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可以去德国留学吗

李汝求和陈伟良都是中国著名的近现代数学家,他们以卓越的数学才华崭露头角,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李汝求(1880年-1955年),湖南湘乡人。他从1903年起,到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留学,多年间广泛涉足数学、哲学、历史和文学等...
李汝求和陈伟良都是中国著名的近现代数学家,他们以卓越的数学才华崭露头角,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李汝求(1880年-1955年),湖南湘乡人。他从1903年起,到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留学,多年间广泛涉足数学、哲学、历史和文学等领域。李汝求的研究领域涵盖函数论、微分方程、拓扑学、代数学、数学物理学、数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并且在这些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微分方程中的定理及其应用,这是现代微分方程理论的开创性成果,对现代物理、力学、数学和其他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陈伟良(1892年-1962年),湖南娄底人。他曾留学于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家,在数理逻辑和概率论领域做出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李近维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逻辑与集合论、数论、代数、非线性波及其应用等,并且以集合论、概率论和统计学为重点。他对概率论和统计学的研究贡献很大,是中国现代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概率论之父”和“中外数学界的巨人”。两位的贡献,使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国数学史上。成仿吾人物介绍不是同一所大学中南大学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高水平大学和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身之一为1958年成立的湖南林学院,直属国家林业部管理。1981年学校迁往湖南省株洲市。2000年,学校转为省部共建。2005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与原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扩展资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成立于1958年,坐落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近3万人,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6万人。博士研究生318人,硕士研究生3712人。现有专任教师1581人,其中,教授(正高)252人,副教授(副高)684人;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500人。有双聘院士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等。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4个教学单位。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2个国家特色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部重点学科;设有76个本科专业。学校具有招收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挪威、奥地利、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南大学-学校简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校简介征求有关良知的作文素材成仿吾成仿吾(1897年8月24日-1984年5月17日),原名成灏,笔名石厚生、芳坞、澄实,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知方团(今琅瑭乡)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五四运动后,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先后在日本和国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6年3月,成仿吾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任教于广东大学,同时兼任黄埔军校兵器处代处长。大革命失败后,成仿吾经上海、日本,流亡欧洲,坚持革命,学习马克思主义。1928年8月,成仿吾在巴黎加入中国***,主编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成仿吾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中文名:成仿吾别名:成灏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南新化县出生日期:1897年8月24日逝世日期:1984年5月17日职业:教育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毕业院校: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主要成就:无产阶级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教育家、社会科学家代表作品:《战火中的大学》《长征回忆录》笔名:石厚生、芳坞、澄实人物生平1897年8月24日(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出生在湖南新化县知方团澧溪村。1900年成仿吾的父亲去世。1905年母亲去世。1907年在西门书屋住校读书。1909年考入考入设在新化县城的高等小学堂。1910年,随哥哥成劭吾同往日本留学。1914年在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接触西方文学,并读了歌德、席勒和海涅的许多作品。1917年,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期间学习了法语。1920年初,成仿吾创作了处女作《一个流浪人的新年》。1921年回国,五四运动后,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先后在日本和国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在上海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1月18日创作小说《深林的月夜》。1922年,创作第三篇小说《灰色的鸟》。1922年出版了他所编辑的《创造季刊》第一卷第3期。1923年8月创作第四篇小说《牧夫》。1923年11月在《创造周报》发表《国学运动之我见》。1925年参加中国国民党。任广东大学教授和黄埔军官学校教官。1926年结识了著名的***人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同志。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离国赴欧。1928年在在巴黎参加中国***,从事革命活动,主编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1931年9月成仿吾回国后,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活动。于11月初到达鄂豫皖根据地,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及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教育委员会主任,后又兼任红安中心县委书记。1934年1月,成仿吾到瑞金参加全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委员,任党校政治教员兼高级班主任。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并主持中央党校,是当时中央党校唯一的政治教师。会后,成仿吾留在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党校工作。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1935年10月到陕北后,任中央党校高级班教员、教务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革命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成仿吾任校长。1938年8月,成仿吾与徐冰翻译《***宣言》。1939年,创建并华北联合大学。先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校长、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议长、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华北大学副校长等。1941年当选为华北联合大学党委书记。1944年2月去延安参加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8年创建和领导华北大学。1949年10月1日参加了开国大典。1950年,创办中国人民大学。1952年,调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58年,担任山东大学的校长兼党委书记。1966年,遭到文化大革命的迫害。1974年,撰写《长征回忆录》。1975年,再译《***宣言》。1977年,出版《长征回忆录》。1978年-1983年,任人民大学校长。1984年5月17日,成仿吾在北京病逝。终年87岁。情感世界家庭成员个人婚姻1928年,成仿吾到法国学习,途经日本时,住在郭沫若处。成仿吾与郭沫若是好朋友。郭沫若的日本妻子安娜十分敬重成仿吾,夸成仿吾好心、实在、厚道,曾想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成仿吾做妻子。成仿吾没有同意。1938年成仿吾偶遇张琳。对革命事业的共同追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婚后,两人感情甚笃,和和美美,终生同甘共苦。成仿吾非常珍惜夫妻之情,1984年3月,快要离世的成仿吾在自己的小笔记本上为老伴张琳题诗一首:“夫子庙下记童年,抗日烽火向北延。身经陕北年三十,抗日中原路八千。雄关内外都经过,迎来祖国新纪元。”主要著作著作书目《守岁》(小说)1929,创造社《使命》(评论)1927,创造社《流浪》(小说、诗合集)1927,创造社《仿吾文存》(论文)1928,创造杜《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论文集)与郭沫若合集,1928,创造社《文艺沦评》(论文集)与郁达夫合集,1928,创造社《新兴文艺论集》(论文、游记合集),1930,创造社《长征回忆录》(回忆录)1977,人民《战火中的大学》(回忆录)1982,人民教育出版社《成仿吾文集》1985,山东大学《记叛徒张国焘》1985北京出版社《成仿吾教育文选》1984教育科学出版社《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1982《我们是怎样走上人生之路的》1982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书目《德国诗选》德国歌德、海涅等合著,与郭沫若合译,1927,创造社《***宣言》(理论)德国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与徐冰合译,1938,香港中国出版社校译书目《哥达纲领批判》《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人物事迹关爱学生1960年,在大跃进思潮的影响下,山东各高校都扩大招生,由于招生数字过大,新生的质量不能保证。因此,一些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被招了进来,加之物质生活困难,因而正常的教学活动出现了许多问题。省教育领导部门又通知各校淘汰一部分学生,学校接此通知后,作为校长的成仿吾,不是机械地立即执行,而是给同学分班上课,加强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习吃力的学生能够跟上班。学习太吃力的,可考虑留级。对于极少数实在跟不上班的,则再视不同情况个别处理。从而使一批学习吃力的学生渡过了难关。没有被学校淘汰出局。这种关爱学生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革命意志成仿吾事业心很强,革命意志至老不衰。尽管进入耄耋之年,依然为教育事业不辞辛苦地操劳。1982年,八十五岁的成仿吾同志,在完成口述《战火中的大学》一书之后,想把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的经验加以总结,写成《教育工作与四个现代化》。正好这时王启新因参加编辑《成仿吾教育文选》一书到了北京。见到成老,他高兴地谈论自己的设想,并表示编完《文选》后,想叫王启新协助他完成这一任务。曾计划用半年到一年时间,由成老口述(因为他年事过高,不能过分劳累,每天可谈两个小时),把他的想法全谈出来,然后由王启新把谈话记录整理成详细的提纲,再读给他听,定下大的杠杠,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充实,写完整,最后写成初稿,然后经他审阅修改再定稿。估计此文可以写成20万字,力争成为一部科学的教育论著。不料过了两年,八十七岁的成老离开了人间,使这件事情最终落空,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也是一大遗憾。校长美名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仿吾受中央委托创办了党的第一所高等学校——陕北公学。在陕北公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后,他担任了华北联大的校长。他挺进敌后到晋察冀边区办学,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抗战干部和建国干部。他重视人才,请国内知名教授任教,开设为抗战服务的新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长才干。日寇大扫荡时,他亲自安排专家教授的“坚壁”地点,每隔几日,便骑马前往分散隐蔽的师生处去送银元,叮嘱要注意安全,不要扰民。他爱学生如子弟,和学生一起上早操,一起参加讨论,到了夜晚,总忘不了到学生宿舍去转转看看,嘘寒问暖学生上课递条子给他说:“你是我们的妈妈。”自此,“成妈妈”、“妈妈校长”就伴随着他一直传颂了半个世纪。教育轶事成仿吾与山东大学的深情厚谊1958年8月,教育部调成仿吾到山东工作,担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成仿吾到任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将学校由青岛向济南搬迁。当时国内正有一股“左”的思潮猛烈地冲击着教育战线,政治运动连续不断,生产劳动成了压倒一切的中心,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干扰。面对这种情况,成仿吾果敢决断,以高度的原则性和坚强的毅力,采取得力的措施和妥善的步骤,迅速把学校工作纳入正确轨道,使学校在稳步前进中得到发展和提高。1974年8月,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批示,成仿吾离开山东大学,到中央党校专门从事马恩原著的翻译和校注工作。,并为学校题词:“继续前进,努力不懈。”他还以泰山打比方,鼓励大家:“泰山是高大的,我们的学校也要像泰山那样高大(质量高、成绩大)。希望山东大学的同志们向着这个大目标前进。”教育思想成仿吾十三岁到日本求学。同学陈天华在日本自杀,对他刺激很大,许多同盟会员为中国的解放,发动与组织革命,进行英勇的斗争,这对成仿吾决心走向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放弃了学工,改学文艺走上文艺革新的道路,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他和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织了“创造社”,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特别是文艺批评,成为“创造社”的一员主将。当时许多人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教育落后,挽救中国应该从教育改造、普及群众的教育着手,使更多的人是投身到政治运动中来。成仿吾经过政治运动的洗炼,进一步坚强起来。全国解放后,成仿吾教育思想重要的特点或优点,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变化,迅速转变学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为旧的正规化的办学思想所局限。在革命与建设的转折时期,使教育迅速完成转变,并推动革命和建设的前进,成仿吾深刻了解,不很好向旧教育学习,包括向旧的知识分子学习,没有大批有事业心和专业知识的干部,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同时,成仿吾也了解,没有革命的胜利,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是不可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科学不仅是理论的科学,更重要的是实践的科学。教育理论是从教育实践中概括而出,没有教育实践的发展,不可能概括出教育理论。教育理论一旦概括出来以后,又必须回到教育实践中去,这个过程是更为丰富、更为艰苦的过程。成仿吾的教育思想内容是很丰富、全面的。具体包括:教育是立国之本,必须把教育工作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尊重教师,提高教育素质,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分建设,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和科研的独创精神等等。人物评价1982年,85岁的成仿吾这样总结了自己的一生:“我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文化人到革命战士”。中共中央书记处审定的《成仿吾同志生平》高度评价成仿吾同志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社会科学家”,称赞他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永远进击的一生,是无产阶级教育事业艰苦开拓和创造的一生,是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播鞠躬尽瘁的一生”。成仿吾从1934年在瑞金中央党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党的教育事业。他精通多种语言,长期致力于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他五次翻译《***宣言》,并校译了《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革命文学,创作了许多作品,对推动我国革命的新文化运动起了重要作用。后人纪念成仿吾纪念室成仿吾纪念室于2000年8月开始筹立,2002年12月正式开放。在成仿吾纪念室设立之前,娄底市文物管理处、娄底市博物馆负责人数次赴北京征集成老的有关文物,并与成老的夫人张琳女士及其亲属多次接触,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1999年8月和2000年5月分两次从北京成老家征集了大量成老的生前用品、手稿、藏书等珍贵文物近900件,并将成老书房内的物品整体征集回馆,在纪念室内设立成老的书房复原陈列室。纪念室的室名由时任娄底市市委书记张建功题写。纪念铜像2004年5月17日,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纪念成仿吾逝世20周年座谈会,缅怀成仿吾为东北师范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继1986年东北师范大学40周年校庆为成仿吾塑像后,学校决定再次用高质量青铜塑成成仿吾像,竖立在“生命科学广场”中央,供全校师生瞻仰、缅怀。共姓来源和名人呢首先,大路方法写,就是写写什么是良知,良知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我们的良知(比如加强传统教育啊,加强法律之类的)另外提供你一个新颖一点的思路。你可以谈谈我们中国5000年历史,良知其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一开始的儒家认为男女之间不能有肌肤之亲。嫂子掉进河里,你不能伸手去救。但这显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良知。所以什么是良知,良知的定义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应该去除哪些不好的"古代良知",又有哪些“古代良知”应该得到弘扬的,甚至有没有一些被我们遗忘的良知应该重新拾起来的。从这个角度也许能写出点新意。 范文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愚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曰“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 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三曰“知恩”。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文革”破四旧,破除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一些人也因之丧失了良知。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个弟子叫娄师白,从小在齐先生身边长大,后来批判白石老人,他就改了名字叫娄批白。一“师”一“批”,良知何存?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又改丢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人的私欲刺激人的创劲和干劲的结果,使社会良知大面积坍塌。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不愿参与医疗腐败、为患者节约每一分钱的医生胡卫民在医院被孤立得呆不下去,而被100多名职工举报的医院负责人却因为医院赚钱“业绩突出”,被当地政府委以重任。这是官场潜规则挑战社会良知的典型例证。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归来吧,良知!谈良知 孔子云:男女不可有肌肤之亲,那就是,一位女子落水,你却不能伸手去救。否则,违背了当时的“礼数”和“道德”。但是,不伸手,你的良心会不会受到谴责?当时有人一定会说:“很正常,不救是应该的。”我就想问问,一个生命和区区的“礼数”哪个比较重要! 让我们来看下,古今中外的人们,满口说的礼仪道德是什么吧!镜头倒退到诸子百家的年代。 胶片开始缓慢的转动,孔子正带领着他的弟子们大论他的礼仪道德!一个荒唐的思想,却是从这位孔大圣人的口中而出——“男女不可有肌肤之亲”孔子儒家的思想,就好比“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就是由于孔子的这个所谓的“礼仪”,让中华流出了多少惨淡故事。祝英台女扮男装,为什么的是什么,是去为汲取中华的精髓!为什么她不能穿着女装,就是因为孔子的所谓的“礼仪道德”禁锢的她的思想。 对,那是古代,让我们来看一下2009年的今天。胶片继续的转动,“救命,救命!”寂静的河边发出的叫喊声!一分钟的时间,一个黑影纵身跳了下去! 但水波很大,紧接着十几位大学生拉着手,坚强的组成了一条人链!一位二位三位……,他们咬紧牙关,站在生与死的“交界处”。一个个,如雕像一般,站在那河浪上。那死神的河浪拍打着他们的身躯,冲击着他们坚强但又脆弱的灵魂!为的只是两个幼小的生命。而组成的伟大的“人梯精神”。 突然那一条长链被冲垮,死神的降临,三位青春洋溢的大学生死了,对,他们死了,被无情的死神带走,但是人们的惨痛的哭泣声,却换不回死神带走的灵魂。拼命的嘶喊,如暴风的咆哮是那样的脆弱无力! 死神是这么的无情,但是有些人连死神都不如,比死神还无情。死神带走的是死者的灵魂,那些人,带走的却是生者最美好的生命。但有人却说:“他们不是不救,而是没有办法救。”……这样的流言已使我耳不忍闻,这样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 英雄赞,英雄叹——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生而何欢,死而何俱?人虽已死,但是他们的名,却扬满天下。平凡却早已冰冷的骸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泯灭的 赞歌!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三个伟大的灵魂,却会带给我们璀璨的荣光,让我们用真心陪伴他们,他们并不孤单,寂寞。 而在这样的一个惨淡的世界,一个没有一点光明的世界,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 我想想,我们错了,我们应该坚强,因为已有三盏明灯为我们指明方向,那微微的淡光让我们在黑暗的世界找到了一丝的希望,所以我们应该坚强。 当某些时候,你在“利”与“义”的取舍前,请你自己摸着自己胸前的左上方,良知究竟在何方。 一个记者的良知和正义 火兴才先生,一名普通的报社记者,在天涯社区注册的用户名叫“兰州方言”,是我相交多年的好友,以前是《兰州晚报》的记者,现在是本地一家叫《鑫报》的媒体记者。 他和称为“中国打黑记者第一人”、“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王克勤是同乡,也是以前的同事,可能真是“物以类聚”吧,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作为一个记者,身上的那种正义感也表现得格外突出。 先生为人热心,极富同情心,因为关系不错,以前没少麻烦过他,只要有事,只要跟他说一声,能帮的忙他一定会热心相帮,从不推辞。亲戚家的小孩在饭馆打了半年工,一分钱没拿到就被赶了出来,他听了便勃然大怒,马上领着小孩去跟老板要,一顿怒叱,老板就乖乖的把钱给了;我本家叔叔被当地政府欠了十几万的工程款,要了8年没要回来,后来也是在他的帮忙下要回来一部分。对于他这方面的“先进事迹”真是举也举不过来。 干了多年的记者工作,已经算是资深的记者,在圈子内也有不小的知名度,但当年一起的许多同事已经成了领导,早就不写稿子了;或者名利双收,呆在家里让别人送钱,写些锦上添花的稿子,惟独他依旧默默地干着最苦最累的一线采访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有时打电话,都半夜了还在写稿子。 与那些扑风捉影、哗众取宠,出卖良知的记者不同,他所关注的,大都是一些琐碎的,鸡毛蒜皮的事,但基本都是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如下水不通、楼房断水等等,写的是普通事,平常事,也就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关注率低,稿费也就低,他在报社的地位也低。这也是他干了这么些年一直都上不去的原因。 同样是记者,我一个已经做了报社首席记者的朋友,专门就是写凶杀、盗窃、卖*嫖娼的社会新闻,人家有公安部门提供线索,坐在家里拿着资料就可以写稿子,而他每天都得跑出去采访,但人家一月的收入却是他的好几倍,我曾劝过他,他也听不进去,所以我骂他“天生就是做小记者的命”。 他也写大稿子,但经常写的都是那种得罪人,吃力不讨好的稿子,如“揭黑”类的稿子。 我们知道写揭黑、暴光类的稿子是件充满风险的事情,我认识的许多写这类稿子的朋友隔三差五被人追打是常有的事情,难怪有人把记者业喻为最有危险的职业之一,鉴于此,许多写批评揭露类稿子的记者都改了行,尽管我们都在骂现在的记者没有社会责任感,但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人家做的也没错,你写别人的好,人家又是请客又是送红包,何乐而不为,干吗要去得罪人,冒着危险写那些遭人唾骂的稿子呢?前几年,王克勤就是因为写兰州的黑证券,惹怒了某些人,生命都受到严重威胁,家也无法再呆下去,最后不得已走了北京。 遇到这类题材,别人躲都躲不及,然而他竟然就接了!一个非法集资数亿元的公司,没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小小的本地媒体的记者,他们是不会放在眼里的,收拾你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但他就敢去跟人硬碰,决战到底,这就是他的本色和胆识! 看他最近在《鑫报》上发的几篇关于揭露非法集资的稿子(在我的鼓动下,他已在“传媒江湖”贴出来,大家有时间也可以看看),揭露之深,暴光力度之大,在近些年的报纸上是少见的,稿子见报后,在兰州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市民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许多上当受骗的人对他感激泣零,他的手机也几乎被打暴。他不仅连续追踪报道,穷追猛打,而且文章署名不用假名,表现了一个记者的本色和凛然正气,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二三点,有次给他打电话,都晚上十二点了,他还在办公室接待反映问题的群众,敬业精神实在让人感动。 揭黑事件还没结束,最近他又为另外一件“小事”忙上了,一个农村小姑娘,因为患了眼疾,几个月先后换了数家医院,但一直得不到确诊,终至双眼失明,家庭也是债台高筑,家图四壁,又是在他的奔走相告,大声呼吁下,现在已经有了一些个人和单位进行了捐款,也引起本地民众的关注。 今天早上给他电话,他显得十分的疲惫,我劝他,把自己弄那么累干吗啊,他也只是说了句:“小女孩实在太可怜了,我们不帮她,谁去帮她?” 是啊,那个小女孩需要别人的帮助,可是他自己呢?他其实也一样需要帮助啊。干了这么多年的“无冕之王”,在别人眼中他是风光的,可他至今仍然只是报社的一名聘用人员,户口还在农村老家,一个大男人孤身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城市生活,过着盲流一样的日子,一忙起来就连孩子也顾不上了,所幸“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离开父母生活,学会照顾自己,父亲不在,她自己泡方便面吃,晚上关了门一个人写作业,自己动手洗衣服,十分的懂事。 有时在一起喝酒,喝多了他也发牢骚:“我这算干吗啊?我自己就这样了,好坏也无所谓了,可孩子怎么办啊,我不能把她也耽误了啊!这眼看着就要初中毕业了,以后孩子到那上学呀?” 只有说到孩子,他才会露出作为父亲的骄傲和苦恼,但一工作起来,他又一切都忘了。 这么多够了吧?爸爸说祖上是山西洪桐什么喜鹊窝迁过来的  共[共,读音作gòng(ㄍㄨㄥ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属下的共工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共氏源远流长,渊源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共工氏”。  传说,姜姓共工氏与姬姓华夏首领之间在其后的历史上不断发生纷争,产生过三次大的战争:  第一次是颛顼与共工之战:  颛顼与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五世纪,颛顼部落联盟与风氏姜姓共工部落联盟在中原地区(今河南北部)的战争。  原始社会晚期,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氏,继黄帝为该部落联盟首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正处黄河(今卫河)东岸附近。这一时期,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今河南辉县),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率领部落联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冲毁东岸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两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终于击败共工。  第二次是帝喾与共工之战:  帝喾攻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四世纪,帝喾部落联盟,进攻风氏姜姓共工氏(今河南辉县)的战争。  原始社会晚期,黄帝之后,黄帝族部落联盟生活在中原东部高辛(今山东)一带。相传黄帝曾孙帝喾号高辛氏,继颛顼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炎帝族的一个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居其上流黄河西岸(今河南辉县),经常侵犯其他部落,不服帝喾管辖。帝喾遂进攻共工氏,将其一举击败。此战,给共工氏以沉重打击,巩固了帝喾及其部族的领导地位。  第三次是禹与共工之战:  禹攻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二世纪,禹部落联盟进攻风氏姜姓共工氏部落联盟(今河南嵩县)的战争。  原始社会晚期,中原地区生活着黄帝族系的部落联盟(今山西),舜为首领。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联盟,长期与舜领导的部落联盟争夺生存地域,并为治水发生冲突。于是,禹率领本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将其击败并驱离治水地区,以便治水。从此共工氏再也无力与黄帝族系部落联盟抗衡。  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豫章弘氏,因避宋朝讳,亦改为洪。”史籍《姓氏寻源·姓纂》中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后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一云避仇敌。豫章有弘氏,避唐明皇讳,亦改为洪。望出敦煌、豫章,又出宣城。”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古共国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共国,亦作恭国,是商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今河南辉县),后因侵犯周的都城宗周(今陕西西安)而受到周文王姬昌的讨伐,被灭国。共国灭亡后,其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称共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共伯和之后。  西周后期,卫国侯爵康叔九世孙卫厘侯将世子余封在卫国的属地共国,称共伯。共伯余早死,卫厘侯又封次子和为共伯住共国。卫厘侯四十二年(公元前812年),厘侯死。共伯和继位,就是卫武公。  春秋后期,共国被卫国自己所灭。共伯和留在共国(今河南辉县)的子孙,就以原封地“共”为姓氏,称共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后裔,属于以谥为氏。  春秋时期,晋献公姬诡诸的儿子姬申生在被人诬陷后,以自杀表示对父王忠心的,其弟姬奚齐即位晋国国君以后,给前太子兄加谥号为“恭君”。  在周王朝时期,“恭”即是“共”,二字通义。恭(共)君姬申生的后代便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称共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为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记·郑世家》记载,春秋时期,郑武公姬掘突的大儿子郑庄公姬寤生继承了帝位,封其弟姬叔段于京邑(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村)。到了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姬叔段从封地出兵袭郑夺位,并由母亲武姜作内应。但郑庄公早有防备,立即出兵征伐姬叔段。姬叔段一战即败,而且其封地京邑的民众皆背叛了自己,姬叔段只好逃至鄢(今河南鄢陵)继续组织抵抗,又被郑庄公打败,便再从鄢北逃至共邑(今河南辉县),后来便称为共叔段。  共叔段逝世后,郑庄公念及兄弟之情,赐其子共仲姓侯,形成一支侯氏。  在共叔段的后代中,除了侯氏以外,还有的以其最后居地“共”为姓氏,称共氏;有人以“段”为姓氏,称段氏;有人以“共叔”为姓氏,称共叔氏。后来,共叔氏大多也省文简化为共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贵族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封王室贵族于共邑(今河南辉县),其后裔以封邑为姓氏,称共氏。  据姓氏专家考证,芈姓共氏族人在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一直存在,直至西汉初期的共尉临江之乱后,共氏族人因避仇难,一部分人加“龙”成龚氏,一部分人加“氵”成为洪氏。关于共氏后人因避仇而改为洪氏、龚氏,在史籍《姓纂》中有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  得姓始祖:共工。  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时任水官。史书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据古史记载,他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断,地的四角也裂开,所有这些神话般的描绘都是在说明炎黄两系争权斗争的激烈。为了怀念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氏,尊共工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公元937年)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民国政府建都南京后,又移江宁县于南京市郊区一带。  豫章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于晋朝,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隋、唐两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时或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或废郡存州则为宣州。  武陵郡:汉高祖刘邦置郡,治所先在义陵(今湖南溆浦),辖境包括今湖北西南部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省东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龙胜等地。东汉时期后移临沅(今湖南常德)。以后郡境渐次缩小。隋朝时期改临沅县为武陵县(今湖南常德)。隋、唐两朝改为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后武陵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国时期改为常德县。今为湖南省常德市。  六桂郡:又称六桂县,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地区。治所在地闽县(今福建福州),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朝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治所在晋江(今福建泉州)。  2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以望立堂。  临江堂:共敖是战国末期楚国贵族的后代。在秦朝末年,项羽奉熊心为楚怀王,共敖担任柱国(司马)。在项羽扫荡赵国秦军,西征咸阳时,共敖受楚怀王熊心(后被尊为“义帝”)的委派,攻取了辖境大致为今湖北西部、西南部及南部的南郡。南郡,曾是楚国的发祥地,楚国的古都郢城就曾经作为南郡的郡治,功勋卓著。因此,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共敖被封为“临江王”,封地就是他的占领区,南郡也就得以改名为“临江国”,都城是江陵(今湖北江陵)。其后人因以为堂。  三字辈班派:  宁乡洪氏字辈:  老派:“兴应正光汝承家永先志  酌派:“尚德培基业恢彰定有贤诗书徵锡类孝友克昌传瑞启谋犹远祥钟秀杰绵人文丕振起国器重瑶编”。  新派:“允光文运锡汝本业克振家声常思先泽”。  娄底洪氏字辈:“学士忠良全名家孝义传奇勋昭令绪玉翰策英贤保受光先业书馨裕楚南文章湘上焕锡祚庆恩覃”。  龚氏一支字辈:“汉时宣世茂泽金祁显正生诗书家学远庆习国恩云繁衍归益本万载记昌明”。  龚氏一支字辈:  旧序:“仲仕添思显元大阳如应兴世若方东佐辅文明运”;  新序:“立政兆嘉祥时升遇盛昌逢道承先志修纪定伦常”。  湖南武陵龚氏字辈:  通序:“武昌宗子荣文朝百万成廷大兴世守国泰定长春亲德如天重君恩与日新能明伦序理裔载建奇勋”;  日公房旧序:“日曰奇福泽允敬凤朝阳”;  日公房增序:“亲德良高厚家传尚慎勤尽伦敦爱敬为学在明新士慕垂诗教臣怀立汉勋先贤均可法后起益多英”;  月公房序:“月敬安湖道绍仕志丹成天希文圣祖良善世生贤继先思树德诗礼允传家立品崇儒雅观光应国华”;  暹公房序:“昌耐荣进金正思宗水永廷朝邦守大律法正乾坤文明宏世德孝友克昌荣”。  刘南龚氏武陵堂字辈:  旧序:“俊秀崇伦起彩凤贵铭香高朝开景连贻厚诏祖光奎璧聊辉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业长发永攸芳”;  新序:“同福临喜康忠孝永继昌兴旺人才广富贵发文章”。  湖南湘西龙山和湖北恩施来凤武陵堂龚氏字辈:  富仲华友子 志永世廷朝 上大人惟启 家绍定先超  本宗开元佐 华荣理常高 清明光靖宇 纯礼崇万昭  四历史名人:  共 敖:(公元前?~前204年待考),楚国人。著名秦汉之际西楚将领。  共 尉:(公元前?~201年待考),楚国人。著名秦汉之际西楚将领。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子,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龚澎,女。安徽合肥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次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重庆《新华日报》记者、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秘书、中共香港工委外事组副组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新闻组组长。建国后,历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  龚澎(1914——1970),北大才女,共和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  龚澎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之后,加入了中国***。她1938年到延安,在八路军总部当秘书期间和从德国留学归来也在秘书处工作的刘文华相爱结婚。婚后不到一个月,龚澎调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工作。1942年6月,30岁的刘文华病逝于晋中返回八路军总部的途中。  龚澎在重庆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成为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她在与各国通讯社的交往中,以流利的英语、缜密的思维、机智的反应、美丽的品貌,给外国记者们留下了深深的、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的良好印象。有的外国记者“因她的魅力而发狂”,有的外国人暗自表示对她的倾慕之情。1943年深秋,龚澎和乔冠华在重庆结了婚,毛泽东赞誉他俩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龚澎家庭背景厚重。父亲龚镇洲,是辛亥革命时安徽著名的革命者;他在保定军官学校时,和蒋介石是同班同学。1942年龚镇洲去世,周恩来、董必武唁电致吊;蒋介石撰联“解环钩党留元气,树帜张军振义声”来表示悼念;李济深主持追悼会并题写了碑文。龚澎的母亲徐文,懂英语,写一手好钢笔字,是黄兴夫人徐宗汉的堂妹。龚澎的姐姐龚普生,是共和国外交部国际条法司司长,首任驻爱尔兰大使。龚澎的姐夫章汉夫,是共和国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在加上夫君外交部长乔冠华,可见龚姓姐俩在共和国外交部怎生了得?  龚澎不仅才貌双全,还是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她在工作中平衡能力很强,很会处理部门之间、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和与国际友人的各种关系,还能把握住夫妻间同时在工作上、前途上和家庭中的关系。建国后,龚澎、乔冠华都在外交部任重要职务,国务院想先提拔龚澎为部长助理时,她谢绝了,并推荐了自己的丈夫。她甘居夫后、以维护丈夫形象就是维护自己的理念,维系着家庭中爱的成长,由此可见龚澎的女性心理细微之处。龚澎病重期间,几次想和夫君谈谈自己万一不测后。丈夫以后生活的选择,可乔冠华哽噎拒谈,却为以后的家庭不够和睦留下了遗憾。龚澎说乔冠华在政治上天真直率,果真龚澎辞世之后,走上辉煌之后的乔外长,磨难多多。  龚澎既有男人一样宽广的胸怀,又有女人一样细腻的情感;既有理想主义的事业心,又有现实主义的责任感;她既是浪漫的妻子,又是温柔的母亲。她实际是乔家的顶梁柱。  龚如心,亚洲女首富 、慈善家 、企业家,(1937—2007)籍贯:中国香港,祖籍上海。财富档案:龚如心是香港华懋集团前主席王德辉的妻子,籍贯上海。曾是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的王德辉十几年前失踪后,龚如心便继承了丈夫的家产。在她执掌下,华懋集团的业务得到迅速发展。龚如心在全球最富的女性中排在第50位。同时她还在全英国所有女富豪中排名第一,其财产超过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5倍之多。  龚谷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湖南省新化县人,1940年12月生。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生长在厦门。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龚雪的家是一个艺术之家,生于公元1953年,父亲是美术工作者,母亲是摄影师。她耳濡目染,自小就对艺术产生了兴趣,但她没有走父母的路,而是爱好表演,小学三年级就参加了少年宫的演出。1970年中学毕业后到江西农村插队落户,1973年穿上军装当了一名文艺兵,1974年调到总政话剧团。  共 欣:(公元1958~今),广东龙川人。著名新闻工作者。  株洲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时报)记者,亦系湖南省集报协会会长。  他爱好收藏报纸,现藏中外报纸八千余种,含部分试、创、复刊号及周末刊、星期刊、节日刊等。1986年,在株洲市举办集报展览。  历年来,先后在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三百余家报刊发表文章和照片一千五百余篇(帧);并由此成为报社的编辑、记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今晚报》、《中国报刊报》等新闻媒体专题报道过其集报事迹。山西洪桐移民的历史背景-大槐树传说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 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略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颍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滥。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六月己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七月,高密县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县大水。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秋,蓟州大水……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秋,蓟州县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七月,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疔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秋七月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七十余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顺帝本纪》)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元史纪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十八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遣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把抵抗,燕王无标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 山西的人口和中原的人口相比,极不平衡。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为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04万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再从人口密度来看,同样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样,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连朱元璋也认识到“山西民众而地狭”。这时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应从山西移民到中原,如洪武三年(1370年),郑州知州苏琦提出“时宜三事”,其中一事就是移民中原,洪武十五年(1382年),晋府致仕长史桂彦良上《太平治要》20条。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户部侍郎刘九皋又奏请迁移山西之民以实中原,终于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于是拉开了—场轰轰烈烈移民活动的序幕。 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走的,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这个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按照明初山西的行政区划,所谓太原指太原府,辖6个州20个县;平阳即平阳府,辖6个州29个县;泽是泽州,为省直隶州,辖4个县;辽是辽州,省直隶州,辖2县;沁指沁州,省直隶州,辖2县;潞是潞州,省直隶州,辖6县;汾指汾州,省直隶州,辖3县。这样,明初山西移民就涉及到2府、17州、66个县。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条件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可能恐怕是没必要也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洪洞大槐树下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在后来的历史上影响特别大,移民后裔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了。 关于移民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学者们的反复考证,洪武、永乐两朝共有17次。简单的情况是: 洪武六年(1373年),从山西及河北正定府移民至安徽凤阳垦荒。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再从山西及正定府移民至凤阳垦荒。因为是冬天,政府发给移民过冬的棉衣。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从山西招募24万户百姓从军,后又都复员为老百姓,就地安置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又从山西的泽州、潞州,挑选“田少丁多”或无田之家,迁往彰德、正定、临清、归德、太康等地垦种。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百姓张从整等116户自愿外迁屯田,户部给予奖励,让他们回沁州招募居民。 同年同月,后军都督朱荣向朝廷报告:由山西迁居到大名、广平、东昌三府的百姓,一共分给他们26万顷土地。 同年十一月,命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等迁移山西百姓,到彰德、卫辉、归德、临清、东昌等地栽桑种枣,垦荒种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与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从军,共设16个卫所。大约是平阳府选了9卫,太原、辽、沁、汾选了7卫,每卫5600人,共有9万余人。 同年十二月,朝廷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去山西招募移民共598户,分别迁至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6万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建文四年(1402年),户部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迁至北平各府、州、县。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从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再次从以上地区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县吏李懋等214户人愿到北京为民,户部给他们发了安家费。 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朝廷命户部从山西的平阳、泽、潞及山东的登、莱等州,招募了5000户到北京的上林苑监,牧养栽种。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向朝廷申请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府州县为民,开荒种地,依律交税,得到政府的奖励和资助。 综上所述,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回顾我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所以说,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那时候还创造了一个词叫“解手”,一直流传到现在仍然使用,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百姓们被迫登记以后,为了防止他们途中逃亡,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起来。那时候,迁徙路上,到处是一串串的移民,他们一步三回头,天愁地也愁。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人们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绳子拴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于是只好向押解官兵报告说:“老爷,请解手,我要大小便。”这样子日复一日,人复一人,次数多了,日渐简化,只要说上一声:“老爷,我要解手。” 明初有个袁公正,字成甫,曾随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官拜镇威将军。明朝统一后,首要的大计,是移民垦荒。袁公正又自动报名,举家从洪洞迁至山东曹县黄岗集落户。当时很受朱元璋欣赏,亲赐一块“袁氏题名玉碑”,还给他提升了三级头衔。袁公正在曹州以北约20公里处的关王庙北土岗上安下家来,取名“袁家固堆”,并题词曰:“洪洞分枝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陕西省的山西移民比较多,大概是与山西一河之隔距离近的缘故。据征集的谱谍看,武功县的戴氏、麟游县的赵氏、邢氏、扶风县的刘氏、彬县的陈氏、固源县的郑氏、米脂县的杨氏、并氏、眉县的刘氏,其先祖都是明初从洪洞迁去的。 综前所述,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当初直接迁入地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然而数百年间,峰回路转,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特别是近几十年里,迁移的浪潮此起彼伏。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下关东”、“下南洋”,建国后的城市知青“支边”、“上山下乡”,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探亲、定居,更使洪洞移民后裔的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天涯海角。 参见: 山西洪桐县寻根网 全文阅读洪桐大搬迁考证进入wwwyuanscncom

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overseas/4894.html

() 0
上一篇 10-28
下一篇 10-28

相关推荐

  • 2024全国高考二卷化学

    黑龙江2024年高考从6月7日开始,至6月10日结束,一共进行4天。6月7日考语文和数学,6月8日考物理/历史、外语,6月9日考化学、地理、思想政治、生物。具体黑龙江高考时间安排,往下看吧。黑龙江2024高考时间具体是什么时候2024黑龙江

    2024-11-25 21:20:02
    143 0
  • 今年高考文科全国一卷难易程度

    新高考一卷省份有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山东,共7省。新高考一卷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高考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标准的考试形式。与传统的高考相比,新高考一卷取消了文理分科,采用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

    2024-11-25 12:00:01
    451 0
  • 大学排名录取分数山西

    山西省大学录取分数线如下,供2023年考生参考:1、山西一本大学分数及位次排名:在文科中收分最高的大学为太原理工大学,2022年最低分数线为542分,最低位次在3159;收分最低的大学为山西大同大学,2022年最低分数线为517分,最低位次

    2024-11-25 03:30:01
    249 0
  • 仝卓要求恢复高考成绩

    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是否影响银行贷款是根据放贷机构的评估为准的。如果保持良好的使用习惯,按时还款,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花呗对用户的信用情况是不会产生不利影响的。但是每个放贷机构评估标准和要求不同,花呗无法核对到每家放贷机构具体审核标准。如果

    2024-11-25 00:15:01
    56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