(表示祈使语气)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反问语气)二、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 如: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们的)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他们的)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里)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中的) 为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 (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 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是 )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 (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造)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5 文言文中虚词的具体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积累方法有两个 一、总结规律,分类整理 文言文虚词理解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的对象有:之、其、以、而、于、乃、为、则、然、乎、也、焉等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用 要能够高效地掌握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首先要抓它们的特点,总结规律,分类整理,化繁芜为简单,化零散为集中,化艰难为容易,加强理解和记忆,突破文言文虚词理解这个难点 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我们按照文言文虚词的作用把它们分为四组一是起指代作用的:之其、何、焉、然、斯、安、者、所;二是起连接和组合作用的:以、为、于、因、;三是起关联作用的:而、则、且、虽、乃、则;四是起加强语气作用的:也、哉、矣、乎、焉 下面提供两种分类整理文言文虚词的基本思路 1、以单个虚词为线索进行归类整理(1)收集常用的文言文虚词(2)整理它们的各种意义用法(3)为它的每一种意义和用法配以经典的例句,以备作资料用(4)熟读并且掌握这些虚词的基本知识 2、以单篇课文为线索进行比较理解(1)读一个文言文段落,找出里面可能会考查到的文言文虚词,尝试分析并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理解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3)集齐含有这些虚词的其它语句,丰富用例(4)将这些虚词的用法归为一类,不同的归为另外一类或多类(5)以语段为单位将这些虚词整理在一起,以作复习之用 二、融入语境,判断用法 其实,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数量有限,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却十分丰富多彩要想把它们全部掌握好,而不至于忘记,完全靠死记硬背肯定不可靠这就有赖我们掌握并熟练运用一些可靠有效的方法下面列举几种以供参考: 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语境来解词如“之”的称代对象,就必须得联系具体的上下文才能对它指代的对象进行明确确定 2、整体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并不实在,在句子中主要起语法作用或加强语气的作用,因此只有依据对全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它的意义和用法如语气助词“也、矣、焉、哉”等,在疑问句末就是疑问语气词,在感叹号末就是感叹语气词,它们始终与整个句子“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一些语气助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也”,在句末就是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助词;在句中,则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助词,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名词后一般就是语气副词 4、语法分析法对于一般用法有规律的虚词,可以根据语法作用来分析其用法比如“以”字的用法,就有一定的规律,“以”的后边如果是名词,“以”则为介词,可译为“把、拿、将、用、凭、凭借”等;“以”后边如果是动词,“以”则可能是连词,可译为“来、用来”等,如果单独支配名词带宾语,那它则可能是动词,当“认为”解了 5、代入检验法就是将该虚词放入句子,若结合上下文一气读来感觉语意流畅,那么便可以说明理解是准确的,反之,则足可以说明你的理解有问题。高考文言文翻译实词来自于书吗新课标最新考纲规定高考必须掌握的文言实词共有120个。它们是完成文言阅读的最基本的实词词汇量,考试中实际上常常超过这个数量,而标出来的并不一定考到。但是掌握了这120个,大体上够了。对每个实词,都要掌握每个义项,并尽可能记住典型例句(活用的情况还要另外学习,通晓常见活用类型及规律。活用在词汇表中并不标出)。记典型例句时,附带把虚词句式一并掌握,这可通过字字落实的翻译来实现,这样就始终不忘文言文的重点难点实际上是到位的翻译。平时训练的篇目在做完题后,也需要字字落实的翻译,这样,踏踏实实完成50到100篇,文言文的分数就如探囊取物了。这120个实词是高考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②遭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3)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②披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4.倍,bèi(1)动词①背向,背着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②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③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2)数词,一倍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可是说到那住户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4)副词,更加,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5.本,běn(1)名词①草木的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②根本,基础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③本业,常代指农业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④书本,稿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2)量词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4)副词,本来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师表》)--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6.鄙,bǐ(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②轻视,瞧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7.兵,bīng(1)名词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②士兵未几,敌兵果舁炮至。(《冯婉贞》)--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了。③军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④战争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故上兵伐谋。(《谋攻》)--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对方的计谋。8.病,bìng(1)名词①重病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在肠胃之中。②弊病,缺点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人们都笑话我固执,不大方,我不认为是毛病。(2)动词①生病今而后我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今后我如果再次生病,让我从哪里去叫你呢?②使成病态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以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作为职业来求取钱财。③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④责备,羞辱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古人把俭朴认为是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3)形容词①困苦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②疲劳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9.察,chá(1)动词①观察,仔细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身上毫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③详审,考察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想要损害您的。④了解,弄清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⑤考察后加以推荐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2)形容词,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10.朝,读音一:cháo(1)动词,朝见,朝拜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请假)。(2)名词①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拜见威王。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读音二:zhāo名词,早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11.曾,读音一:cén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读音二:曾zēng(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治平篇》)--高祖曾祖的时代,空闲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出来。(2)动词,通"增",增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12.乘,读音一:chéng(1)动词①驾,坐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之下。②升,登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登上鄂渚回头望啊,在秋冬的寒风中叹息。③冒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④连接,一个接一个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2)介词,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读音二:shèng(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2)量词,辆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3)数词,四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肴之战》)--先用四张熟牛皮做礼物,又送上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军。13.诚,chéng(1)名词,诚心诚意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14.除,chú(1)名词,台阶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2)动词①去掉,除去。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您)应当在天下纵横驰骋,替汉朝除去奸佞贼臣。②修治,清理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③拜官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15.辞,cí(1)名词①诉讼的供词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讼词中没有写明是预谋杀人或故意杀人的,经过秋审归入"矜疑"一类,就可以免去死罪。②言辞,文辞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③托辞,借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④命令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⑤一种文体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谭嗣同》)--并且带来他自己所撰写的书和诗文辞赋的稿件数册,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2)动词①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②推辞,不接受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姬想为公子出力,就是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③计较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16.从,读音一:cóng(1)动词①跟随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②依顺,听从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③参与,参加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④追赶佯北勿从。(《孙子·军争》)--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⑤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2)介词,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读音二:zòng名词①指堂房亲属。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们得到。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于是合纵的盟约被破坏了,(六国)又争着割地贿赂秦国。17.殆,dài(1)形容词①危险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我如果不是来到了您的门前,就危险了。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2)副词①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和我一样。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燕国赵国处在其他国家几乎被秦消灭光了的时候。18.当,读音一:dāng(1)动词①两者相抵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招募能捕到这种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顶他应交的租税。②抵御,抵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估计您的军队能够抵挡得住项王的军队吗?③占据,把守一夫当关,万人莫开。(《蜀道难》)-- 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下来。④主持,执掌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元军邀请主持国政的人相见。⑤判决,判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你们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错过了期限,错过期限就会被判处杀头的罪。⑥应当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2)介词①表处所,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面对窗户梳理头发,照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②表时间,值,在,正在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3)副词①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过不了多久我一定回来,回来之后一定去迎娶你。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今天将要远离了,面对表章落泪,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了。读音二:dàng(1)动词①符合惴惴恐不当意。(《促织》)--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县官的)心意。②当作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晚些吃饭,(粗茶淡饭)也可以当作肉食;从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当成坐车。(2)形容词,适宜,恰当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草药》)--按照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这很不恰当。19.道,dào(1)名词①道路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有一只狼站在路中间,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②途径,方法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③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从师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流传了。④思想,学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⑤道理,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我所喜欢的是(事物间的)规律。⑥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2)动词①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从郦山下来,取道芷阳从小路行走。②走路,赶路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军了),就日夜加速赶路。③说,讲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哪里讲得完呢?④通"导",引导,疏导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20.得,dé(1)名词①收获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不如自己前去寻找,希望能有万一的收获。②心得,体会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2)动词①取得,获得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②具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③能够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④完成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医治完了眼前的创伤,却挖掉了心上的肉。⑤通"德",感恩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是为了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3)形容词①融洽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某某太监也很守法,和王翱相处得很融洽。②对,正确此言得之。(《六国论》)--这句话说对了。③得意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晏子的车夫)趾高气扬,很得意的样子。(4)副词,必须、应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文言文一百二十个实词1 文言文高考120个实词是哪些,意思分别怎么翻译 120个文言实词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失街亭》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 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 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 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8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9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译文:孔子轻视他器量狭小 5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鄙陋)《曹刿论战》 译文: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6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我见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史记•伯夷列传》 译文:(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6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战争,军事)《论积贮疏》 译文: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 7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孙子•谋攻》 译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译文: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译文: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一斗米,卖二十钱损害农人,卖九十钱损害从事工商业的人。 6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训俭示康》 译文: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好的品德,现代人却用节俭来互相羞辱。 7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赤壁之战》 译文: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察,审察) 《赤壁之战》 译文:刚才我(鲁肃)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译文:水清澈到极点就没有鱼(生活在里面),人精明到极点就没有人跟随。 7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清楚)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曹刿论战》 译文: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朝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 2 求助:要最全的高考文言文实词120解释及翻译 因为字数限制,答案分两次回答。 答案1: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 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名词)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词)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名词)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动词)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动词)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动词)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形容词)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形容词) 10-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动词) 11-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副词,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副词)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副词)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名词)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动词) 12-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动词)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数词) 13-诚 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名词)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副词)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连词) 4诚心诚意(真诚,形容词) 14-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 15-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16-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带着)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介词) 6弟走从。夏本纪文言文实词虚词1 求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 18个高考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高中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出处/wenyanxuci/ 文言实词定义: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现在 把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 词和拟声词六类。(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2 文言文高考120个实词是哪些,意思分别怎么翻译 120个文言实词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失街亭》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 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 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 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8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9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译文:孔子轻视他器量狭小 5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鄙陋)《曹刿论战》 译文: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6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我见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史记•伯夷列传》 译文:(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6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战争,军事)《论积贮疏》 译文: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 7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孙子•谋攻》 译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译文: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译文: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一斗米,卖二十钱损害农人,卖九十钱损害从事工商业的人。 6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训俭示康》 译文: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好的品德,现代人却用节俭来互相羞辱。 7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赤壁之战》 译文: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察,审察) 《赤壁之战》 译文:刚才我(鲁肃)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译文:水清澈到极点就没有鱼(生活在里面),人精明到极点就没有人跟随。 7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清楚)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曹刿论战》 译文: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朝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 3 120个文言文实词 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 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 4 120个文言实词全解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 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 (《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 (《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 (《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 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 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 (《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 (《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 (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 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 (《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刘敬亭传》) (6)复。 5 高中语文120个古文实词 高中120个文言实词汇总(百度限字数,先发这些)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有哪些1 文言文实词虚词 赤壁赋(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始得西山宴游记》通假字僇 自余为僇人 戮 (受)刑辱趣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趋 往、赴颢 悠悠乎与颢气俱 浩 浩大古今异义漫漫 漫漫而游 没有目的,随意 今指(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披 到则披草而坐 拨开 盖或搭在肩背上凡是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两个词,凡是这个 所有的然后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这样以后 表承接,接着颓然 颓然就醉 摇摇晃晃的样子 精神萎靡不正于是 游于是乎始 从此 连词,表承接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 介词,朝着土壤 则凡数州之土壤 疆土 泥土天际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两个词,天空,交会 天边虚词多义其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连词,表假设 如果日与其徒上高山 代词 自己的,我的其高下之势 代词 那些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结构助词 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结构助词, 的始指异之 代词 它,指西山穷山之高而止 结构助词 的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 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而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连词,表修饰 ……地觉而起,起而归 连词,表承接 就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连词,表承接 然后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连词,表转折 却穷山之高而止 连词,表承接 才为 不与培塿为类 动词 是故为之文以志 介词,表目的 为了以 醉则更相枕以卧 连词,表修饰 相当于“而”,……着故为之文以志 连词,表目的 相当于“而”,来词类活用N—V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梦 做梦故为之文以志 文 写作文章N—状 箕踞而遨 箕 像簸箕一样Adj—V 入深林,穷回溪 穷 走到……的尽头Adj—N 无远不到 远 远方的山水萦青缭白 青,白 青山、白水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远 远处Adj—意V 始指异之 异 以……为异,认为……奇特Adj—使V 倾壶而醉 倾 使……倾尽,全部倒出特殊。 2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实词136个虚词15个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3 文言实词和虚词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区别词、副词、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把语法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18个高考要求的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4 高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 表恢复的:复、还 7) 表兼代的:兼(表兼任); 领(兼代); 权,行,假,署(代理); 8)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 知(典、主) 视事 用事 下车(伊始) 掾 丞 洗沐 乞骸骨 致仕 ⑴而 ①连词: 表并列, 表递进 ,表承接, 表转折, 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 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 ① 疑问代词: “什么”、“哪里”; “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多么”。 ⑶乎 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吧”; 表感叹,“啊”、“呀”; 作词尾。 ②介词 :“于”、“在”、“从”。 ⑷乃 ①副词: 表承接,“就”、“才”、“于是”; 表转折,“却”、“竟”; 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 表反诘,“难道”; 表婉商,“还是”; 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 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 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 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 表让步,“即使”、“尚且”; 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 ①代词,第二人称; 指示代词,这 ②连词,表假设; 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 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 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 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 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 介词: ①表对象,“向、对”; 表替代,“替”; 表目的,“为着、为了”; 表原因,“由于、因为”; 表被动,“被”。 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 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 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 ③兼词“于之”; 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 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 ①介词: 表凭借,“凭”、“用”、“靠”、“按照”; 表原因,“因”、“由于”; 表对象,“跟”、“和”; 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 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 因 ①介词 “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 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 于 介词 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 ⑵表比较,“比”; ⑶被动,“被”。 (15) 与 ①介词,“跟”,“同”; 介词,“给”、“替”; 介词,“和……相比”; ②连词,“和”、“及”; ③通 “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 (16)则 ①副词:表判断,“就是”; ②连词: 表承接,“就”、“便”、“原来是”; 表假设,“如果”、“假设”; 表并列,“就”; 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 ①助词 :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 ② 用在句中,表提顿”; 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 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 ①助词: 衬助音节; 取消句子独立; 结构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5 文言文的虚词与实词有哪些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 6 文言文虚词和实词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7 求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 18个高考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高中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虚词、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出处/wenyanxuci/ 文言实词定义: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现在 把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 词和拟声词六类。(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文言实词练习及答案1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欣赏) 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2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6.衣食所安(养生) 7.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4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5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单位) 6.此之谓失其本心(天生具有的) 7.本未倒置(树根,引申主次,先后等) 8.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7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8 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9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10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此文出自《百度文库》详细请参阅《百度文库》。)
助理医师大学录取分数线
上一篇
12-15
西南大学理工提前批录取线
下一篇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