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考试题库-河南省-申论-第三章 提出对策能力-
职业资格-省考公务员
5-(十一) 【给定资料】 T市晚报刊发了一批“市民来信”,集中反映了城市市民出行中遇到的问题。 市民甲:8月下旬的一天早上,我送朋友去赵家口长途汽车站,发现这里是一个Y字形路段,行驶的车辆由两条机动车道汇聚到一条机动车道上。引人注目的是,两条分支机动车道中的一条上缓缓行驶着大量公交车,一辆接一辆,车队一直排到Y形车遭汇流口。刘公铺桥西这一站点设置在两条机动车道之间,我和朋友便是在这一站下的车。这里下车的乘客很多,从公交站牌看,至少有15条不同路线的公交车要在这一站停靠。这就使得上下车的乘客特别多,疏散时间增加,公交车停靠的时间也就相应增加,而之后需要进站的公交车排队进站的时间也被延长。我看到排队等候进站的公交车一直都保持在5辆以上,使得路面拥挤不堪。我从刘公铺桥西站下来后沿着公交站绕了一圈,发现并没有能够穿过马路的人行横道。乘客如果想要安全地走到5米开外对面的公交站,需要返身走几百米去绕行赵家口天桥。这对于在上班时间急着换乘车辆的人来说太费时间,所以我看到绝大部分下车的乘客都径直走到站点与绿化带之间的空隙处,在大量的机动车流之间惊险地穿过马路。这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但与登上天桥再下来相比显得方便快捷许多。 市民乙:前几天上午,我去石化总公司附近的体检中心体检。事先我从公交网上查询得知,经过我家小区附近的16路公交车可以抵达石化总公司。乘16路车顺利抵达目的地并体检之后,我按惯例走到回程方向的石化总公司站点等车。等了约20分钟,来了一辆16路车,却呼啸而过,并没有靠站。我先是误以为司机甩站,后来无意中看了一下站牌,发现这个站点并不停靠16路公交车。这让我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心情也被败坏了。一个朋友说,他经常乘公交车出行,沿江路上的清河站的58路、117路也是“有去无回”的。对这类现象,我百思不得其解:公交公司为啥不让乘客有去有回? 市民丙:随着我市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向外延伸,远离中心城区的住宅区越来越多。但是,轨道交通只解决大流量,不能完全解决住宅小区到达轨道交通车站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退回去20年,有没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那当时是怎么解决的?一是走路,二是骑车。现在为什么没人走路了?过去走是因为经济困难,现在几块钱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问题;有人想走,却发现道路坑坑洼洼或晚上黑灯瞎火,感到特别不安全。为什么现在骑自行车的少了?因为骑车的成本也不低。现在规范的小区里,自行车必须停在车库里,每月要交停车费;你想停在公交车站或者轨道交通站点,也必须交停车费,否则很容易失窃,交了钱也不一定保证不丢。此外还“受气”。现在是汽车社会,不少道路上都没有非机动车道,即使设有非机动车道,也常常被乱停的机动车占用。于是,原本可以自行解决的“最后一公里”被“黑车”填了空。在公交站点,有不少小轿车、摩托车、电动车等“黑车”聚集。由“黑车”引起的交通事故常常让人心有余悸。 【问题】 给定资料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要求:(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 (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3)不超过400字。
5
我个人认为这个应该是:(1)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问题有:
①站点设置和规划不合理,且未就近设置便捷人行横道,加剧拥堵,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②某些公交车停靠站点的设置不具有对称性,有去无回,致使市民出行不便。
③住宅小区到交通车站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成为难题,自行解决渠道不畅,“黑车”填空。
(2)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下列措施予以解决:
①在站点设置和规划上综合考虑多条车道汇聚情况、车流量等因素,尽量避开多条车道汇聚处,适当限定站点停靠车辆数目,或对停靠车辆较多的站点进行站台拉长和站牌分散错开处理,且在站点附近设置方便市民快捷换乘和过街的人行横道。
②尽量对公交车来回停靠站点进行对称性设置,若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对称设置,则应利用既有的语音预报系统,于来回停靠不对称的站点预报时告知乘客这一不对称情况,让乘客心中有数,早做准备。
③做好道路平整建设和公共照明灯安置工作,完善对道路非机动车道的建设和管理等工作,为市民自行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条件,以一个或相邻几个社区为单位制订便宜、安全且便捷的公交出行方案,取缔“黑车”。
解析:没有试题分析
本文来自zhongtiku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zhiyetiku/136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