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overseas/7962.html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最近在网上火了,很多网友都十分好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及背后的典故来历是怎样的,那今天就位大家好好讲讲这个故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日本奈良时代的皇族长屋王所写,意思是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但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这句话当...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最近在网上火了,很多网友都十分好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及背后的典故来历是怎样的,那今天就位大家好好讲讲这个故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日本奈良时代的皇族长屋王所写,意思是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但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这句话当时绣在了长屋王送给中国高僧的一批袈裟上。因为鉴真高僧六渡日本,使得两国增进了情谊,而且出远海在当年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这句话背后的寓意也承载了两国的友谊。说一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诗。诗作者是日本的长屋王,《全唐诗》的注释是长屋,日本相国也,其人乃天武天皇之孙、高市皇子之第一子,生卒年为公元684年-729年,是当时日本政坛的重量级人物。长屋王曾制造一批袈裟赠送给中国高僧,且在袈裟之上绣有此诗,其时大约为唐玄宗执政初期。诗的全文如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此诗在历史上的最大影响,是让高僧鉴真对日本产生了极为友好的观感。公元742年,来唐的日本留学僧荣叡、普照在扬州拜谒鉴真,请求鉴真向日本派遣戒行优秀的子弟,鉴真回复道:昔闻南岳思禅师迁化之后,托生倭国王,兴隆佛法,济度众生。又闻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这段记载,见于日本僧人元开所著的《唐大和上东征传》。长屋王施赠袈裟的善意,无疑强化了鉴真接受邀请、东渡日本的决心。他询问弟子中有无人愿意响应此番远请前往日本传法,众弟子皆沉默无语——在当时的唐人眼中,日本乃是地处僻远、野蛮不化之地,按弟子祥彦的说法,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渡海的风险太高,投胎为人不易,投胎在中国为人更不易,故众僧咸默无对。见此情状,鉴真转而对荣叡、普照二人回复道:诸人不去,我即去耳。荣叡、普照邀请鉴真东渡,执行的是日本政府交代的使命。自公元733年来到唐朝,二人即在洛阳、长安等地四处探访、邀请高僧,始终没有成果,直到遇上鉴真。日本政府之所以派人来唐朝聘请高僧,有两个原因。其一,佛教传至日本后,长期未能形成完备的戒律制度,尤其是未出现拥有正式授戒资格的三师七证(共10名僧人),故元兴寺上奏请求向外国聘请有授戒资格的高僧(范围不限于唐朝,也包括高丽、印度等地的高僧),得到了天皇的许可。其二,当时的日本,为逃避租税、劳役而私自剃度出家者甚多,影响到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劳动力征发。聘请有资格的授戒师,来建立完备的考试、受戒、度缘、公验制度,有助于改变私自剃度风行这一社会现象。唐玄宗天宝二年,也就是公元743年,鉴真与21名自愿随行者第一次东渡。同行者还有荣叡等人邀请的道航(权臣李林甫之兄的家僧)与如海(高丽僧)。道航自视颇高,看不起如海,以少学为由反对如海一同东渡。被激怒的如海前往当地衙门告发道航,说他造船入海是为了与海贼勾结,计划引五百海贼入城来。地方衙门逮捕了荣叡、普照、道航等人。长达四个月的调查之后,如海因诬告被判杖刑六十,道航一众人等被释放,海船被没收为官产。同年十二月,鉴真第二次东渡,同行的僧人、工匠、画师等共计80余人。出发后不久,航船遭风浪击破,众人无奈登岸修理航船。航船修毕,启动第三次东渡,驶至舟山海面却又触礁,众人不得不再次上岸,前往明州(州治在今宁波一带)的阿育王寺暂住。期间有越州僧向官府告发荣叡等人,说他们引诱中国僧人前往日本,荣叡被地方逮捕送往京师,途径杭州时诈死逃走。天宝三年,众人准备第四次东渡,前往福州购买粮食、置办航船。弟子灵佑等人不愿鉴真再做生死难测的东渡,前往官府告发。众人在黄岩县被官府追及,押送回籍。天宝七年,荣叡、普照再次前往扬州谒见鉴真,筹划第五次东渡。众人于六月份自扬州启程,结果遭遇飓风,在海上漂流十余日至海南岛。在海南,鉴真一行滞留了一年多的时间,直到天宝九年才经雷州半岛绕道广西,经广东、江西北归。北归途中,鉴真遇到一名自称能治疗眼疾的胡人,该庸医将原只是眼光暗昧的鉴真治成了完全失明。荣叡也在北归途中去世,这给了普照极大的打击,他既不愿去扬州被地方官逮捕(引诱鉴真东渡之罪),也不忍继续鼓舞年迈体弱的鉴真继续尝试东渡(时已六十三岁,最倚重的弟子祥彦等也已去世),遂于中途与鉴真告别。天宝十二年(753年)十月,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前往扬州拜访鉴真。藤原等人告诉鉴真,他们已知晓鉴真五次东渡,故在京师时,使团曾试图从唐玄宗处获得高僧东渡的许可。但唐玄宗的旨意是令将道士去,希望使团带回日本的是道士而非僧人。藤原让鉴真自己决定,是否要冒着偷渡的风险,第六次前往日本。鉴真做了肯定的答复。十月十九日,鉴真一行随使团悄悄离开扬州,十二月十日抵达日本。六次东渡,前后历时十二年。公元754年,鉴真入平城京,在东大寺大佛殿钱,为太上皇圣武天皇、孝谦天皇及僧俗400余人授戒。公元758年,日本朝廷表彰鉴真的功绩,赐予其大和上的称号,并赠亲王旧宅为鉴真的专修道场,即日后著名的唐招提寺。鉴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这十年间的具体境遇(主要是政治境遇),学术界存在一些分歧。汪向荣的《鉴真》一书认为,因思想理念方面的差异,鉴真曾遭到日本朝廷的冷落和奈良旧教团的排挤。其中一则重要证据是,淳仁天皇于公元758年登基的同日,免去了鉴真的大僧都之职。王金林则认为,鉴真在日本是受支持、受崇敬的,他的被免职首先是鉴真自己的要求,证据是《元亨释书》中有记载称此日授(大和上)号鉴真。初为大僧正,真患纲务烦杂,故有此释,由此可见,如果鉴真自己不提出来,朝廷也不一定免他的大僧都职。其实,历史的真实情形,未必是这两种意见之一。如前文所述,日本朝廷对外聘请高僧一事,本就存有世俗政治层面的目的,在政治层面引起某些力量的反对,乃是情理中事。鉴真东渡日本,旨在传播与交流文化,而非为追求政治地位,但对日本朝廷而言,如何对待鉴真,却不止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纵观鉴真在日本生活的十年,有两点值得注意:(1)日本政府对鉴真的文化地位和生活待遇方面的尊崇,从未稍减;(2)政治性职务方面确实有所调整,但调整方式上仍给予了鉴真极大的尊重——依据淳仁天皇的诏书,免去鉴真大僧都的公开缘由是政事躁烦,不敢劳老,考虑到鉴真该年已满70岁且双目失明,其精力与身体状况,确实不宜纠缠在具体的政务当中。且在免职大僧都的同时,淳仁天皇对鉴真尚有赐住宅、赐水田旱地、赐宫中殿宇为传戒讲堂等举动。公元763年,鉴真在异乡去世。这位76岁的老人,历经艰难困苦,怒海出航,用自己的后半生,回应了长屋王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一种朴素而伟大的以善意回应善意。鉴真6次东渡日本路线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期,佛教学术远播海外,日本向中国派遣学习佛教的留学生。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等人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随同遣唐大师丹墀真人广成来中国学习佛敎。他们同时负有邀请中国传戒师东渡日本传戒的任务。他们先请了洛阳大福先寺道璿律师乘了日本副使的船赴日本,为正式传戒作好准备。到天宝元年(742年),荣睿、普照留学中国已经十年。这两个日本留学僧人,始终不忘请师回国传戒的使命。他们请宰相李林甫之兄李林宗写信给扬州州官,请造船备粮做好东渡的准备。荣睿、普照两下扬州拜访鉴真大和尚,请他东渡日本传戒。 鉴真是我国唐代的佛教高僧。唐垂拱四年(688年)生于扬州江阳县,俗姓淳于,十四岁从智满禅师出家为沙弥,神龙元年(705年),从光州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707年),游学东都洛阳,后入西京长安,次年,于长安从恒景律师受戒。鉴真受了这些名师的熏陶,数年之间便通达了三藏教法。后来他又从融济研习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羯磨疏》、《量处轻重仪》;从义威、智全、大亮等钻研了相部律宗法砺的《四分律疏》。鉴真在传持律学上获得了重大成就。开元二十一年(733),鉴真四十六岁,从长安回到扬州,在江淮地区努力讲律传戒,声名远播。他培养出著名弟子三十五人。同时建造了许多寺院和佛像,书写过三部大藏经,又兴办救济孤贫疾病等社会事业。鉴真掌握了许多方面的文化成就。鉴真的声名成就获得日本国佛教界的尊敬,一心邀请他去日本传戒。鉴真认为,日本是“有缘之国”,愿意到日本去传法。他的弟子祥彦说:日本远隔大海,路途危险,去者少能安全到达。鉴真说:“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们受到鉴真激励,祥彦首先愿意随师前往。其余二十一个弟子也表示愿往。 鉴真从此展开了东渡日本历经五次失败第六次成功的艰难历程。第六次东渡成功后,鉴真在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上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鉴真前后经历的六次东渡,其中只有第五次东渡行程到达梧州。东渡路经梧州的这一次,也是鉴真东渡历程中最为艰难曲折的一次。首先简要介绍他前几次东渡的情况。第一次东渡:公元742年冬天,在扬州造好了船准备出发。鉴真及弟子21人,4名日本僧人,强调去的僧人要求品行端严,提议不让如海等少学的人同去。这件事引起如海极大不满,他向淮南采访厅诬告道航造船入海和海贼勾结,闹出了一场大风波。东渡不成。第二次东渡:于744年1月,百余人出发,这次船未出海,到长江口狼沟浦遇风浪沉船,未能去成。鉴真在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安顿。第三次东渡:这次东渡,被越州僧人知道后,为挽留鉴真,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潜藏中国,诱鉴真去日本,官府将荣睿投入大牢。东渡作罢。第四次东渡:鉴真决定从福州买船出海,率领30余人从阿育王寺出发,因弟子担心鉴真安危,求扬州官府阻拦,鉴真一行被截回扬州。东渡受阻。第五次东渡:也就是到达梧州的一次东渡,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恳请鉴真东渡。鉴真率水手徒弟等35人,再次从扬州启程东渡。阴历6月27日出发,先在会稽郡境的三塔山岸边停泊一月;遇好风航行至署风山,又泊舟一月。十月十六日再启程,进入深海。在东海上,行船遇到了强风袭击,一直在海上漂流了14天才看到陆地,16天后漂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亚),只好入大云寺安顿,在海南停留一年。鉴真一行继续前往万安州,到达珠崖郡(崖州)。随后又从澄迈县乘船,越琼州湾至海康郡(雷州),再经招义郡(罗州)、陵水郡(辩州)、象郡(象州)、南昌郡(白州)、普宁郡(容州)、感义郡(藤州)、苍梧郡(梧州)而至始安郡(桂州)。在始安郡鉴真又逗留了一年。之后,鉴真一行从始安郡乘船循桂江东行,经苍梧郡到达高要郡(端州),然后再往南海郡(广州)。复乘舟北行,至始兴郡(韶州)。离开始兴郡后,这一行度大庚岭至南康郡(虔州),又经浔阳郡(江州),登庐山,再乘船由长江东下至丹阳郡(润州)的江宁县,再东下,过江回至扬州。第五次东渡,就这样由扬州出发,经历东海、南海漂流而绕回内陆,兜了一个大圈子,行程万余里,重又回到了扬州。第五次东渡日本,也没有成功。第五次东渡是鉴真一次巨大的人生历险,这时,已是天宝九年(750年),此时他已63岁。这次行程,鉴真在广西境内从事佛教活动长达一年多时间。其中来回两度到达梧州居住,一次是从梧州渡桂江上桂林,一次是从桂林回程下梧州。在梧州期间,鉴真一行住在光孝寺内。这间光孝寺,座落梧州云盖山麓,唐朝开国后为祀名将尉迟恭而建(遗址在今梧州十四中内)。鉴真在此宣讲佛法,并为官民受戒,传播医学知识。在梧州传授菩萨戒时还对僧人说:出家人自力更生,不要依赖化缘过日子,要弘扬佛法,普渡众生。鉴真虽然因为东渡失利漂泊内陆而到达梧州,但他仍然雄心勃勃准备着第六次东渡。这次内陆羁游,倒给鉴真提供了发现东渡人才的机会。藤州(今藤县)通善寺的比丘尼智首等三人,就是后来跟随鉴真一起东渡日本并为日本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人物。比丘尼即尼姑,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比丘尼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家为尼成为女子一种新的归宿。比丘尼在政治、经济上享有许多特权,同时她们作为佛门弟子中的重要群体,对弘扬佛教外来文化、推动佛学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智首出家在通善寺,专心钻研经藏,擅长律学,她在藤州播扬佛法,启迪后人,诲人不倦,在当时女尼中享有相当名气。智首随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之后,挑起了在日本化导女信徒,弘开律学的重任,成为鉴真弘法的得力助手。在鉴真东渡日本弘法之前,日本国佛教徒没有登坛受戒的做法,鉴真东渡之后,僧尼传戒风行日本国,其中离不开智首辅佐之功。需要交代的是,鉴真这次离开梧州,船下西江至端州(今肇庆)途中,一路随行的日本僧人荣睿不幸园寂。这个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为了请求鉴真东渡,长期滞留中国,接二连三陪同鉴真经受苦难,竟将尸魂留在异国乡土,他的遗骸就葬在端州龙兴寺塔林旁。不幸的事情一个接着一个,在祭悼荣睿时,鉴真读完祭文,竟突然悲痛昏倒,醒来双目失明,从此之后,变成一个盲人。不久,得力的弟子祥彦又病逝。这都因为连月海上漂流,气候炎热,行途劳困的后果。但是,尽管双目失明,鉴真终于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十一月十五日,开始第六次东渡日本的航程。这次终于东渡成功,到达日本。鉴真在中日佛教史和文化学术交流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成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的记忆。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第一次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时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从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扬州仓曹李凑也加以援助。不料鉴真一位弟子道航与一名师弟如海开玩笑说:“人皆高德行业肃清。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信以为真,大怒,便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当年海盗猖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虽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国,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第二次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17僧(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小岛,五日后众人方被救,转送明州(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安顿。开春之后,越州(今浙江绍兴)、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请鉴真前去讲法,第二次东渡遂结束。第三次结束了巡回讲法之后,鉴真回到了阿育王寺,准备再次东渡。此事为越州僧人得知,为挽留鉴真,他们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潜藏中国,目的是“引诱”鉴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将荣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荣睿途中装病,伪称“病死”,方能逃离。第三次东渡就此作罢。第四次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鉴真于是决定从福州买船出海,率30余人从阿育王寺出发。刚走到温州,便被截住,原来鉴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灵佑担心师父安危,苦求扬州官府阻拦,淮南采访使遂派人将鉴真一行截回扬州。第四次东渡不了了之。第五次荣睿、普照再次来到大明寺恳请鉴真东渡。鉴真即率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阴历6月28日从崇福寺出发,再次东行。为等顺风,出长江后鉴真一行在舟山群岛一带停留了数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东海上,该船遭到强大北风吹袭,连续漂流14天才看到陆地,16天后方能上岸,发现已经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亚),入大云寺安顿。鉴真在海南停留一年,为当地带去了许多中原文化和医药知识,时至今日,三亚仍有“晒经坡”、“大小洞天”等鉴真遗迹。之后,鉴真北返,经过万安州(今海南万宁)、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达始安郡(今广西桂林),在始安开元寺鉴真又住了一年,又被迎去广州讲法,途径端州(今广东肇庆)时,荣睿病死该地龙兴寺。在广州,鉴真动心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后,鉴真继续动身,经韶州时,普照辞去,临别之时,鉴真发誓“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此时,鉴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劳顿,又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过了大庾岭,鉴真大弟子祥彦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鉴真十分悲痛。接下来鉴真又经过了庐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润州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回到了扬州。第五次东渡结束。第六次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半个中国,因此声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晁衡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为日本拒绝,因此不许鉴真出海。鉴真便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在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东渡苑内),转搭遣唐使大船。随行人众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队扬帆出海,此时,普照也于余姚赶来,11月21日,鉴真所乘舟与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余两舟一舟触礁,12月20日,抵达日本萨摩。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鉴真,唐代赴日传法名僧,日本常称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十四岁(一说十六岁)于扬州大明寺出家。曾巡游长安﹑洛阳。回扬州后,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讲律藏。四十余年间,为俗人剃度,传授戒律,先后达四万余人,江淮间尊为授戒大师。扩展资料鉴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广德元年)6月25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颇多建树。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每于“讲授之间,造立寺舍,……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在医药学方面,博达多能,品鉴极精,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医道甚高。生平经历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3) 。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明寺出家,师从智满禅师,当了沙弥。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景龙初年(708)随师到洛阳、长安,屡从名师受教。在长安期间,鉴真勤学好问,不拘泥于门派之见,广览群书,遍访高僧,除佛经之外,在建筑、绘画,尤其是医学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诣。他已成为对佛学具有较深造诣的高僧。开元元年(713)鉴真成为了精通佛教律宗学说的有名的和尚回到扬州,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并以这里为中心,开始了他此后三十年在淮南地区广泛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733年成为当地佛教领袖、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前后有四万余人。时人誉其“江淮之间,独为化主”。55岁时,鉴真住扬州大明寺,为众讲律。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 。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时突发眼疾,62岁的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宏愿始终不移。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从扬州(今瓜洲镇入江口处)出发,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实现了东渡宏愿。此后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动了十年,传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参考资料:鉴真 (唐朝僧人)-历史的鉴真几次东渡鉴真,是唐朝著名的和尚。 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由于他刻苦好学,中年以后便成为有学问的和尚。724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艺术的,有懂医学的。他们也把自己的所学用于日本。鉴真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经过两年,唐招提寺建成了。这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 763年,鉴真在日本奈良逝世,被安葬在唐招提寺。鉴真的弟子还为他塑造了一尊干漆坐像,至今仍存放在唐招提寺里,成为日本的“国宝”。 鉴真东渡,对促进中日关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鉴真东渡日本是违法唐朝国禁的私下行为,国家不调度过海大船供他东渡,因此仅能租用私人的近海小船,这是前五次东渡失败的原因 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鉴真,俗姓淳于,江苏扬州江阴县人,出身佛徒家庭,708年21岁时在长安实际寺受戒,正式取得僧籍。5年以后,一直到他东渡为止的40年中,他讲经、建寺、造像,由他授戒的僧侣先后达4万多人,其中有不少是以后成名的高僧。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七、八世纪时的中国,即盛唐时代,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围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渐增长。7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交往的增加,他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荣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高僧去日本传法授戒的。他们经过10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鉴真当时已55岁,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753年10月19日,他离开扬州龙兴寺,11月16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直驶日本。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陆,随行的有普照、法进和思托等人。 40多天后,鉴真一行到达当时的京都奈良,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日本全国。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鉴真东渡日本时究竟带走了啥,让后世人诟病?鉴真六次东渡:唐朝法律规定,国人未经政府批准私人不得擅自离国,鉴真第一次失败的原因是他们那个团队起了内讧,也就是在决定和鉴真一起东渡的众僧人中,道航和高丽僧如海发生了争执,那高丽僧人向淮南采访使班景倩告密说:他们造船入海,与海贼连,又有五百‘海贼’会进城来。荣睿、普照等四名日本僧人同道航一道被捕,受到软禁,没收所造之船,鉴真第一次东渡的计划付之东流。不久,荣睿、普照获释,他们又伺机找鉴真,邀其赴日,鉴真用80贯铜钱买到一艘军船,雇佣18名水手,她率弟子十多人、画师、工匠近百人,满载佛像、佛经、药品、干粮等在743年12月从扬州启程,但出海不久他们的渡船不幸被巨浪打坏,鉴真等一行人在荒岛上呆了数昼夜,被救回陆地,第二次东渡失败了。744年,鉴真在各地传授戒律的同时,又连续进行了第三、四次赴日东渡的筹资,均未能成功。748年,鉴真六十周岁,日僧荣睿、普照从栖身的安徽同安郡再次抵达扬州崇福寺,鉴真抱着‘纵然粉身碎骨,也要越海赴日’的夙志议定第五次东渡的准备。六月下旬,他们从扬州秘密出发,十月十六日船行在大海上,不料在舟山附近又遇到了飓风狂狼,‘风急浪峻,水黑如墨’,在暴风雨的袭击下,人们呕吐不止,穿上淡水用光,只能吞含生米,喝海水度日。船上人们腹痛难熬。最后传顺水南漂十四天后靠岸,抵达海南岛南部振州(今崖县),这第五次东渡又失败了。753年阴历11月15日晚,鉴真在弟子仁干等人的大力协助下,率弟子二十多人,乘坐上日本遣唐使团副使大伴古麻吕所乘的第二船,经冲绳、种子岛、屋久岛,成功地抵达日本九州南部的秋妻屋浦(今鹿儿岛县川边郡西南),日本孝谦女皇所派使节早已在这里等候迎接。12月26日鉴真一行在九州总督府所在地——大宰府(今日本福冈东南)停歇。鉴真赴日后的遭遇:不过话说回来了,鉴真在日本真的受到了所有人的爱戴吗?也不一定吧,据鉴真弟子思托攥写的《延厉僧录》中就记载有法相宗的兴福寺僧侣们对鉴真等新教团从不满、反对,最终发展到公开辱骂的情景。另有记载,日本土佐国道原寺的僧人专任,因为公开对鉴真进行辱骂,天皇政府将该僧流放到伊豆岛。到了公元758年(天平宝字二年)8月,孝谦女帝让位给皇太子大炊王后不久,新的朝廷就下诏解除了鉴真的大僧都的行政职务,这其实也显示了日本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反对孝谦天皇势力的增长和奈良保守的旧教团势力上升后的必然结果。可惜的是,鉴真于763年圆寂,而淳仁天皇是一年后的764年下台的。可以说,鉴真去世的前几年由于日本统治阶级态度的变化和奈良旧教团势力的打击,处境是相当困难的,但他和他的弟子们并未消极颓废,依然积极建造和苦心经营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并扩大‘供养十方众僧’,培训了众多的僧侣,扩大弘扬了佛法。鉴真对日本的贡献:鉴真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是日本天台宗的先驱者,他带到日本的大量佛经中还有许多华严宗、真言宗的经典文籍,为日本佛教诸宗的创建和发展打下了基础。鉴真主持了唐招提寺的建筑、雕塑,直接传播了中国建筑和雕塑艺术的精华,他东渡时,亲自带去的书法作品五十余帖,为日本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借鉴,此外,在医药学、文学、绘画、特别是技艺、习俗等许多方面都有重大影响,成为日本‘天平文化’的重要内容。鉴真到了日本后,他呈献给孝谦女皇和圣武太上皇的礼物中有王羲之真迹行书一帖、王献之真迹3帖,别的东西就不说了不说,就那二王的四幅帖就够国宝级的了。鉴真东渡的时候,将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法律、教育制度、天文历算、医学、建筑、美术、乐舞、风俗娱乐甚至年中行事等带到了日本,与其他谴隋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学问僧等帮助日本从奴隶制过渡到了封建制,而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各方面先进的生产资料后进入了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最后又促使日本进入到了历史上辉煌的平安朝时代。另外,至今日本人还把鉴真尊奉为榨糖、缝纫、制作豆腐和酱油的祖师^_^唐朝时期日本人为什么能那么容易来中国,而鉴真却要六次东渡才能到达日本?鉴真,唐朝和尚,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因为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而名流青史。迄今为止,主流意识上,大众认为鉴真是伟大的文化传播者。而非主流小众者却对其起了诽谤,原因如下。一,鉴真疯狂东渡的动机鉴真东渡,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历经6次,历时12年,并死了无数弟子,终于在第六次时成功登录日本。正史记载,鉴真55岁时,是应日本在唐留学僧人荣叡、普照的邀请,前往日本弘法传道的。742年,鉴真第一次刚准备渡海时,被高丽僧人如海向告密,说鉴真一行人勾结海盗,准备出海。因此,这次出海未成,被官府收缴所有物资而夭折。743年12月,第二次准备好干粮、佛经、佛像、经疏、香料、药品,当时还带了玉匠、画师、雕佛、刻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匠共85人。却没想到,船队刚出长江口,就遇到飓风,船被大风刮烂了,要休整。744年第三次,修好船准备出发,又在舟山海面触礁,只得又回去休整,在休整期间,有佛教徒向官府告密,说有人诱使鉴真出国渡海,官府因此抓了日本留学僧荣叡。又失败了。744年第四次,鉴真一行30多人瞒着官府,想秘密从福州出发。谁知道鉴真的弟子灵佑,向官府采访使告密,鉴真他们被追回后,遣返扬州。748年6月27日,被释放的荣叡、普照两人又怂恿鉴真第五次出海。这一次出海,他们瞒过了官府,在海上漂泊了三个月,又遇到飓风。在飓风中,他们的船队被吹了14天,漂到了海南岛的崖县(今三亚市)。这次的损失巨大,留学僧荣叡被飓风卷走,同时卷走的还有鉴真喜爱的弟子翔彦,鉴真本人也双目失明。753年,66岁的鉴真被在唐朝当官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吕说动,于10月19日,第六次东渡日本。12月20日,鉴真终于如愿以偿的踏上了日本国土鹿儿岛秋目浦。鉴真如此疯狂不顾生死的六渡东海,他为的什么阿?传法吗?鬼才会相信是传法这个动机。但是除了传法,中国人找不出鉴真必去日本的原因,因为他去日本带去的是大唐文化之精华,直接促进日本快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但是各位注意了,鉴真东渡,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毫无好处,毫无意义。渡海活动,只是对日本人有天大的好处。甚至他的弟子祥彦还深有怨言:“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到,是故众僧咸默无对而已。”——《大和上东征传》这一段是鉴真问他的弟子们,谁愿意跟他去日本阿,他的弟子们全部默然不答,只有他喜爱的弟子祥彦用上文回答。祥彦回答的简单翻译是:日本那么远,海上命运难测,大家都怕死,要去师傅你自己去吧。说的好听一点就是传播中华文化,其实别人根本不需要你将真去传播,因为华夏文化的先进性,导致华夏文化圈内的小国家,如高丽、日本等,早就派出一波波的留学生,贪婪地吸取华夏文化。二,间谍说与逃亡说横空出世其实,鉴真渡海动机,不单是咱们中国人费解,就连日本人也困惑无比,因为鉴真这6次渡海太疯狂了,疯狂得不正常,生死不顾,还死了无数个弟子,甚至都双目失明了。为了研究鉴真东渡的原因,日本学界还特意提出了5种假说。1,被日本留学曾邀请说鉴真如正史上记载的,被日本留学僧荣叡、普照邀请去日本讲学。2,被日本圣德太子的敬佛崇佛心打动这个圣德太子,想把日本打造成政教合一的国家,所以想邀请大唐佛学专家鉴真过去帮忙设计设计。理由是,在《大唐和上征东传》里荣叡和鉴真有过关于圣德太子的对话:“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3,弘法说日本是佛教律宗的空白之地,继承律宗学说的鉴真,急需传播律宗学说。于是,他不顾生死的6渡东海。4,逃亡说日本小野胜年为首的一些学者指出,大唐盛世末期,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将发生剧烈变动——安史之乱。而这种变动提前被鉴真察觉到了,绝望的鉴真才赶赴日本,这个相当于“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避世。但是,根据我国学者王勇的研究,《大唐鉴真传》中,处处透露出鉴真独有的盛唐气度。所以,这个因绝望而逃亡的说法太过荒谬了。“鉴真的盛唐气度语调:“而今大唐国家道俗总大兴隆。”——《大唐鉴真传》5,间谍说日本学者铃木治,写了一本书《白江村》,此书共15章,全部论述一个观点:大唐想颠覆日本。书中以猜测、杜撰、想象的手法,描述了鉴真是大唐派来日本的间谍。他猜测,大唐派鉴真到日本,是想控制日本的寺院和僧侣,并源源不断给大唐提供情报,以达到颠覆日本的目的。只不过后来被“安史之乱”打乱了计划而已。原来,在鉴真东渡到日本后,直接被圣武天皇任命为统管全日本的僧纲。本来是混乱无比的新旧教团利益群体,直接有了***。“后真和上(鉴真)移住唐寺,被人诽谤。”——《从高僧沙门释思托传》三,鉴真给日本带去了什么东西第六次,他带的东西清单如下:人员:鉴真,相随弟子:祥彦、法进、坛静、思托、义静、法载、法成等14人。藤县通善寺尼姑智首等3人,扬州信徒潘仙童、胡国人安如宝、昆仑国人军法力、占婆国人(今越南)善聪等共24人。物品:一是佛、菩萨雕像绣像,其中有绣阿弥陀佛像、雕白旃檀千手观音像、绣千手观音像、救苦观音像、药师像、弥勒像及功德绣普集变一铺,还有如来肉舍利三千粒等。二是佛经,有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八十卷、《大佛名经》十六卷、金字《大品般若经》一部、金字《大集经》一部、南本《大涅槃经》四十卷等。三是戒律《四分律》六十卷及其单行僧尼戒本、律论《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四是律宗三家的律学注疏,其中最多的是南山律宗道宣的著作。五是天台宗的著作,有隋智顗《摩诃止观》十卷、《法华玄义》十卷、《法华文句》十卷、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等。六是珍贵文物和工艺品,其中有东晋王羲之的真迹行书一帖,王献之真迹行书三帖及水晶、金银等制的佛具、阿育王塔样金铜塔一区等等。按照以往东渡准备的物品推测,此次也一定带有香料、药物等。其他非主要物品在第六次渡海时不见详述,不过可以参见第二次渡海时的物资详细:落脂红绿米100石、甜豉(日本纳豆的祖宗)300石、牛苏180斤、小麦50石、干胡饼2车、干蒸饼1车、干薄饼1万只、番捻头(麻球)一半车、漆盒子盘30副、铜瓶20只、花毡24领、袈裟1000领、裙衫1000对、坐具1000副、大铜盂4个、竹叶盂30个、大铜盘20面、小铜盘44面、一尺铜叠80面、少铜叠300面、白籘簟16领、五色籘簟6领、麝香20剂,沉香、甲香、甘松香、龙脑、香胆、唐香、安息香、栈香、零陵香、青木香、薰陆香等共600余斤,毕波、诃子、胡椒、阿魏、石蜜(冰糖)、蔗糖等500余斤,蜂蜜十斛、甘蔗80捆、青钱10000贯、正炉钱10000贯、紫边钱5000贯、罗补头2000枚、麻靴30双、席帽3个。可以说,鉴真带去的东西,令当时这个日本社会翻天覆地,从奴隶社会跨进了封建社会,令日本在书法、建筑、美术、美食、佛学、医学、雕塑等领域继承了大唐的风格。鉴真之所以受到后人诟病,是因为他这次东渡,对我国毫无意义,甚至是传播先进文化技术的“字的”行为。甚至有令国人心痛的王羲之父子真迹。但是对日本人却有天大的好处,直接咸鱼翻身,但他因为触犯了旧教团的利益,一样被人诽谤。以至于有日本后人写《白江村》一书来讽刺他。唉,农夫与蛇的故事上演了一遍又一遍,却总有无数国人不长记性。唐朝时期日本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到中国来的:1、日本派遣遣唐使,财力负担很重。2、时间周期较长,从任命使臣到出发,需准备两三年,包括造船,筹办礼品、衣粮、药物、薪俸、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唐费用等等。3、路线风险很大,采取南岛路和南路时,不能掌握季风规律,海上惊涛骇浪,随时会把船裂为两截。几乎往返途中总有船只遇难,只有一次来去平安。采取北路时,遣唐使平均约七年半一次,以后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鉴真的六次东渡日本:1、第一次:被诬告和海盗勾结,被捕入狱,东渡宣告夭折。2、第二次:港出海,便遇风浪沉船,东渡宣告失败。3、第三次:信众挽留鉴真,诬告日本僧人,东渡宣告夭折。4、第四次:欲从福建出发,鉴真的弟子担心他的安危,请求官府阻拦,东渡宣告夭折。5、第五次:海上遭遇强风,偏航,东渡宣告失败。6、第六次:搭遣唐使船,四艘船仅有一艘到达日本,东渡宣告成功。扩展资料: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已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萌生具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参考资料:-遣唐使参考资料:-鉴真东渡
在云南怎么去美国留学
上一篇
10-30
留学问题应该怎么问老师
下一篇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