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4sh.com/overseas/7840.html
1、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东渡后改名瑾,字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 、秦良玉自喻,性豪侠,...
1、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东渡后改名瑾,字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 、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2、岳飞(1103年-1141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1142年1月27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满江红宋 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3、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多喝热水咋样说才不敷衍?(一)“胡”和“糊”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胡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狂人日记》)他不以为然,含含胡胡的答道:“不……” (《狂人日记》)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故乡》)最惹眼的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遥远的月夜中。(《故乡》)有一回,他似乎姓赵,但第二便模糊了。(《阿Q正传》)“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的很含胡。(《阿Q正传》)据说这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忘了带领结。(《藤野先生》)“唔唔。”她含胡的回答(《祝福》)上面的例子中“胡”和“糊”混用。[胡hu] 形声字。从肉古声。①表示说话做事没有根据,不讲道理,任意非为,相当于“乱”“瞎”。②表示任意胡来,乱来。[糊]形声字,从米,胡声。[糊涂](形)不明事理对事物认识模糊;也形容内容混乱。(《现代规范字典》)[糊涂][胡涂]①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混乱。如:他越解释我越糊涂。②内容混乱。如:一塌糊涂。③〈方〉模糊。[含糊][含胡]1、不明确,不清楚。2、不认真、马虎。甚至书名也有异体词。如:《人生识字胡涂始》和《难得糊涂》在鲁迅的影响下,“含糊”、“含胡”、“糊涂”、“胡涂”、“模糊”、“模胡”走想规范化。如: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沈从文《萧萧》)以至当后人重提“胡适只体”与“鲁迅风”时,所有印象还是那么模糊不定。(皓元宝《鲁迅六讲》)转而想,要不是瘦子天天催,也可以不用磕头,糊里糊涂的算了。(台静农《拜堂》)《近代汉语词典》有“糊突”同 糊涂,胡突 ,1、指头脑不清或不明事理。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治国忠直,操守廉能,可怎生做事糊突!”元·无名氏〈〈神妇儿〉〉第三折:“哎,你一个小晶塔官人忒胡突,待要罗织这支书,全不问实和虚。”2、方言。粥。清·蒲松龄〈〈墙头记〉〉狸曲第一回:“清晨饮日高,糊突含了勾一瓢。可见,鲁迅的异体词是受到古语词的影响。(二)“踌躇”与“踌蹰”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一件小事〉〉那人便急起来,囔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药〉〉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住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记念刘和珍君〉〉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祝福〉〉这时我才知道自己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祝福〉〉四婶起初还踌蹰,待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祝福〉〉[踌躇]1、犹豫;他毫不踌躇的答应了。2、得意的样子。 踌躇满志近代也有:〔踌躇〕思量,考虑。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他两个眉来眼去,不由我暗暗踌躇,似这般哑谜儿怎猜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到了家,老百母的病又不知怎么样,一切医药之费,恐怕不够,我正代你踌躇呢?”〈〈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推荐使用“踌躇”,不要写作“踌蹰”[踌蹰][踌躇]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如:~不前。(三)“预”与“豫”我站住了,豫备她来讨钱。 (祝福)在学校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有偏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同上)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仿佛怀着什么不详的豫感“豫”本义指“象之大者”,在古代的常用义是“安适、安乐”又有预先准备的意思,再这个意义上与“预”通用。如“豫告”、“豫想”、“豫料”、“豫定”、“豫备”、“豫防”,现在一律用“预~”。像这种以古语词作为构成新词的材料,沿用并赋予近代汉语以新的意义,是五四词汇的又一大特点。(四)“帐”和“账”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孔乙己〉〉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孔乙己〉〉仍然慢慢算他的账。〈〈孔乙己〉〉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孔乙己〉〉我交出帐目和余款一角又两铜元,不是校长了〈〈范爱农〉〉〈〈算账〉〉和〈〈查旧帐〉〉帐是形声字,从巾长声。《现代汉语词典》析义为:“①用布、纱布或绸子等做成的遮蔽用的东西,蚊帐、营帐。②同账。”账也是形声字,从贝长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关于货贝,货物出入的记载、记账、查账②指帐簿,一本帐③债。欠债/还债。”鲁迅之后的作品中也有此类的词:他付清了账,又拿了一张纸币给拿侍女……(沈从文〈〈沉沦〉〉)你去那里开账来罢!(沈从文〈〈沉沦〉〉)(五)“采”与“彩”酒店里的人大笑,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更加兴高采烈。〈〈阿Q正传〉〉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阿Q正传〉〉我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藤野先生〉〉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药〉〉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祝福〉〉“采”与“彩”是古今字。但后来语义有了发展,成了包孕字。五四时期“采”与“彩”没有分别。但“采”作动词义时没有混用的地方。作神“神色,精神” 义时一般也不混用。但作与彩色有关的义项时,似乎两者均可,这样“彩”是包孕在“采” 义中的异体形式。现在又倾向于分化,与色彩有关的用“彩”。然而“丰富多彩”、“喝彩”等词中的“彩”写成“采”时有所见。鲁迅作品中的“精彩-精采”与“无精打采-无精打彩”。《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都只收“ 精彩”而无“精采”;《辞海》二者都收,又以前者为主;《辞源》只收前者,不收后者。“精彩-精采”有两个义项:“①演出、文章等优美,出色;②神采、精神风采。” “采”有一义项是“精神,神色”,如“神采”、“兴高采烈”,正符合“精彩”的②义项内容;而“彩”无此义项。“采”还有一个义项同“彩”。由此看来,“精采”要比“精彩”好一些。《现代汉语词典》有“无精打采”,未收“无精打彩”;《辞海》收“无精打采”并注明“采”也作“彩”。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精神萎靡,不高兴,不振作。比较而言,用“采”表义更明确。(六)“厉害”与“利害”但我敢断言,反革命对于改革者的毒害,向来就并未放松过。手段的厉害也无以复加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仙台是一市镇,并不大,冬天冷的利害,还没有中国留学生。〈〈藤野先生〉〉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的利害,大家说这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祝福〉〉厉,形声字,从厂,声旁为虿的省写。利,本是“犁”的初文,会意字,从禾从刀。后用作“锋利、利益”之义。[厉害][利害] 难以对付或忍受剧烈凶猛的事物。天热的~[利害]利益和损害不计利害,利害攸关。近代也有利害,但词义不尽相同。[利害] 1、关系,干系。〈〈清平山堂话本·死生交范张鸡黍〉〉:“ 汝兄巨卿不来,有甚利害?何苦自哭如死?”〈〈水浒传〉〉第二七回:“这里又没人看见我们担些利害,且与你除了这枷。”2、祸害。〈〈水浒传〉〉第一回:“真人三回五次禀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七)“浮水”与“凫水” “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十多个少年,着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 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故乡〉〉 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范爱农〉〉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范爱农〉〉近代也有:[浮水]亦称“水浮” 游水。〈〈三国志平话〉〉卷上:“被侯成杀了扬奉,夺了门,浮水而过。”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二折:“好大雨,水淹将上来了,呀,大水冲了房子,好大雨,水浮水浮,水分水浮。”(八)“仔细”与“子细”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子细地看〈〈范爱农〉〉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子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仔]1、幼小的生畜,家禽。这一解释现通写作“子”。2、细小、细密。[仔细]1、细心:做事很仔细/仔细领会文件的精神。2、小心;当心:路滑,仔细点儿。3、〈方〉俭省,日子过的很仔细/也作“子细”。近代“仔细”的含义不同:[仔细]底细,详情。〈〈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郭立道:‘正不知他仔细,只见他在那里住地,依旧挂招牌做了生活。’”(九)“阿呀”与“啊呀”以及“呵呵”与“荷荷”“啊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气愤的模样。(药)“阿,地狱?”我很吃惊,只的支梧着。〈〈祝福〉〉“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祝福〉〉“阿呀阿呀,我真上当。这回就为此特地来说清楚的。〈〈祝福〉〉“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祝福〉〉“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故乡〉〉阿!这不是二十年时时记得的故乡〈〈故乡〉〉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故乡〉〉“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没规矩。”〈〈故乡〉〉“阿,你不要用这种称呼来冤枉我。”〈〈铸剑〉〉[啊呀]叹词,表示惊异或告叹。啊呀出彩虹了![阿]前缀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2、用在其亲属的前面[呀]叹词,表示惊异一发现重伤的地方,便惊讶地喊“呵呀,这一处”(艾芜〈〈山峡中〉〉)“荷荷荷,荷荷荷!”一种阴惨的,鬼哭似的笑声 (吴组缃〈〈黄昏〉〉)“唉呀!这要是落到头上呢”(萧红〈〈呼兰河传〉〉)“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铸剑〉〉“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四顾。〈〈阿Q正传〉〉近代的为:[阿呀]亦作“阿也”“阿约”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阿也!是最大较些去也。”元·无名氏〈〈王元江亭〉〉第二折::“春景融合,百花烂漫,阿约!好花木,好花木。“〈〈水浒传〉〉第五三回:“阿呀!我的不稳,放我下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阿也!不消如此,你二人是何师傅使来的人,就是自家一般。”(十)“纪念”与“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汉语大字典》收录了“记念”共有四个义项:“①犹挂碍;②怀念,记挂;③用来表示纪念品;④犹记诵。”这四个义项均源自古汉语。而“纪念”一词也有四个义项,前三个是:“①深切怀念,思念不忘;②用以表示纪念的事物;纪念活动,纪念日”。这三个义项均产生“五四”以后。如鲁迅作品《忆韦素园君》提到的“纪念品”。对于宋玉先生认为鲁迅作品中的记念是其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他认为日本人使用汉字写的“jinian”,一律写作“记念”。赵树华,王廷德二先生在《鲁迅作品中的“纪念”和“记念”》一文中提到一般对人用“记念”,对物用“纪念”,但有个别的例外。如:“他爱他的家乡,终身纪念着……”见(译文序跋集《战争中的威尔珍译者附记》)②用“纪念”表示一般性怀念,用“记念”表示更深的内涵,意在发人深省。特别在文章的标题中用“记念”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所纪念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如《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记念”不仅有“怀念”、“记挂”的意思,更有永记不忘,继承其意志的内涵。对于异体词“纪念与记念”在五四时期以记念为主,毕竟“纪念”是后起的词。二、 鲁迅异体词产生的原因与形式的规范相比,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另一重要改革是来自意义的变革,语言力图改变文言时代的晦涩和引经据典,以清新、自然、通俗的语言走进大众的生活。但无论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多么有学识、有魄力,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他们不可能摆脱幼时及后来文言的濡染;其次,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当时的探索阶段,当他们提倡白话写作,反对文言的过度存在时,有许多表达要他们摸索着进行完善。三、鲁迅异体词的出路鲁迅异体词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分工并存,二是存优汰劣。第一种“分工并存”的情况,似乎好办些,只要分工合理就行了。如“统帅~统率”。“统帅”专指“统率武装力量的最高***”,是名词。而“统率”是“统辖率领”的意思,是动词。这样一词一义,就不会混用了。但第二种“存优汰劣”的情况,则更复杂得多,它涉及字源、字义、历史、现实、方言、口语、书面以及阅读心理等多种因素。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例如,在历史的与现实的这对因素中,我们的原则是以现实的为主,因为这是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如“伙伴~火伴”,就词源来看,是先有“火伴”,由于词义引申及人们的视觉感受作用,现在多写作“伙伴”,所以我们就以“伙伴”为正体词形,而以“火伴”为异体词形。通常情况下,偏旁异体词的规范我们可依据如下原则:(一)从俗。因为词语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所以在确立标准词形时,首先考虑的原则就是从俗从众,取人们常用的词形。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多使用词的某一形体,尽管其中有些看上去不太合乎理据。如“思维~思惟”这组异体词中,就字形看,“惟”从心,古人云“心之官则思”,用“惟’壤人的心理活动,这符合古代人们对思维的认识。所以,“思惟”这一词形似乎意义更准确,也合乎语源。但长期以来,人们更习惯用的是“思维”。那么,根据从俗的原则,不妨就确立“思维”为标准词形。类似的例子如:“仔细~子细”、“伙伴~火伴”、“娥眉~蛾眉”等,都取前者,废后者。(二)从简。书写符号只不过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当然尽可能以简明为好。如果一个词的几个形体其他条件差不多,而有— 个在结构上比较简单,笔画少,容易书写,那么我们就不妨选择字形简单的作为标准词形。如“人才~人材”、“补丁~补钉”等,就应取前者,废后者。另从总体来看,汉字能指(形体)太多,意义单一,造成词汇量太大,给学习者带来不便。有些偏旁异体词的某字只是记录某一个词的专职汉字,字义与词义联系不密切,我们如果能从汉字系统性原则出发,精简掉这些同音字,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搭拉~ 耷拉”、“辐凑~辐辏”等,其中的“耷、辏”等字,都是只能在某个词中出现的专职汉字,用“搭、凑”等字更有利于词义的表达,我们就可以把“耷、辏”等作为“搭、凑”的异体字,予以淘汰。这样,既规范了词形,又减少了汉字的字数,便于人们学习。(三)义明。因为汉字基本上是记录语素的,从字形上往往能体察到这个字的类义或大概意义,所以,在确立标准词形时,表义明确就不能不作为一条必须考虑的基本原则。如:“耽搁~担搁”其中“耽”有迟延之义,而“担”则没有,所以取“耽搁”,语素义与词义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望文生义”,从字面上就能大致理解词的意义。又如,“酒盅~酒钟”。“盅”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它表示的是一种器皿,加上“酒”,从字面上就可以大致猜出它是一种盛酒的用具,而“钟”则表义不如它明确。与此相类似,“盯梢~钉梢”“悚然~竦然”“狐臭~胡臭”等,为使意义外现,都应取前者,废后者。偏旁异体词的演变总趋势是选用标旁词形,淘汰非标旁词形,因此,没有特别的原因,偏旁异体词的规范应尽量以标旁异体词为标准字形,即使标旁异体词词频优势暂时并不明显或不具有优势。如“啦啦队”与“拉拉队”是异体词。《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以“拉拉队”为正。根据《人民日报~;2000.1 2OOO.11的词频统计,二者的词频比为12:31;根据《光明日报》2000.1—2OoO.11的词频统计,二者的词频比为8:0。应该说“啦啦队”的优势并不明显。但该词是指“体育比赛时,在旁边给运动员呐喊助威的一组人”,它的词义特征是用“呐喊”来给运动员助威,因此用带“口”字偏旁的词形“啦啦队”更有理据,更能使词义外现,因而就不妨以“啦啦队”为标准词形。有时表义明确这一原则与词形简化原则相冲突,是矛盾的,如,“吩咐~分付”,就字形来看,“分付”要比“吩咐”简单得多;然而就表义来看,“吩咐”却比“分咐”明确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充分考虑到汉字的特点,照顾^们的阅谗 理及视觉习惯,取表义明确的词形为标准词形。如:“褴褛~蓝褛”“蝴蝶~胡蝶”“筹码~筹马”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因这种要多写上几笔的“繁”,完全可从人们阅读理解的“易”中获得补偿。标旁异体词并没有因为多了偏旁增加了人们学习和使用的负担,相反,因为形式和意义相连更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而且,虽然从客观界定上说,异体词语用功能的表现应该是“在任何语境中都可以互相替换”,异体词似乎“有百弊而无一利”。但是从我们提出的诸多异体词来看,我们对异体词涵义的理解跟具体的操作有距离,在这种情况下说异体词“有百弊而无一利”,多少有些让人踌躇。而且若据此界定去衡量异体词,就会发现这部分的数量极少,随着语料的数量增多、范围扩大、语境层次更加丰富,便觉得异体词的数量在减少。如果结合不同的语用群体来分析,异体词不同形体的使用范围常有差异,这样我们就必须考虑多大程度上可以模糊这种差异,以取得归并的基础或强化这种差异以实现分化的可能。对异体词功能的理解至少从现状来看,一定要从典型范畴的角度来认识。从语用的效率来看,异体词的存在使语用显得很不经济,然而如何认识经济性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从异体词来说,多一词显然没有少一词经济,但如果我们整理时没有很好地协调好语用关系,整理了一个异体词,有时实际就增加了一个词,使语用反而显得比较混乱,显得更不经济。我们以前整理汉字,有的地方归并的理据不充分,语用基础不够,显得太急了,影响了语用的经济。语言文字工作总的来说是急不得的,不能为的就不为。不为也是一种为,回避并非无为。拿得准的才拿,连自己都有所犹豫的必须放一放。这方面的教训不少,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对经济效率的理解偏误有关。而且,对于汉字的从简发展,从简恐怕不仅仅是字数、笔画的减少。异体词的从简也如此,语用关系的合理调适才是根本意义上的从简。有时增加一个字、多了一两笔、保留一种词形反而便于理解和使用,而且能照顾不同的语用群体的语用心理和习惯。比较而言,哪个更简,哪个经济,都与我们的根本目的相联系。相对于义明、音准、尊重差异等整理原则,从简原则(如选用笔画少的、取消某些专用字、减少多音字的某个读音等)的效度是相当低的,而且在操作上很容易出现偏差。如从取消专用字角度看,有入主张在“保姆一保母”“葫芦一胡卢”“蝴蝶一胡蝶”“恍惚一恍忽”“蝌蚪一科斗”“瞌睡一磕睡”“鲨鱼一沙鱼”“辗转一展转”中选择后者,恐怕不便使用。对于“叮咛一丁宁”“伶仃一零丁”,人们恐怕还是愿意使用前者,以形显义。词语中的语形有相互浸染的情况,又如“骨骼一骨胳”“嚎咙一蒙咙” ‘模糊一模胡”。国家规定中也存在对简化、经济的片面理解。如“噘”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作为“撅”的异体而弃用,这就影响到“噘嘴”存在的合法性。然而,人们(除了对标准很熟悉且严格遵行者)还是喜欢使用“噘嘴”,“撅嘴”不大用,而且用起来觉得很别扭。“撅”和“噘”的整理不仅是文字整理,或者说从根本上看不是文字,而是语义关系和语用习惯、语用心理的整理。对从简的可操作范围要细加分析,有的看似从简,实际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如“折中一折衷”多用“折中”。有时要求从简而忽视了其中的差异。如有人主张在“恶梦一噩梦”中取用前者。对语用中的经济问题必须辩证理解,综合权衡利弊得失。从我们对异体词的性质以及我们在异体词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分析,我们认为异体词整理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异体词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文字与语言及它们与语用的关系问题,在有的情况下,异体词是有相当的能产性的,它是语义关系在语用中的必然反映。异体词的出现也是潜词显化的一条途径、一种方式。异体词规范词形的选择具有某种相对强制性,即它具有相对高的语用价值,这并非表示被弃用的词形就完全没有语用价值。它实际是一种语用预测。 因此,在整理异体词时,要立足于现代汉语,以今为主,依据从俗、从简、义明这几条基本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综合考虑诸方面因素,能为则为,不能为则不为,能多大程度上可为就在多大程度上去为,时刻存有“患得患失”意识。不要迷恋一呼百应,充分考虑语用的关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使规范的异体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样才能合理, 希望你能够满意,O(∩_∩)O谢谢有哪些在外国很正常的行为在中国是不礼貌的?“多喝热水”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敷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身体名词是“津液”。地球表面70%都是水,人的体重70%以上也是水。前者说的是面积,后者说的是质量,两者本不相干,但一般人常举例用来晓之以理,说明天、地、人相感相应的道理。确切地说,占人体体重七成以上的并不是水,而是体液。你刚喝了一瓶水停留在胃里,或者你憋了一泡尿存在膀胱里,这就不能算是体液。前者有待人身转化、吸收变成体液,而后者则是体液代谢以后排出的废水,有待排出或被吸收再利用。当今社会,无论上智还是下愚,大多用简单、粗暴的思维,把水等同于体液,把人当成了试管,以为灌进去水就会直接变成体液。所以就出现了无论大事小事、无论何种疾病,多喝水成了万能利器,甚至衍生出了每天要喝8杯水、早晨起来先喝一杯水等诸多养生保健的谬论。其实用脚趾想想都会明白,水需要被温暖、消化、过滤、吸收以后才能变成体液。首先,水不是体液的最显著区别就是温度,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你喝冷水、冰水,或者直接嚼冰都需要用肠胃把它融化、加热到与体温相同的温度才能被吸收利用。这需要消耗人体内部的热量,碰上肠胃温度低的人或一时喝进大量冷饮的情况,冷水暂时不能被加热,反而会冷却、降低周围组织的温度,造成组织液的凝滞,阻止腺体的分泌。具体过程和数据可以参考冰敷的效果。最终的结果就是,喝冷水不仅不能补充体液,反而阻碍了体液的循环,出现越喝越渴的情况。或者出现胃里“咣咣”有存水,而口腔却极度干燥的症状,中医称之为水气病,日本汉方医生直接称之为水毒。中国人历来主张喝开水、喝温水,除了卫生、消毒、灭菌的因素外,喝热水能方便人体消化吸收,快速促进津液生成。喝水并不直接解渴,生津才能止渴。只要能生津,不喝水也能解渴,想想望梅止渴的故事就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相较喝冰水,喝热水不仅不会消耗肠胃能量,反而能补充热量,一方面补充水分,另一方面促进体液代谢循环,“津津有味”“津津乐道”就是体液得到补充的表现。早年间没有冰箱的年代,北京人在三九天凿冰、切块存放在房山的溶洞里,到了夏天拉到城里去卖。赶马车运输冰块的人一路辛苦颠簸,燥热焦渴难耐,进了城往往都要敲开街坊或茶铺的门向主人或店家讨口热水、热茶喝,喝完了作为回报,敲下几块冰给恩主。拉车的人自己车上有冰,为什么不去吃冰解渴呢?搁现在,谁都不理解,夏天大家不都是买冰棍儿、冰激凌吃吗?其实没啥不好理解的,吃冰棍儿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吃冰棍儿不解渴,甚至越吃越渴的感觉估计谁都有过。天热时喝杯热茶,回甘的感觉就是有了唾液分泌,再喝,头面、体表轻发汗,发散燥热。继续喝,腋下生风的感觉就是腋窝出汗了。腋窝是手少阴心经第一个穴位极泉穴的所在,这里出汗或分泌出狐臭黏液,扰心的热毒就有了发泄出口,内心的燥热烦闷就会消散,达到“心静自然凉”的目的。同样的道理,夏天闷热潮湿的时候你可以图一时痛快冲个凉水澡,洗过之后会感到长时间的燥热;而同样状态下洗个热水澡,换来的却是长时间的清凉。现在又有个别人叫嚣指责说,中国人喝温水和开水是陋习,是当初卫生、灭菌、消毒不严格的产物,现在卫生条件好了,就要学外国人喝冰水、喝凉水,甚至提出来月经和产后喝凉水、喝冰水也没事。这种无视人种、种族差异,骤然改变几千年来形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做法,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事实上,中国人到北美留学或工作生活,一般不到两年都会罹患花粉症,这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有直接关系。在美国,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冰水,有些学生为了喝热水带保温杯上学都不被允许,因为学校担心热水会造成烫伤。再加上冷饮,尤其是碳酸冷饮和冰牛奶的摄入,使得中国人温暖的肠胃逐渐冷却,胃肠道腺体分泌功能衰退,肠道各种消化酶遇冷失去活性,这就造成了很多营养物质未被充分分解、消化就被吸收,成为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变态反应,出现各种过敏症状。在现代医学对抗性的诊疗思路指导下,医生不让患者反思自身饮食习惯的问题,而是去查找过敏原,找出一个个的敌人,然后就建议患者尽量不去接触、呼吸或摄入相关物质。但是无论医患都没想过,为什么以前不过敏,现在却过敏了?应当追究过敏原的责任,还是追究受体的责任?现代医学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思路也很可笑,只是压制人体的过敏反应。所以,很多所谓的抗过敏药都有严重的副作用,造成人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北美也出现了很多驾驶员因服用抗过敏药而打瞌睡诱发的车祸事故。事实上,很多过敏患者在回国以后过敏的症状逐渐减弱,甚至不治而愈。原因不是过敏原消失了,而是因为饮食生冷的习惯得以纠正。不渴不喝,喝必热饮,饮则三口,是为有品。不是穷讲究,而是这么喝水才能快速转化为津液。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喝工夫茶的杯子为什么那么小,贾宝玉也把“咕嘟”喝水的刘姥姥称为牛饮。这不是文化差异,是进化差异。与喝冰水的人不同,有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习惯喝滚烫的水。现代医学发现,这种人的口腔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病率远远高出普通人。这一论断也吓坏了很多人,他们因此不敢再去喝开水。其实这一论断是典型的颠倒因果,不是习惯喝开水的人容易得癌症,而是容易得食道癌、胃癌的人喜欢喝滚烫的水。中医诊疗超越了物质层面,进入到了能量和信息的高度,因此虚、实、寒、热的概念贯穿始终。人的体质不同,对寒、热、温、凉的感觉体会也不同,有的人皮糙肉厚,有的人弱不禁风。临床上看到很多阴寒内盛的患者,自述无论多热的饭菜、汤水喝到嘴里就能变凉。这些人经过治疗,吐出很多冰凉的黏痰浊涎以后,这种阴寒的状态和感觉才会消失。而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为滋生肿瘤提供合适的条件。津液不同于饮进去的水的第二个特点是,水饮必须经过胃肠黏膜过滤以后才能初步变成人的体液,这也是人体主动消化和吸收的一个过程。胃肠黏膜本身就是一道防线,如同国门的边防检查和海关的功能一样,过滤、吸收自己需要的,排斥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同时这道防线也管控着体内的津液,禁止或有限度地分泌或渗出津液。可以想见,如果这道防线失灵,相当于没有边防、国门洞开、精英流失、外邪乱入,相当于国家的身体就危在旦夕了。人身六腑中的三个腑,胃、小肠和大肠承担了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黄帝内经》说,胃是“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能够“泌别清浊”,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大肠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水饮入口后,口腔和咽喉乃至食道黏膜都会被滋润,会少量吸收水分。水饮入胃,被胃温暖柔化,送到小肠。胃主要是分泌黏液和胃酸,付出多、吸收少。胃壁偏厚,并不直接吸收水分。很多人饮水过多或单位时间喝水太多,会将大量水液存储在胃中,稍微一动,就能听见肚子里的“咣咣”水响。这样做会把胃壁平滑肌拉长,时间长了会造成胃壁弛缓或胃下垂。有些人被诊断为瀑布型胃,大多是饮食不节造成的。更大的痛苦是,这些人喝了一肚子水,但是不被消化吸收,口中还是焦渴难耐,这就是水气病,发展严重了,先伤胃、后伤心。舌头胖大出现齿痕,患者还会出现很多心脏病症状,比如心慌心悸、胸闷胸痛,甚至有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不爱喝开水,大冷天的也直接喝。不爱吃瓜子,比如韩国人就认为瓜子是一种鸟食。外国人讨厌某人的时候,一般不会表现出厌恶,而是仍然能保持和颜悦色。印度,公交车外边竟然挂着人,一辆摩托车竟然可以坐二十人!在你打喷嚏时,身边的老外会说“上帝保佑你。”大多数彬彬有礼,不记仇,当天刚跟你吵架,一会儿还会与你像没事一样,也不知是真假。
出国留学做饭文案怎么写
上一篇
10-30
托业留学国家承认吗
下一篇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