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4sh.com/overseas/216.html
本人已经大四了,由于报考高考志愿失误的问题,离开了至爱的理科,学了经济,郁闷至今。哎,不说了。高中时我把百分之八十的学习时间都花在了数理化生上,理科成绩还很不错,所以还是有点体会的。 语文一直是我的弱项,成绩徘徊在100上下,只是高考考了个...
本人已经大四了,由于报考高考志愿失误的问题,离开了至爱的理科,学了经济,郁闷至今。哎,不说了。高中时我把百分之八十的学习时间都花在了数理化生上,理科成绩还很不错,所以还是有点体会的。 语文一直是我的弱项,成绩徘徊在100上下,只是高考考了个117。高三复习老师的会把考点串一遍的,那时你会发现你以前自己是瞎提高,自己弄的东西高考不考,完全没用。所以高一高二练习写作,把写作弄好,提高文学修养,高三再总复习。实际上高考语文成绩主要区分在作文上,我作文很烂,所以只有这个分数。 高中英语没多少东西,该弄的就是那点语法,弄完了就OK了。然后你该进行你的水平和素养的提高了,包括口语,听力,阅读,写作。无数例子证明背诵是提高英语成绩最快的方法,我也是那无数人中的一个。我背的是新概念三,你刚开始可以背新概念二,背诵方法分为两个阶段。一开始是不看文章只听录音,听之前只看下生词,最多听三遍,注意听的时候不要人为的暂停录音。三遍过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录下来,注意复述时声音要洪亮,这同时也锻炼了你的口语。弄完后对照两份录音。通过比较你可以发现自己的很多问题,比如语法错误,口语断句不准确,句子连读没听出来等等。按第一阶段的方法把新概念二弄完一遍,这是你的水平已经提高很多了,然后进行第二阶段,死记硬背。对,没错,死记硬背,对照原文尽你可能用最快的速度一字不落背下来直至烂熟于心,倒背如流。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这个过程你会好很多。你可能会抱怨这得背到什么时候啊,首先提醒你注意学习语言本来就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其次你已经在第一阶段全面提高了你的水平;所以第二阶段不应该出现读不懂的现象,所以背起来你见过的文章很容易,再次新概念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文章,永远不过时,受益终身;最后,第二阶段除了锻炼你的口语还锻炼了你的英语记忆力,试过后你会发现,你背英语会越来越快,越来越轻松。进行完这两阶段后重复第二阶段,把新概念二背个三四遍做到出口成章就行了。在以上过程中你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间断,也不可贪多,按自己的水平规定自己一天一颗还是两课。如果你不偷懒的话,每一阶段后你的英语水平都会有质的飞跃,应付高考绰绰有余。另外由于你的口语,听力,阅读,写作(背了这么多,难道不会应用一点在作文里吗)水平都间接的提高了,你会更容易通过一些专业英语考试。时间富裕的话,再弄新概念三。还有一点就是背单词,学英语早晚都要过这一关,方法多种多样,你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背,一天20到50个,最多不要超过100个,3年下来你的收获会非常之大。 高一时数学跨度较大,我也人生中第一次数学挂了红,这时候建议你多做题,扩展思路,另外这段时间勤问问题,不会的想不通了就去问,高一数学思维必须锻炼出来,具体的也就是指拿到题知道要考你什么,你要知道你该往哪个方面答题,力求自己做题时能按考点把题目分类,你可以请你的老师来帮你完成,不过感觉老师水平不够(有时确实如此)可以请家教(最好不是大学生,因为大学生会做题,不会给你系统讲题,不能帮你理知识)帮你,但最终你要自己搞定。思维训练出来了就好办了,高二高三的课程只是知识内容的丰富和应用的拓展。 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强化和延伸,平时要多思考,闲着没事时就要想就要回忆构建知识网。物理这门学科很难,这是肯定的,但是高中学的只是物理学科的皮毛,所以我们大多数人还是能掌握和很好的。课本上的东西是精髓,务必掌握,力求读懂每一句话!!!!!如果你运算能力和速度好的话,一开始时公式只记基本的就行,用到的话现推就行,毕竟衍生的公式太多,有的还很复杂,记错的话,太吃亏。但是一段时间后衍生公式中常用的争取背下来,用来提高做题速度。物理题不用多做,把题做精就行。因为高考都是综合题,只考一个考点的极少,所以很遗憾,市面上适合高一高二的物理参考书非常少,你只要把老师给你的题(很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做好,做透就行,注意是做透,即整个题目的考点和解题思路你全掌握了为止。高三复习时,老师会把知识串讲一遍的,所以高一和高二你要做的就是和数学一样,把所学知识理清编成一张知识网,拿到题知道要考你什么,要知道你该往哪个方面答题,做到这点,你就非常不错了。高考物理其实不难,只要你平时按以上做好了,你就能看破出题人的思路,拿分还不简单?还有记住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是奥赛,所以历年高考题再难也有七成的题目都是基础题,之所以你觉得没这么大比例是因为他们只不过被加了层包装,图个出题“新”字而已。我高考物理满分就是这么来的。 高中化学东西感觉很杂,其实学完之后自己理一下其实东西也不多,只是一开始学着新鲜觉得多而已。化学是一门文理兼有的科目,你需要有理科的想象力理科的解题思路以及文科的背诵能力。先说文科方面,化学有很多需要你记住的东西,当然如果你认为我说的是化学公式那对于高中化学来说那就太肤浅了,鉴于我们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我建议你去买一本北京教育出版社薛金星主编的《化学基础知识手册》,我当时买的是第八版的不知道现在修订到第几版了。书里知识很系统很全面,能满足各种化学水平的人学习,当然也包括零基础的,总之这是难得一见的好书,我当时都想把它当饭吃了消化在我脑袋了。高中化学学习你要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以及注意事项(比如某些特例),这些东西你需要全部理解,背下来,最后掌握。不然考虑问题不全面甚至读不懂题目,没法做题。理科方面,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的结构问题需要你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这牵扯到立体几何的知识,你平时应该多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尤其是多面体的旋转问题,这关系到有机物质同分异构。化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需要你把问题想全面了,才能解出题目,高考很重视这点,如果你不能全面分析问题,你可能会得不到全分,甚至南辕北辙误入歧途。化学希望你做一定量的习题,以巩固你的记住的知识和加强综合分析的能力。市面上化学好书很多,在此不做推荐了。 高中生物很重视你的实践能力,说白了就是考你是不是真的学懂了,能不能举一反二,连三都不到。实验是生物的精髓,也是高考生物常见题型。所以,实验课应该重视,自己亲力亲为,揣摩试验设计思路,可以说一个人生物学科的能力体现在他设计实验的能力上。生物基础知识需要你熟记。此外还应该了解一些医学及自然学科的知识。高考生物比例不是很大,东西不多也不是很难,很容易学好。推荐做些题目巩固基础(包括遗传的比例问题的计算)和了解实验设计思路。说句实话,实验思路就那么几个,多看看一些经典实验设计,掌握以设计思路,自己设计一些让老师帮你指点一下,应该满分问题不大。 最后,祝你学业有成!什么是“全职儿女”?条件允许你会选择做“全职儿女”吗?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 有关资料 一、补充注释 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幼学琼林·身体》。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5.〔怪哉〕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473卷里有这样的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6.〔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12岁那年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7.〔私塾〕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8.〔“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三垂冈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潞城县西。李克用曾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赋写的就是这次宴会的盛况。“金叵箩”是一种敞口的浅杯,那形制也许同现今戏曲舞台上用作道具的长方形酒卮相仿佛。鲁迅先生所引刘翰赋中的“金叵箩”一词也应作如是观,否则与下文“千杯未醉”四字便难以缀连榫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怎样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全职儿女是指一些成年子女选择放弃自己的工作或学业,全身心地照顾父母,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全职儿女的现象也在逐渐减少。全职儿女的出现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即子女应该在父母老了之后照顾他们,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此外,中国的家庭结构也比较特殊,通常是多代同堂,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因此子女们更容易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全职儿女的现象也在逐渐减少。首先,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和生活,无法全职照顾父母。其次,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而不是放弃一切去照顾父母。此外,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不需要过多依赖子女。虽然全职儿女的现象在逐渐减少,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条件允许,做全职儿女也是可以的。首先,如果父母身体状况较差,需要长期照顾,而家庭中没有其他人可以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子女们可以考虑放弃自己的工作或学业,全身心地照顾父母。其次,如果子女们有经济能力,可以雇佣护工或保姆来照顾父母,那么子女们也可以选择全职照顾父母。最后,如果子女们和父母之间有非常亲密的关系,愿意为父母付出一切,那么也可以选择做全职儿女。总之,全职儿女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这种现象在逐渐减少。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条件允许,做全职儿女也是可以的。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和选择,让他们过上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想当心理医生新高考选什么科?我在英语学习方面是十分幸运的。在下过硬工夫的过程中,我从未感到英语学习的单调和苦闷,也未感到英语学习有多么艰难。我读过一些英语名家谈体会的书,其中有中文译本,也有英文原文本。这些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使我能够在结合自身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符合常识的学习方法,并上升到符合英语学习规律的原则。如果你能按照这些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和体味,那么你就定能学好英语。 英语学习应遵循以下六大原则。这些原则都是"常识"性的。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一个人必须依据语言、逻辑和"简单的常识"来决定问题和建立自己的行动计划。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你按照常理去做,你就可能成功。你违背了常理,就不可能成功。当然,成功与否还取决于你的"努力"。 这一次,你若按照常理去做,并且下工夫,那你就要成功了! (一)简单原则 学习英语:从简单的开始 运用英语:简单-好、更简单-更好、最简单-最好 上大学的时侯,英语老师让我们大量阅读英语。有些同学就借来原着,第一页看下来就有20几个生词,第二页还有20几个……到了第五页已不知道第一页所云;到了第十页已不知道前九页讲的是什么。阅读变得异常艰难和单调,体会不到有任何收获,读英语原着变成了查英语词典、记忆生词的过程,变成个苦差事。因此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就放弃了。其中有人又做了第二次努力,结果还是放弃。原因何在?我想它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常理。 所谓"循序渐进"就要求你从"简单"开始。学习、使用英语都要遵守简单原则。当年,我碰巧是从英语简易读物开始的。现在,书店里有好多套把原着简写成的"简易读物"。我先读那些用500~800词简写成的读物,后来又读用800~1500词简写成的读物,再后来就读用1500~2500词简写的作品……我能读进去,因为我读懂了;读懂的感觉特别好。当一个人有了成就感时自信心就诞生了,并越来越强,也就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外国的英语文学作品仿佛带我走进了一个不同的国家,一个不同的文化,一个不同的生活,结识了一些不同的朋友。在走入另样的文化、生活、人物,风俗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神往,一种强烈的欲望。每时每刻都想读! 只有从简单的开始,才容易入门,才容易产生"兴趣",才容易把事情进行下去。英语阅读应遵守"简单原则",听、说、写都应从最简单的开始,因为简单原则有巨大的优点: 1、造就成就感,培养自信。 2、增加兴趣。 3、语言朗朗上口。 4、易于学以致用。 但是很多中国学生对简单的语言往往不屑一顾,只求理解而不去尝试着使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中国学生在学英语中最喜欢追求一个字--"难"。尽管学了很多难的东西,却不会"用"。而事实上,简单的东西如能灵活、准确地使用才是真正重要的。比如从口语来说,人们并不是看一个人会说多么难的单词,关键在于看他能否熟练运用最简单的单词、句型、语法来表达情感、思想。英语国家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是通过有限数量的单词和简单的句型来完成的。 Plain English(简洁英语)在英语国家已成为趋势:即在说或写英文时都力求简单。而中国学生尽管学了很多难词,复杂的结构,但就连用简单词和结构来表达思想都做不到;有时用了很大的词,一方面不妥,再者也很难让别人明白。其实当你透彻理解英语中的"小词","简单表达方式"时,才能熟练地用简单英语交际。 当然这并不是说"难的单词"和"复杂句型"一点儿也不能用,或者说没有用,我只是说应该少用或尽量不用。但目前"简单英语"即是"最好英语"的潮流是千真万确的。其实你同外国人面对面交流,你就会惊喜的发现,他们讲的英语是那么的简单,你甚至会反问自己学了多年的复杂英语用处何在? 学会容易的东西,并把容易的东西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才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所在。 (二)量的原则 多-好,更多-更好,最多-最好 中国人学习英文,精读、精听、精说有余,但泛读、泛听远远不够,大量的乱说就更不够了。没有量的变化,怎么能有质的飞跃?因此,中国人学习英语在注重"精"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泛"。比如学习英语阅读,如果没有读到足够的数量,就无法熟练地阅读英语。若要学习听力,那就大量地听各种磁带,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视,看英文**。如要学习英语口语,那就尽量多说英文。学习英语不能太急于求成,因为只有有了"量",才能有"质"的飞跃。 量的积累是必须的。许多人学习英语时,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一本书就代表一个水平。比如,当读完一本初级阅读书时,就会说"我的阅读水平达到初级了",学完一本高级阅读书,便狂欢"我达到高级阅读水平了"。刚刚读了一本初级口语书,就认为已有初级口语水平。读了一本高级口语书,就认为已有高级口语水平。其实,英语学习有一个"点-线-面"的关系。一本书只是一个点,无数本书连成一条线,更多的线形成一个面。所谓"水平"就是面的问题。就拿阅读来说,首先要读大量初级书。当你读完30本初级读物书后,在你读第31本初级读物时已没有几个生词,能轻松地读懂,并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时,那你就可以读中级水平的读物了。仅仅读过一本初级水平的读物,基础根本没打好,就急于读一个更高水平的读物,那必然就会"欲速则不达",自然不可能学好。也就是说,无论处于何等英语水平,在相应水平上的量的积累是必须的。英语听力、口语、写作的学习亦应遵循这一原则。 语言的学习是培养一种感觉,而感觉要靠数量的积累来培养。俗话说水到渠成。同样的道理,达到了一定的量,"语感"就产生了。这时应再把感觉上升到理念,将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中,英语就能运用自如。请注意量的积累在基础阶段最为重要。金字塔的魅力就在于它完美的建筑结构。有宽广深厚的基础,才能造就塔尖的辉煌。学好英文的道理是同样的。基础必须打牢,也只有在基础打牢的前提下,才能学好英文。 在量的积累阶段,也应该遵循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阅读为例,一套简易读物分六级,每一级有五六本,一本只有100页左右,不超过一个星期就可以读完一个级的读物。你在读的过程中,不要太多拘泥于语法,可以偶尔体会一下语法的作用,但主要精力放在理解小说的主题上。要注意,我们是在通过英语获取信息,了解文化、生活,吸收新的思想。你要读进去,才能读得快。不要研究语言,要树立数量第一的观念,尽量快速地读。这样一来,坚持读三四个月,英语的阅读水平就会迅速提高。 总有人问,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学好英语。这问题不好回答,因为没有衡量学好英文的标准,并且学习英语的速度也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你必须有正确的学习英文的方法。实际上,学习英语如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你很快就会入门。从入门到能用英语交际也就是一二年的工夫。因此,如果一直是按照正确的方法做,你很快就能学好英语。 (三)重复原则 英语有句谚语"Repetition is the mother of skills(重复是技能之母)"。你可以回忆一下你学习任何一种技能的过程。无论是游泳还是骑自行车,都是重复同一类动作的过程。 任何技能的获得,当然包括英语这项语言技能,均来自重复。一种事情重复多了,便产生了感觉和深刻的把握。因此,在发展英语技能时,也应该遵循重复原则。比如,在阅读时,当你读过20本初级读物后,就要在这20本中找出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来读10遍甚至20遍。同样的,当你读过20本中级水平的英语读物后,就应该在这20本中找出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来读10遍甚至20遍。学习听力和口语也要遵守重复原则。比如说,在听了20盘初级英语听力磁带后,就要在这20盘已听过的磁带中选出一盘,再把这盘磁带听上20遍。在刚开始学习英语口语时,重复原则就更为重要。因为,刚学习英语口语,背诵一些英语后,就找同伴来练,反复重复已学内容。 "重复原则"与"量的原则"缺一不可,要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学习英语中的任一项技能:阅读、听力、口语、写作,都必须在量的原则的基础上,再反复重复。英语中一定有一些你理解的很透并且已经掌握了的单词或句型,你可以灵活自如地使用它们来交际。请注意,这些熟练掌握了的词和句型一定是你重复过无数遍的,这些被重复的东西已经变成了你的一部分,因此你能把它们运用自如了。重复是人记忆的最重要途径,重复使人准确、深刻理解事物本质、内在规律。 量的原则要求你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强调一个"泛"字。而重复原则要求你将同一件事做很多遍,也就是强调一个"精"字。如此看来两者相互矛盾。但是矛盾是必然存在的。我想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矛盾的。因为只有两个矛盾体,才能产生最大的动力使主体前进。好的英语学习方法也应力求矛盾的统一。既要有数量的积累,把面铺开,又要同时将一本阅读书、口语书、一盘磁带、一部**学透彻。在量的基础上把部分内容学"精",这是很重要的。 (四)模仿原则 语言是人们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形成的认同符号,其运用"规则"可依。孩子学语言是个模仿的过程,他们每天模仿父母、周围的人、电视等一切可以模仿的东西,并且模仿得越来越象,突然有一天,他们停止模仿了,并且逐渐形成融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语言方式。 作为英语学习者,必须模仿已有的东西,不经历到位的模仿的"创新"意味着错误。创新源于模仿,模仿是学习英语的基础,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你通过模仿,真正掌握了英语的灵魂、精髓,然后,才可能谈到自己的语言风格。 学习英语时,模仿原则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习语音时,要大量地重复练习音标、单词发音,朗读句子和文章。而在练习过程中,尽量模仿"音标发音和单词发音,同时模仿句子的音调和节奏。模仿对学好语音至关重要。如果你要学习英语口语模仿亦很重要。在学口语时,要尽量模仿你已经读过的东西和已经听过的东西。当然,如果你模仿你已经用"重复原则"所读过的和所听过的,效果就会更好。如果你要学习英文写作,模仿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你要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名家的文章,重复地读过多遍而能真正理解了后,就要一丝不苟地去模仿。模仿得越像越好,这是英语学习最基本的常识。 我的一位朋友英语口语很棒,当他谈到学口语的秘诀时,他总是说"外国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外国人怎么写,我就怎么写。"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五)突击原则 若想学好英语,需要采取一个个"速战速决"策略,找到"快速进入角色"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把学习坚持到底。你还记得你是如何学会骑自行车、游泳或开车的吗?你是否是通过短时间的"大量突击"练习才掌握这些技能的呢?学习技能的要素是一样的,那就是去无数次的突击训练。当然,学英语或许不像学会骑自行车、游泳那么简单,但驾驭和使用英语语言的确是掌握和培养一种技能。学习一种技能,突击原则是最重要的。 我在学习英语时就运用了这种突击强化的方法。我最初开始学习英语,先突击英语阅读三个月。从简易读物开始,坚持天天最大量地来读。通过突击英语阅读,不但学到了词汇,还熟悉了各种语法现象,更了解了一些西方的生活、文化和思想。紧接着,又去强化听力,经过三个月的听力突击之后,再回过头强化英语阅读。强化完阅读后,再强化听力。强化完听力后,再强化英语口语。按照这个原则,进行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的突击强化。按照这种方法来学英语,进步是飞快的。 英语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化正确意念的过程:强化单词发音的意念,强化单词用法的意念,强化句型的意念,强化组织思想的意念。比如,你若要突破语音,就应该安排一段时间(比如15天)。在这15天内,天天学语音,听语音,模仿语音,学"死去活来"。15天之后,感觉语音有了大的进步,掌握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停下来。请注意,在模仿的同时,你还应该把自己的语音给录下来,认认真真地找出自己发音的问题,加以纠正。过一段时间后,再按照同样的方法来突击语音。你这样反复突击五到六次,你的语音定将成为最棒的。句型、阅读、语法、听力、口语也都要有这样一种反复突击强化的过程。 一个人的精力不可能总是充沛的,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就会变得单调,因此就要采取间隔突击强化的方法。英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一个个强化突击阶段所组成的。 (六)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英语首先要有兴趣并努力发展这一兴趣。如果你对英语没有兴趣,那就不会有持续的干劲和动力,英语学习将很难坚持下去。反之,一旦你对英语有了兴趣并努力地发展这一兴趣,那么,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去做,带着强烈的欲望去读英语,听英语,说英语,写英语。你就会主动地找人去练英语,找一切可以提高你英语的机会去提高你的英语水平。不知不觉中你的英语就会提高。不知不觉中你就把英语学会了。所以"兴趣"对学好英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尽管知道兴趣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有意识、有步骤地去培养和发展自己对英语的兴趣。 那么,应如何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呢? 发现和挖掘兴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兴趣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条件。 我对小说很感兴趣,我当年学英语是从大量阅读英文小说Charles Dickens(查尔斯狄更斯)的简写本读起。19世纪英国人的生活及思想情感在狄更斯的小说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进入英语的天地,我畅游在狄更斯的世界里。不知不觉中我学到了许多语言及语言以外的东西:我不仅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各种各样的语法规则,而且对英国人的生活、文化、习俗也有了深刻的了解。 我入迷了,天天读,从狄更斯到马克吐温再到海明威,这些小说带我进入一个英语世界,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英语。但在阅读时,我根本不想自己正在学习英语,只是努力地读进去。后来,我看了大量的美国**,**使我着迷。我在看**的时候,也不去想自己是不是在学英语。因为我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做这些事情的,所以做得特别投入,大脑积极地工作,无意识的记忆效果最佳。我同意这种说法:在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才是你学习得最多的时候。但请记住,前提是你正从中得到最大乐趣。 我有一个朋友很喜欢股票。他到了美国,每天24小时都有股票电视节目,他就兴致勃勃地去看,但无论如何都看不懂,于是跑来问我。我对中文讲述的股票行情都很困惑,更不必说英语了!于是就对他说我也不懂,但告诉了他如何学会看懂的方法。我说 :"你首先找一份报纸的商业版,然后再借助字典阅读所有的内容,这样你就积累了关于股票的简单语汇。此后,你有空就去看股票的电视节目,这些语汇很快就会从纸上活起来,出现在你的耳边,再加上你有股票方面的知识,很快就能看懂那些节目了。"于是,他真的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了,因为他对股票的确很有兴趣。等我再去看他时,股票节目他全都看懂了,还边看边给我讲解。另外,通过学习看电视股票的节目,他看别的英语节目时,能听懂的也多了。 一个人如果能够准确界定自己的兴趣、所爱在什么地方--特别是这个兴趣与一个长远的目标相结合,那么他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很简单了。喜欢**就看英语的,爱看小说就读英语的,热衷于广播就听英语的……只要通过英语这个媒体做他喜爱的事,他就走向了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 兴趣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 两个人在一起谈如何学会游泳,谈一会儿就烦了。但是,如果他们能到水里体会一下游泳的感觉,并努力地去学着游,他们就会渐渐爱上这项运动,一旦爱上了这件事,即使不让他去做,他也非要做。我小的时候就很爱游泳,有的时候为了游泳甚至都逃学。 兴趣就是这样在一次次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你对一种事物的热爱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并变得越来越深。如果在学英语的过程中,你能够尽早地尝试使用所学的英语的快感,那么你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日益增加。具体地说,就是你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找机会来用英语。比如说,你刚开始学英语,就去找"老外"聊天,很快就学会口语了。还有,你想提高听力水平,恰巧你喜欢听新闻。那末,如果你坚持每天听英语的新闻,很快就会把听力提高上去。和热爱英语的人在一起"爱"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如果一个人对英语充满了热爱与激情,与他在一起的你对英语也自然而然就产生喜爱。我在大学的几个朋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英语是没有条件的。别人那种爱英语的疯狂会使你也深深爱上英语。所以你的确应该与喜爱英语的人交朋友,这样,你们对英语的爱就会相互影响、变得更强烈。比如,你有几个喜好学英语的朋友,你们就会组成英语学习小组,一起学习阅读、口语、写作。几个朋友在一起,就用英语聊天,一起讨论英语学习中的体会,相互问问题。如果其中的一个英语水平显著,那么其他人都可以向他的水平看齐。当然,水平高的也可以学习其他人的优点。这样一来,每人的进步都会很快。 树立目标 做事想要成功,就必须树立目标。一旦有了目标,你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好英语。长远的目标应该把学英语同民族的强大、祖国的发展联在一起,同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联在一起。当然,还应该有无数的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可以是通过一个英语考试,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英语。短期目标也可以是去世界上任何一个英语国家求学,在出国留学之前,你也要下工夫学习英语。短期目标还可以到世界上各个地方去旅游,找到一份更令人满意的工作。比如成龙,因为会英语,他不仅可以在中国拍**,还可以到英语世界去拍,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更加缤纷的世界。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一个具体的想象,看到自己学好英语之后的灿烂的未来,即使他学习英语有挫折,也会坚持不懈地学下去,直到学好为止。 投资增加兴趣 我对美术作品很感兴趣,我买的艺术品越多,我对它们的爱就越深,因为这样我才有机会真正深入到我喜爱的东西中去:"陷得越深,爱得越深"。如果你喜欢听英文歌曲,那就去买磁带、CD,你的兴趣会随着欣赏不同的音乐而增长。如果你喜欢英语,你就要买各种各样的英文书籍,各种各样的英语磁带,各种各样的英语报纸杂志,你还要参加不同的培训班,这些投资会使你找到英语的趣味性,并使你发现英语给你带来的奇妙世界。当你体味到英语内在的趣味之后,进入英语语言所带来的信息世界,你的英语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 综上五条,英语学习的关键是找到突破口。你喜欢阅读,那不妨从简易读物开始,你喜欢歌曲,不妨就从英语歌曲听起,你喜欢报纸,就从报纸读起,你喜欢**,就先看英语**。记住,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重要的! Good Luck!公平与效率哪一者更重要?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亮最近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成绩,距离考生们拿到心仪的录取通知书还有最后一科考试——填报志愿。之所以能够称得上一科“考试”,是因为它同样是决定最终的高考录取结果,同样有时间的限制,同样有具体的考试规则和解题方法。那么,既然是一门考试,如何来应试呢?从整体上来说,笔者将整个志愿填报这道考题分为了三个部分:录取基础、自我探索、志愿画像,这三个部分的交集,才是可以作为方案的志愿选项。其后志愿的顺序就是按照录取可能性的高低排列,冲一冲保一保了。其中,录取基础指的是“分数”+“选科”,这是决定最终能够被录取的基本条件,其他的任何选择都要基于这个基础;自我探索包括个人兴趣与性格,是志愿选择的主观部分,越是清晰科学地了解自我,越容易选择到自己理想的大学;志愿画像是对于志愿方案的标签化,可以从城市、大学、专业等角度进行筛选,从中框选出备选的志愿。在这里,本文也是从这三个部分依次进行详细的分析——一、总纲:整体规划,分工协作相比于高考考场,志愿填报这门科目是“开卷考试”,还是小组合作项目。所谓的开卷考试是指能够充分调研各种信息;所谓的小组合作,是指可以和家人、亲属,甚至机构来寻求帮助。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有三点一定要做到——心态要稳,信息要准,方法要对。由于很多考生的高考成绩存在各种程度的不理想,考生和家长的观点存在差异,在报考过程中心态上一定要稳,保持充分的耐心和理性,不要焦躁不安,意气用事。同时,要在官方渠道上获取准确的信息,认真研究《一分一段表》等参考数据。还要使用科学的工具,比如专业的心理兴趣测评、好评度高的辅助软件等。1)不要焦虑:高考分数木已成舟,过分纠结于考场发挥没有任何意义。要将注意力放在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探索和志愿画像方面。一个好的志愿方案,往往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取得一个同等分数下比较不错的结果2)不要盲目:在这段时间,会有很多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信息。希望考生和家长一定注意甄别信息真假,尽量使用官方渠道的信息。不要盲目相信教育机构,不要盲目臆想就业前景等。一定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衡量利弊。3)不要极端:家长和考生一定要保持充分及时的沟通,并且家长朋友一定要保持耐心。考生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的建议也要有理有据,多摆利弊,讲道理,少给结论,做评判。往年经常有考生与家长一时置气而选择某一志愿导致大学生活不如意,千万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在填报志愿的这几天,也希望家长朋友要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和考生分工合作。考生可以更加侧重在自我探索、兴趣探究方面,家长可以着重搜集院校资讯、专业分析,给考生提供客观全面的信息支撑。二、录取基础对于录取基础的部分,可以聊的内容不多,因为这部分基本没有可以改变的空间。大学往年录取全省前8000,考生位次15000;专业要求必选物理、化学,考生偏偏没选化学——这些都属于不现实的期望。因此,对于录取基础所要做到的就是“Yes”或“No”。21 分数与位次对于新高考来说,老高考时代的分数已经基本没有参考价值。特别是今年新改革的省份考生来说,这将是很艰难的一年。在过去两年的新高考首年录取工作中,就有很多省份出现了大量考生“滑档”的现象。特别是部分省份的部分科目采用了赋分制,这就使得整个分数结构都有了变化。分数线变得更加无法参考。这时考生的位次就显得更加重要。其实即使是在老高考时代,位次都是比绝对分数更加稳定的参数。即使录取分数线每年波动,但是录取位次基本能够稳定。特别是现在教育部门还会发布官方的考生位次信息,也就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此外,在报考时一定要注意大学和专业对于单科成绩的要求,比如语言类专业是否要求英语分数。某些高校的理科类专业会要求数学、物理的成绩。这些具体的要求一定要在确定填报前详细研究招生简章。22 选科作为新高考的产物,选科也是专业报考的时候是一定要注意的一点。大学不同专业对于选科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并不难,但是如果遗漏了选科要求,出现了因为选科不满足条件而退档的情况就非常可惜了。这一点看似简单,但是面对着动辄40-90不等的平行志愿,很难保证每一个志愿都能去核实是否满足选科条件。这里就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全面的信息,核实选科条件是否满足。23 招生政策与专业组设置很多大类招生的大学,在设置专业组的时候往往都有自己的意图。考生在报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比如在A大学的医学类是临床医学,B大学的医学类是临床+护理,那么报考B大学的医学类就有可能去学护理,这个考生是否接受?因此,考生和家长一定要认真调研专业组、专业大类对应的未来的专业细分,万不可望文生义。新高考改革下,不同大学的招生政策也是差异很大,不能主观臆断,一定要看《招生简章》。此外,还提醒考生和家长的是,在一二本合并的省份,高校名单是混合的。很多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的名称和名牌大学很类似,但是办学质量却是天壤之别。因此,一定要注意区分。有些是以往三本的独立学院,有些是名牌大学的校区,很难概括总结。看到一些XX大学XX学院、XX分校时,注意多做甄别。三、自我探索在填报志愿时,最常听到的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就是属于自我探索的范畴。强烈建议考生进行自我探索。对于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各维度探索得越清晰,未来大学志愿的匹配度也就越好。如果没有自己特别心仪的方向,也至少应该圈定出“雷区”:我不能干什么,我不能干什么。我不想干什么,侧重于兴趣的角度;我不能干什么,侧重于性格的角度。两者是要去交集的,有的考生对于律师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其性格是内向寡言,甚至有轻微社恐,那么也无法从事律师行业。同理,相反地,即使在性格上特别适合工程设计工作,但是自己对于设计完全不感兴趣,也是很难有好的发展。31 个人兴趣在很多的老师和过来人的建议中,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一直是一个看上去很好的建议。这个说法也很对。但是,在这里笔者一直强调的是“真的感兴趣”——真正的兴趣是当你系统得知了这个专业对应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收入水平等等之后,对于这个职业的高度认同。很多考生对于一个职业的兴趣其实更大程度上“好奇”,或者是“误判”。第一,对一个专业感兴趣,应该是感兴趣它全的全部,至少是能接受它的全部。仍然拿律师举例,对律师感兴趣,不应该只是对“法庭辩论”感兴趣,而是要能接受这一职业全部的工作内容,包括与辩护人沟通、文书写作等。如果仅仅是喜欢辩论,那么这是片面的感兴趣。这样的兴趣,可以作为一个业余爱好,或者是未来的社会兼职,但是不宜作为专业,甚至职业。第二,基于真实的信息,而不是一些美化的、片面的侧面信息。有些考生对一个学科、一个专业感兴趣,是看“颜值”。爱好、偶像、特长,乃至于喜欢某一科的老师。这些“兴奋点”都只是让你对关注于某一个行业的契机,千万别这么简单地认为那就是自己的true love。像很多人喜欢的音乐、写作等,其实只是一个业余爱好,一旦成为了“职业”,生涯路线上的问题就很难再用“兴趣”来承担了。第三,兴趣不应该有雷区,也就是如果一个专业存在一个自己完全无法接受的的“雷区”,那么也不能作为选项。比如有的考生渴望考军校,胸怀保家卫国的情怀,或者是觉得穿军装很帅,但是如果无法接受纪律约束,那么即便被录取,大学发展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因为填报志愿并不是参加大学社团,这是选择未来进入职场的赛道,即便是在改行普遍的今天,本科教育背景依旧是伴随一声的标签。因此,兴趣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很“乌托邦”的建议。在高中生涯职业规划教育普遍缺失的中国高中教育中,努力提高分数的高中同学很难对一个“职业”产生真正的、全面的兴趣。如果是现在你正在填报志愿,那么“感兴趣”真的是一个要慎言的事情。你真的很可能对这个职业、行业完全不了解,只是觉得它足够“酷”。比如记者、基金经理、律师、火箭工程师……另外,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很多行业****在进入这个领域时都是懵懵懂懂,提不起兴趣,结果发现越来越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学的培养计划获得成就感,取得相较于同龄人更好的平台和资质,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兴趣”,进而逐步走向巅峰。对于刚刚成年的高中毕业生而言,这一切都充满着各种未知。此时此刻的“感兴趣”与否,和在大学的发展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32 心理测评相比于主观性较强的兴趣,心理测评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是已经在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广泛使用的科学方法。借助心理测评,可以更加合理地了解考生的性格维度,选择到比较合适的专业方向。心理测评是在标准情境下,对个体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通常采用严格标准化和信度、效度好的测量工具进行,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在这里推荐两种比较常用的量表。学生在测评职业兴趣时,一般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霍兰德(JohnHolland)认为,个人职业兴趣与职业之间应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根据兴趣不同,人格可以分为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传统型(C)六个维度,每个人的职业兴趣都是这六个维度的不同程度组合。通过兴趣量表的测评,考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取向有初步的了解照霍兰德职业兴趣代码,可以知道自己的职业性向。比如,建筑土木专业需要R、I;新闻专业需要E、A;法律专业需要S、I。在笔者经历的一些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案例中,霍兰德测试结果与职业不匹配的情况是很多的。学生在测评职业性格时,一般利用 MBTI 性格量表,该量表的具体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理论为基础,有能量来源、信息收集、决策方式和生活方式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两个倾向,分别分为内倾(I)与外倾(E),直觉(N)与感觉(S),思维(T)与情感(F),系统(J)与弹性(P)。每个维度各有两个倾向,加以扩展,形成四个维度,每个人的性格在这四个维度都会有某方面的“偏好倾向”。通过测评,学生可以得出由四个字母组成表示性格倾向的组合,即 16 种性格类型之一。一个人的性格从小形成,且相对稳定。因此,性格测评在高中生职业规划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此外还有能力与潜能,可以借助加德纳多元智能量表测试,价值观可以用舒伯职业价值观量表测试,等等。特别说明的是,心理测评虽然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是成熟的测试方法。但是高中生正处于社会化和人格化过程中,心理发展并未定型,因此心理测评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四、志愿画像除了少数对某所大学或者某个专业情有独钟的考生外,对于“大学+专业”的选择,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不断筛选的过程。尤其是新高考改革后,搭配的自由度更大。因此,越是更多的“约束条件”,越容易锁定合理的范围,效率也就越高,针对性越强。志愿画像的维度基本包括城市、大学、专业三个维度。如果不能做出正向选择,但是至少也应该做反向的排除法,比如因为晕血,排除所有医学相关专业;因为怕热,排出长江以南的地区,等等。有时,排出了所有的可能性,剩下的那些无论有多么难以接受,也就是能够选择的范围了。举两个例子:考生甲:喜欢长三角地区的人文环境,想在长三角地区发展;分数还可以,能够上双一流,甚至可以冲一冲原985高校;选考了历史,没有选物理,侧重文科类专业;霍兰德测评E、S都比较低,不适合法商类专业。这样下来,其实可以选择冲一冲的高校和专业都在是10个以内了。考生乙:分数不理想,只够省属一本的高校;不像离家太远,选择省内和周边省份;选考的物理,化学,生物,只能选择理科类专业;不想学有太多数学、物理的专业,因为不喜欢;霍兰德测评I、R比较高。这样下来,能选择冲一冲的高校和专业也都能在20个以内了。41 专业第一个讲专业,是因为它不像大学那样受限于录取分数。比如特别想学医,那么双一流、一本、二本,乃至专科,都有医学的院校。总能有一个大学匹配的是这个专业。那么专业到底重要不重要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第一,文理科不同,专业的重要程度就不同。比如一些工科工作强烈要求科班出身;有些文科工作专业背景要求就不严格。虽然说现代人改行比较普遍,但是在学历教育过程中改行,仍旧有一定难度,比如考研改行、出国留学改行。第二,就业领域不同,专业的重要程度就不同。比如企业招聘很多往往对专业卡得不死,而公务员考试、直招军官等体制内选拔,专业要求就非常严格。比如笔者本人的机械专业背景在报考公务员中岗位就极为受限。至于转专业,笔者不建议将过多的希望放在大学入学之后。一来那是另一场竞争,而且大学同学的学习水平可能比高中同学还高。二来高校的转专业政策也不一定有那么自由。对专业进行志愿画像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笔者总结了六个方面:1)工作强度:这是当下青年人最关注的的一个职场维度,也可以叫“职场舒适性”。经常有人说这个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气场”。具体的包括工作环境(比如写字楼、车间、工地、野外等)、人际关系(办公室政治斗争、客户关系、刚性应酬)、工作时长(朝九晚五、996、不定时加班)、危险程度(高危、污染、海外动荡地区)等。比如,笔者一个好朋友从事的航海技术专业,讲起来很浪漫,周游各个国家,但实际工作状态多半是一年中有8个月在海上漂,与家人长期分离,或者固定航线经过险象丛生的海域。对当“船长”抱有梦想的人,是否能够真正忍受将这种工作生活状态作为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职业呢?2)专业壁垒:“专业壁垒”就是一个行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或是在就业、深造时对于非本专业毕业生的接受程度。有的专业技术性极强,特别讲究“科班出身”。对于特别是想从事某些行业的考生来说,高考甚至是进入这一行唯一的一次机会,一般不是本专业,以后再想靠考研“改行”会难比登天,甚至都不会有入门资格。对于“改行”的话题,这就和“专业壁垒”密切相关。比如临床医学,没有经过本科阶段的训练,根本无法在后面来这个学科深造,可以说要是没能在本科学临床,那你这辈子都别想拿手术刀。相反地,有的专业“专业壁垒”确实不高。这一点在文科类专业尤为明显。比如媒体行业基本接受文科各专业的学生;金融界行业研究员甚至鼓励招聘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因此,像汉语言文学这样宽口径的专业,选择上往往会更多。3)薪酬水平: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维度,毕竟对于没有财务自由的人来说,收入永远是不可回避的点。薪酬水平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三个重要的指标:毕业薪酬(不同学历层次)、五到十年后薪酬、天花板。为什么是这三个指标?毕业薪酬很直接,就是你第一份工作能给你多少钱,能不能养活自己。五到十年后薪酬,这是一个双重意义的“坎”,一是那时是否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是否适合继续干这行,是否被末尾淘汰已经见分晓;二是那时也正是结婚养家的时候,这决定着一个新组建的家庭的起点经济水平,甚至决定着择偶的质量。薪金天花板,这就很好理解了,各行业的顶级收入水平其实比起薪的差异更大,甚至能差百倍。在这里,笔者切身经历提醒考生,尤其是家长,学历真的不必然带来“毕业薪酬”的提升。薪酬差异最大的维度不是“学历差异”而是“行业差异”。4)垂直发展性:垂直发展性展开说可以分成五个方面:职业发展路径,业态多样性,职称体系,职业天花板。每一项简单地来说一说:职业发展路径是指从初级行业从业者开始会经过怎么样的过程最终达到什么程度,例如大学教师的发展路径大致有两条,教职序列讲师-副教授-教授,行政序列的科长-处长、院长-校领导。业态多样性是指这个专业所能从事的社会各类岗位,比如新闻传播专业就是业态较多的行业,可以进入国有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政府和事业单位新闻部门,等等。职称体系指的是不同行业的业务水平标准,比如工程领域常见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职业金字塔,指的是行业的内部竞争,有些行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如职业经理人;有的则比较稳定,比如公务员、教师、医生。特别注意很多行业是存在“结构性改行”的,比如目前的制度下,像“空姐”就会超过一定年龄后离开岗位;现役军人每一个级别都有年限要求,超过年限又没有晋升就必须转业;计算机行业,从业超过35岁也会面临严重的被裁压力,没有及时跻身管理层或者自谋出路往往会面临尴尬局面。这种“非升即走”的行业,从毕业开始,职场锦标赛就已经开始了。5)名校效应: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其实在明面上没有哪个专业或用人单位会明确地写出来院校门坎。但是,相当多的行业是有“门票”机制的。不管个人多么优秀,在简历筛选中,院校往往成立第一个筛选的关键词。比如中央直属单位选调生,就只有全国40余所高校具有推荐资格,也就是说不管个人多么优秀,如果不是这些高校的学生,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进考场。再比如笔者通过从业者了解到,顶级投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及机构只有部分重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简历才有机会初选进场。6)出国与深造:在本科毕业之后选择深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还有很多学生通过深造来提升背景、或者转专业等。因此深造与出国深造也是一项重要的维度。出国留学也成为现在很多学生的选择之一。那么一个专业是否容易出国留学?是否能够拿到奖学金?是否可以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对于家庭条件并不特别有实力的学生家庭来说,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比如,据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介绍,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申请本专业的研究生就很难,也很难得到奖学金。而相对地,作为亚洲留学生占主力的生物、化学等领域,是很容易拿到录取通知书,优秀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到奖学金。当然这些专业除了教研岗位之外的就业,就是另一个故事了。42 城市当然,城市的选择可以是完全个人喜好的——我不想离家远、我不想吃咸粽子、我怕热、我喜欢吃火锅、我家在那里有个亲戚……喜欢和不喜欢,这些都是纯个人好恶,可以成为志愿画像的一个标签,但是这里要讨论的是另一个问题:城市到底重要不重要?不分专业地谈城市差异,也是耍流氓。简单说,对于一些对于实习要求高、行业集聚度高的专业,城市非常重要,甚至会超过大学的重要性。比如财经、法律类的学生,京沪两地的各种实习资源、行业领军公司等等都多于其他城市几个数量级,很多二线城市大学的学生甚至在假期到京沪租房子找实习。而对于一些以校内学习为主,不强调实习经历的学科,城市就没那么重要。比如在中科大学数学,那合肥就也挺好的。当然,如果是决心读研深造或是出国留学,那么一所行业内知名度高的大学才是首选。特别提醒打算毕业后返乡工作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大学在自己家乡的知名度。比如一位广东考生准备毕业后在广州工作,那么在选择东北或是西北的高校时,就要注意他们在广州当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随着中国新一轮的城市崛起,新一线城市也成为产业发展的热土。而这些城市又往往具有不少的本土好大学。教育资源丰富的南京、武汉、杭州、天津、成都、西安、重庆等也都是读书的好地方。不一定将眼光仅仅盯在一线城市。43 大学想来,大学这个画像因素,却反而成为了一个最模糊的标签。问一个考生,喜欢哪个城市,未来想做什么工作,可能都能回答得上来。但是,说到大学,却往往只是一个梦中的象牙塔,了解了信息少得多。往往如果有比较确认的城市和专业之后,再加上考生自身的分数和位次,符合条件的大学就比较固定了。除了部分考生对某所大学情有独钟外,大部分考生往往都没有XX大学情结。备选大学更多是比选出来的。而大学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也是地区文化差异(比如北京or广东)加上学科文化差异(比如工科为主or文科为主)。大学的考察维度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的层次、知名度,和优势学科。尤其是新高考普遍采用“大学+专业”的方式下,大学的好专业更加能够凸显出来。那么优先选择大学还是优先选择专业呢?这个问题从来见仁见智,专业的问题前面已经讨论了。笔者在这里仅就个人经历说一句,就读于华中某985高校计算机的高中后桌,收入绝对比我这个T大焊接博士高得多得多。从普遍的认识上看,能上985,肯定优于211。这个大的逻辑还是基本科学的。但是,具体的问题还要结合专业来考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就读于211,也就是现在的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很多招聘时,特别是体制内招聘是会要求必须是该校的一流学科。“本科高校”是一个人在社会竞争,特别是应届生竞争中,极其重要的身份标签。在各种招聘中,对于本科教育经历的要求还是普遍存在。因此,双一流高校一定是优先选择。往下呢,非双一流高校的选择中,目前,一本二本合并是大势所趋,而很多优秀的二本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超过了部分学科老旧、发展缓慢的一本。用发展的眼光看,再过四五年,一本与二本的标签差异会逐渐减小,更主要的是取决于院校本身的办学质量。相比于大学,去这类院校更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好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毕竟,这个层次的学校拼“牌子”是很难和双一流高校竞争的。选择一个好专业更能有好工作。至于一个大学的某个专业好不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是一个不错的参考。五、最后的致谢今年似乎蛮流行写“致谢”的。在笔者写完这篇文章时,已经过去了漫漫长夜,路上的行人已经开始掀起早高峰。在这个时间,那些在大城市里赶着上班的人,是不是会回想起自己高中时代也是同样的时间,赶去学校上早自习的一个个清晨呢?会不会在挤进车厢的那一刹那,和对面的陌生人说一句:“我在18岁那年奋勇地刷题,就是为了和你们挤同一个时间的地铁!”最后,预祝走下青春战场的各位考生都能拿到最理想的录取通知书。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最难的问题是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经济学书本对公平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平均分配是公平。比如一个城市严重缺水,必须平均定量供应;发洪水时,救灾食物平均分发,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特定条件下平均分配是公平。第二种解释是:机会均等是公平。比如大学招生考试,机会对所有参加考试的人是均等的,差别是竞赛的结果。但由于各人家庭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实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各人付出的努力实际上不可能一样,所以机会均等的公平有其局限性。第三种解释是: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是公平的。这个问题大家都好理解,但难就难在什么才是“合理差距”,只能模糊解释,实际做法都是根据历史形成的比例(它总有一定的系数)做一些调整而已。上述三种解释都是对的,而且是并存的,但都有局限性。除以上三种解释外,还有对公平的第四种解释,即公平来自认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属于群体中的一分子。当群体中的成员对群体是认同的,公平感就产生了。以一个家庭为例,一家有三个孩子,因为家境开始不好,第一个孩子读到中学就要出来挣钱;以后家境好转,第二个孩子就上大学了;第三个孩子更出国留学了。只要孩子们对家庭是认同的,对父母当时的处境是谅解的,那么谁也不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由此可见公平来自认同。要绝对分清什么是公平,是不可能的。但有了认同感,公平感就会产生。因此,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培育职工的认同感,由此企业才有凝聚力。 关于效率的理解,最早的经济学书籍采用的是生产效率这一概念,它的涵义是多投入多产出,有投入才能有产出。到20世纪30年代后,人们感到生产效率的观点不够了,于是出现第二种效率观念,即资源配置效率。它是指投入不变,配置得好效率就会增长。资源配置效率观念使经济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过去认为生产第一线的人是产生效率的人,因为多投入就有多产出。现在则认为,做组织管理工作的人从事资源配置工作,他们把资源配置得好也是出效率的,而且提高效率。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效率的解释又有进一步发展。从理论上讲,有多少投入就应该有多少产出,但实际是产出往往与投入不符,或多了或少了,大部分情况是少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经济学研究发现,出现低效率的原因有三:一是单位的目标与成员的目标不一致,由此产生低效率。二是成员与成员不协调,效率互相抵消。三是每一个成员周围都有一个惰性区域,在他的周围总有惰性大的人,这会影响他的效率进而影响整体效率。 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是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一个是效率的道德基础。企业有多少先进的设备和多少熟练劳动力,这就构成了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但要认识到,仅仅有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而有了效率的道德基础,就能产生超常规效率。比如,当一个国家遇到外来侵略时,如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有那么大的凝聚力,那么高的战斗力和工作热情,这个效率就是来自效率的道德基础。再比如,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短短十几年就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移民社会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它发扬了所有移民社会的共同特点。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对效率要从这几方面来认识。 道德调节:第三种调节 一般认为,市场经济有两大调节机制,一是市场调节,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无形之手,靠市场供求规律来调节。二是政府调节,它是一只有形之手,靠法律、法规、政策来调节资源配置。那么,有没有第三种调节机制?我的看法是有。从人类历史上说,市场的出现不过是几千年前的事,原始社会后期才出现了商品交换。至于政府调节的出现就更晚了。但是,人类社会在市场出现之前,在政府出现之前已经存在了少说有几万年,那时既没有市场调节,也没有政府调节,在那么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社会是靠什么力量来调节的呢?是靠道德的力量调节的。再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多少次大动乱,这个时候市场失灵了,政府瘫痪了,但人类社会还是延续下来了,原因就是靠道德力量的调节。再继续看,人类社会是个广大的领域,交易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是非交易领域。在这种非交易领域中的关系,是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同学关系等等,活动也是学术活动、社交活动、公益性活动等等,它们都不是按市场规则办事的,而政府也只是制定法律的、政策的大的框架,使之不越出法律和政策的规则范围,但是对于其内部怎么运行,政府是不管的。在这些非交易领域里,靠的是道德调节。道德调节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道是无形却有形,说它有形却无形,然而它的力量是巨大的。企业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都不是市场调节,也不是政府调节,而属于道德力量的调节。现在人们常说自律,这就是道德调节。自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约束,另一方面是自我激励,不能说自律只是自我约束,对自己的行为也要激励,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道德力量的调节。在没有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情况下,道德力量是惟一的调节。有了市场和政府调节后,道德力量同样存在,而且时时刻刻存在。有了道德力量调节,市场运行就更正常,政府调节就更有效。 宽容与进步: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来看,黄河、长江、淮河经常洪水泛滥,所以治水从古代到现代都是重大任务。有的外国历史学家说,因为中国古代洪水经常泛滥需要治水,而治水必须有高度集权的政府,所以就形成了东方专制主义传统。在东方,专制主义是古代留下来的,有很多表现,这个问题很复杂,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得清楚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把问题扯到治水上,那就要看到,治水留给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疏导,疏导才能把水治好,比如大禹治水。中国自大禹以后的治水一直推崇疏导,而这种理念和方法又被举一反三,用于除治水以外的其他很多方面。中国历史上形成的这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很大。宽容来自于疏导、宽容意味着和解,和解是进步的源泉。从这里,我们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矛盾宜解不宜结,要善于疏导,要有宽容,要善于和解。对于企业,也要有这种精神,这种文化传统,和解产生效益,这样企业才能搞好。 制衡与效能:一个重要的理念 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制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有一个地方开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交流会,会上一位同志介绍说他们厂之所以效率这么高,原因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一个人兼,决策果断,所以效率高。我听了一半就走了。这不是好经验。董事长又兼总经理,这不符合公司制规范,因为它没有制衡机制。决策集中在一个人,虽然拍板快,但是发生错误时就没有制约,就会发生最坏的情况,而最坏的情况就是最大的效率的损失。建立制衡机制,有可能降低效率,然而这是为了防止最坏情况出现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都知道,企业***的功过是不对称的,当事业走向成功时,应归功于领导集体,当事业走向失败时,第一把手要负主要责任。原因何在呢?当事业走向成功时,第一把手起了重要作用,但他一定是跟领导层共同商量而作出决策的,共同负责,共同把事情搞好;而在事业走向失败时,很可能是第一把手独断专行,排斥异己,刚愎自用,最后造成决策失误而失败的。所以任何单位的管理者都应记住,制衡是必要的。即使制衡付出效率的代价,也仍然是必要的。 企业内部的制衡,难就难在谁来监督第一把手,设置什么机构来监督第一把手?更难的在于,即使建立了对第一把手的监督者,那么谁来监督那个监督第一把手的监督者?负责监督第一把手的监督机构和监督人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是管理哲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做到对企业、单位的完全监督,但至少可以有一种制衡作用,如职工监督也能起到制衡作用。如果形成了全企业自下而上的监督风气,这也是制衡。当监督的思想深入到领导班子每个成员的时候,企业就一定能搞好。参考资料:厉以宁: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难点问题(来源:北京日报)
留学利物浦学校怎么样
上一篇
10-24
朋友快要出国留学了怎么祝福
下一篇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