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4sh.com/overseas/30269.html
1、《繁星》(诗集)1923,商务 2、《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3、《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4、《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5、《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6、《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1、《繁星》(诗集)1923,商务 2、《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3、《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4、《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5、《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6、《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7、《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8、《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9、《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10、《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11、《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12、《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13、《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14、《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15、《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16、《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17、《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18、《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19、《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20、《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21、《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22、《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23、《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24、《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25、《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26、《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27、《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28、《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29、《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30、《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31、《冰心作品选》 1982,少儿 32、《冰心散文选》 1983,人文 33、《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34、《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35、《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扩展资料:冰心奖于1990年由学者雷洁琼、作家韩素音等人共同创立,下设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艺术奖、冰心作文奖5个奖项。 冰心奖每年举办一次,在冰心生日前后颁发, 创办初期,冰心每届都亲自审读获奖作品。该奖是中国唯一的国际华人儿童文学艺术大奖,全球华文文章都可参与评比,历届获奖者不仅有港、澳、台地区的作家,还包括其他国家作家。1992年,冰心儿童图书奖特增设“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并于当年进行了第一届的评奖。从第九届开始,该奖项更名为“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2002年起增设冰心摄影文学奖。 2005年起增设冰心作文奖。参考资料:—冰心英雄故事 开闽王——王审知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 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氏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到统一。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审知很重视经济开发,主要表现:第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第二、扩大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同时,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为了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20里的西湖,扩展到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第四、发展手工业发展。如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王审知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重视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后,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业士很爱惜,专门设招贤院等机构来接待他们。当时避乱入闽的有诏相溥之子王�唐相涉从弟杨沂、知名进士徐寅,还有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傅懿、杨赞图、郑戬等,王审知聘任他们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对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礼聘他们做官,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审知如此爱护文人,使当时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诗文进步很快,陈衍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审知重视发展教育。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使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 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王审知组织了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抢救和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修复和创建许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了260座寺和6座塔,这些寺塔有的为后代留下了价值的文物,也就是旅游资源之一。 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 文学大师——谢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的亲密朋友,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屈全国委员会委员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儿童节出任校长。冰心4岁时随家迁往东烟台,便生活在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格,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在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冰心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辛亥革命后回到福州,1912年考入福建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13年迁居北京。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下,她在1919年8、9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产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极有代表性的"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女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以《繁星》、《春水》两个集子为代表推动了新诗初期的"小诗"写作潮流。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力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1926年她在国外学成,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同时仍创作不辍。作品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等。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她和吴文藻先生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坚持写作75年,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札》等。她创作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1995年曾因此获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 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福建泉州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东)人。本名森,字名俨,号大木。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国姓"将军忠君爱国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到日本经商,娶田川氏为妻,所以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生于日本平户(今长崎县松浦郡)。明末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郑芝龙稍后经常往来闽粤间,亦商亦盗,崇祯二年(1629年)受明朝招抚,任游击将军,又升为总兵。郑成功7岁时返国,在安平(今福建晋江安海镇)从师学习。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郑芝龙后来被弘光帝封为南安伯,郑成功曾随他到南京读书。1645年,弘光政权覆灭后,郑芝龙和其弟郑鸿逵、黄道周等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做皇帝,改年号为隆武。郑芝龙被封为太师平国公,权势最大。那时,郑成功已22岁了,能文能武。郑芝龙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和为儿子争取仕途,便带郑成功拜谒隆武帝。接见之后,隆武帝见到郑成功少年英俊,谈吐不俗,满腔热忱,产生了好感。于是就问他:怎样才能挽救当前的危局。郑成功对弘光小朝廷的腐败感触很深,就用岳飞说过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来回答。隆武帝认为他的意见切中时弊,君臣谈得很投机。隆武帝感慨地说;"可惜我没有公主,否则就招你做驸马。你一定要尽忠报国,千万不要忘记!"当即赐他和皇帝同姓,把他的本名"森"改为"成功"。此后,人们都称他为"国姓爷"。 郑成功心怀忠义,肝胆照人,和他父亲的暗怀二心截然不同。隆武帝多次派郑成功带兵去援救建昌、南昌、铅山等地,他都英勇地完成了使命。1646年3月,他向隆武帝陈述抗清之策,认为必须"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可是由于实权掌握在郑芝龙手里,隆武帝的旨意如果郑芝龙不点头便行不通。郑芝龙甚至暗害与他不和的大臣。名臣黄道周因此愤然离开,自己去征募义兵抗清,不久便壮烈牺牲。有一次在便殿里,郑成功见皇帝闷闷不乐,便叩问是不是因为他父亲不尽忠的缘故,并叩头说:"臣愿以死奉卫陛下,刀山火海也决不变心。"隆武帝听了很高兴,立即封年轻的郑成功为忠孝伯,拜御营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 谏父拒降矢志抗清 郑成功奉隆武帝之命,去救赣州等地的危急,后又赴漳州、泉州等地去招募兵士,希望建立一支新军,以完成抗清复明的大业。但他父亲郑芝龙开始时只是消极抗战,后来竟暗中和已降清的洪承畴挂上钩。 1646年8月,清军入闽,郑芝龙拥兵不战。隆武帝获悉仙霞关失守,自延平出奔汀州。清军进攻计卅,隆武帝被擒身亡。20天后,福州也陷落。 汀州失守后,郑芝龙回到安平镇,和满清大臣博洛暗中联系,准备投降。郑成功坚持要抗清,痛哭流涕,多次苦谏父亲,并提出继续抗清的办法,请父亲千万不要做叫子孙后代笑骂的事,但郑艺龙不听忠告。郑成功又请他叔父郑鸿逵规劝他父亲,郑芝龙照旧不理,终于在11月中到福州降清,被执送北京。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稍后被清兵侮辱,愤恨地自杀了。 郑芝龙降清后还派人捎信给郑成功,要他一起降清。在那"父为子纲"的封建时代,儿子应当绝对服从父亲,但郑成功仍坚持抗清,他回复说:"只听说父亲应该教子尽忠,没听说有教子投降敌人的。"整军经武不断出征 郑成功听说清兵到处烧杀*掠、母亲在家乡死节的事,悲愤万分,他先后在孔庙和母亲坟前祭告,表示报仇决心。接着,他与陈辉、洪政等人招集旧部,并招贤纳士,起兵海上,誓师抗清。他以厦门、金门,还有闽粤交界处的南澳岛为基地,开始了扩大力量整军经武的活动。 郑成功从23岁到32岁这近十年期间,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加紧了扩军练兵活动。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清廷和他父亲的诱降活动,还不断出击清军,成为东南人民抗清复明的一面旗帜。 1656年7月,郑成功派遣中提督甘辉为元帅率军北上,首先从海上攻克闽安镇。接着,郑成功亲率大队舟师进逼福州城,入南台,夺居其桥,登岸扎营,分兵守乌龙江、洪塘、水口、连江岭等地。他派人侦知福州城大兵少,就命令攻打。由于传令的船只丢失谕帖,大部队未到,只有南台、潭尾处打了一阵,获胜。可是郑成功未防福州外围清兵骁骑驰援,只好退保闽安镇和罗星塔一带。他亲自察看地势,决定在此建立抗清基地,下令增筑土堡寨城。另外,他派兵攻克连江县,屯兵北岭以窥福州,还巡视闽清永福港肖家渡,派设水师。年底,进攻罗源、宁德,袭杀清军。直到1657年9月,闽安镇失守,才回师厦门。这一年,南明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 郑成功在福建奋战多年后,决定兴师北上。1658年农历七月,他率兵十余万,大小战船数十艘,联合鲁王部将张煌言的抗清队伍,开始北伐。翌年五月,再率兵由舟山出发,连克瓜州、镇江,进逼南京。他曾满怀激情写了一首诗:"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由于他屡战屡胜,麻痹轻敌,战略失策,在南京大败,只好退出长江,回到厦门。 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郑成功回到厦门后,曾奋起反击清廷大军的进攻,守住厦门。清军主将达素兵败回福州后自杀。但此时,清朝在全国已逐渐形成统一局面,可以集中更多兵力围剿郑成功。面对这种局势,郑成功经周密的思考,决定收复台湾,以作为长期的抗清基地。这也是他多年的愿望。 台湾于1624年和1626年先后遭到荷兰殖民者和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642年,荷兰殖民者打败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全岛,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率领250O0名官兵,大小战舰数百艘,从福建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于四月一日(4月29日)到达台湾西南的鹿耳门港外。因遇上涨潮,有人引航,船队迅速直抵赤嵌城附近的禾寮港靠岸。荷兰殖民者发现,惊呼"神兵从天而降"。在海战中,郑军用火船击沉荷兰主要舰只赫克托号船;在陆战中,又击毙荷兰侵略军头目汤玛斯·贝德尔和110余名官兵。郑成功指挥围攻赤嵌城,用断水的办法逼迫荷军守将描难实可于五月四日率军出降。郑成功一面指挥军队围困荷兰殖民者首府台湾城(今台湾安平),一面在已收复地区加强政治、经济建设。在围困台湾城八个月后,于顺治十八年(1662年)十二月初,用火炮轰击并占领台湾城东的乌特利堡,逼攻台湾城。十三日(2月1日),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献城投降。郑成功终于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8年的台湾岛。他在《复台》一诗中写道:"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在台湾,按大陆政制,建立了行政机构,制定了一套法律,兴办教育。在经济上,他实施屯垦,鼓励"寓兵于农",注意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贸易,并奖励大陆东南沿海人民迁台定居,以参加农业生产,推广先进农耕技术。他特别重视搞好同高山族人民的关系,支持高山族人民发展生产。这些措施,促进了整个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因多年转战南北,操劳过度,不幸病逝,年仅39岁。他死后,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都怀着炎黄深情一直在纪念他。直到现在,闽南和台湾各地还保留着郑成功的庙宇和不少史迹。福州闽江口人民把郑成功停舟之处,命名为"郑舟进",沿用至今。他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卓著的历史功勋,将永垂史册;他的英名,将与祖国的宝岛台湾共存;他那爱国爱民英勇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追怀。 左海伟人——林则徐 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一字元抚;闽侯县人。左海伟人,民族英雄。 幼承庭训 刻苦向学 林则徐生于书香门第,父林宾日乃秀才,却是贫儒。母陈帙贤慧能干,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他幼承庭训,受家庭良好熏陶,形成俭朴、正直、勤勉、胆略超人的品格。家虽清贫,能刻苦向学。一日,其父领二十多位学生到鼓山春游,攀上绝顶峰,观赏福州城景色。父命诸生各咏一首"折枝诗",第一唱要把"山""海"两字嵌在七字句的第一字。他才思敏捷,立即吟就:"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其父摸摸他的头说:"莫道吾儿头无角,他年成龙未可知。"他也因此被传为"神童"。他14岁考取秀才。20岁中举人。同年与郑大漠之女郑淑卿结婚。24岁,他以二甲四名中了进士,从此,他经历了宦海浮沉的一生。 摘取数学皇冠明珠——陈景润 陈景润(1933-1996),福州市人。1933年5月22日生。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 少年立志夺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一次听到沈元教授在讲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时说:"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话萌发了少年陈景润立志学习数学的动机。 陈景润高中还没毕业,于1950年以同等学历考进厦门大学,攻读数学专业。1953年秋,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学当中学数学教师。陈景润善于从事研究而不善于讲课,对此,他感到很苦恼。但是,他对工作又很负责任,仍坚持着一面教书,一面进行数学理论探讨,日久天长,他终于积劳成疾。在病中,他偶然得到一本华罗庚教授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就如获至宝刻苦地研读起来。 陈景润的情况,被爱才若渴的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来北京开会时知道了。王亚南找陈景润谈话后认为,从陈景润的发展来看,留在北京教中学数学,还不如调回厦门大学让他从事研究工作更有利。于是,通过组织手续把陈景润调回母校,安排到图书馆当管理员,给他创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深入到数学的王国自由地驰骋着。应该说,陈景润事业有成,少不了王亚南的关怀。 不是天才是"慢才" 陈景润在厦大图书馆里,如痴如醉地对《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进行深入地研究,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论文《他利问题》,并把它寄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华罗庚教授。 华罗庚看了陈景润的论文后,认为他很有培养前途,建议把他调到北京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1996年底,先后写了40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被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的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 在中科院的办公楼里。有一天,陈景润问数学家林群(院士):"一个10阶行列式,怎么知道它一定等于零呢?"林群告诉他,如果硬算,要算10年。但是一个月后,陈景润告诉林群说:"我已经算出来了,结果恰恰是零。"过了不久,陈景润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一个三元五次多项式,怎样找出所有的解答?"林群说,这像是海底捞针。可是,大约又过了一个月,陈景润告诉他说:"全部解答都找到了,不信你可以一个一个代到方程去。只要肯花时间。"林群认为,陈景润不是天才而是"慢才",一个问题要他马上回答,他会答不出来,但几天以后,他回答问题比谁都深刻,他能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激光束穿透钢版,这也就是陈景润的超人之处 "陈氏定理"的诞生 为了深入研究歌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在已掌握英、俄两门外语的基础上,又自学了德、法、日、意和西班牙语。他认为多掌握一门外语,就是多了一双观察世界数学成果的眼睛。同时,在数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艰辛的探索。如在"圆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研究结果。 1966年5月他在《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他已证明过的(1+2)的成果。著名数学家闵嗣鹤教授审核了他2O0多页的论文原稿,确认了陈景润的证明正确无误。建议他加以简化。陈景润夜以继日,每夜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觉,七易寒暑,推算的稿纸有六麻袋。终于诞生了著名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篇论文中的定理,被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德国数学家李希特誉为"陈氏定理",是"筛法"的光辉顶点。这一成就为世界所公认,并推动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英国数学家赞扬陈景润"推动了群山"。 "数学家的时间以分秒计算" 陈景润惜时如金遐迩闻名。在愚昧加疯狂的十年"文革"期间,造反派把他关在一间小屋子里逼他写检查,夜里灯光昏暗他又近视眼看不清,就把坐的凳子搬在桌子上,靠近那距天花板仅有一米长电线的灯光写字。负责看守陈景润的造反派误以为陈景润要自杀,打开房间一看,他在借着灯光写检查,他就上前喝道:"陈景润写检查为什么要爬那么高?"陈景润告诉他自己因视力不好,不得不然。造反派从陈景润手中夺下他写的"检查"一看。全是一些他看不懂的公式。那造反派火了,撕碎了陈景润的演算公式,大骂陈景润"顽固不化"。 另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他大哥陈景桐与陈景润相见的事。陈景润幼时丧母,大哥陈景桐与大姐陈瑞珍曾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陈景桐在陈景润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陈景桐每次到北京开会都要去看望弟弟。有一次因为觉得去弟弟住处中关村找不方便,就约他到所住的宾馆来会面。不料陈景桐临时被朋友约去登长城,因交通受阻未能准时回来,致使陈景润在宾馆等候了半点钟。在这期间,陈景润只得拿出带在身边的数学杂志来看。两个女服务员望着这位衣着朴素的客人窃窃私议:"你看他皮鞋裂口,穿着不一样颜色袜子的人,还能读洋文……"正在这时陈景桐回来了。陈景润给哥哥的见面礼是毫不客气的批评:"你浪费了我这么多的时间,你知道我的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吗?"陈景桐很了解弟弟的心情,急忙解释是因交通所致,不是别的缘故,陈景润的脸色才由阴转晴,兄弟二人这才亲热地诉说着思念之情。冰心的生平简介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 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 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随大人来玩,交谈起来,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 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听越觉不平,愤愤地说: “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 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面带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 “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 “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 “可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编不成了。” 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 老爷来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 能让人服吗?” 隋,唐 平阳公主 南北朝统一,但是乱世还没有结束,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统天下,历史上只有汉高祖刘邦胜过李渊。但是汉高祖击败项羽,当上皇帝后,全国仍然动荡不休。汉高祖直到死前不久还在亲自镇压叛乱。而唐朝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因为唐高祖李渊有一群杰出的儿女。这群儿女中功绩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当然姓李。可是她的芳名叫什么,正史上却没有记载。中国的史书对待女子的态度至五代为之一变。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后那样由于前秦存在的时间极短,历史纪录未必完整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了。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所以弄得后世写武侠小说的如黄易者只好给她胡乱起个名字叫李秀宁。 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平阳公主排行老三。这19个女儿当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说起这位窦氏,倒也是一位奇女子。 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兴平)人,父亲窦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帅之一(窦毅官封上柱国。这个官名没有对应的现代官名。北周设八个柱国大将军统领全国官兵。勉强翻译可译为方面军司令。但是实际上这个官衔的荣誉性大于实际权力。所以和本朝开国时所封的元帅相仿。)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从小就很聪明,深受武帝喜爱,把她留在宫中当自己的女儿抚养。当时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一个。为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一名突厥公主当皇后。但是武帝对这个政治婚姻很不满意,经常让突厥公主守空房。窦氏就经常劝说舅舅多忍耐,搞好和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胁,全力对付南方的陈和东面的北齐。 不久,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皇位。窦氏恨恨地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吓得父亲赶紧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说!这是灭门之罪!”不过窦毅由此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当然不能随便嫁人。于是到了女儿谈婚论嫁的年纪,就搞了个比武招亲的办法。当然,这个比武招亲可不是象武侠小说里那样摆个擂台让大家上去和窦氏对打。窦毅让人在大门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意招亲的必须在百步外射两箭。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根据现在的正史记载,李渊是相当平庸的一个人。但是他别的好处没有,箭法倒是相当高超的。几十人来应试,只有李渊两箭都射中了。 窦氏嫁给李渊后成了他的贤内助。李渊的脸上皱纹多,隋炀帝便戏称李渊“阿婆”李渊回到家很不高兴。窦氏问清原因,马上安慰他:“这是吉兆啊,你做的是唐国公,唐和堂谐音,阿婆是一家之主也就是堂主啊。”当时,天子的金銮宝殿也叫做明堂。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 由于长在宫廷,窦氏对宫廷政治颇多心得。李渊养了不少骏马,窦氏就劝他献给爱马的隋炀帝:“皇上喜欢鹰和马,您是知道的,现在应该把骏马献给皇上,不该自己留著,否则会招人诬陷。”李渊开始还舍不得他的骏马,后来真的被隋炀帝责问,才赶紧献了上去。窦氏在四十五岁时去世,李渊这才细细琢磨亡妻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经常给隋炀帝送骏马鹰犬,隋炀帝果然异常高兴,很快升李渊为将军。李渊流著泪对儿女说:“我如果早点听你们母亲的话,早就做上这种官了。” 扯了这许多题外话,只是想说明李渊如此平庸的一个人,为何会有杰出的儿女。 隋炀帝其实并不能算是个标准的亡国之君。其文才武略决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君,至少不输于李世民。这两个人上台以前都不是太子,都有极好的名声,都立下了盖世无双的功劳,都是靠了血腥的政变才上了台。上台之后初期的文治武功都差不多。问题是,隋炀帝比李世民少了一些纳谏的虚心又多了一些好大喜功。这遂导致他不顾国力开凿大运河,又远征高丽。结果弄得天下大乱。自己也在江都掉了脑袋。 在这乱纷纷的时局中,李渊的胜出机会起初并没有那么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如果他起兵造反,家眷立刻不保。但是皇位的诱惑力超过任何一种亲情,在周围包括李世民在内的众人的怂恿下,李渊于隋大业13年(公元617年)5月起兵。 由于家人都在长安作人质,李渊不敢明目张胆的称王称帝,对外他宣称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进军路线不是东南面的江都恰恰是西面的首都长安。这么干连李渊自己都说是“掩耳盗铃”。当然更瞒不过在长安留守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这位柴绍先生在唐朝的凌烟阁24功臣中排名第14,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李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不过大业13年时,柴绍可没有诗中的这股英雄气概。听到捉拿他的命令,他立刻撒腿就跑。跑之前还对老婆说:“你爸爸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他的意思是老婆是李家的人,怕带着目标太大,自己一个人逃跑胜算就大一点。平阳公主何等聪明,当然看的出这里面的潜台词。但是她的胆量比老公大多了,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心安理得独自逃走了。 平阳公主说她是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不过是为了宽柴绍的心,但是她的确有自己的计划。柴绍离开后,平阳公主立刻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产业变卖,招兵买马,公开与朝廷对抗。当时天下大乱,长安虽然还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围的州县到处都是土匪。其中最大的一股的首领是西域来的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这倒是和本朝太祖初上井冈山时收编王佐,袁文才颇为相似。本朝太祖熟知史实,不知道当时是否想起过这段历史。 言归正传,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土匪,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趁机扩大战果,连续夺取了鄠县,武功,周至,始平等县。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手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兵源来自原来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的发现平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夫妻二人见面,看到妻子如此风光,不知柴绍是否会脸红。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部(幕府)。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11月9日,攻克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前面说过,李渊是个很平庸的人。虽然很有野心,却是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人。起兵之后稍稍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曾经想打退堂鼓,退回太原老巢。幸亏李世民苦劝,才勉强前进。他在渡黄河以前一直在与隋将屈突通缠斗。后来采取李世民的计策,用少量兵力牵制屈突通,主力直攻关中。如果没有平阳公主在关中接应,这一招就成了孤军深入,是极为冒险的。要是进攻长安不利,则后路势必让屈突通切断,那时就真成了瓮中之鳖了。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是以军礼下葬(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为什么会这样,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国的史籍一贯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惯带兵的女人。古籍都是历代一再删削过的。平阳公主的事迹大概就是这样湮没的。不过根据种种史籍中的蛛丝马迹,对这六年的情况,我们还是可以勾勒出一个大概来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继续领兵作战为大唐打江山。李渊虽然攻克了长安,但是他不过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攻克长安后,李渊立刻面对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李轨。从唐武德元年七月薛举派兵大败唐军于浅水原开始至二年二月擒李轨占河西五郡为止,李渊好不容易才安定了关中和西方。才喘了口气,刘武周就抄了李渊的后路,攻占了李渊的老巢山西。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有份参加。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与河北省交界,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井陉”是晋中和冀中地区之间最近捷的通道,秦末韩信灭赵就是走的这条路线。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井陉”进入山西。 由于没有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前平阳公主不可能驻守在此,所以平阳公主最早也要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进驻娘子关。那么她之前都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在打仗。在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情况下,李渊怎么可能让平阳公主这样一员良将闲置3年多后又突然启用呢? 平阳公主最后死于何种原因,史书上没有说。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时他18岁,李建成大李世民10岁左右为28岁,李元吉比李世民小2岁左右为16岁。如果平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她应该是至少16岁了。再小就不可能为老爹在关中抢地盘了。但是16岁又不太可能。因为除非她和李元吉是双胞胎,否则很少有人能够连续三年每年生一胎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她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李渊起兵时她的年龄应该是20到26岁之间。这样,到公元623年,她的年龄应该介于26至32岁之间,万一她是李世民的妹妹,那么去世时不过22岁而已。古人的寿命虽然不长。但以这样的年龄去世,对于身体强壮的武将来说,生病的可能性好像不大。结合她死时以军礼下葬,大胆推测一下,应该是战死或负了重伤回到长安后创发而死的。 她战死的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在与突厥作战时身亡。当时中国内乱,北方军阀包括李渊在内都和突厥结盟。利用突厥攻击自己的敌人。突厥也不把结盟当一回事,经常入侵。山西正是突厥经常侵犯的地区。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在实行消灭刘黑闼作战时身亡。622年11月,李渊派李建成统兵讨伐刘黑闼,开始双方互有胜负。直到12月25日才将其彻底击溃。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当然会率部参战。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时,则其尸体运回长安差不多要半个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半个月。则时间上也吻合。 唐朝的女强人很多,公主女强人尤其多。平阳公主开风气之先,之后又有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等。但是论才能和功绩都比不上平阳公主。 穆桂英,佘太君,杨门女将,在丈夫,儿子死后仍然能够挂帅出征,抵抗外敌,受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尊敬。 秋瑾,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这是共产国际女***卢森堡的名言。说明巾帼不让须眉,女人对自己的信仰,也许更坚贞,更执著。 我们熟知的女烈士,如赵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刘胡兰等,都是女中之豪杰。但作为中国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数秋瑾。秋瑾比卢森堡小4岁,却比她早牺牲12年。冰心的简介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人,于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等。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丽的语言。 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孕育了他,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冰心出生后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 谢婉莹的笔名之所以取冰心因为1919年,冰心在发表她的第一篇创作小说《两个家庭》时,第一次使用了“冰心”作为笔名。据冰心表示,“当时我不愿 同学们知道文章是我写的,而‘冰心’笔划既简单好写,又与 我的本名谢婉莹的‘莹’字含义‘光洁、透明’相符。我出生后,祖父曾找算命先生为我算命,算命先生说我应该是男命,命中有文曲星,还说我的八字里缺火。所以二伯父给我取名‘ 婉莹’,‘莹’字头上有两个‘火’字。”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读《块肉余生述》时,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扮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这里住着祖父的一个大家庭,屋里的柱子上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这幢房子原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以后,林家怕受诛连,卖去房屋,避居乡下,买下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老先生。在这里,冰心于 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于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 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 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他们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在英国,冰心与意识流现代派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吴尔夫进行了交谈,他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文学与中国的话题。冰心的资料急啊Bingxin冰心(1900~1999)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冰心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童年,她在山东烟台度过了7、8年山陬海隅的生活。大海给冰心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早期作品,常常亲切地写到大海。幼年的冰心广泛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7、8岁时还动手试写过白话和文言小说。1911年,全家南归福州;次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3年,随家到北京,翌年秋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在这里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同时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的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冰心全集〉自序》)。1918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次年该校并入燕京大学)预科;后来改变初衷,转学文学,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 五四运动的浪潮,把冰心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她参加罢课、游行、开会和街头宣传等活动,热心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并发表了一些宣传性的文章。在新思潮的激荡下,1919年 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章小说《两个家庭》。小说用对比手法描绘两个家庭的不同生活方式,提示了为着事业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此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这些小说,表现了冰心对封建势力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但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显得软弱、憔悴。眼前的问题写完了,冰心又抓住活跃在回忆中的事物,写出了《鱼儿》、《一个不重要的兵丁》等描写下级官兵生活的小说。“五四”高潮以后,冰心“退缩逃避到狭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自序》)。《超人》、《悟》等,便是以“爱”的哲学认识生活的作品。 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2年,发表《往事》。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 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1923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从这时到1926年,她以做小读者“最热情最忠实的朋友”的态度,用通讯的形式,把自己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感受以及对往事的追忆,陆续写成亲昵恳切的29封寄小朋友的信,在《晨报》的“儿童世界”栏连载,并结集为《寄小读者》于1926年出版。这部散文集是冰心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曾先后印行几十次。在美国期间,冰心还写了内容和《寄小读者》相同的散文《往事》(其二)、《山中杂记》。这些散文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着忧愁的感情,和轻倩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著称,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具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晓畅,又兼备文言所特有的简洁凝炼,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冰心的散文比小说和诗歌有更高的成就。她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被称为很有魔力的“冰心体”,郁达夫评论她的散文说:“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是女士的文章之极致。”(《〈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1926年,冰心在美国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从这时到1936年,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创作较少,较重要的作品有1931年写的长篇散文《南归》和小说《分》,以及1933年写的小说《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这些作品有了较多深厚的社会内容,显示出冰心对生活的新认识。1936年暑期,赴欧美游历,经日、美、英、意、法、德、苏等国。 冰心1923年在慰冰湖畔 冰心在第四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主席台上 抗日战争爆发后,冰心全家于1938年 9月迁居昆明。1940年底,冰心到重庆,从事文化救亡活动,曾主编《妇女文化》半月刊。1941年到1947年,担任国民党政府参政会议参政员,用“男士”的笔名发表了16篇关于女性的散文和小说。1946年夏天回到北平;冬,全家去日本。1949年至1950年她作为东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在该校讲授中国新文学。 1951年,冰心从日本辗转返回北京。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冰心的生活和创作揭开了新的一页。1958年和1978年以后,先后为孩子们写了《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这两组通讯和《归来以后》、《走进人民大会堂》以及《尼罗河上的春天》、《一只木屐》、《樱花赞》等散文,不仅保持着她独具的艺术风格,更在富于时代气息的广阔背景上,展示了丰富多采的生活画面,呈现出明朗乐观的色调。1980年,她创作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等,1980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得荣誉奖。 冰心1932年前所写的作品,大都收入分诗集、散文集、小说集三集出版的《冰心全集》(1932~1933),该书后经巴金略加增补,改名《冰心著作集》分集出版(1943)。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开始出版5卷本《冰心文集》,收入1919至1982年创作的绝大部分作品,按体裁分卷,是迄今为止较为完善的一部文集。此外,1983年开始出版3卷本《冰心选集》。 冰心还翻译出版过泰戈尔的诗集、剧作和其他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她还致力于保卫世界和平、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工作,多次出国访问。 冰心曾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和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副主席。 (李存光)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县,一九○○年十月五日生於福州市。 童年,她在烟台度过了七、八载山陬海隅的生活。她早期的作品,常常亲切地 写到大海。幼年,她广泛地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一九一二年 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一九一三年随家到北京,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 一九一八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后改变初衷,转学 文学。一九二三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於燕京大学文科。 冰心属於「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 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在新思潮的激荡下,一九一九年九 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提示了为了事业改良家 庭生活的必要性。以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 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一九二一年发表的《笑》,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 初期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文。她还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出了三百 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在「五四」新 诗坛上别具一格,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很受读者欢迎。 一九二三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从这 时至一九二六年,她把自己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感受以及对往事的追忆,陆续 写成亲昵恳切的二十九封寄小朋友的信,发表在《晨报》的《儿童世界》专栏, 并结集为《寄小读者》於一九二六年出版。这是冰心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 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她的散文比小说和诗歌有更高的成就,在当时 被称为很有魔力的「冰心体」。 一九二六年,冰心在美国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 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这期间创作较少,有影响的作品有《南归》、《命》、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等。这些作品有较多较深厚的社会内容, 显示出冰心对生活的新认识。 一九三六年暑假,她赴欧美游历,经日、美、苏、意、英、法、德等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冰心到重庆,曾主持过《妇女文化》半月刊。一九四一年到 一九四七年曾担任参政会议参政员。 一九四六年夏回北平,冬,全家去日本,直到一九五○年,她作为东京大 学第一位女教授,在该校讲授中国新文学。 五一年,冰心从日本回国,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冰心的生活和创作揭开 了新的一项。 五八年和七八年以后,她先后为孩子们写了《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 者》,还写了散文《归来以后》、《走进人民大会堂》、《樱花赞》等。这些 散文不仅保持着她独具的艺术风格,更在富於时代气息的广阔背景上,展示了 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呈现出明朗乐观的色调。八○年她创作的短篇小说《空 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等,在八○年 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上海文艺出版社八二年开始出版五卷 本的《冰心文集》。 八二年开始出版三卷本的《冰心选集》。冰心还翻译出版过泰戈尔的诗集、 剧作和其他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她於创作之馀,致力於保卫世界和平,对外 友好和文化交流等工作,多次出国访问。她曾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和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中国 文联委员、副主席和名誉主席。 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巴金在给《冰心传》一书所作序中,称她是「我 们新文学的最后一位元老」;同时又说「她的头脑比好些年轻人更清醒,她的 思想更敏锐,对祖国和人民她有更深的爱」。
留学生选课教授怎么样
上一篇
11-15
留学可以半工半读吗
下一篇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