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4sh.com/overseas/8696.html
孙文,也被称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早年曾留学海外,接触并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他深感中国...
孙文,也被称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早年曾留学海外,接触并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他深感中国社会的积弱积贫,决心通过革命来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富强。孙中山领导了多次起义,包括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尽管多次失败,但他并未放弃。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勇气,使得他在中国人民中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敬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三民主义中,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他强调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主张通过革命来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同时,他也关注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主张,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信革命是唯一的出路。他的这种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最终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孙中山的贡献和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他的革命事业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上。他的思想和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中山先生~杜甫~马丁.路德.金孙中山的别名叫做中山樵。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在广东香山县出生,名字是单名一个文字,小名叫做帝象,后来曾经化名叫做中山樵。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革命的先驱,在很小的时候留学在日本,很早的接触了西方文化的孙中山励志要推翻清王朝的腐败统治。于是留学回来后奔走在各地为推翻清朝政府做准备,并且创立了《五权宪法》。他是第一个说出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统治的人。扩展资料:孙中山小时候名帝象,稍大一点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1886年改号逸仙,以后在广州、香港、澳门学医、行医,以及在欧美各国从事革命活动时,都用逸仙名,直到1897年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化名为中山樵,孙中山的名由此而来。1896年10月,孙逸仙伦敦脱险后,于1897年8月到达日本横滨,住好友陈少白寓所。日本友人宫崎寅藏与平山周都读过孙逸仙的《伦敦蒙难记》,为之倾倒。得知孙逸仙到达日本横滨的消息,立刻去拜访孙逸仙。大家畅谈大事,一见如故。第二天,孙逸仙前往东京有乐町回访平山周,再次阐述了自己到日本的目的,欲以救支那四万万之苍生,雪亚东黄种人之屈辱,望能得到日本仁人志士的支持,平山周听了很高兴,当即邀请孙先生同车前往牛込区马场下町犬养毅寓所。孙逸仙在犬养毅等日本友人支持下,决定留日本扩大革命影响。离马场下町后,随平山周到敷寄桥外对鹤馆投宿。平山周按规定填写旅客名簿时,突然想到清朝暗探耳目无处不在,用孙中山的真实姓名恐怕不行,此时途经日比谷中山侯爵府邸的印象犹在,灵机一动,就信手写上中山的姓。日本的习俗,中山只能是姓,孙先生还必须有一个名字,正踌躇如何填写时,孙中山夺过笔,疾书樵于中山下,并解释说:中国之山樵的意思。—孙中山孙中山事迹七则孙中山先生 原名:孙文 字:逸仙 藉贯:香山(中山) 生平:先后于中国香港及日本留学,创立兴中会及同盟会,多次策划起义事件,于1911年联同黄兴等人发起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 。次年出任中国第一任临时总统,其后因为袁世凯推行帝制复僻,孙再推行二次革命,1919年建立中华民国并出任总统,并兼容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在北上共商国事途中,因肝病复发,于北京逝世。 杜甫 字:子美 号:少陵野老 作品集:杜少陵集 生平:杜甫生于河南巩县,客居长安十多年,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安史乱后,杜甫投奔肃宗,任左拾遗, 后因直谏被眨华州。晚年曾在四川成都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称杜工部。最后,当他携家离开四川往投靠亲戚,途中病卒于岳阳,享年五十八岁。杜甫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 ,形象鲜明,杜甫诗中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有「诗史」及「诗圣」的美誉。 马丁.路德.金 出生地: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奖项 奖项:在196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生平:他的父亲是一个教会牧师。1948年马丁·路德·金获得莫尔豪斯大学学士学位,1951年他又获得柯罗泽神学院学士学位,1955年他从波士顿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同年,一位名叫做罗沙·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公共汽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位,因而被当地员警逮捕。马丁路德·金立即组织了一场罢车运动),从此他成为民权运动的领袖人物。1964年 马丁路德·金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4月4日,他在演讲时被一名刺客开枪打死。1986年1月,总统隆纳·雷根签署法令,规定每年一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为美国的马丁路德·金纪念日,以纪念这位伟人。他最有影响力且最为人之的一场演讲是「我有一个梦想」,迫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 2006-11-13 17:45:14 补充: 其实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中的评价,于现在有一个新观点,而这观点有许多学者支持,就是孙并没有参与策划辛亥革命,因为武昌起义事出突然,所以王兴等人才是辛亥革命的功臣,孙祇不过在外地赶回来从事辛亥革命后的重建事务,所以在辛亥革命中孙并不是策划者。 国父孙中山先生,名文,号逸仙,又号中山。生于西元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翠亨村。 国父小时候很喜欢打抱不平。只要看到玩伴遭到别人的欺负,就必定打抱不平,仗义直言。国父对于家务十分勤劳,每次放学回家,一定帮助父母从事农事。此外,国父最专长的是游泳,如青蛙般矫健,村中小孩几乎没有人能与他较量的。 七岁进入私塾读书,开始念「三字经」「千字文」。由于老师只是一味叫学生背诵,而不加以讲解,小小的国父对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认为很不合理,要求老师对课中意思加以讲解,这个要求使得老师非常讶异。国父念书时,虽然没有良师指导,却有极强烈的求知欲,他常常自问:「这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意义?」 十三岁时,远赴檀香山求学。当时,国父穿长袍,拖着长辫子,比他小的同学都取笑他,拉他辫子,开他玩笑,国父总是不动手。这种不畏强权不欺小的态度,逐渐赢得同学的友谊。 十八岁回国,思想西化。一八八五年国父认为满清 腐败无能,决定推翻满清,创建民国。一八八六年到中国香港学习西医,取得医学博士,以做掩护。一八九四年创立兴中会,准备发动革命。隔年,第一次广州起义没有成功,经历十次革命十次失败,最后在武昌起义才成功。终于推翻满清,建立中华民国。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因肝病去世,享年六十。国人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于是尊称他为国父。 国父于16年内起义了11次 最后一次起义终于成功 推翻了腐败无能的满清 证明了一样事情:失败乃成功之母 自古成功在尝试。国父的精神绝对值得我们学习。 国父16年内的11次革命 一八九五年三月十六日 广州首次起义 失败 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十五日 惠州起义 光绪三十年秋天 黄冈之役 黄冈之役失败后第七天,惠州归善县党人邓子瑜,在惠州七女湖起事。 七女湖之役 光绪三十一年三月间 钦廉之役 光绪三十三年 镇南关之役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 钦廉上思之役 光绪三十四年 河口之役 光绪三十四年 广州新军之役 1911年4月27日 黄花岗之役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成功 推翻满清! 国父一生的大事年表 1866年 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 1878年 离乡赴檀香山。 1883年 到中国香港,入男拔萃书院读书。 1884年 转入中央书院读书。 1886年 入广州博济医院习医。 1887年 转学中国香港西医书院。 1892年 医科毕业。在澳门行医。 1894年 上书李鸿章,未被理睬。10月,自沪经日本赴檀香山。11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904年 在长沙和上海分别创立华兴会及光复会 1905年 创立同盟会 1911年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满清。 1925年 三月十二日因肝病在北京去世,享年六十。 孙中山事迹七则 一、创建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 中国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是孙中山先生于1903年8月在东京创立的青山军事学校。 1900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发动了庚子惠州起义后,革命风潮逐渐弥漫全国。当时,自费赴 日本 留学的中国青年学生,有不少希望能够进入日本的陆军学校研习军旅。但由于清政府规定,凡投考外国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由各省督抚保送;一切非公费生均不得投考日本的军事学校,并由清政府驻日本公使蔡钧照会日本政府协助执行,因而一般人无法入日本的军事学校。时孙中山先生正在日本东京,感到革命需要军事人材,便请日本陆军少佐日野熊藏帮助,在东京附近的青山设立革命军事学校,以训练有志献身革命军事工作的留日青年学生,并聘请日本陆军上尉小室健次郎为助教。这就是中国第一所革命军事学校。主持军事训练工作的日野熊藏,是当时有名的军事学家,曾发明日本式盒子炮及木炮,因与孙中山先生互相研究南非洲波亚人的游击战术,遂成知己,助教小室健次郎亦系富有军事学识的专家,两人均属义务性质,不领工资。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学习期间规定为八个月,所授科目有普通军事学、南非洲波亚式游击战术、夜袭战法及兵器制造学(重点学习制造盒子炮、木炮和火药)。其课程内容包含有阵地战、游击战及兵器制造三方面,课程精简扼要,切合实用。第一期招收的学生有李自重、黎勇锡、翁浩、刘维焘、饶景光、区金钧、卢牟泰等十四人。学生入学时需当众宣誓。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见这所革命军事学校的教学目的是很明确的。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因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措施,当孙中山先生于1903年9月26日离开东京赴檀香山后,学生之间即各树派别,意见分歧。经日野熊藏及小室健次郎两教员多方调处无效,遂于开办四个月后解散。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虽然只办了四个月,对当时中国社会还是有影响的。如学生李自重,于青山革命军事学校解散后不久,即与史古愚(史坚如烈士之兄)等在香港创立光汉学校,在一般课程外,特别增设军事训练课程,以振奋中国学生的尚武精神。自光汉学校在香港首倡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全港学校翕然从风,香港雅丽西医书院及各著名中、小学校,咸先后聘请李自重及光汉学校学生为军事训练教员,使香港学生一度洗却文弱书生气质,振起雄健尚武精神。又如区金钧、卢牟泰在广东担任军事体操教员,黎勇锡随黄兴筹划1908年的钦州起义,刘维焘、饶景光于辛亥革命后在广东担任军职,无疑也会通过他们的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把他们在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学到的军事知识,带入中国社会。 二、镇南关亲手炮击清军 1906年,孙中山自日本到越南,在河内金碧台街六十一号设立秘密机关,策划了几次武装起义。1907年的镇南关之役,便是其中孙中山亲临前线,直接参加战斗的一次。 1907年,孙中山先生任命熟悉镇南关一带情况的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李裕卿(镇南关附近之凭祥地方土司)为副,何五为支队长,招募勇悍善战的广西游勇为先锋队,计划袭取镇南关为根据地。 1907年12月2日,黄明堂率领广西游勇八十余人,循山背间道向镇南关猛烈袭击,夺取了镇南、镇中、镇北三座炮台,夺获大小炮十四门,步枪四百多支。孙中山随即于同月4日率黄兴、胡汉民等亲临前线,慰劳战士,鼓舞士气,并与黄兴、黄明堂等坐镇镇北炮台,调度指挥,命令李裕卿守镇中炮台,何五守镇南炮台。 翌日,清政府严令清军陆荣廷部四千余人倾巢出动,要夺回三座炮台。孙中山率革命军固守炮台,并亲自发炮轰击清军,第一炮即命中六十余人,清军阵脚大乱。孙中山先生在战斗中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今日始得亲自发炮轰击清军。” 据守镇南关三座炮台的革命军,在孙中山先生亲临前线的鼓舞下,锐气倍增,以寡敌众,屡挫清军。清政府虽先后调派清军丁槐、龙济光等部增援,伤亡数百人,仍然不能越雷池半步。革命军坚守阵地,与清军血战七昼夜,直至弹药告罄,粮食不继,始忍痛撤退。时清军正向镇南关四面围攻,黄明堂率军殿后,冲围而出,及至半山,军中有一小子回顾炮台上军旗未撤,虑为清军所得,竟一人冒着清军炮火重登山巅,取回军旗。这位童子勇取军旗的英雄事迹,在镇南关起义的革命军中传为佳话。 三、孙中山先生爱儿童 孙中山先生平日为人题赠墨宝,喜欢写“博爱”二字。孙中山先生对“爱”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古人有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从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也就是爱人民的意思。而爱儿童则是孙中山先生“博爱”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山先生爱儿童,一方面固然出于他“民胞物与”的高尚德性,而更重要的是本于他为解除人民被恶劣政治压迫的崇高理想。据康德黎(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的老师)的儿子堪勒斯康德黎的回忆,孙中山先生因奔走革命,流亡 英国 ,居住在他家的时候,常常慈祥地爱抚着他的头发,有时还亲切地和他谈话,即使在和别人谈论问题或沉思苦索救国救民道理的时候也是这样。由于流亡国外,孙中山先生不能爱抚在清政府专制统治下的中国儿童。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被选为革命政府的临时大总统,他普爱天下儿童的素愿得到初步的施展。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提倡下,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儿童教养院、儿童学校。为了鼓舞儿童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孙中山先生还于1912年为广东人民捐资创办,由女革命党人徐慕兰、邓慕芬、黄扶庸主持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并亲笔题赠“幼吾幼”三个大字。这三个含意深远、语带劝勉的大字,不但勉励了当时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的工作人员,鼓舞了广大的儿童教养工作者,也抒发了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伟大胸怀。 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先生被迫于1912年4月1日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宏愿,也和他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一起,由于政权的丧失而遭受挫折。 1924年,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合作,在广州成立国共合作的革命政府,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宏愿同样获得了进一步的实现。那时,革命政府所在地的广州,不但陆续增建了一批小学和儿童教养院,还开办了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等培养儿童教育师资的专业学校。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对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的一次演讲中,恳切地指出:“要使孩子们自出生至成人,都能受到国家的教育。为了提高儿童的文化知识,普及儿童教育,不仅要办小学,还要办平民学校,普及全体人民的教育,让成年人也知道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使父母们都能安心让孩子到学校里受教育。”可以想见他发展儿童教育事业的宏伟设想。令人惋惜的是:由于革命道路的曲折,孙中山先生要使全国儿童都能幸福地成长的理想,终孙中山先生之世都未能实现。 今天,中国已经是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大国,中国儿童已经得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愿望已经成为现实。孙中山先生虽然不能像辛亥革命那样及身而见,但是孙中山先生素来是以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公仆自任的,只要人民能获得幸福,他个人能否及身而见,在孙中山先生自己来说,自然是无关紧要的。 四、孙中山先生与佛教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函复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中,没有简单地把佛教视为迷信活动,而是本着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同意它的“揭宏通佛教,提振戒乘,融摄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甄择进行,以求世界永久和平和众生完全之幸福”的立会宗旨,肯定它“阐微索隐,补弊救偏,既畅宗风,亦裨世道”在中国社会和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同时,又指出“近世各国政教之分甚严,在教徒苦心修持,绝不干预政治,而国家尽力保护,不稍吝惜。此种美风,最可效法”,以启导中国佛教徒认清守戒清修的正确道路。孙中山还将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发交教育部存案,使它在法律上取得“社团法人”的地位。这些有关佛教问题的批示和处置,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问题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 孙中山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博得广大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故当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下广州的时候,广东的佛教徒即推广东佛教总会(后改为中华佛教总会广东分会)会长铁禅领头,于1912年5月在广州六榕寺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孙中山携同家属和广东军政府大都督胡汉民等出席欢迎大会,并给广东佛教徒题赠了“平等、自由、博爱”六个大字,以勉励他们遵守“临时约法”(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属于临时宪法性质的最高法律)上有关宗教信仰的规定,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 孙中山还乘参加欢迎会之便,登上六榕寺的九级浮屠——花塔游览。他看到花塔从第二级起,每级都悬挂着四字的匾额一方。它们从第二级起,自下而上依次为“二仪高下”、“三光并耀”、“四表光被”,“五岳推尊”、“六合遥观”、“七星凌汉”、“八埏在望”、“九垓一览”。匾额对历史、艺术建筑来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而这八方匾额既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这座高耸入云的花塔各个层级的特色,又概括地体现了它那穿云插天、九垓一览的高昂气势,是不可多得的文艺杰作。把当年孙中山见过的这些匾额恢复过来,定能使这座中外驰名的佛教艺术建筑——花塔更加生色。 五、“与国同春”——孙中山先生勖勉报界人员的题字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中山先生因形势所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以革命尚未成功,仍以国民一分子身份,周游各省,广事宣传,以期唤起群众,把革命进行到底。 在唤起群众上,孙中山对报界人士特别寄予深切的期望。1912年5月初,孙中山自福州抵达广州。广州、香港等地报界人士于5月4日联合假座东园(故址在今越秀南路,系一所具有文化公园性质的巨大庭园)开会欢迎,孙中山在欢迎会上致辞勖勉报界人士,恳切指出“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望诸君认定宗旨,造成一健全之舆论。”时革命党人冯自由等在香港创办《大光报》,以广东全省(包括香港、澳门)及国内外各大城市为行销对象,孙中山特给它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勉励它为民主共和国的巩固和发展而大造革命舆论,务求“与国同春”,也就是要与民主共和国共存共荣。孙中山在勖勉广州、香港报界人士的同时,为新创办的《大光报》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 不少报界人士没有辜负孙中山的期望,刚正不阿,为巩固民主共和国而尽到应尽的责任。其中尤以《大光报》执著“与国同春”的精神持正义以抗强权,威武不屈,甚得读者好评。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俄国爆发革命,成立社会主义政府,世界观感为之一新。《大光报》敏锐地觉察到社会主义已经登上世界舞台,适时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开展以“社会主义与中国”为中心的宣传活动,予读者以社会主义及劳工解放问题的新知识,颇能唤起社会各界人的注意,也受到孙中山赞许。 1920年1月,《大光报》发行年刊,孙中山应邀为之撰《大光年刊题词》,借报名“大光”立论,申述报刊对国家与人民责任。题词说:“……光明者,不外是使人认识实在,认识真理之工具。苟有工具而不用,或遗其实而鹜其名,则无益而有害。抑且以光明与人者,其功固大而责任亦重。苟挟其成心而以先入为主,则非光明主义,而祸患将由是而始。‘大光’之名吾固深喜之,而又望其能与人真实之知识,互助之精神,不负其名也。”这篇题词进一步发挥了“与国同春”的含义。 六、香港西医书院与孙中山的革命哲学思想 孙中山先生从1887年开始在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至1892年以各科考试均满一百分的成绩名列第一名毕业,获医科硕士学位。其毕业证书由教务长康德黎亲笔注明各科满分字样,并由校长及教员十三人,试官八人及牧师、书记署名,由香港总督罗便臣于1892年7月23日亲自发给。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即于澳门、广州等地悬壶济世,成绩斐然,人咸誉为国手。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五年,奠定了他坚实的医学专门知识的基础,同样奠定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哲学思想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分析研究的还不多。 香港西医书院系广东南海人何启按照英国大学医学院制度创办的医科专门学校。何启早年留学英国,得医学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证书,回国后任香港议政局议员,兼执律师业务,又在香港西医书院教授医学、法律等科目,在报刊上发表过很多批判封建政制的论文,后来汇编为《新政真诠》出版。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活动,受他的影响不少。后来,孙中山先生发动的乙未广州起义,对外宣传和起草英文的宣言书,也得到其大力帮助。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学的科目:第一年有生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物学、临床诊察。第二年有生理学、解剖学、医学、病理学、外科学、妇科学、产科学。第三年以后,学科渐减,仅有法医学、公共卫生学、实用初级外科,但外科、产科的课时及内容均有所增加,特别偏重实习(见罗香林:《国父之大学时代》)。从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的五年学习期间,所学的几乎尽为自然科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习才能掌握的医学知识。这种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着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育,一方面使孙中山先生能够较完全地接受与封建思想对立的近代科学思想,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孙中山先生注重实践的精神,推动了孙中山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行学说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孙中山先生一生注重实践,哪怕是阐发革命理论,也决不无的放矢,为理论而理论。把孙中山先生历年的著述、演讲与中国近代史联系起来观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孙中山先生发表的言论,总是针对革命的实际问题,或者为完成某一种实际任务而发。如孙中山先生于1918至1919年所写的《孙文学说——知难行易说》,据他自己说是“恐今日国人社会心理”,“依然有此知之非艰,行之维艰之大敌横梗其中,则其以吾之计划为理想空言而见拒也”,“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因而提出“知难行易”,鼓励人们努力去“行”,从实践中求知识。孙中山先生这种着重实践的思想,与他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受的着重实践的科学训练,无疑有着密切的关系。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期间选读的课外读物,对孙中山先生革命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有所影响。据孙中山先生当时的同学关景良忆述: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的学生时代,最喜欢看《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后者尤感兴趣。1897年,孙中山先生写信给英国剑桥大学翟尔斯教授说:“文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于中学独好三代两汉之学,于西学雅癖达尔文之道”。《孙文学说》(知难行易)这部哲学名著,就是孙中山先生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他过去所学习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是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的科目)写成的。这部哲学名著阐述了世界的起源和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历史的行程,不承认有任何来世的力量和上帝、神等的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哲学名著中有关“知”、“行”关系的论证。孙中山先生在这部分的论证中,引用各种科学的发展过程,论证了“行”的作用,阐述了“行”在“知”先,“知”在“行”后,从实践中,也就是“行”中求得知识,运用知识考验实践,不断探求、不断进步的哲学原理。这是孙中山先生革命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他一生勇于抛弃过时的、旧的方案,探求和接受革命的、新的方案的认识论的根源。 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受的教育,对他的革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七、中山先生和中山装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饰。 谁是中山装的创始人?他就是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胸式短衫袴,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衣服上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随身必需品的携带也很适用。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当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曾请他帮助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又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是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即使在服装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上,中山先生也是立足于从本国的实际条件来考虑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留学理科专业怎么选择
上一篇
10-30
初二能去德国留学吗
下一篇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