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4sh.com/overseas/28835.html
工人文化宫。一个月前我在微信上看到的类似的文章,我把主体写出来,希望回忆的是正确的。曾经,以东北地区为先锋,工人文化宫风靡全国。工人文化宫是典型的苏联老大哥的文艺战线运动影响到国内的产物,就连花花世界的大上海,也在人民广场广东路那里,将原来...
工人文化宫。一个月前我在微信上看到的类似的文章,我把主体写出来,希望回忆的是正确的。曾经,以东北地区为先锋,工人文化宫风靡全国。工人文化宫是典型的苏联老大哥的文艺战线运动影响到国内的产物,就连花花世界的大上海,也在人民广场广东路那里,将原来列强买办设立的一处剧院改造成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还在,牌子也在,就在来福士走过去几步)。苏联筹建工人文化宫的理由非常之简单,就是让工人阶级享受过去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种种文化活动,譬如歌舞,譬如话剧,譬如**。这些文化产品在无产阶级革命前的岁月里一直是被资产阶级所垄断的,不仅价值取向上倾向于资产阶级,而且在成本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只有资产阶级的收入才能撑得起每个月固定几次进剧院的成本。十月革命后,为了践行列宁关于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方针,开始建设工人文化宫,当时称之为“工人文化俱乐部”,是过去地下党时期团结工人文艺骨干的政治组织基础上做减法而形成的文艺组织。这个组织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工作人员和演出人员尽量选用工人阶级出身的党员群众,第二是超低的消费门槛,和当时苏连工人微薄的薪水相比也只是九牛一毛。工人文化宫在苏联迅速成为了文艺活动的主体。得益于沙俄时代遗留下来的宝贵文艺财富和文艺人才,苏联的工人文化宫既演出着瑰丽的古典作品,也输出着丰富的无产阶级文艺新作。苏联工人文化宫传入国内后,被领导者们认为是值得效仿的对象,于是迅速地在全国铺展开来,其中势头最劲的,当属东北地区的工人文化宫。由于地理和政策因素,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建国初年几乎是苏联工业基地的翻版,工人文化宫也一个不拉地全部建立起来。相比于苏联继承自沙俄的文艺人才和文艺资源,新中国的工人文化宫的演出人才和资源几乎是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情况在东北地区尤甚。原因无他,东北地区天然的原生态文艺产品属于农民,而代表当时中国主流的文艺工作者们的第一线在遥远的南方,在关内。关外这个彼时的不毛之地,此时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阵地,只能无中生有、白手起家,从工人当中挑选具有文艺特长的文艺骨干,半工半文艺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在文化宫里上演着极具时代特色的革命文艺作品。这些文艺骨干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倾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没有高强度的彩排是无法满足厂区工人和家属们越来越挑剔的文艺品味的。然而,这种自发的专业化在自然灾害、产能下降的天灾和呼唤着又专又红的文革人祸面前低下了头。文艺工作者们继续回到车间,回到工友中,向生活学习,向工人学习,向群众学习。改革开放的春风尽管吹到东北已经很晚了,但是东北工人文化宫里培养的文艺骨干和苗子们,却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时间登上了全国的大舞台。那个时候,借着刚刚兴起的春晚的东风,不知有多少来自工人文化宫的文艺工作者们走上了为全国人民表演的道路,小品演员黄宏就是这群璀璨群星之中的一颗。然而工人文化宫再如何蓬勃发展,也改变不了两个因素:第一是依附于国企的制度因素,第二是扎根于东北的地理因素。这两个因素在改革大幕徐徐拉开后,成为了驱使文化宫走向衰败的马鞭。国企改制,工人下岗,原来的观众和演员基础都不复存在,更不要提在市场化浪潮下已显颓势的工人阶级文艺。东北虽好,天下仍然很大,走出去看看成为了东北人心底的呐喊,越来越多的下岗工人背井离乡到关内打工,而乡下的农民则进城务工,乡土情结在此刻成为连接东北人的纽带,成为了刘老根大舞台等一批东北民俗文艺工作者们崛起的契机。革命叙事让位于市场经济,这是每一个地方工人文化宫的无奈,东北,只是这个曾经的红色文艺事业在光怪陆离的市场化浪潮中转型的缩影。华中法商专修学院留学苏联借助英语帮助,参加语言班。1、借助英语帮助:由于俄语和英语在语法和词汇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多早期的中国留学生借助英语帮助来学习俄语。2、参加语言班:苏联时期,莫斯科大学和列宁格勒大学等著名学府都设有语言班,早期的中国留学生可以参加这些语言班学习俄语。在1962年,武汉大学委派刘道玉前往苏联科学院,专攻有机氟专业。他描述苏联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与他的预期截然不同,其制度相当开明。在这个体系中,他无需选修任何强制课程,也不必经历常规的考试过程,只需完成一篇具有创新性的论文并参与口试作为最终考核。刘道玉认为,这种学术环境与他的个人特质非常契合,他得以自由发挥,追求学术创新,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平台。这种注重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教学方式,无疑为他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扩展资料华中法商专修学院,是一所培养人文法商经管类应用人才的高等教育学院,1994年由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经湖北省教委批准设立,取得教民420111264820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根据1998年国家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政部2001年颁布的《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的有关规定,华中法商专修学院于2001年4月26日正式获得湖北省民政厅的设立批准,并取得了鄂民证字第0010007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