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4sh.com/overseas/5491.html
1、罗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
1、罗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2、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3、桑兰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4、贝多芬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 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 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 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 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5、霍金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于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于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喻恩泰留学英国牛津是哪一年?近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官方针对王圣淇同志担任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一事发表声明,以解答公众的疑问。以下是学校官方的详细说明:2010年,国际教育学院在经过学校党委决定后,从原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独立出来。在严格遵守干部选任程序的前提下,王圣淇被聘任为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负责学生工作。关于文凭问题,学校组织部和人事处已经核实,确认王圣淇的学历真实有效。他于2007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荣誉文学学士学位,并在2009年得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2008年在牛津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同样在同年得到教育部认证。考虑到中外学制差异,王圣淇较国内同龄人提前三年获得硕士学位。王圣淇的副处级提任,符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通知(中办发[2008]25号),文件鼓励将海外人才引进到适合他们专业特长的岗位。王圣淇凭借在海外留学期间担任的领导职务和相关经验,如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联外联部副部长及曼彻斯特大学中国学生会福利社社长,具备丰富的留学生管理工作经历。学校在人才战略和外向发展的考虑下,重视高学历和海归人才,王圣淇的任职旨在优化学院的干部队伍结构,特别是在留学生管理岗位上。国际教育学院目前有140多名留学生,对干部队伍的需求尤为迫切。王圣淇的任命程序严格遵循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政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经过民主测评、组织考核、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和公示等环节。扩展资料继重庆永川“80后局长”引发网友质疑之后,2011年2月15日,网友曝光25岁女生当上大学副院长,再度引起网友的热议。相关网友在华声论坛辣眼时评栏目发帖称,1986年出生的女孩王圣淇,2008年开始工作,2010年7月便被提拔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此事引发网友种种猜测,有言论称,王圣淇之所以提拔如此之快,与其父是辽宁某市市长不无关系。什么是“牛津学派”喻恩泰个人档案喻恩泰(男) 出生年月:1977113 民族:汉 政治面貌:党员 学历:本科 职业:自由职业 爱好:中西美学文艺理论 哲学 ** 戏剧及表演艺术 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五年就读于南昌二中,任该重点高中学生会主席。 一九九五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电视系电视编辑专业本科班,大学四年,年年获学院奖学金。 一九九九年二月至一九九九年十月任职于新成立的澳门卫星电视旅游台节目部,策划、编导、主持多档综艺节目。 一九九九年十月辞去澳门卫视职务,成为自由撰稿人,至今。 二000年一月参加上海戏剧学院主持人方向全国研究生考试,总分居全院榜首,英语及专业理论均为第一名。 语言状况: 熟练掌握英语,大学一年级上学期便通过国家四级,曾主演多部英文原版舞台剧,并特邀出演美国环球及哥伦比亚公司据赛珍珠获普利策奖小说改编的英语**《PAVILION OF WOMEN》 普通话,通过国家普通话测试,获最高等级一级甲等证书。 广东话,听说自如。 戏剧作品: 1997年11月主演小剧场话剧《凤城消失》,公演于黑匣子剧场。 1998年1月主演话剧《烟熏橡木》,公演于上海戏剧学院演厅。 1998年4月主演英文原版话剧《FUMED OAK》,公演于BLACK BOX剧场。 1998年10月参加上海国际实验小剧场戏剧节,演出英文原版《HAMLIT》精选片断。 **作品: 1999年7月特邀演出好莱坞**《群芳亭》 1999年12月主演香港嘉禾**《千夜之禧》,于2000年4月在香港公映。英国教育学专业大学排名日常语言学派有时也称作牛津学派!二次大战以后,日常语言学派达到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的代表人物有莱尔、奥斯汀、斯特劳森,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都在牛津任教,因此,日常语言学派有时也称作牛津学派。日常语言也称自然语言。不过,“自然语言”和“日常语言”的趣向不同。日常语言通常和诗的语言、科学语言、咬文嚼字等相对举,自然语言则主要和人工语言对举。实际上正是由于提出了逻辑语言的设想,才有了“自然语言”这一提法。“自然”这个概念天然具有抗拒下定义的倾向,所以我们很难为“自然语言”下个明确的定义,不过它的大致意思是清楚的。 自然语言的分析当然源远流长,实际上我们应该说,在符号逻辑兴起以前的语言分析都是自然语言分析。从二十世纪讲,日常语言分析也早就受到一些哲学家的重视,其中应首推摩尔。 摩尔(1873-1958)和罗素在哲学立场上相当接近,他比罗素小一岁,两个人在哲学取向上长期互相影响:摩尔在罗素的影响下从古典文学转向哲学,但此后有相当一段时期反过来对罗素的哲学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后来又反过来受到罗素的影响,接近于逻辑原子主义的立场。他和罗素同为维特根斯坦的老师,也像罗素一样受到这位高徒的影响。摩尔自己的独特贡献主要是在伦理学领域,1903年出版的《伦理学原理》是以分析哲学方法讨论伦理学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摩尔谦虚好学,悟性极高,但思想不够锐利,分析固然细致,但行文经常十分烦琐,难免读来生倦。 摩尔以“捍卫常识”的立场著称。这个立场有时采取了极为简单的方式。有人说,没有物质。摩尔反驳说:“你肯定错了,因为这里是一只手,这里是另一只手,因此至少有两件物质性的东西。”1当然这不是摩尔的唯一所长,他最著名的是语言分析的技术,和他捍卫常识的立场有关,他的语言分析注重日常语言分析,后来常被认作日常语言学派的先声。 像罗素一样,摩尔也认为复合概念可以分析成为比较简单的概念,直到无法再作分析的概念,你可以对一个见不到马的人解释“马”这个概念,因为马有很多属性,你可以用这些属性来定义“马”。但一步一步的解释将导向最简单的部分,对这些部分,你就不能再加以定义,例如黄和好这些概念是不可分析的,因此也是无法通过论证来理解的,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依靠直觉,只能指给人看。对一个看不见**的人,你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向他解释什么是**,据摩尔,对善的理解也只能依靠直觉。这里所谓直觉不是主观的感觉,而是客观的、确定可靠的东西。摩尔从这一基本立论来讨论“好”或“善”的概念,这一讨论广有影响,虽然很少有人同意善是完全不可分析的。 维特根斯坦早期不大关注日常语言,他关注的是语言经过充分分析之后所得出的逻辑结构。不过,即使在那时,维特根斯坦也认为日常语言有完好的逻辑秩序,只不过其秩序还有待通过分析加以表明。 维特根斯坦后期批判了充分分析的思路,强调语言游戏的多样性,不承认可以把一切语句都还原为同一个逻辑格式。从哲学“必须耽留在我们日常思考的事情上”2这一基本思路出发,我们很容易设想哲学从原则上应当耽留在自然语言的考察上,而不是枉抛心力去建构逻辑语言。“当哲学家使用一个语词——‘知’、‘在’、‘对象’、‘我’、‘句子’、‘名称’——并试图抓住事情的本质时,我们必须不断问自己:这个语词在语言里——语言是语词的家——实际上是这么用的吗?我们把语词从形而上学的用法重新带回到日常用法”〔116节〕。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形而上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理论。反形而上学的逻辑实证主义正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而“我们”,真正的哲学家们,现在要解构的,正是这种现代流行的形而上学。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语言里的每个句子“现在这样子就挺合适”〔98节〕。这里译作“合适”的是in Ordnung,在德文里和“秩序”〔Ordnung〕相连。维特根斯坦这里所说的逻辑和“秩序”,始终是自然语言的逻辑和秩序,自然语言里的道理。“我们踏上了光滑的冰面,没有摩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条件是理想的,但我们也正因此无法前行。我们要前行;所以我们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107节〕 二次大战以后,日常语言学派达到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的代表人物有莱尔、奥斯汀、斯特劳森,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都在牛津任教,因此,日常语言学派有时也称作牛津学派。实际上,牛津大学的另一些学科也蔚然有日常语言分析之风,例如当时在牛津大学任法理学教授的哈特〔Herbert Hart〕,深谙日常语言分析的技术,1961年出版的《法律的概念》一书被誉为法理学的经典。日常语言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剑桥的威斯顿、厄姆森、奥斯汀的学生瓦诺克、PL加迪纳、DF皮尔斯、美国的塞尔、万德勒等。这一派的多数哲学家不那么重视数理逻辑和自然科学,但长于古典文献,对自然语言的各种奥妙饶有兴趣。本章将专节介绍莱尔和奥斯汀,此外本书有不少章节涉及斯特劳森的论点。 日常语言学派也称语言分析学派或日常语言分析学派。顾名思义,这一学派注重语言分析。然而,逻辑语言学派不也注重语言分析吗?逻辑语言学派进行语言分析的时候,强调运用数理逻辑手段,往往忽视自然语言实际用法中的微妙的但并非不重要的意义区别,日常语言学派则注重研究语言的实际用法,避免概括性的结论。日常语言学派批评逻辑语言学派,认为他们忽视了语言中包含的很多重要的逻辑差别,径自把自创的逻辑格式套用在自然语言上,从而他们的语言分析只不过得到了他们自己一开始放进语言里的东西。自然语言的逻辑和逻辑学的逻辑不是同一个东西,斯特劳森说:“无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规则还是罗素的逻辑规则都没有给出日常语言中任何表达式的逻辑,因为日常语言本来就没有这种精确的逻辑。”3逻辑语言学派一直高度评价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摩尔、斯特劳森却对之大加批评。反过来,逻辑语言学派也很怀疑自然语言学派的分析方法。罗素在回应摩尔对他的特称描述语理论的批评时说:“摩尔关于我的描述语理论的论文几乎没有提出任何我有什么要争议的问题……〔不过〕他让我对自己漫不经心地使用日常语言感到自责”4,不以为然之意溢于言表。 逻辑语言学派最初多是强烈反对形而上学的,日常语言学派对形而上学的批评则一般较为温和,其中有些哲学家对形而上学持建设性的立场。威斯顿虽然深受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但不大同意维特根斯坦把哲学命题看作语言混乱的产物,他认为语言的日常用法会掩盖某些重要的东西,而形而上学命题恰恰能通过与日常用法相悖的方式使这些东西显露出来。这一方面最典型的努力是斯特劳森的《个体》一书,尝试通过语言分析发现我们的概念结构的最一般的特征,从而营建一种“描述的形而上学”。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命题本身并不一定是无意义的,但这些命题的真理性往往植根于语言本身的结构,而传统哲学却以为它们是在描述自在世界的本质结构,从而导致了很多胡说。在有些日常语言学派的哲学家看来,逻辑语言学派虽然号称反形而上学,但由于他们同样忽略语言的实际用法而用过度概括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理论,所以他们自己就是一些走上了歧途的形而上学家。不过,日常语言学派和逻辑语言学派通常各自在自己的路上从事研究,正面的互相驳斥并不常见。而且,有些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和逻辑语言学派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是相近的,例如莱尔关于存在问题的表达式分析和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只是同一思路的两个版本。 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并不否认日常语言经常出现歧义、含混和混乱,但他们认为,日常语言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来解决,在日常语言本身的层面上解决,而不能通过设计一种更完善的语言来解决。他们更愿意把自然语言中的语词-概念的多义看作一种丰富性而不仅仅看作是含混,通过分析这些概念的丰富层次,一方面可以揭露传统哲学比较武断的推论和结论,一方面也可能建立更加靠得住的新哲学。他们特别注重那些与传统哲学特别是与传统认识论相关的用语,从多种角度分析感觉、认识、知道等词的用法。他们一般认为,概念分析是哲学的homework,对于概念分析工作来说,自然语言的概念是核心,科学概念是边缘。所谓概念分析,不同于其他的语言分析,例如不同于语音分析、修辞分析、感情色彩分析等等,其实,概念分析就是语词内涵的逻辑分析,日常语言学派和逻辑语言学派在这里差别只在于对逻辑的理解:逻辑应当要求何种程度的严格性和系统性?在这一点上,如我在导论中所说,日常语言学派的语言分析可以视作对逻辑语言学派过度形式化的反弹。反过来,很多人对日常语言学派的工作提出批评:homework is homework,不能代替有创意的理论建构,哲学致力于整体的理解,对日常用语作就事论事的分析,无论多么巧妙,都是些杂感而已,算不上哲学。当然,日常语言学派中人,并不一定不在意理论,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是一个相当完整的理论,斯特劳森的“描述的形而上学”也是理论。 说到日常语言分析的方法,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惑:凭什么要你哲学家告诉我这话是这个意思而不是那个意思?例如,我说“我在说‘是’的时候意谓的是‘看似’”,为什么不行?如果你是逻辑学派,我随你,因为你并不自称你是在分析日常语言的意思,但你既然在分析日常语言的意思,在分析我们这些日常人说话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非得是你认定的那个意思而不是我确认的那个意思呢?语言学家不问你两个d的发音是否一样,他让你发da和di这两个音。日常语言哲学家不问你说他疼时是猜测他疼还是知道他疼,他看你在什么场合下说他疼。为什么我们应该相信语言学家的结论而不是自己的感觉或反省呢?他会说,这里的区别是感觉不出来的,或者说,这里恒常出现的是错觉,就像筷子插在水里面。在这一点上,哲学语法与教科书语法有点相像:语法不教给说母语者怎样说话,但它帮助我们在理论层面上对自己所说的话作出正确的理解。 §2,莱尔 莱尔(1900-1976)25岁起就在牛津任教,除了二次大战期间在英国军队中服役而外,可说在牛津大学度过了他的全部生涯。他曾广泛研究多种哲学,包括黑格尔、布拉德雷、克罗齐、胡塞尔、弗雷格,罗素、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早先比较倾向于逻辑实证主义,后来逐渐转向日常语言分析,创立了牛津学派。他在摩尔退休后接任《心智》的主编。1932发表《系统地引人误解的表达式》,1945出版《哲学论证》,1949年出版《心的概念》,1954出版《两难困境》。莱尔的风格流畅、鲜明,有时失于浅近,滑过了更深层的疑问。在这一点上,莱尔和维特根斯坦形成了有趣的对照,维特根斯坦总在提示:我们且说到这里,如果换一个角度,会出现另一个景观。莱尔这种浅近的风格有它的好处:他提供了一系列明确的立足点,可以从那里展开明确的争论。 在《日常语言》一文中,莱尔分析了use、utility、usage〔用、使用、利用、用法、惯用法〕等概念的异同,他特别讲到我们通常只说“使用语词”而不说“使用句子”,厨师用盐、糖、面粉、葱花做饼,但他不在同样的意义上用那张饼做点什么,语词相当于盐和面粉,句子就是那张饼,“句子是我们所说的东西,语词是我们用来说的东西。”5 在《系统地引人误解的表达式》一文中,莱尔首先提出,引起误解的表达式“原则上说是无限多的”。莱尔择其要者,归为三类,一,虚假的本体论陈述,二,貌似关于普遍的东西的陈述,三,虚假的特称描述语。 一,虚假的本体论陈述。莱尔以食肉的牛不存在为例进行分析。表面看来,“不存在”是对“食肉的牛”的描述,但若这种描述成立,则根本没有“食肉的牛”,而我们不可能对根本无其物者进行描述。然而,如果不受表层语法误导,我们就能看到,“存在”和“不存在”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谓词或描述语。食肉的牛不存在可以改写成任何牛都不是食肉的或任何东西都不既是牛又是食肉的。拿食肉的牛不存在和印度的牛是不可侵犯的作个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得更清楚,显然,后者不能改写为任何可侵犯的牛都不在印度。在前一例中,存在消失了,在后一例中,可侵犯却不能消失。食肉的牛不存在并不一定引起误解,但它倾向于引起误解,经过改写的语句不一定不引起误解,但它不是以同样的方式或在同样的程度上系统地引起误解。 二,貌似关于普遍的东西的陈述。比较一下不守时应当受到责备和张三应当受到责备,从表面语法上看,似乎世界上既有张三这样的具体人-物,又有不守时这样的共相。但我们换一个角度就能看到这里的区别:张三应该为自己不守时感到惭愧,不守时却不会为自己感到惭愧。其实,不守时应当受到责备无非是说不守时的人应当〔为他的不守时〕受到责备,这样,我们就清楚了,不守时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个具体的人的行为、属性。 三,虚假的特称描述语。张三是老张的长子,一是把老张的长子这一特称描述语误解为专名,二是把特称描述语所描述的当作它所指称的6。莱尔为这一类误解举出了如下一些例子。1,琼斯不是英国国王和普安卡雷不是法国国王这两句话语法相同,而且都为真,但倒过来,英国国王不是琼斯,法国国王不是普安卡雷,语法仍然相同,却一为真,一为无所谓真假。2,特称描述语不一定是指称实体的,例如灌木丛的中心,并不是有一个实体叫作“灌木丛的中心”,可以像灌木那样砍下来烧火;又例如,工党的失败指的不是事物,而是事实、事件、假设。莱尔的这一提法主要意在反对把观念、心灵过程等等视作实体,我说我讨厌去医院这个想法,这话并不意味着这个想法是桌子那样的实体,如果需要避免这种误解,我们可以把这个短语改写为每当想到要去医院就觉得讨厌之类。在《心的概念》一书中,莱尔更加系统更加细密地展开了这一论证。 在《心的概念》一书中,莱尔运用日常语言分析的方法对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进行批判。笛卡尔用广延来定义物体(物执),用思维来定义心灵(思执)。物质不会思维,物体处在空间中,服从于空间-机械的规律,可被公共观察。心灵没有广延,其活动是内在的,只有心的主人才能把握它。莱尔认为,这种身心二元论根源于物理学的影响,物理学的巨大成功诱使哲学家把物理学的概念结构套用到心灵上,甚至直接采用物理学的各种表达方式。心灵必须像物体一样,由某些材料构成,具有某种状态、活动和过程。当然,组成心灵的材料是非物质的,心灵活动也不是物质活动,虽然笛卡尔信服伽利略,但他不像霍布斯那样采取鹰派物理学的立场,因为笛卡尔另一方面又信仰上帝和道德。然而,心物二元论并不是物理学成就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它其实只是机械论的一个反照:心灵不是钟表那样由发条齿轮那样的零件构成的,而是由非发条齿轮那样的零件构成的非钟表。心物二元论本来似乎要保持心灵的独立性甚至更高的存在,结果却只是把心灵描述成物质的一个幻影,所以,莱尔把笛卡尔的学说称作“机器中的幽灵”。心灵在身体中,就像幽灵藏匿在机器中,主宰着机器的运转。 这种身心二元论的困难是显然的,一,身心是怎样互动的?身心的互相影响是显然的,例如愿望引起行动,生病导致沮丧。但若身心处在两套完全不同的规律之下,两者怎么能互相影响呢?二,心灵本身的活动是否受因果律支配?如果心灵活动完全受制于外部世界的因果规律,责任、选择、功过都没有意义了。但若心灵不受因果律的支配,我们对他人的心灵就不可能有所影响,甚至不可能有所了解了。三,于是,人只能知道自己的心,他人的心灵只能猜测。“绝对的孤寂是灵魂无法逃避的命运,唯有我们的躯体才能彼此相见。”7四,然而,我们真能知道自己的心吗?我们的心理是一道意识流,“我”在何处?我从来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心的概念》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揭示语词的错误用法如何导致了心物二元论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一系列困难。而这里出现的语词用法错误主要是范畴错误。他在动物园看见了熊猫、长颈鹿和动物是范畴错误的一个简单例子。潮水不断上涨和希望不断上涨,这两个句子都是正当的句子,但若由此认为希望也像潮水一样是一种物质存在,就犯了范畴错误。两个词语或语句的表层语法可能一致,但其深层语法其实不同。物体在哪里和心灵在哪里表面上看来同构,但前一个提法有意义,后一个则没有意义。再举一个例子:到北京大学来参观的人问:我见到了图书馆,见到了教室和办公楼,但北京大学在哪里呢?像长颈鹿和动物这样最简单的范畴错误,在一般语法书就会提出来并加以矫正。但若不分清“物理过程”和“心理过程”是不同逻辑范畴,就可能导致哲学上的混乱。 《心的概念》并不提供关于心的新知识,而是修正既有知识的逻辑地图,澄清有关心灵的诸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关于心这个概念的概念分析提供心的理论。三个世纪以来,人们选择了错误的逻辑范畴来论说心灵。笛卡尔的心灵学说不仅是哲学家中流行的一种权威学说,而且在普通人那里也大行其道。难道我们都把心理语词用错了,要等莱尔来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按照日常语言学派的一般看法,错的不是我们日常对心理语词的使用,错误发生在对这些语词的某些理论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平常很知道如何使用愚蠢地、自信地、有意的、无意的,关于心灵、智力,我们都知道很多很多。但能用这些概念进行论说不等于能论说这些概念,就像深谙一地的地形却看不懂该地的地图。这里提出的是一个重要的区别,很多哲学家从不同角度谈论过,例如卡西尔在《人论》里谈论过土人极熟悉自己的河流,但他却画不出一个河流航道的示意图。 要矫正关于心灵的范畴错误,主要在于看到心理描述不是在对“机器中的幽灵”作出推论,而是在描述人的某些特殊种类的公开行为。“外在的种种智力行为并不是研究心灵活动的线索,它们就是心的活动”8。我们说到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不是透视了他的某种微妙的心理活动,而是从他的行为举止知道的。莱尔从探讨谨慎的、愚蠢的等心理谓词入手,它们显然不只是用来描述物理状态、肌肉活动等等,同时也在描述心智。但心智活动不是脱离了物理活动的另一套活动,一种隐藏在内的活动,心智活动是外在现象的一种特殊的、通常是更微妙的组织方式。丑角模仿一个笨拙人的动作,只给你看一张照片,你就无法区分他是真笨拙还是模仿笨拙。意向体现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意向并非指称某种单纯内在的东西,而是在描述可见行为的某一段、某一方面、某些联系、某种方式。解释行为的动机等等不是推知行为的隐秘原因,而是把行为放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框架中在一定的光照中看待。丑角作出笨拙的动作,我们却夸赞他聪明伶俐,他与笨人的区别不在于他头脑中的过程,或头脑中的表演,而在于他能在各种场合下表演笨拙。我们赞赏的不是第二套幽灵式的活动,而是他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技能,有意模仿笨拙既是心理过程又是躯体过程,但不是两个过程。 人体的单位不同于物理的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无机物体的因果关系。人心的分析更不同于物体的分解,人心中各个部分的关系更不同于物理的因果关系,无法用物理化学生理词汇来描述,而要用心理词汇来描述。但这些心理词汇却不是在描述某些隐秘的过程。这一思路有助于解答上面提到的身心二元论的两重主要困难:所谓身心关系其实是行为和行为、行为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所谓认识他人心灵其实是认识他人的行为方式、性向、能力等等。然而有不少事情似乎不能这样解释,例如心算,――我们的确看不见心算。莱尔首先说明,在我心中、在我脑海中、绞尽脑汁等等都是比喻的说法。我心里有一个想法不同于抽屉里有一支钢笔。莱尔进一步指出,这些说法都含有否定的意思,例如我心里的图画多多少少是在说:它不在对面墙上,同样,我脑海里的声音不萦回在屋子里。我怎么辨别想象的声音和实际的声音呢?就像你平时所做的那样去辨别,捂住耳朵,寻找声源,等等。寻找一个人,问这个人在哪里是有意义的,眼冒金星,就无法追问金星在哪里。可以这样说:笔算不是心算的一种外化,心算倒是笔算的一种内化,总的说来,我们不是先在心里有思维,然后说出来,在心里默默说话倒是在出声说话之后逐渐习得的。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误解,莱尔认为“在心里”这话可以而且应该永远被废除。 《心的概念》中还有很多出色的辨析。其中一个是区分知道怎样做〔know how〕与知道什么〔know that〕,这是个古老的区分,但莱尔的系统阐述使之家喻户晓。再一个是关于两种不同为什么。玻璃为什么碎了?答案既可以是因为玻璃受到撞击也可以是玻璃太脆。莱尔还分析了“意识”这个词的五种用法,分析了认识、相信、希望、惧怕、计划、意志、情感、内省、意向性、能力等诸多概念,其中多有醒目的见解,也颇不乏一位出色作家知人论世的妙语。这本书不让人满足的,主要是没有系统建构起心灵概念。莱尔似乎过分注重物理与心理的领域之别,而不是层次之别。因此,有很多重要的疑问仍然悬在那里,例如,认识他人心灵和认识自己的心灵有没有根本区别?我们在私有语言一节对此作过讨论。医生问你哪儿疼,妹妹问你作了什么梦,这些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莱尔回答:这些“不是唯一能表现你智力和性格的东西”9,这个回答太轻松了,这里要弄清楚的不是它唯一与否,而是它的确出现。适合留学出国的国家是怎么排名的?英国教育学专业在全球享誉盛名。英国教育学专业方向比较多,比较常见的有青少年教学,幼儿教学,英语语言教学等。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教育学最好的大学。教育专业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外,都拥有超高的就业优势,毕竟穷啥都不能穷教育,在英国,拥有一套体系、系统和独特的启发性教育方式,且在全球享誉盛名,因此,很多学生纷纷前往英国攻读教育专业。杜伦大学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大学之一,在英国乃至全世界一直享有极高美誉。它是位于英国东北部小城达勒姆的一所世界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同为传统学院制大学。杜伦大学是英国唯一一所在2015年英国CUG完全大学指南排名里,所有学科均排名英国前十的大学,发展比较综合和平衡。教育学也一直处于英国TOP3的位置,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灵活,适合所有国家和背景的申请人。该专业还开设了国际学生暑期课程,对该校有兴趣的申请人可以通过这个暑期项目提前了解下。长久以来,作为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外最好的选择,杜伦大学吸引了大量来自英国本土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周廷冲是什么职业适合留学出国的国家前10名分别是:伦敦(英国)、东京(日本)、墨尔本(澳洲)、慕尼黑(德国)、柏林(德国)、蒙特利尔(加拿大)、巴黎(法国)、苏黎世(瑞士)、悉尼(澳洲)、首尔(韩国)。从上面的排名结果可看出,伦敦在这次排名中稳居第一,无与伦比的教学质量加之免学费的公立大学系统,使得伦敦成为许多学生的首选留伦敦国家。传统的热门留学国家之一,也是很多中国留学生出国的首选。虽然因为脱欧受了点影响,但丝毫挡不住英伦粉丝的热情。在学校方面,英国的教育系统已经很成熟了,手握牛津剑桥两大王牌,有G5名校,大部分学校在权威排名中榜上有名,整体实力强,学校的选择也更多。另外,这里最纯正的英式英语也是很吸引留学生,即使是带点口音,也很容易适应。不过,想申请名校难度也更大,花费也更高(尤其是位于伦敦的大学)。理工科教育位居世界前列,德国一向都是世界上最为着名的工业国家,因此德国的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无可比拟,某些专业上甚至能够拥有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及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较量的能力,足以可见德国理工科的实力,诸如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等等都是世界着名的高等理工科学府,历史和现代的结合让德国的理工专业留学具备了更多的优势排名第二的是东京,每年去东京留学的中国学生很多,研究生一年,可以比较快拿到学位,教学质量也高,美中不足的是较高的生活成本,因而排名第二。首尔在这次排名中稍微靠后,但与以前相比,首尔大学中提供英语课程的比例大幅提高,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学生留学首尔,在过去的10年里,首尔留学生从12,000涨到65,000。新西兰是最安全、最友好的留学国家之一。在2017年《全球和平指数》中排名第二,同时这里还被2016年“透明国际组织”评选为世界最清廉的国家,每一所被允许招收国际学生的新西兰学校,都必须签署《关于留学生指导与照顾之行业规则》,保证来到新西兰留学的学生不仅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学习环境,还能在此安心的生活。贝聿铭的妻子是谁?周廷冲周廷冲(1917年3月6日—1996年10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新登县,生化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1941年周廷冲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室工作;194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进修;1947年获得牛津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酶化学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1950年与夫人黄翠芬一起回国,并到山东医学院工作,担任研室主任兼华东生理研究所副所长;1953年调到军事医学科学院;1958年至1969年先后任药理毒理研究所副所长兼生化药理室主任;1970年至1977年担任国防科委十三院四所任副所长;1978年重新回到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1979年受命组建基础医学研究所,担任第一任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6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周廷冲一直从事生物活性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首次阐明梭曼膦酰化乙酰胆碱酯酶的老化机制,证明梭曼膦酰化酶老化的实质是毒剂残基上特己氧基的去烷基反应,从而为毒剂防治中的药物设计指明了方向。中文名:周廷冲外文名:TCChou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新登县出生日期:1917年3月6日逝世日期:1996年10月20日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毕业院校:上海医学院、英国牛津大学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代表作品:《受体生化药理学》《中国药物研究与发展》性别:男学历:博士人物生平1917年3月6日,周廷冲出生于浙江省新登县(现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官塘村周家)。1930年,周廷冲进入嘉兴市秀州中学就读。1935年,周廷冲进入上海医学院(现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求学,在校期间与学校的一批进步同学及中国***在上海医学院的地下组织有密切联系。1940年7月,大学最后一年,周廷冲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附属医院实习,期间和计苏华(地下党支部书记)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担任小队长,到前线做医疗救护工作。1942,周廷冲进入重庆歌乐山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学室工作,在张昌绍教授指导下从事中药药理的研究,期间为八路军办事处完成“食盐安全”化验工作(至1944年)。1945年4月,周廷冲前往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进修,在JHBum和OEBulbring教授指导下进行有关传出神经系统药的研究。1947年,周廷冲获得牛津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周廷冲前往美国康乃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在生物化学家、辅酶A的发现者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教授(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实验室,从事酶学研究。并在芝加哥参加了中国***的外围组织“中华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1949年,周廷冲在美国波士顿麻省医院生物化学实验室从事生物化学研究。1950年,周廷冲和妻子黄翠芬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谢绝导师及亲友的挽留以及新加坡的高薪聘请,决定回国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回国前,周廷冲拒绝到协和医学院当教授,而到山东白求恩医学院工作。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注意,其回国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阻挠和刁难。他求助于导师李普曼,在李普曼教授的帮助下,他携同妻子购买了由美国旧金山开往天津的货船散票,冒着被移民局搜捕的危险,漂洋过海历时56天回到了祖国。回国后立即到山东白求恩医学院工作,筹建药理教研室并编写药理学讲义。1953年,周廷冲被调到成立不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组建药理系,领导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工作。1956年,周廷冲以中国军事医学代表团团员身份赴苏联考察访问。军事医学科学院迁京后,药理系、药物系及化学系合并扩大,成立药理毒理研究所(又名毒物药物研究所)。他先后任第二大组(相当于研究室)组长等职。1958年,周廷冲先后任药理毒理研究所副所长兼生化药理室主任(至1969年)。1970年2月,周廷冲被调往国防科委十三院四所任副所长(至1977年1月)。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周廷冲重新回到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兼生化药理研究室主任,继续中断已久的科研工作。1979年,周廷冲受命组建基础医学研究所,担任第一任所长。1980年,周廷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周廷冲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1996年10月20日,周廷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主要成就科研成就1945年,英国牛津大学药理学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向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浴池中任意或供用纯氧或95%氧气与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周廷冲在实验中得到一个印象,二者对实验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经过几次实验,结果发现使用纯氧时标本浴池中的pH约为88,而用氧及二氧化碳混合气体pH为76。后者确实可增强箭毒的作用。1949年3月,周廷冲进入李普曼教授实验室后进行与辅酶A有关的供体酶和接受体酶的研究。他分离了乙酰硫激酶,证明了细菌的供体酶系统(乙酰基活化酶和辅酶A及乙酰磷酸)可以代替三磷酸腺苷——辅酶A——乙酸盐——乙酰硫激酶供体系统,与鸽肝接受体酶系统杂交,完成了芳香胺的乙酰化反应。并与苏达克首先发现了氨基葡萄糖的乙酰化反应。他阐明了乙酰基活化的两步酶催化反应,即先在供体酶系统催化下,将供体的乙酰基转移给辅酶A,生成乙酰辅酶A,再在接受体酶系统催化下,将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转移到接受体上,从而完成乙酰比反应。杂交实验的成功说明乙酸的活化及利用是由两个独立的酶系统完成的。细菌中活化反应的酶系统和动物中利用乙酰辅酶A的酶系统间可以偶联。生物界乙酰载体反应系统具有通用性。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周廷冲抓住梭曼膦酰化酶的老化机制这一课题,参照二异丙基氟磷酸酯及沙林的老化研究文献,组织人员进行酶的提纯,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梭曼膦酰化乙酰胆碱酯酶老化的机制。实验证明,梭曼磷酸化酶老化的实质是毒剂残基上烷氧基团的去烷基反应,而梭曼磷酰化酶不能被重活化,是由于老化反应太快的原因,而且这一反应是受乙酰胆碱酯酶自身催化的。这一结论的理论意义在于它阐明了梭曼膦酸化乙酰胆碱酯酶老化的分子基础。这一成果的实用意义在于指出重活化剂的研究对梭曼膦酰化酶将是徒劳的,梭曼中毒的防治研究应用从中毒过程的其他环节加以解决,从而给药物设计指明了方向。周廷冲领导的小组还发现梭曼等有机磷毒剂一个致死剂量以上引起中毒时,组织中有游离毒剂存在。梭曼等有机磷毒剂的水解产物在有胆碱酯酶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G类毒剂水解酶催化重新合成毒剂。周廷冲的实验小组还发现了有机磷毒剂中毒的离体膈肌功能的老化现象,观察到氟甲磷酸酯同系物中毒时,膈肌功能的老化规律与磷酰化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完全一致,但甲磷酸特己酯类似物中毒时,两者非常不同。除梭曼外,其他甲磷酸特己酯中毒膈肌却很容易被重活化。此外,在梭曼及类似物与膦酸化乙酰胆碱酯酶老化之间的规律性的阐明,梭曼中毒时蚯蚓背肌中胆碱能系统介导的三磷酸腺苷的减少,电鳐电器官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中心部位疏基的发现等方面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周廷冲设想用纯化浓缩的G类毒剂水解酶或许可以作为G类神经毒剂的解毒剂而用于中毒的预防或治疗,因而组织大家部分提纯了这种酶,制成生物制品。实验结果果如所料,在家兔、豚鼠、猫及猴等多种动物身上证明,当注射剂量足够时,可对抗1个致死量的梭曼中毒,动物存活良好,不出现任何症状。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期,周廷冲领导开展对糜烂性毒剂的损伤和防治开展研究。他们观察不同动物中毒规律,进行不同染毒途径中毒动物的实验治疗,进行硫芥毒理学、硫芥解毒药的筛选、解毒药的药理及临床疗效研究,评价了中药处方300余个及西药处方100余个,最后提出了能救治一个致死量硫芥中毒的方案。1944年,周廷冲在建立阿米巴痢疾动物实验模型时,将患者大便接种到小狗直肠内,可是不到5分钟小狗就排便,痢疾原虫不能定居,实验未能成功。之后他想到是否可以利用吗啡延缓小狗的排便,实验证实,先注射吗啡,排便时间延长,小狗一周后便血,镜检阳性,因而成功建立实验性阿米巴痢疾动物模型。截至1996年10月,周廷冲共发表论文127篇,主编学术著作10余部,参编学术著作10余部。出版著作期刊论文周廷冲路易·巴斯德的一生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82(4):5-10周廷冲受体药理学的进展和展望生理科学进展,1984(2):7-11周廷冲G类信息转导途径中活性蛋白质组分多态性的探讨生命科学,1990(2):13-15周廷冲生化毒理学的研究——梭曼与乙酰胆碱酯酶作用的生化机理生理科学进展,1992(3)周廷冲关于《生物化学的黄金时代》一书的来信生命科学,1992(3):45-46周廷冲,王会信,薛沿宁细胞周期的研究——生物学进入21世纪的前沿课题生命科学,1992(5):12-14周廷冲对细胞编程性死亡的一些看法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6(3):75-821979年、1984年,周廷冲出访法国、比利时及日本,两次参加李普曼学术讨论会。1981年赴美,参加美国毒理学会第20届会议及有机磷中毒防治专题讨论会,并在美做短期考察。人才培养周廷冲常以法国科学家巴士德在1892年70寿辰时给青年人的一段讲话自勉并勉励别人:“不论你们从事何种工作,都不要被非难和无聊的怀疑所动摇,不要让自己因国家所经历的一时忧患而沮丧。当生活于实验室和图书馆的宁静之中时,先问问自己为学习做了些什么。当你们逐渐长进时,再问问自己为祖国做了什么。直到有一天,你们可以因自己对人类的进步和幸福做了贡献而感到巨大的幸福”。周廷冲对研究生要求严格,坚持“一放手、二启发”的原则,鼓励他们动脑筋,勤思考。他常说,学问就是既要学又要问,并强调研究生自己的动手能力。1953年,周廷冲与苏联专家凯林共建毒理学实验室,并举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期“防化毒理训练班”,为军队培养了第一批军事防化毒理学专业人才。1970年至1977年,周廷冲在国防科委十三院四所讲授英语,并在药理学学习班教课。截至1996年10月,周廷冲先后带出了6名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生,以及4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后。荣誉表彰1980年,周廷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周廷冲因培养研究生成绩显著立三等功。1989年,周廷冲立二等功。社会任职周廷冲先后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总后勤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生物膜和膜工程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生物大分子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国家酶工程开放实验室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生化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化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个人生活周廷冲的父亲周文卿是个商人,家中兄弟四人均学业有成。周廷冲在家排行老二,大哥周廷立毕业于南开大学;老三周廷丙毕业于原中央警官学校,后担任黄埔军校上海分校教官;老四周廷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在西南地区专业从事地质勘探。周廷冲的夫人为黄翠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基因工程的创始人之一,两人是在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工作期间相识并相爱的。他们夫妻俩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对院士夫妇。1984年,周廷冲的心脏病发作,由于健康原因不再担任所长职务,而专门从事科研工作。人物评价“赠给周廷冲,您曾帮助我辨析中间代谢的迷津。”(李普曼在《崛起时代的漫长生活》一文的首页写到)周延冲教授是一位赤诚报国的爱国主义者,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艰苦创业的顽强毅力,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崇高品德,诚挚热情的工作作风,献身科学的高贵品质,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山东大学评)贝聿铭妻子:卢爱玲卢爱玲祖籍东莞虎门,出生于名门望族之家。曾祖父卢赓扬又名五根,号礼屏,生于道光九年(1829年),是早期赴美华工,也是东莞早期在香港的富商和功荫港岛的慈善家。
外国留学珠宝专业怎么样
上一篇
10-28
留学规划卡片怎么写英文
下一篇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