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4sh.com/overseas/6050.html
苏联只要没得到美英援助,希特勒攻进莫斯科只是时间问题!远东已经没兵了,佐尔格的情报让斯大林把远东的兵全调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了,莫斯科战役是斯大林最后一搏。当年就在莫斯科城下,俄罗斯名将库图佐夫大败法皇拿破仑,所以斯大林用这种英勇无畏的爱国...
苏联只要没得到美英援助,希特勒攻进莫斯科只是时间问题!远东已经没兵了,佐尔格的情报让斯大林把远东的兵全调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了,莫斯科战役是斯大林最后一搏。当年就在莫斯科城下,俄罗斯名将库图佐夫大败法皇拿破仑,所以斯大林用这种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的精神鼓舞苏联红军打败了德国!就像晚红警一样,一旦基地被打破,新的基地车开到哪对方追到哪,根本没法抵御,但有强大的美援就另外一回事了。1812年法国人曾经占领过莫斯科,没有改变最后失败的命运。能占领莫斯科和能灭亡苏联是两个无关的问题。1941年的冬天,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唯一的亮点。重要作用是给反法西斯战争看到希望。莫斯科保卫战是斯大林的军事战略,绝地反攻,再无退路,必拼死一战!战前苏军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而德军已耗尽了军力,武器弹药,燃油,粮食,防寒衣服都没有了!德军的崩溃是必然的!战争没有偶然性!丢掉莫斯科又能怎样,法国的拿破仑不占领了莫斯科吗?日本的侵华军队不但攻下了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而旦都打到了武汉,几乎把大半个中国占领了,不照样失败吗!德国当时即使攻下了莫斯科,苏联也不会灭国,希特勒的德国难逃失败的命运。只要苏联还抵抗,美国就是他们的提款机,物资库,坑死德国是铁定的,就是光英美的轰炸就够德国受的啦。工业都没啦,空军也给打光啦,关键是斯大林是个狂人,他不死,苏联就没可能投降!得到了莫斯科还有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我记得主要苏联大城市都在欧洲地区吧,这样的话,苏联的工业潜力几乎没有了。然后德国再把东欧地区苏联整合完毕。估计历史可能改写。苏联能扛住其实也是差了一口气,莫斯科,乌拉尔工业区,巴库油田等战争基础还在,如果丢了莫斯科,巴库,苏联也就失去了战争能力,人多没用的,坦克飞机造不了,造出来也没油,苏德战争与中日战争不是一个维度。现代战争如果没有稳固的后方工业体系支撑后勤供给。靠大刀加小米加步枪,你认为可以赢得战争。就像今天的叙利亚,没有俄熊和伊朗的输血,阿萨尔早玩完了。抗战也一样,前期是苏俄后期是老美的援助,才撑到最终的胜利。我觉得玄,苏联和我国不一样。比方说,他们的十月革命能通过占领主要城市取得成功,我们必须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标志性的城市一旦丢失,斯大林的微信会逐渐降低,当地各种亲德势力必将发展壮大。而且莫斯科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德军得到这里以后,就将苏联的军事力量硬生生隔开了,乌克兰可以作为稳固后方,而且德军可以以此为跳板进攻巴库油田,大大降低了原时空的进攻难度,成功的可能性较高。这样,还可以进一步对乌拉尔重工业区进行威胁。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模式是城市辐射乡村,一旦莫斯科丢了,必然会对苏联国民心理造成极大的震动,莫斯科作为苏联的交通中枢,从这里可以沿交通线迅速推进,进而控制更多的城市,从而更大程度的瓦解苏联人的抵抗。看看二战的苏联的铁路网就会知道,所有的铁路网都是从莫斯科向在辐射,莫斯科是整个苏联的交通枢纽,失速莫斯科,德军可以想苏联任何一个地方进攻,而苏联各个地方将不能相互连接!但是就是因为莫斯科是整个苏联的交通枢纽,苏联可以迅速调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防守莫斯科,导致德国根本不可能攻克莫斯科,只能进攻攻到城外就止步了!西伯利亚是死地,斯大林深知当年红军把高尔察克的白军赶入西伯利亚后全部冻死的场景,那个零下五六十度的冰川地带就是俄罗斯的最后死地,失去莫斯科就等于失去一切,这才有了那句经典的台词,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德国的力量比日本强大得多,如果莫斯科失守,德国方面将士气大振,力量大增。苏联方面因斯大林多年的胡闹,将使斯大林失去号召力,苏联也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只能苟延残喘。曰本也可能不需要进攻珍珠港了,蒋介石可能降日。英国也可能讲和,美国可能想与德国握手言和。另一种可能是,美国原子弹成功,以此战胜德日。其实最主要的在于莫斯科是苏联首都,是必守之地,苏联丢了莫斯科这句话,就意味着在莫斯科这个地方发生了一场德国与苏联都投入大量主力的大决战,而且苏联失败了,很可能也在这场大决战中损失了赖以抵抗德国的主力军队,既然主力部队没有了,那肯定就败了。丢掉莫斯科,苏联会相当凄惨,但是德国也好不了哪去,当时的德国已是强弩之末,占领了莫斯科,也相当于陷进去了。苏联短期内会失败,但是长期来看确未必,一个莫斯科需要至少百万人守城。吃喝拉撒加弹药,全部要靠德国本土供应,德国根本供应不及时,攻下了还会丢掉的。其实约瑟夫也还是做了多种准备的,就在他发表要坚守莫斯科的同时,他也做好了撤退的准备。据说连伟大的导师都被他送水晶棺里弄出来装上火车,准备一旦城破立马携尸逃走,估计也是伟大导师尸骨不全的原因之一。苏联国土庞大,但苏联***对国家整体规划能力比之我国是差得太多,如此庞大国土,应有计划规划欧洲地区应维持一亿人口,在贝加尔湖至东西伯利尼维持五千万人,在远东维持五千万人,并适当分布工业布局,调整重工,军工,轻工,农业布局,尤其加强中亚,远东的农业生产这一基础产业,加强能源电力工业和公路铁路机场,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目前俄的经济政策是失败的,造成西部太重而中东部太轻,长此以往,国家还会分裂。1、盟军对苏联的物资捐赠是在四大战役之后才开始的,美国没有单方面捐赠物资 2、气温低,德军被冻,苏联就不会被冻了?到了人家国土上说人家天气不好让自己输了?难道要让人家端茶倒水磕头,然后再把空调和暖气打开,再跟你打?历史没有如果 3、二战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是诺曼底登陆,苏德战争转折点是莫斯科保卫战,盟军没有战争转折点,别跟我说诺曼底登陆,苏联没给你抗住,你能上的来?也别说敦刻尔克大逃跑,丢人。不列颠空战?德国才死几千个人? 4、德国军队总死亡人数约600万,死于西线和北非的军队约有50万,其余皆死于东线。波拿巴可是想打谁打谁,来回地打,拿下莫斯科。十万人,没打,自己回的,剩两万。当时,美国全方位支持苏联几乎所有东西!日本在哈乐欣河战役被朱可夫打疯,打傻!日军断了念想!莫斯科丢了,苏联也可以打败德国人的,苏联中央迁移到了古比雪夫,苏联军队以经动员起来了,有美英加的外援,有斯大林的统帅,有朱可夫安东诺夫等名将,人力资源比德国强,迟早会击溃德国人。我认为斯大林丢了莫斯科,输的概率很大,毕竟西伯利亚没有反攻的经济基础,更何况德国会扶持白俄傀儡政府上台,因为当时苏联政治基础不稳,否则也不会有大清洗运动。那么就看日本是否会偷袭美国。不偷袭,日本会和德国进入缓冲期,参考蜀吴联盟。日本偷袭,那么德美必然结盟,解决了日本,这对国民政府是重大利好。毕竟国民政府在德美关系都不错,会形成一个德美冷战之间的缓冲带。全面战争也是一城一地打下的,如果丢掉莫斯科,恐怕整个欧洲部分就保不住了,那么美国就算想支援,也没有运输线路。而西伯利亚也很难支撑继续把全面战争打下去。所以斯大林说没有退路,是真的,并不是说说而已的。拿破仑在俄罗斯的失败是源于缺乏骑兵吗?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以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许多的俄罗斯女孩都纷纷来到中国,在他们眼中中国到底哪里好呢?原来她们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很安全,很有法制的国家,而且中国的气候环境也比俄罗斯好很多等众所周知,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因此许多俄罗斯女孩毕业后都喜欢到中国来寻找工作。图中的俄罗斯女孩就是到中国来工作的许多来到中国后的俄罗斯姑娘,都会被中国的小伙子追到手,而留在中国。图中的俄罗斯姑娘就嫁给了这个小伙子,真是有福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比于中国的小伙子,俄罗斯的男人们就显得很骄傲、自私,这也是俄罗斯姑娘选择来到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她们想要找个会疼爱自己的丈夫,而不是一个靠女人的男人图为定居中国的俄罗斯姑娘,是不是很漂亮图为在中国工作的俄罗斯女孩,其实能娶一个俄罗斯的姑娘也是许多中国小伙子的梦想中国男人非常顾家,能找到一个爱自己的中国男人嫁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俄在元朝是一个国家吗?后来俄国又是怎样复国的?今年是滑铁卢战役200周年,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将在2015年一整年举办系列纪念活动。200年前那场具有传奇色彩的大战,已经成为英国人建构大英帝国神话的一部分。对于拿破仑与欧洲诸国之战,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的需要重新建构历史。有意思的是,对这场欧洲大战的叙述中,关于俄罗斯方面的声音一直以来都是空白。可笑的是,我们多半从托尔斯泰的伟大小说《战争与和平》去了解那段历史,可那跟历史的距离相差多远呢?刚刚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鏖战欧罗巴,1807—1814》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被认为是历史版的《战争与和平》,关于拿破仑怎样被击败,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们所知道的那些历史。本文为《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一书的序言(有删节),作者多米尼克·利芬说,写本书的一个关键目标是超越俄罗斯民族神话,回到1812~1814年俄国战争的现实。此外,在他看来,拿破仑战争是一场全球的而非单纯欧洲范围内的斗争。(注:本文小标题由编者所加)俄国战胜拿破仑是欧洲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历史事件之一,其过程充满了波折。不光在1812年,就连在181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战况都依然极不确定,大部分优势看起来似乎还在拿破仑一边。那些年里皇帝的个人生活是一连串关于傲慢自大和报应天罚的故事,其中充满了各具吸引力、令整段历史生气勃勃的人物,读史时极易令人移情于此。 这个故事中还包括了两场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会战——莱比锡会战和博罗季诺会战——和其他无数令后世战争史学家沉迷其中的华彩篇章,它同时提供了许多关于当时欧洲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信息,从俄国视角来看,整个故事也具备了那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幸福的结局。拿破仑的第一个大军团于1812年在俄国境内被摧毁,第二个于1813年在德意志战场上被击败。在这场欧洲历史上最为漫长的战局里,俄军一路把法军从莫斯科追到巴黎,并于1814年3月31日率领取得胜利的联军攻入敌国首都。但我是个老派的历史学者,喜欢讲述真实的故事,或者至少在所获得的证据允许的前提下进行诚实、博采众家且一丝不苟的研究,以期尽可能接近事实真相。许多年前我就得出了这个结论:在西欧和北美对这段历史的讲述,实际上同史实相去甚远。一遍遍听到不真实的故事在耳边重复可把我惹恼了,因此本书的另一个目标是,用一种对我来说更加可信的方式来解释:为何俄国会击败拿破仑,它又是怎样将其击败的?在英、法、美等国出版的书籍中,1812~1814年发生过的种种通常被扭曲了,这并不令人吃惊。关于拿破仑时代的畅销书大多需要遵循一套固定模式,比如说在英国,讲述纳尔逊和特拉004法尔加海战,或者威灵顿和滑铁卢之战的著作简直汗牛充栋,它们是英雄主义的叙事,也是不列颠国家认同的象征。关于拿破仑和他麾下大军的描述对英国人来说也自有其魅力——在操法语的公众中亦是如此。不管怎么说,绝大部分作者并没有阅读多种文字或者横跨多个国家查阅档案资料的能力,他们希望通过专家的研究成果来获取信息。然而在探讨俄国在打败拿破仑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问题时,此类研究成果和专家并不存在。没有西方教授曾经写过与俄国为击败拿破仑而做出的战争努力相关的专著,如果想让一所英国大学把你拒之门外(美国那边就更不必提了),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说你希望研究的是战争、外交和君王们的历史。求俄罗斯将军库图佐夫一生全部的历史,从出生到去世全部的历史 说穿了就是蒙古的殖民地 俄国历史上的几个时代。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大动乱时期(1598-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苏维埃时期(1917-1991年);新俄罗斯(1991年以后)。按照统治中心的变迁划分: 基辅罗斯时期(862-1240年) 俄罗斯国家形成于9世纪末。862年,留里克统治诺夫格罗德。882年,留里克的亲属、诺夫格罗德公国的奥列格大公征服基辅公国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辅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取得基辅大公称号。伊戈尔(912-945年);奥丽加(伊戈尔之妻945-962年);斯维亚托斯拉夫(965-972年);弗拉基米尔(978-1015年在位)。从专制统治(862-1132年)到采邑统治贵族时期。13世纪初,基辅罗斯衰落,封建制度与诸侯分立。 蒙古人(鞑靼人)统治时期(1240——1480年) 1237年,金帐汗国入侵罗斯,攻占梁赞,1240年攻占基辅。诸侯割据与莫斯科公国的崛起。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达(1325-1340年)取得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称号,史称“伊凡一世”。伊凡二世(1341-1359年在位)。1380年,德米特里大公(1359-1389年在位)率军在顿河平原击败蒙古军,被尊称为德米特里·顿斯科伊(亦即“顿河的德米特里”)。莫斯科的王公还有:瓦西里一世(1389-1425年)、瓦西里二世(1425-1462年在位),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 莫斯科时期/沙皇俄国〔1480-1703年〕 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的历史作用:1472年,娶东罗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亚·巴列奥略格为妻,以双头鹰为国徽,开始自称沙皇。开始恢复君主制。于1478年吞并诺夫戈罗德共和国。1480年迎战蒙古军队,蒙古军因严寒不战而退,从此结束了长达二百四十年的异族统治,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独立的俄罗斯国家。开始逐步建立农奴制度。 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 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1547年正式加冕为沙皇,俄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绰号“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确立农奴制度。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戴上了罗马皇帝使用过的王冠,成为俄国的第一个沙皇,在俄语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恺撒”。 费多尔·伊凡诺维奇(1584-1598年在位),伊凡四世之子。 鲍里斯·戈都诺夫(1598-1605年在位) 伪季米特里(1604-1613年在位)“大动乱时期”,波兰、瑞典的入侵。 1613年1月,全俄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1613-1645年在位)。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征服西伯利亚,并使农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阿历克塞(1645-1676年在位),费多尔(1676-1682年在位)。费多尔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伊凡和彼得同时登基为帝。伊凡(1682-1696年在位)体弱多病,彼得年幼,实际权力掌握在长公主安娜手里。彼得成年后,放逐了安娜,夺取了政权,并把首都迁到彼得堡,由此开始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 彼得堡时期/俄罗斯帝国(1703-1917年)沙皇俄国晋升为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的改革与战争:通向西欧之路。对内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对外发展与西欧的关系,加强俄国的实力,从而使古老的俄国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封闭落后的状态。1713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一个对俄罗斯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他放弃了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俄罗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从瑞典手中夺来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首都——圣彼得堡。 1721年获得皇帝称号。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去世了。 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年) 皇帝彼得二世(1727-1730年) 女皇安娜(1730-1740年) 女皇叶莉莎维塔(1741-1761年) 皇帝彼得三世(1761-1762年被杀) 皇帝伊凡(1762-1764年被杀)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的开明专制。 1762年,一位33岁的女皇登上了沙皇的宝座,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她在杀害丈夫彼得三世和竞争者伊凡之后,为争取贵族的支持,解放贵族,免除贵族的兵役,但强化农奴制度。引起普加乔夫起义(1773-1776年)。 保罗一世(1796-1801年被杀) 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年)的自由主义的细微改革。与拿破仑的战争(1812年)。十二月党人起义。俄国向何处去? 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在位),“黑暗王国”;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斯拉夫派与西欧派的形成,思想论战。 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农奴制的废除(1861年俄历2月19日改革),革命民主主义的诞生和民粹派运动。 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5年在位)的暴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尼古拉二世(1895-1917年在位)民粹派与无产阶级革命派的论战。 苏维埃时期(1917-1991年)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衰落和联盟的解体。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列宁(1917-1924年);斯大林(1924-1953年);赫鲁晓夫(1953-1964年);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安德罗波夫(1982-1984年);契尔年柯(1984-1985年);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改革:叶利钦(1990-1999年)普京(2000年以后)明快的剧情节奏,惊险的动作场面,《特工绍特》到底怎么样?战火中成长: 库图佐夫1745年生于圣彼得堡的中将军事工程师家庭。1759年炮兵工程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761年晋为准尉,并根据本人请求调往阿斯特拉罕步兵团任连长。任职不到1年,工作很有成绩。1762年起任雷瓦尔总督的副官,同年晋为大尉。1764—1765年在部队服役,库图佐夫在鲁缅采夫和 苏沃洛夫两位统帅指挥下,在十八世纪后半期的俄土战争中所积累的作战经验,对他成长为军事长官具有重要意义。1768—1774年俄土战争期间,库图佐夫任队列军官和参谋,曾参加在坑凹墓地、拉尔加河及卡古尔河等地的决战,表现英勇刚毅、积极主动。因作战有功晋为少校。任军作战部长(参谋长)时,是军长的得力助手。1771年因在波佩什蒂作战有功晋为中校。 1772年调到克里木第2团。1774年7月在阿卢什塔以北舒马村(今库图佐夫卡)附近的战斗中,当时任营长的库图佐夫鬓角和右眼受重伤,遂赴国外治疗,先后到过普鲁士、奥地利、英国和荷兰。回国后,1776年起于克里木在苏沃洛夫属下工作近6年,苏沃洛夫委之以组织保卫克里木沿岸这一重任。1777年晋为上校,任卢甘斯克长枪团团长,后任马里乌波尔轻骑兵团团长。1782年晋为准将,1784年晋为少将。1785年起任由他组建的布格猎骑兵军军长。他在任该军长和训练猎骑兵期间,为这支部队制定了新的战术方法,并写成专门的指南。 1787—1791年俄土战争初期,库图佐夫受命保卫沿布格河的俄国西南边境。1788年夏率领猎骑兵军参加了奥恰科夫作战,再次负伤。后指挥不同的兵团在阿克尔曼、考沙内、宾杰里等地作过战。1790年12月指挥第6纵队强攻并占领伊兹梅尔,战功卓著。苏沃洛夫对库图佐夫部队的战斗行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库图佐夫在攻占伊兹梅尔(参见伊兹梅尔之战)后升为中将,并任该要塞司令。在多次击退企图夺取伊兹梅尔的土军后,于1791年6月15日发起出敌不意的突击,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2、3万土军。在默钦交战(1791)中,库图佐夫极其巧妙地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给土军以毁灭性打击(他根据战场地形和土耳其军防御情况,把部队列为五个方阵。将骑兵置于左翼,猛烈的向土军右翼高地进攻。当土军反冲击时,库图佐夫又将五个方阵列为一直线,置于他的左翼,击退了土军的反冲击。战斗将近结束之际,库图佐夫又以骑兵迂回到土军阵营之后,发动突然袭击打得土军大败而逃)。 库图佐夫由于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到十八世纪末已成为最有名望的俄国军事长官之一。他和苏沃洛夫一样,坚决摒弃那些丝毫不能发挥下级积极性的过时而死板的线式战术方法。非常重视在战斗中坚决、灵活、主动、广泛地利用机动等战术原则。他在军事学术方面素来敢于大胆创新。 库图佐夫是天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1792年被派往土耳其任特命大使。解决了一系列有利于俄国的重要问题,并使两国关系有了很大改善。1794年任陆军贵族武备学校校长,努力改善军官的训练工作:增设战术、军事历史等课程,重视培养未来军官的军人责任感、无畏精神和主动性。1795年起任驻芬兰部队司令和监察员。1798年晋为步兵上将。他还胜利完成了在普鲁士的外交使命。在柏林仅逗留两个月,就把普鲁士争取到俄国一边反对法国。曾任立陶宛督军(1799—1801)和彼得堡督军(1801—1802)。1802年失宠,被免去军职,在自己的庄园闲居。21806年的失败: 1804年俄国参加了反对拿破仑一世侵略的同盟(参见拿破仑战争),1805年俄国政府向奥地利派出了两支军队,库图佐夫任其中一支军队的总司令。1805年8月他指挥的5万俄军向奥地利开进,但奥军尚未来得及同俄军会师就在乌尔姆被拿破仑击溃(参见乌尔姆战役)。因而形成库图佐夫军队单独面对具有极大优势兵力敌人的局面。库图佐夫为了保存军队,于1805年10月进行了从布劳瑙到奥尔米茨的著名的退却机动行军,并在阿姆施泰滕战败缪拉,在迪恩施泰因战败莫尔季耶,使俄军脱离了被合围的危险。这次行军作为战略机动的出色典范载入俄国军事学术史册。库图佐夫原拟将军队从奥尔米茨(今奥洛穆茨)撤至俄国边界,以便在俄国援军和来自北意大利的奥军到达后,转入坚决反攻。但盟军不顾库图佐夫的意见,在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催促下,尚未集结完毕,就转入了进攻。12月2日开始了著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尼古拉·苏尔特突击布拉赞高地的时候他在中部指挥17万俄军进行防御。虽然法军有奇袭的优势,但人数并不比他多,在2个小时库图佐夫就被打的溃不成军。而苏尔特这一战后被称为欧洲第一战术家。战后亚历山大一世认为他是失败的主因。1806年9月降任基辅督军。1808年3月被派往摩尔达维亚军队任军长。因和总司令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在有关继续作战的问题上发生分歧,1809年6月调任立陶宛督军。3稳定南方战线: 第七次俄土战争期间,从1806年到1811年,俄军先后调换了几个总司令都未能取得胜利。此时,拿破仑正在加紧准备侵犯俄国,形势对俄国十分不利,亚历山大一世不得不任命库图佐夫对土作战的总司令官。库图佐夫到任后,俄军又抽调五个师到西部边境防御拿破仑,他手里实际上只有46000人的兵力。当时,俄军战线长达1000公里,因此,库图佐夫认为:“欲使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在每点上都有充分的实力防守,那是不可能的”,决定放弃一条直线全面防守的警备隈形,把俄军集中一地,准备在一点上以优势兵力打击敌人。此时,土军占据着坚固的舒姆拉要塞。库图佐夫了解到要攻克这个要塞“既不可能,亦属无效”,即命令他的部队撤到鲁什丘克地区,背临多瑙河,诱敌出巢。土军见俄军撤退,便离开舒姆拉要塞进行追击。俄军在鲁什丘克以逸待劳,把土军6万之众打败。此时,库图佐夫不但没有让俄军追击,反而将这里的炮台和工事炸毁,继续后退,由多瑙河南岸撤到北岸。这种作法使一些军官不能理解,他解释说:“我们如果追击土军,也许一直追到舒姆拉,但是我们接着又将怎么办呢我们必须回军,和去年的情形相同,比这样好得多的是鼓舞一个我的朋友阿哈买拜(土耳其首相),那么,他便要再落入我们的手中了”果然不出其所料,土耳其首相阿哈买拜在拿破仑录鼓动下,将兵力增加到7万,以5万人渡过多瑙河进攻俄军,还有2万人留在南岸。此时,库图佐夫认为整个局势彻底改变了。他的策略将获得成功,立即组成一支7000人的轻装部队迅速迂回到多瑙河南岸,突袭土军军营,然后从多瑙河南、北两岸包围土军,大获全胜。接着和土耳其签订了有利于俄国的布加勒斯特和约(1812)。这项条约保证了俄国西南边界的安全,并使土耳其不能参加拿破仑对俄国的远征。这是军事和外交上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改善了俄国在1812年卫国战争开始前的战略形势。虽然俄军在对土战争中战绩辉煌,但由于亚历山大一世对库图佐夫怀有恶感,再次撤销了他在军队的领导职务。41812年战争: 1812年卫国战争初期,库图佐夫于7月先后当选为彼得堡义勇军和莫斯科义勇军司令。俄军放弃斯摩棱斯克后,由于军事局势紧张以及军队和人民的坚决要求,亚历山大一世被迫于8月20日任命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8月29日库图佐夫重返军队。他的使命就是和拿破仑决战,博罗迪诺战役于9月7日开始。距离亚回部队不到10天。拿破仑企图在这次交战中消灭俄军,打开去莫斯科的通路,迫使俄国投降并接受和约条件,但他未能达到目的。库图佐夫为保存俄军的战斗力,决定放弃博罗季诺阵地,随后又放弃了莫斯科。 放弃莫斯科后,库图佐夫隐蔽地实施了翼侧塔鲁季诺机动(1812年),使军队避开法军突击,集中在塔鲁季诺村地区,切断了拿破仑向俄国南部地区前进的通路,为组织和准备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他在短期内顺利地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在数量上形成了对拿破仑军队的优势。俄军得到后备军和义勇军的加强后,便积极行动,在所有的敌占区广泛展开游击活动。拿破仑军队不断被俄军和游击队的小规模战斗所削弱,精疲力竭,离开了基地,缺乏粮食和冬装,士气大为低落。 库图佐夫在塔鲁季诺的活动是大量而又多方面的:他指挥部队,管理宣布为战时状态的各省,组织后备军补充军队,开展游击运动和统一游击队活动,用正规部队加强游击队。 拿破仑与俄国订立和约的企图失败后,于10月19日开始从莫斯科撤退。他原拟挥师南下,取道有粮秣储备的卡卢加地区。但在10月18日的切尔尼什尼亚河战斗和10月24日小雅罗斯拉韦茨的激战中失利,被迫从已被法军毁坏殆尽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库图佐夫组织俄军转入反攻,使拿破仑军队不断遭受正规军和游击队的打击。法军溃不成军,残部在别列津纳河被击溃,向边界逃窜。库图佐夫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消灭了被认为不可战胜的拿破仑大军。库图佐夫由于1812年对俄军指挥有方,被封为斯摩棱斯克公爵并荣获最高战功勋章——一级乔治勋章(18121212)。 俄军于1813年1月越过边界进入西欧。库图佐夫由于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这次远征未能参加到底。1813年4月28日在西里西亚的一个小城本茨劳(今波兰博莱斯瓦维茨)去世,他的遗体作防腐处理后运回彼得堡,葬于喀山大教堂。 中国军队的信息化水平怎么样,比起俄罗斯来说如何。《特工绍特》是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悬疑动作**,和她的其他动作片类似,我们看到了女主一人敌百的强大力量,但是悬疑动作只是它的外壳,作为一名观众,我在里面还看到了爱情的力量。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特工绍特,其实是一名双面间谍,她从小父母双亡,被安排进俄罗斯的特工少年训练营,长大之后为了掩饰身份,嫁给了研究蜘蛛的动物学家麦克。但是有一次,绍特被北韩军抓住,生死存亡之际,麦克为他四处奔波,终于利用交换人质的机会将绍特救了出来,从此绍特对他爱得非常死心塌地了。1“一开始出现的俄罗斯特工就是一个局”他故意出现在美国,故意接近绍特,就是为了考验绍特是否还是原来的忠诚于俄罗斯的姐妹,绍特的特长就是爆破,当她逃离美国特工局,一路追到原来俄罗斯的地下场所时,发现自己的老公被活活淹死,但是她却不能暴露半分情感。可是俄罗斯方低估了绍特的情感,她后面的表现除了是做一个特工该做的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为心爱的人报仇。 2“她其实没有杀俄罗斯总统也没有杀美国总统”她的心里还是十分渴望和平的,她当时当着美国特工的面“杀死”俄罗斯总统,但其实只是给他注射了蜘蛛毒液,造成了一个假死的状态。3“她的cia朋友其实就是俄罗斯的间谍”他想利用核武器引起多方国家的战斗,使俄罗斯方在战争中坐收渔利。但是绍特看出了她的想法,并没有让她得逞。在**的最后,美方一直想从绍特口中得到关于那个cia朋友的信息,可是绍特一直没有说。绍特利用牙齿里面的毒药使自己摆脱了美方的控制,来到了曾经的地方,杀死了害自己老公的人。最后再次独自奔上下一站人生旅程。这一点可以毫不隐晦地说,比俄罗斯强。原因有两点:中国有很多地方比欧美强国差,例如工业基础、制造业,尤其一些关键技术,发动机之类的,因为中国起步晚,别人比我们有的早100多年,能追到现在已经不易,但是信息化这个概念基本上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在这个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至少起跑线是一样的,再加上我们这方面人力资源也不错(中国搞IT的牛人真不少),这方面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可以的;俄罗斯经济实力不行,搞这些东西经费很重要,俄罗斯太过捉襟见肘,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所以它在这方面相对中国落后。
国外留学必须雅思吗英语
上一篇
10-28
3岁可以在新加坡留学吗
下一篇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