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4sh.com/high/124698.html
武汉大学在山东的文科录取分每年的变数都很大 和人大差不多 有时就会有报不满的情况 如2007年 刚过一本线就能被录取 不过去年 武大大概是640多 变数很大。 今年的题我做了下感觉和去年差不多 所以线应该比去年稍低 你...
武汉大学在山东的文科录取分每年的变数都很大 和人大差不多 有时就会有报不满的情况 如2007年 刚过一本线就能被录取 不过去年 武大大概是640多 变数很大。 今年的题我做了下感觉和去年差不多 所以线应该比去年稍低 你的成绩最好抱个稳当的 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 都差不多 武大和南京大学算是一个档次的 厦门大学-录取分数不一定的,主要是看你们那边报考厦门大学的情况,如果报的人多的话,分数自然高厦大这几年的生员还是挺好的,再加上厦大环境优美,很受学生的欢迎因此,你在报考的时候还是要仔细的斟酌一下,关于专业等等!祝你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大学志愿填报问题在娱乐圈里影视飞速发展,而歌坛却慢慢开始萧条,曾经辉煌一时的八九十年代,已经成为过去,很多的歌坛天王天后也离开了歌坛。王菲就是其中最出名的天后了,但是自从和谢霆锋复合之后就很少出现了,就来马云16亿请她都被拒绝,还连续三次被拒绝,马云就是“多才多亿”也没用啊?早年经历王菲1969年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王菲的父亲王佑林是位煤炭工程师,母亲夏桂影是煤矿文工团的女高音。从小王菲就和家人住在北京青年沟的煤矿大院,并且遗传了母亲的嗓音,从小就唱歌好听,还是班上的文艺委员。在中学的时候,她加入了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儿艺术团,曾经登上过央视的六一晚会。高中二年级时,她就出版了翻唱邓丽君歌曲的作品《风从那里来》、《邓丽君故乡情》等等 。18岁的时候王菲放弃厦门大学生物系的录取资格并跟随父亲移居香港,经朋友介绍拜戴思聪为师,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声乐。1989年20岁的王菲借粤语歌曲《仍是旧句子》获得亚太金铮流行曲创作大赛铜奖,正式在香港出道,签约新艺宝唱片公司。签约之后她以“王靖雯”为艺名并推出首张个人专辑《王靖雯》该专辑发行后达到金唱片的销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专辑《Everything》《You're The Only One》《Coming Home》《执迷不悔》,《迷》《胡思乱想》《你王菲所以我王菲》《将爱》等等,成为华语歌坛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之一。马云16亿请不动王菲这样的王菲吸粉无数,就连首富马云都是他的粉丝,马云在年少的时候不仅有着一个**梦,还有着一个歌手梦,而她的偶像就是王菲。除了制作一部自己的**,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和王菲合唱一首歌曲,在功成名就之后马云就想要邀请王菲在双十一的来唱歌,但是那个时候王菲已经退出了歌坛,因此马云被拒绝了。但是马云被被拒绝之后并没有放弃,甚至开出了16亿的天价,第二次和第三次还是被王菲拒绝,而王菲拒绝的原因不是因为钱,而是歌曲不能让自己满意,要知道王菲对音乐是很严谨的。追星成功直到第四次的时候,菲终于同意和马云合唱了,两人在2017年一起合作了**《功守道》的主题曲《风清扬》,并且是免费的,歌曲一上线就刷爆了朋友圈。在合作的时候王菲与马云成为了朋友,王菲这样不为利益所动的性格让马云很是欣赏。王菲开直播在网络上公开亮相,演唱了很多的经典歌曲,吸引了一大批粉丝。而马云走在了追星第一线,作为嘉宾空降”直播间,两人连线隔空合唱了《如果云知道》。在结束之后马云意犹未尽,还直言非常后悔没有到王菲直播间现场,马总说:“早知道我就坐飞机飞过去了。”总结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马云执着的精神终于打动了王菲,和她不仅同台演出,还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真是让人羡慕。求激励人的叙事文章600字在平行志愿的前提下,就你的提问回答:1、理论上是可以的,但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理由:A、你考了510分,一本线也是510分,只能说明你具备了一本大学的投档资格,而且你的排名是最后的;B、清华大学是著名的大学,历年在各地的投档分数基本上要高于一本线100分以上,除非今年你地区的所有上一本线的考生都望清华而止步,填报清华的人数还没有清华在你地区计划招生的人数多,你就捡了个大便宜了。但这种概率几乎是02、你的问题1是否定的,第二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3、结合你的问题2和3 ,大学的投档分数线是根据当年填报该大学的考生分数、计划招生人数、投档比例划定的,而且是不分专业的。下面给你讲解一下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也许你的问题就想明白了。所谓“平行志愿”就是在同一录取批次的院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院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平行志愿投档规则为:省教育考试院根据高等院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数和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向各有关高等院校提供生源分布统计;高等院校根据生源分布情况确定招生计划微调方案和调档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计划数的105%)后,省教育考试院根据高等院校的要求对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总分相同,按文理科不同的单科顺序排序),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D等几个平行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则被录取,如果分数不够,则继续检索B志愿,依次类推,直到被符合条件的学校录取。 平行志愿增加了考生的院校选择空间,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风险,减少了在高考录取过程中的“撞车”现象。同时,实行平行志愿,能够做到在充分尊重考生志愿的基础上,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增加了招生录取的公平性。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法:特点:平行志愿所填报的几所学校关系是平行的,都看做是第一志愿,但也有先后顺序。录取原则:分数优先 遵从志愿 依次检索 一次投档投档、录取方法:1、分数优先:高考结束后省招办将所有的考生按类别(文科、理科)从分数高——低排成一队,根据考生的排名,从前到后依据考生的志愿向高校投档,只要前一个考生还没有投档,就不会投档后面的考生;2、遵从志愿:省招办只向考生填报的志愿学校投档,考生没有填报的学校省招办不会投档;3、依次检索:填报平行志愿各个省份是有区别的,一般可以填报几所高校(这里以填报四所学校为例,分别是A/B/C/D学校)。当投档到某个考生时,先看A学校,如果此时A学校还有招生名额,就将考生投档到A学校,该考生的投档就完成了,后面的B/C学校就不再投检索了;如果此时A学校已经招满了,就继续检索B学校,情况同前直至D学校,如果D学校也已经招满了,那该考生只能滑档,等待进入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了。4、一次投档: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在一个批次中,只有一次投档的机会,如前所说,如果考生投档到A学校,由于某些原因(如专业录取分数不够)被A学校退档,那是不可能再投档到后面的B/C/D学校的,只能等待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哪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曾经惊艳了你?1——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我曾经很聪明,但后来我的天赋被磨灭了。从考上重点高中后,我就逐渐不再年少轻狂,而是越来越发现自己某些天赋的丧失,比如记忆力衰退、创造力磨灭等,总之头脑再也不如从前了。而高考前夜,一次突发的急性肠胃炎把我的厦大梦彻底击碎 —— 在高考前两天我高烧 40 度,持续了一晚上,第二天主治医生来了,才发现给我用错了药。本来我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极点,这一折腾使得我连进食都不可能了。既然高考已至,我还是去了,但是与其他人都不一样的是,我是每天凌晨挂两瓶葡萄糖后上阵的。没抱什么希望,只是想去考一下而已,没想到稀里糊涂地被长春地质学院(现为长春科技大学)录取了。家里人都不太同意我去上,希望我第二年再考,但母亲一直忧虑我虚弱的身体,不想让我再过度消耗,于是就让我去了。 在大学里,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先天不足”,我不能过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由于高考期间饮食不规律留下的影响,我不能吃得太多,否则精力将严重受损。我必须严格地定时定量,才能有足够的精力用于学习。所幸的是,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还可以。但我自己明白,我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其实都不如人,只是用勤来补拙罢了。 很快,又一次机遇和挑战摆到了面前:考研的时候到了。我很客观地估计了一下自己的实力,决定考本校的研究生。在考研复习期间,同学忽然问起我为什么不考厦门大学,我说我实力不够。当时我看厦门大学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我的想法当时被同学大批特批了一顿,最后他们终于把我说动了。可是就在那时候,系里开始实行保送上本校研究生的制度,我也在可保送之列。这下我心里可犯嘀咕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一边是轻松地稳上研究生,一边是摸不着边际的美丽梦幻。何去何从?临报名前,我想了好几天,最终也没想明白,结果头脑一热就报了厦大,可报完名后马上又后悔了 —— 我觉得简直就是在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这连一成把握都没有的事,怎么就凭自己的一厢情愿匆匆决定了呢?当天晚上,我后悔极了,可以说是“连肠子都悔青了”。这不是一种无端的自卑,我是有事实依据的:我从第一年侥幸过了四级之后就开始考六级,但是一连考了 3 次,成绩都只停留在 40 分水平,而考研的英语一年比一年难,我就这水平还去考厦大的研究生?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越想越觉得考厦大太渺茫了。 非常偶然,有一天,我在一本杂志的扉页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正是这一篇文章,从此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 后来我以高分顺利地考上了厦大,两年后又提前攻博,继续上厦大的博士生,马上又参加了中国第 16 次南极科学考察,现在刚刚回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这句话带给我的神奇力量,它是一种信念,一种生命的支柱,坚强地支撑于我奋斗的生命中。 其实那只是一个很短的小故事,但我至今清楚地记着里面那句非常感染人的话:“你努力过了吗?如果是的,那你就一定不会失败,因为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这段精彩而鼓舞人的话从此永远地留在了我的生命中,并且开始改变我的一生。 当时,我想既然已经报过名,所有的都无法更改了,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拼命干了。我为此专门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干了一件很特别的事 —— “洗脑”。用我自己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到你最最重要的事情上去。“从今天开始,我要排除一切杂念,一心只想学习”这 是我一直对自己重复的一句简单而极端重要的话。事实证明我做了一件非常 对的事情 —— 从此,我的学习开始突飞猛进,一门门功课都逐渐不再让我害怕。 为了减少胃功能比常人差而对学习造成的不良影响,我开始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使之缩减至原来的一半,这是我意外发现的一个应急绝招:我发现自己在这种特殊的状态下精力可以倍增。当然,要达到这种稳定的理想境界,先要经历近一个月的饥饿的痛苦(这仅适用于我自己的特殊状况,不建议朋友们用,对身体不好)。带着一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秉着“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的信念,我真的如修成正果般达到了一种极佳的生命状态 —— 我每天只需要睡 6 个小时,而其余的时间,我的头脑都是高度清醒的。这是一种高效运转的最佳学习状态。 东北的严寒,凝住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天天早上在室友们的酣睡声中起床,踏着尚无人迹的雪地出门,晚上迎着漫天的飞雪回来,又在早已漆黑的寝室中悄然入睡。当时的睡眠质量真是太高了,我记得每晚头一沾枕头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一觉睡到早上六七点,醒来后整个人犹如脱胎换骨一般,精力无比充沛,然后又重新开始一整天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段忘我的、顽强拼搏的日子。 真正的拼搏是一种无穷的乐趣,这是我拼搏考研最深刻的体验。当你处在一种巅峰状态的时候,一切杂念和杂事便都自然而然地退出了你身边的世界 —— 你已经可以超然于琐碎的事物之上了,因为你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它们。此时的状态,是一种真正“纯净”的境界 —— 整个人就犹如一部高效运转的机器一样,争分夺秒地学习,一切又都有条不紊。 在那种生命状态下,即使我生病都还在“工作”着。我在临考前半个月曾重感冒了一场,三天三夜起不来床。但就是在那样的状态下,我意外地发现自己听懂了一盘以前不可能听懂的语速很快的听力带。太让人高兴了。虽然当时考研不考听力,但是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拼搏的成功与喜悦。 考完研下来,我感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轻松 —— 我实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拼搏,不管结果如何。所以,每当别人问及我的考试情况时,我总是很轻松地说:“不知道”。我确实不知道,我也并不急着想知道,因为我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了。既然这样,最终的结果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 我已经真正地拼搏过了。 当知道自己考了很高分数的时候,我狂喜而不惊,因为这是自己无畏地拼搏取得的成绩,没有任何侥幸可言。但我还是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因为它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这句话的真谛和意义。 是的,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我想,人的一生,总是应该在奋斗中度过。生命的价值是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中创造出来的,而生命的意义,更要靠自己在忘我的拼搏中去深刻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生命价值和追求生命意义涵盖了我们的一生,而“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就是帮助我们寻求成功、探索人生真谛的金钥匙。 谨以此文写给与我一样“先天不足”或自认为头脑笨的同学共勉。 (作者系厦门大学博士。电子信箱: benbengao@263net ) 作者小传 出生于 1975 年, 1997 年毕业于长春科技大学,同年考取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 1999 年 5 月提前攻博, 1999 年 11 月至 2000 年 4 月,参加中国第十六次南极科学考察。 2002 年毕业,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工 2——从深深矿井到莱茵河畔:一个笨鸟的考研故事那一年,流行一首《笨鸟先飞》的歌,谁唱的忘记了。只记得其中的几句歌词:我知道我其实真的是个笨鸟/孤独地飞着默默寻找/亲爱的亲爱的我先飞了,这样才能和你飞得一样高…… 就是那一年我和她一同考研,结果她先飞了,剩下我这只笨鸟,在人生的路口徘徊。 我和她的本科都上得特别郁闷,是因为那样不合口味的学校,和简直万分厌恶的专业。在高考的志愿表上我们填的不是自己的志愿,而是无比尴尬的成绩和父母亲人的关爱共同指出的方向。 毕业前,我们选择考研,是想自己去改变命运。对她可能是求学求发展,对我则好像是求生。 供我读大学家里已经是负债累累,都等着我毕业好去养家,下面还有弟妹期盼地看着我,他们能不能走出那片贫瘠的土地,也许就看我这个哥哥能闯出什么样的天地。 可是我怎么也培养不出对采矿专业的热爱,大三实习的时候在深深的地下,我常常觉得绝望,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做了考研的决定。 而在考研的辅导班上,我结识了她。我们的爱因为一个共同的梦想在ABCD中坚固。 可以想象第一次考研的失败对我是怎样的打击,尤其在得知她已经被北京某名校录取后。 马上就要毕业,那段时间,我仿佛是坐着矿工们称为“罐笼”的升降梯慢慢地滑向几百米深的地下,慢慢地滑进让我恐惧的黑暗中。 我们这个和尚班近半数的同学会回到生源地,在当地矿区开始自己的人生。而我没有任何门路,最好的结果也无非是回到家乡的矿井中。这意味着我会永远失去她,我们的爱还不足以挑战现实的残酷。 “别签就业合同,如果你回老家,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担可能让你再没机会实现理想。再考一次吧,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她鼓励我。 “再考一次吧!”这句话在那时像一只金色的手指把我的身心引向一种光明。 我于是收拾起一切杂念,决定背水一战。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我告诉父母我在西安找到工作,暑假不回家了。然后我把所有的参考书集中起来,开始我第二次的考研大战。 我决定不再报考本校,而是也选择了北京,选择了经济学为主攻方向。既然已经没有留后路,我把目标定得更高了。 宿舍里我的床铺是最乱的,书本在窄窄的床铺上堆了半铺,我于是每天都是枕着书本如眠。 专业课程我要从头学起,英语也是我的难关,我知道不拼命我任何没有机会。 学习的苦我不怕,但更大的困难来临了。 读本科的生活费来自学校的补助和贫困生的助学金,一毕业我便失去了生活来源。她的家境好一些,在她去北京上学前,她曾经想给我留一些钱。我拒绝了,她考上的是自费,光学费就需要很多,而且我男人的自尊也不能让我伸这个手。 我到处打零工,超市、菜市场、饭店……后来朋友帮我找了一份家教,算是有了一点稳定的收入。 我每天都生活在矛盾中,不打工就没有经济来源,可打工就要占用时间。所以每天晚上真的是舍不得睡,实在困得不行,我就用冷水洗脸,有时觉得洗脸麻烦,就拿圆规扎自己的手臂。 而且更糟糕的是,新生来了,学校的宿舍我再也不能住下去。 班上有个哥们毕业留校了,他的宿舍里暂时有张空床,我就搬了进去。因为我每天在大教室里学到熄灯才回来,回宿舍也还要点着蜡看到半夜,早晨又走得很早,尽管我已经很注意,尽量不弄出什么动静来,但同宿舍人的脸色还是渐渐不好看,我的同学也暗示我最好另找个地方,他很为难,他刚刚工作,不想因为我影响和其他同事的关系。 按照我的脾气,其实很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但我真的无处可去,打工来的钱还要报辅导班、卖资料、要吃饭,我不可能去租房,再便宜也不行。 我陪着笑脸忍着,我想就几个月,怎么都要忍,考上了好了,考上了就好了! 11月末的一天,也许是心理原因,我觉得那天在记忆特别冷。晚上我从教室回到宿舍,发现我的行李被人扔在楼道里,书散了一地,枕头被楼道里脏水泡湿了。钥匙也已经打不开门。 昏暗潮湿的走廊里晾满了衣物,有的还在往下滴水。我蹲在地上收拾整理那些书,内心的愤怒委屈和走廊带着霉味的阴冷携裹着我,泪水一次次模糊了双眼…… 那天夜里我裹着被子坐在学校的操场上,乱七八糟的想了很多。我想“落后就要挨打”;我想“天降大任于斯人……” 我想到在土地上劳作的我的父母,因为地势低洼,洪水常常淹了庄稼淹了收获,但他们不抱怨,水退了继续耕作…… 我想到她,省下生活费给我买的那些考研资料,她的鼓励,她的温暖…… 我唯一没想的就是放弃。 第二天,我遇见了我的那个同学,他低着头不看我,斯斯艾艾地说:“很抱歉,我昨天不在,他们就……”我打断他,平静的请求他让我回宿舍一趟,把东西收拾一下,我还请求他能不能暂时放放我的行李,我去找到地方,马上就搬出来。 我到处奔波,找我在本市的那些朋友和同学,但都没有结果,短短的几天,真是人情冷暖尝尽。 最后还是在我打工的市场旁边的找到一个临时搭建的房住,那个房主不要房钱,只要我给他看着建材。 晚上简易棚四处漏风,油漆和各种胶发出刺鼻的味道。我住在这里时病过两次。天气越来越冷,我真是担心自己会在没考试之前身体就垮下去。 那个时候我家教带的那个男孩迷上了网络游戏,常常去泡网吧,夜不归宿,我和他妈妈三天两头在大街小巷的网吧一个一个地找。他妈妈伤心欲绝的样子深深震撼了我。有一天,我和她说:您要是放心,我把他带到我那去看着他,给他做做工作。 他妈妈答应了,她除了打他,自己哭,其实没有别的办法。 晚上我把那个孩子从网吧里找出来,带到我住的地方,那个15岁的小孩真的很震惊,他说你住的还不如我们同学家的狗住的。他坐在我当床铺的木板上,瑟瑟发抖地看我削生胡萝卜就烧饼吃。其实我平常也只是买点红豆腐下饭,胡萝卜对我也是奢侈的,为了增加的营养。 夜里他冷得睡不着,吵着要回家去,我把所有能盖的东西都给他盖上。我告诉他,我想要学习,可是我现在找不到更好的环境了,我只能这样苦熬着去争取我的未来。可是你有那么好的家庭,你却不读书,这样下去,有一天你会连这样的房子也住不上,你只能流落街头…… 他最后还是睡了,他睡的时候我坐在那里看书,他醒来的时候,我姿势都没变的还在那里苦读。 等他醒了,我带上他一起去给小超市送货。回来我买了烧饼,给他买了个面包。我告诉他我还要去上课,也希望他去好好上学。 他没吃,把面包给我,他对我说:大哥,我不去网吧了。 后来他真的没再去,也因为这个事情,他妈妈特别感谢我,在考研的最后一个月让我搬去她家住…… 后来我如愿已偿地来到了北京,再后来我又在德国读了博士,在莱茵河畔我常常想起那段往事。 第二次的考研经历在我的生命中只是短短的半年,但对我来说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考研的成功对于别人只是一次考试的通过,对于我却好象是一次新生。 那只笨鸟飞过的痕迹,所有的悲伤欢乐、爱与恨、迷茫与奋进都成了我生命中的美丽的歌。 3——挑战极限 超越梦想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走到今天。在刚刚考上研究生的时候,我还担心自己能不能毕业,因为考研我几乎耗尽了全力,拼到了生命的极限。但现在,当五年之后博士毕业回头之际,我才蓦然发现,考上研究生只是人生道路一个崭新的起点,而我的大学,好像是从厦大才刚刚开始。这个世上有些事情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当你还在埋头为摆脱眼前的黑暗而默默地努力之时,上帝早已悄悄地为你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而今天,当我在厦大傲视四周的时候,我也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初进厦大之时,是如何地自卑与忧虑。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奇迹般地改变,以至于我回首昨天,想起自己当年考研的明智选择,激动不已。有人说,大学是人一生的真正开始。但对我而言,研究生,考上厦大的研究生,才是我一生的真正开始。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小石子。为自己失去的聪明、健康以及人生的理想,我曾经难过、哭过、乃至绝望过。而最终,我学会了坚强。相信自己,改变命运--你可以承认自己比别人笨,但不要因此认为自己就做得比别人差。努力拼搏,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我选择了跑步。它既是我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最直接的可以挑战自己的一种方式。令我自己都感到惊奇的是,这种在操场上一圈一圈、简单、枯燥的锻炼方式竟然成了我人生最大的乐趣。循环的跑道给了我一种原始的拼搏的乐趣--我每天记录自己的成绩,再不断打破自己保持的记录,这让我体验到那种拼搏流汗的充实与奋斗成功的喜悦。它带给我一种超越自己生命的极限的激情与成就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我对自己的逐渐的认可和与日俱增的信心--我可以不断超越自己的生命极限!我,真的做到了! 上研究生两年后,我顺利提前攻博并走上了一生中意义重大的南极考察之旅;然后我开始发表文字,陆续发表到30多篇;再往后,开始发表摄影作品,在摄影大赛上获奖;自己完全独立地搞科研,频繁参加全国及国际学术会议;第三年,成了优秀三好生,第四年、第五年,连续两次获得校级大奖,而现在,我是2002届厦门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所有的发展都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因为我并不出色:高中时候,我的作文曾被老师在班上当病例来读;大学四年,我还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初进厦大,我困难重重,整日疲于奔命…… 曾经就是这样的,几乎任何一个人都足以把我淹没。但是现在--我知道,在厦大已经没有人能将我取代。因为我已经成长起来,并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我一直在不断地超越着自己的生命极限,并一次又一次地重获新生。 同去南极的战友说,是南极特殊的环境开发了我内在的潜能。我并不否认,但我更加相信这同我考上厦大一样,只是一种机遇、一个契机,在实质上,这完全是长期努力奋斗的积累与超越。正如我的跑步,如果不是长年累月地坚持不懈,我怎么可能不断地超越自己生命的极限? 我是平凡的,平凡有如“众勇”之名“不见经传”,以至于初听我名字的人都误以为是“仲永”,惭愧万分。并没有与神童一样的天赋,但却有着相同的命运:都从年少轻狂走到了“泯然众人矣”。只是我一直都没有放弃,一直都在坚持让自己做到最好且永不言弃。Never Give Up,坚持到底!就像跑步一样,拼死也要咬着牙挺到终点,感觉再差、成绩再烂,也绝不半途而废。 我无法准确地定义成功,但对于我自己,认真完成自己手头的每一项工作,努力做好自己以前所不曾做过的事,这就是成功。生命永远都是一种踏踏实实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正如我的跑步,破记录从来都是不经意间的事,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畦步,我如何能跑完校运会10000米的征程和走过南极?南极之行,不是让我一夜之间增长了前所未有的才干,而是使我的心智得到了一次充分的历练与成长,这种人生的历练,使我能够静心从容地忍受孤独与寂寞,踏实地走出一条自己的成功之路。 一直都相信“性格决定命运”,因为曾跌倒无数以至山穷水复,只由于自己脆弱的心理素质,而每一次我终于又靠着“永不放弃”的决心与自己坚强的意志重新爬起。我承认自己比别人笨,但我绝不相信自己就因此做得比别人差。IQ是重要的,但EQ却常常决定最后的成功,我的经历就是明证。从刚上大学起我就为“挽救自己虚弱的身体”而每天坚持跑步,八年后我跑进了厦大10000米第3名。这就是我所定义的成功--超越自我。对我而言,真正的成功并不在于最后的成绩,而是八年中我无数次地超越了自己的生命极限,刷新着自己所保持的记录。每一次,我都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生命的颠峰,但成绩还是在日积月累中推陈出新。 挑战极限,超越梦想。怎样写好自传前段时间才带着姑姑家孩子一起选填志愿,其中就发现很多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真的很赞,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设计真的很有诚意。七月注定是圆梦的月份,同学们是不是迫不及待地等着属于自己的录取通知书,跟我一起围观一下那些比较惊艳的高校录取通知书,一纸情书,缘定三生!有没有你的报考院校呢?嘿嘿。我按年份统计的,把最顶尖的北大和清华去了,这两所高校自然不用讲了,哪年不惊艳呢。2019年东南大学一款“会唱歌”的录取通知书,打开就是东南大学标志性建筑——大礼堂。随后,东南大学校歌就会响起。而且,通知书还有邮票、交通等内容,可以说,相当贴心了。西安交大这份录取通知书,看着是真“喜庆”,而且很有深意。采用了剪纸阴刻和阳刻技法,重叠之后就是西迁列车与中心楼、梧桐树的精心布局。还用到了版画技法,学校的历史风物、标志建筑等元素都被巧妙的组合在了一起。西北工大主打高科技路线,录取通知书加入了AR技术。只要下载指定的APP,扫描录取通知书正反面,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内容尽管观看,还能看到吉祥物”航小天“。陕西师大真的非常古典,可以感受被中华文化浸润了,制作非常有仪式感,据说从2007年起,陕西师大都会特邀老教授、退休教师和校友代表等,用传统书法,一笔笔完成的。北京工大2019年的北京工大录取通知书主题非常有”橙意“啊,而且还是礼盒装。2020年上海交大采用抽拉纸雕形式,平铺的时候是交大校门形象,拉开后就是立体五层纸雕。山东大学大家都说,这是”最庄重“的录取通知书,信封加内页设计非常高端,信封烫金“山”字校门,而且左右对称。哈工大又一份“豪华套餐”版录取通知书,就冲着这个,都要点个赞,谁见了谁不爱呢?天津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方采用特殊工艺印制了天津大学校歌,插画风格的通知书很难让人不爱。南京农大中国风录取通知书,搭配梧桐叶镀金书签,俯视、平视、环视,都非常惊艳。2021年南开大学建党百年特别版,非常有寓意,还有浙江嘉兴的莲花种子,有韵味又低调,这很南开嘛。对了,里面还有老南开人的信件。顺便说一句,这个学校可是我高一就想去的学校,哈哈哈。中国民航大学展现中航大发展脉络,纪念夹中有一张虚拟登机牌和建校70年定制邮票,这点就很惊艳了。邮票登机牌,一看就是民航大学啦。苏州大学这是真惊艳,色调粉紫,相信每一个女孩都无法拒绝。整体设计有很多苏州古典园林元素,韵味十足,朝气十足。南京大学2021年主题是是“点亮你的∞无限宇宙”浓缩了380000岁的天空,还有“地下明灯”,带领新生开启“光之奇旅”。厦门大学比其其他大学,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好像没什么高大上的元素,但录取通知书中的两封信,让人眼前一亮,陈嘉庚、鲁迅、陈景润等学界大佬,谁人不知呢?每一份录取通知书,都是莘莘学子踏上另一段征途的开始,希望大家都能收到心仪的录取通知书,去完成心中的梦想,我为你们点赞了。Chen Jingrun的中文名字和生日 传记文的一种。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自传是应用写作中一种较常见的应用文体。如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即具有自传性质;王充的《论衡·自纪篇》、江淹的《自序论》或者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等均为自传。 古代和中世纪少有自传文学存在(虽然有少数例外),直到15世纪,这种形式才开始出现。自传作品采用多种形式,从生前不必然要出版的私密写作(包括信件、日记、札记、回忆录、忆往),到正式的自传。这种体裁的杰出范例有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400)、纳巴科夫的《回忆录》(1951)等。 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体作文是传记的简要形式-小传的一种。 从写作的对象上来讲,自传体作文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人物是自己,写人的手法在此都可以应用。但是,怎样把自传体作文写好,却不象写人那样简单。 首先,自传体作文要写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我”来。这个我,应该就是生活中自己的真实样子,而不是与生活中真实的自己隔着一层,让人看了之后,觉得那不是你,或者不是完全真实的你。这就要求写作自传体作文的第一个要求是认识自我。也许你要问了,我自己还能不认识自己吗?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走过的每一天每一步都在塑造着自己。在紧张的生活中,在不知不觉的成长中,慢慢地,可能对自己的成长不那么敏感了,或是感受不那么深刻了,或者,由于环境的左右,自己成了自己不希望的样子,自己对自我的认识也渐渐有了偏差。写作自传的过程有时是一个寻找、发现自我的过程,你要顺着一根线,把自己给追回来,加以审视,加以分析,最终真正地认识自己。那么,怎样才能在文章中真实地、生动地表达自己呢?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请问一下自己: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希望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以上的爱好与想法?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谁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哪些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这么问下来,做个记录,加以整理,一份较为真空的自传体作文就出来了。写作自传体作文比其他写人的作文要容易很多。这是因为写的是自己,素材不缺,认识不缺。但是,素材多了,又面临一个选材和剪裁的问题。什么样的素材最适合用于这篇自传体文章?什么样的素材更重要、更有表现力?这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写作自传体作文,最忌写成流水账,从自己的出生写起、一年一年的,在哪儿生活,在哪儿上学,在哪儿玩耍,这样的文章不是自传。自传中的自己要个性鲜明。要紧扣自己的性格特点来写作,我爱静还是爱动?内向还是外向?喜欢看书还是喜欢运动?都要在写作中运用准确的事例生动地表达出来。 自传还有向别人明确传递出自己的外貌特征,使人读后留有印象,甚至一见到你本人就能根据你自传中的描写认出你。这也需要运用外貌描写的技巧,把自己写好,写活。 自传中要有事实。自传不是简单的记人,它要反映出人物的成长变化经历,要有一定的时间感。虽然我们现在年龄还小,但成长的经历已经有了,这在自传中都要较好地反映出来。比如,一位作者写到自己现在是环保主义者,非常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时候游长城时一位叔叔捡垃圾的行为深深影响了我,后来通过科教片和老师的引导又强化了这一观念,现在,我们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更加深了这种认识,所以,为了保护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积极地参加植树、节水宣传、垃圾分类等环保活动,所以,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将来我还要发展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保护环境的行列。这篇自传中,作者通过大量事实描述了自己成长为一个环保主义者的过程,一些切身的体会、真实的活动让文章十分生动、充实。 自传中有时也要有感情的流露和对事情的看法,也要写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但这些非同于其他文艺作品中的直接抒情、议论,而是寓情、理于叙事之中,让读者感觉出来,即间接表露出来。像《鲁迅自传》就是一篇叙述性非常强的优秀典范作品。 鲁迅自传 我于1880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能够看书的学力。所以说,在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13岁时,我家忽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支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其时我是18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知道了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却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29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了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12月走出,到广东做中山大学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1918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取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录,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1930年5月16日 鲁迅在这篇自传里有鲜明的思想感情流露,如第二段写决定学医和弃医从文的原因、行动,表露了作者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再如第三段,在工作经历的叙述中,不仅突出了作者的人生特点、人生变迁,也间接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对革命的热情支持,与军阀政府的水火不容等。都是作者在朴实的叙述语言中表现出来的,让读者从中领会到的。 因此,无论粗线条的填写履历表式简单自传,还是充实自己生平活动的某些主要活动的片断的长篇自传,坚持自传写作的真实性、叙述性永远都不会偏离自传写作的大方向,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见《应用写作》1997年第2期,《浅析自传写作的真实性与叙述性》) 自传的写作对象是自己,为了使文章更生动,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表述手法。比如通过别人的叙述、借他人之口来写;假托记者采访、写成一篇人物专访;也可以用和读者聊天的方式来写;还可以假装向一个人写信,用书信体来写;也可以运用**体,把自己生活中的重要场景变成一个个的**镜头,对这些镜头进行描述……总之,文章中要描写的人是你自己,就看你怎样向公众推出了。 自传是自述生平和思想变化过程的文章,是党组织了解入党申请人的重要材料,也是党组织审查吸收新党员的必备材料之一。 个人自传的基本格式及内容通常为: (1)标题 居中写“我的自传”(或自传); (2)正文主要包括个人成长经历(从上小学或7周岁写起,就读学校、担任职务、所受奖励与处分、参加何种进步组织、有无相关政治历史问题等),个人思想演变(这是主体部分,结合成长经历谈对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的认识等等)和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家庭成员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该怎么写,主要社会关系一般是对本人有较大影响的亲属,谈谈他们的职业及政治面貌等),大致就是这三部分。我是一名三本的新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立志考厦门大学的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有多大的可能性可以顺利考取?陈景润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行纪念陈景润的邮票。同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中文名: 陈景润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福州 出生日期: 1933年5月22日 逝世日期: 1996年3月19日 职业: 数学家 毕业院校: 厦门大学数学系 主要成就: “1+2”是哥德巴赫猜研究的丰碑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成果遥遥领先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 代表作品: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陈景润的生活(19张)1953年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中国著名数学家,是国际著名数学家。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先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响世人。”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 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 《组合数学》 《哥德巴赫猜想》编辑本段荣誉职位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编辑本段生平履历 年份 事件 1933年 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 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 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 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 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 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0年 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 4月陈景润从家中骑车到魏公村的新华书店买书,被一个小伙子急行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当即昏迷,治疗中被诊断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症。事隔几个月,陈景润乘公共汽车到友谊宾馆开会,车到站时被拥挤的人群从车上挤下,摔昏在地。从此,生活一直需要人护理。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家庭 妻:由昆(1951年- ) 1980年8月25日,由昆和陈景润在北京中关村办事处领取了结婚证。 子:陈由伟 ( 1981年12月生)编辑本段相关信息陈景润在钻研学问(18张)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症12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2岁。编辑本段婚姻故事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级的大数学家。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同伴们拉去看中国这位名人,这真是缘分,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沾,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男朋友、有没有成家?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 陈景润夫人由昆在爱抚陈的雕像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陈景润与由昆欣慰地讲,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方法分不开。编辑本段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 一、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沈元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外语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二、 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这样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三、陈景润小故事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不过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国民党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5000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编辑本段与华罗庚的师生情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访日期间心脏病复发,在东京大学的讲坛上猝然倒地,结束了他为祖国数学事业贡献不止的一生。消息传来,举国悲哀,抱病的陈景 陈景润与华罗庚润更是万分悲痛,泣不成声,他嘴里不停地念叨:“华老走了,支持我、爱护我的恩师走了。” 1985年6月12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此时,陈景润已是久病缠身,既不能自主行走又不能站立。数学所的领导和同事们都劝陈景润不要去了,但陈景润说:“华老如同我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一定要去见老师最后一面。”在他的坚持下,家人帮他穿衣、穿袜、穿鞋,由别人把他背下楼去的。到了八宝山,大家建议他先坐在车里,等仪式结束以后再扶他到华罗庚的遗像骨灰盒前鞠躬致敬,但陈景润坚持要和大家一样站在礼堂里。因参加仪式的人太多,又怕他摔倒,只好由三个人一左一右驾着胳臂,后边一-个人支撑着。就是这样,陈景润一直坚持到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结束。追悼会开了整整40分钟,他就硬撑着站了40分钟,40分钟里他一直在哭,在流泪。 华罗庚对陈景润有知遇之恩,陈景润视华罗庚更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之间的隆情厚谊在数学界传为美谈。 1956年,厦大李文清请数学所关肇直转交华罗庚一份稿件。华罗庚接到了这个和自己相似的、饱经苦难、经历沧桑的青年的来稿,看后十分惊喜地称赞这个青年,肯动脑筋,思考问题深刻。这个青年人就是后来和华罗庚一样家喻户晓的陈景润。 回忆在中科院工作的日子陈景润如是说我从一个学校图书资料室的狭小天地走出来,突然置身于全国名家高手云集的专门研究机构,眼界大开,如鱼得水。在数学所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华罗庚教授的亲切指导和帮助下,我在这里充分领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论研究成果,使我耳目一新。当时数学所多次举行数论讨论,经过一番苦战,我先后写出了华林问题、圆内整点问题等多篇论文。这些成果也凝结着华老的心血,他为我操了不少心,并亲自为我修改论文。我每前进一步都是同华老的帮助和指导分不开的。正是华老的教导和熏陶,激励我逐步地走到解析数论前沿的。他是培养我成长的恩师。 华罗庚指导学生的方法是以自学为主,指定一些要读的书,参加一些讨论班,并平均两周和学生谈一下专业。在一个权威人士的带领下,不同学科的人员共同探讨同一个课题,是华罗庚从事研究和培养人才十分显著的特点。 华罗庚的好友赛尔伯格曾经说过:“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更多贡献的。另一方面,我认为,他回国对中国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现在已无法猜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华罗庚如果不曾回国,陈景润的命运和遭遇必定与现在不同。 正当陈景润利用数学所的有利条件埋头工作时,1958年,全国科教系统开展了所谓的“拔白旗”政治运动,在全所大会上华罗庚、张宗燧等人被指斥为“大白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华罗庚的所谓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陈景润也因此受到牵连。 华罗庚除了给予陈景润学术上的指导和帮助之外,还教会了他的学生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 文革时期,四人帮曾派迟群找陈景润搜集华罗庚的黑材料,让陈景润站出来揭发华罗庚“盗窃他的成果”。其证据是,1957年,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再版时,吸收了陈景润的成果。但是华罗庚在《堆垒素数论》的再版序言中已经写到,“作者趁此机会向越民义、王元、吴方、魏道政、陈景润诸同志表示谢意,他们或指出错误或给以帮助,不是他们的协同工作,再版是不会这样快就问世的。” 陈景润婉言拒绝了迟群。他单独找到华老的学生陈德泉,据实对他讲:“迟群要我揭发所谓的华老师盗窃我的成果的问题,怎么办?”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陈德泉一下又摸不清陈景润的意图,他试探着问陈景润:“华老师到底有没有盗窃你的成果?”陈景润果断地回答:“没有。”陈德泉暗暗舒了一口气:“那你就据实说吗,反正实事求是嘛。” 陈景润或许讲不出过高的政治理论,他也不会用华丽的词藻表达自己对老师、对祖国的爱,但是他的良知告诉他,搞科研没有错,尊敬老师没有错。他认定决不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决不做恩将仇报的事。当有人再次来让他揭发华老师的剽窃罪状时,他断然拒绝了。来人威胁他:“我们已经掌握了人证物证。”陈景润坚决地说:“既然你们掌握了证据,还要我揭发什么!”正是凭借自己的良知和善心,陈景润保护了自己的老师,维护了党和国家的利益。 后来,华罗庚和陈德泉外出,路过陈景润住的医院,陈德泉建议去看望一下陈景润。由于避嫌,华罗庚没有下车,他委托陈德泉问候陈景润。陈德泉回来后,转达陈景润的话说:“华先生永远是老师,迟群说的完全没有那回事。”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陈景润两次出国访问、讲学。出于对老师的尊敬,每次出访之前他都要到华老家道别、请教。华罗庚曾当面对陈景润和陪同他前来的李尚杰说:“景润的工作是建国以来,我们在数学领域最好的成果。”陈景润则谦虚地说:“谢谢华老师,您过奖了,都是华老的栽培,我才有今天的成绩。”坐在一边的华师母忍不住插话说:“景润是够用功的,刚才你没回来,等你的几分钟,他还拿出书来看呢。”华罗庚赞许地看着学生,满意地点了点头。 华罗庚对自己的得意弟子也是关爱有加的。1984年当得知陈景润患帕金森氏综合症时,华罗庚十分激动与难过,他说:“总不能让陈景润得这种无法工作下去的病呀!” 华罗庚1985年出访日本前,曾亲自到中日友好医院去探视正在住院治疗的弟子陈景润,并对他说:“王国湘主任(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检查我也可能患有帕金森氏症,等我回国后,咱们都在这儿住院。”谁知,这一面竟成了陈景润与老师华罗庚的最后诀别。 陈景润对他的恩师的评价是很高的。1973年,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他称赞他的导师华罗庚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希望他在数论研究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认为他在应 Google Logo 纪念陈景润诞辰用数学方面花了太多功夫有点可惜。 华罗庚很少评价他的学生,何况他有那么多的学生,评价不当容易引起误会。他最多只是在个别谈话时偶尔讲几句。华罗庚曾单独对王元说过:“我的学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动的是(1+2)。”当王元提起他学生的一些其它纯粹数学结果时,他仍然重复一遍:“最使我感动的是(1+2)”。如果你是大一、大二,我劝你好好学习专业课,多涉猎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积淀和学科素养,T开拓自己的视野,同时注意加强英语听说读写等翻译综合能力的提高(至少六级550以上),有这些基础后以后考研的起步就会相对好点,不要满足小天地里面的小成绩。你说的录取情况,我认为除非你实力很突出,否则一般很难被录取,原因如下:(1)三本院校师资、培养质量等相对985高校差很多,而教师素质和视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我本人对二本、三本的学生培养质量是很怀疑的,实际招生和招聘过程中的情况也验证了我的看法;很多二本、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能/接受能力也确实比211/985的生源差,三本中优秀的不是没有,几乎凤毛麟角;(2)很多普通高校(非211/985)或二本三本高校学生进校后在考研上花费大量时间,荒废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和拓展,底子薄弱、知识面狭窄、发展后劲较弱,部分极端的甚至大二都在准备考研了,过于功利;导师更喜欢基础好,水到渠成保送或考取硕士的,而不是将考研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考生,因为优秀的本科生读研是很容易的;(3)985高校接收保送生比例在增加,一些有国家重点学科布局的学科的保送生比例在50%左右,最高达到85%,保送生都是优中选优,质量基础等都不错,这样一来留给二本三本高校的名额就越来越少了,这样做也就是想把一些高分低能或过于功利的学生排除在外;复试绝大多数都是很公平的,从一个导师角度看,没有理由拒绝任何一个优秀的、更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复试没通过应该多问自己的原因,而不是首先去怀疑有这样那样的内幕!还有一点,不少用人单位很看重第一学历,上次合肥168中学招聘英语教师,一个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硕士被淘汰,理由很简单,本科院校(合肥师范学院)不是211/985。读研最起码得上个211以上大学吧,或者专业排名很靠前的,否则就别考了,培养质量太差!
广西大学mti录取
上一篇
01-19
如何查看往年大学录取
下一篇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