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overseas/34729.html
学习英语有捷径 培养兴趣最重要 在现今分秒必争,资讯发达的时代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将不仅是学校的一门功课而已,无论贸易、出国考察、外交、观光旅游,甚至考试、就业、升迁在在都需要外语。近年来更由於国外贸易的频繁,科技的引进,学习英语的风气蔚为时...
学习英语有捷径 培养兴趣最重要 在现今分秒必争,资讯发达的时代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将不仅是学校的一门功课而已,无论贸易、出国考察、外交、观光旅游,甚至考试、就业、升迁在在都需要外语。近年来更由於国外贸易的频繁,科技的引进,学习英语的风气蔚为时尚。据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十年来英语人口急增数十倍,学习人口已超过五百万人,且比例仍在激增当中;据专家表示,再五年时光,不懂英语将成为「文盲」,极易流为失业人口,因此学好外语乃现代人必修课程;但目前众多的学习人口中,有1/3的学习者,却因兴趣缺乏而放弃学习,以致说不出流利的英语。 国内著名的语文专家,台大外文系的颜元叔教授说过:要学好英文就要先克服「心理障碍」,学英文正像学其它任何东西一样,心态很重要。绝不要有怨怼之心。许多的青年一看到英语就皱眉头,他们让大脑告诉自己:「我不喜欢英文!」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一开始就扼杀了学英文的生机。一个人生下来直至死去,无时无刻不与语言为伍,英文跟中文同样是语言,你根本不会不喜欢;至少说,没什麼喜不喜欢。语言就像饮水,你能不喝吗?所以,喜欢不喜欢英文,全是后天造成的。譬喻说,一开始发因没搞好,看到英文字「不知从何说起」;或者英文老师你不喜欢,讨厌老师也就讨厌上英文课;如此等等的理由却教人掷英文课本而兴叹,但这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就算你把英文当作Necessary evil(必要的邪恶),人生就是语言,若有人说:「我不喜欢中文」,这等於是说「我不欢活下去」。这个邪恶你必须去学习它,因为这已是时代必定的趋势,会成功的人,就是擅於把「必要之事」化为「善欢之事」。把不喜欢变成有兴趣。故学习英语当务之急首在「培养兴趣」。 早期学英语,早已形成社会风气,早期学英语者无论在考试或谋职上便占尽了便宜,为了让您得到公平,赶上时代之趋势,以免被淘汰,在新年度起,拟定一套学好英语的计画,充实自己。 目前国内的学生均视英语为最难的科目,甚至有人直到毕业还写不出完整的二十六个字母,而大多数者虽然能看一点,但说到「听」、「说」和「写」,就傻了眼,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学习无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我们学习英语书过程中,是否常发生下列问题? 1 您是否只能开口说一些简单的英文句子,而无法完整表达意思,因为您担心文法错误? 2 您是否常忘记所背过的单字与文法规则? 3 您是否说英文时,先想中文再试著将它翻作英文? 4 您是否觉得枉花了许多时间而仍无法掌握学习英文的重点? 5 您是否觉得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强过「听」与「说」的能力。 6 您是否有时听老美讲话,似乎听得懂,但是却要再思考一下才能了解涵义,但每当停下来思考时就会漏听下一句话? 为什麼我们一再读文法、背单字,却因句型不熟而不能立即运用,总是背背忘忘,而无法学好英语。事实上,学好英文有三大要件: (一) 培养正确的「语法习惯」。 (二) 训练用英语思考的能力。 (三) 进行实际的会话练习。 根据语言自然学习法则,学英语首先会听、会说、再去读,而后才会去写,听不懂英语的学生是不可能读好英语或写好英语的,也就是说要先学习「听、讲」->「语」然后在学「文」,也就是研究文法。我们以前学习国、台语就是以此自然的原则,美国人学习英语或日语也不会笨到先去学文法,若先学了「文法」以后您要开口说话时,必想文法,就无法说出流利的语句。试问:您用台语或国语说「我口很渴,要去喝一罐可乐」,您会不会去想文法:我->主词,口->名词,渴->形容词,喝->动词,可乐->名词。相信绝对不会的。为什麼?因为我们耳已养成了正确的语法习惯。因此在学习英语时,首先应先训练自己多听,习惯正确的英语发音及口语化,并试著去模仿,不要怕、多听敢讲,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学习「读与写」是其次,也就是说先把英语的发音和音调当作一种习惯的养成,然后辅以第二阶段「声音与思想」强力的结合,如此便产生直觉反应,这也正符合人类学习语言的两大环境原则,说之「先语后文」的观念是必须建立的,如此学习语言就能事半功倍。 当我们养成了语法习惯的正确用法之后,我们必须更注意一件事:在我们讲英语时,总是先想中文再翻译成英语,一但我们了解这段的意思,留在脑海里只是深刻的中文印象,而英文本身的印象却模糊不清。事实上只有在我们完全脱离中文的窠臼,让自己进入英语全面思考的环境下,脑海理想的是英语的字汇与结构,而很自然的会去寻找与之匹配的正确英语。 当您熟悉了语法习惯,并能用英文思考后,亦需要「实际练习」帮助您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首先(一)密集的听录音带->看课本->先大概了解含义->口中模仿说出->使声音与意思初步结合(二)听录音带->确实分辨声音的区别->心中明了其含义->完全进入英语的世界。(三)看课本及->说出正确的英语->逐渐养成英文思考的习惯->对意思产生反应而能自然说出。(四)再思考方才所学而自然脱口而出心中的回想,当您这样练习时,即使是您独自学习也彷佛有人与您实际交谈,相信对您的英语定有助益。 学英语有捷径吗?当然没有。学英语有方法吗?当然有。 做任何事情都一定会有最优的方法,学英语也肯定有方法,如果不得其法,必然事倍功半,但是再好的方法如果没有踏实的努力做基础,那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 如果你问,学英语有捷径吗?我说没有,所谓捷径就是不费力气到达目的地的路径,至今还没有听说有哪个人通过学英语的捷径学好了英语,如果有这样的捷径,那么拥有这个捷径的人一定已经发了大财了。实践证明学英语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那么学英语有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都知道学习有方法,有好学习方法的人可以轻松的将课程学好,得到好的成绩,或者做出好的成果。学习英语既然有方法,那么就一定有一个最好的方法。我们的目标就是找到好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把英语学好。做事情不努力不会成功,但如果不得其法也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人学习从来不讲方法,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中,结果永无出头之日。这是对自己精力的浪费。为什么我们在学校里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英语还是没有学好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不够,虽然天天都有英语课,但每节课我们都有效利用了吗?另一方面,就是方法不对,学习方法不对路,导致我们学习英语的效率特别低。所以,我们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世界上不可能有一个对任何人都适用的方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所以,才有“师傅领上门,巧妙在个人”的说法,才有“因材施教”的说法。有一些规则,有一些标准,如果你遵循了,那么你的英语学习道路就会相对轻松,这就是方法。如果,你找到了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好效果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最好的方法。 首先分析自己的情况,自己的年龄,自己的英语基础如何。现在,学习英语的方法很多,比较有名的如:疯狂英语,逆向法学英语,千万别学英语等等。可以将这些书买来看一下,系统的研究一下各种方法,然后确定自己该怎么做。上面三种方法,都是看了后让人精神振奋的方法,有许多人通过这些方法获得了成功,也有许多人中途放弃了,认为方法不合适。 方法只是一种手段,不要被方法迷住了眼睛,更不要迷信方法。不要只是去追求花样,而是要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学习英语。你的目标是学好英语,不是研究方法。所以,记住:不要掉进方法的陷阱 怎样学好英语 想学好英语,首先要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喜欢的事,就容易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而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有的同学说:“我一看到英语就头疼,怎么能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呢?”还有的同学说:“英语单词我今天记了明天忘,我太笨了,唉,我算没治了。”这都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初学英语时,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树立必胜的信心,缺乏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丧失了上进的动力,稍遇失败,就会向挫折缴枪,向困难低头。你就会感到英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学习积极性也逐渐降低,自然也就不会取得好成绩。但是,只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认识到学英语的必要性,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英语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习。开始时多参加一些英语方面的活动,比如 ,唱英文歌、做英语游戏、读英语幽默短文、练习口头对话等。时间长了,懂得多了,就有了兴趣,当然,学习起来就有了动力和欲望。然后,就要像农民一样勤勤恳恳,不辞辛苦,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一定会取得成功,收获丰硕的成果。毕竟是No pains, no gains吗。 练好基本功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就谈不上继续学习,更谈不上有所成就。要想基本功扎实,必须全神贯注地认真听讲,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到以下“五到”: 一、“心到”。在课堂上应聚精会神,一刻也不能懈怠,大脑要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思维要活跃、思路要开阔,心随老师走,听懂每一句话,抓住每一个环节,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多联想、多思考,做到心领神会。 二、“手到”。学英语,一定要做课堂笔记。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都过目不忘,记忆本身就是不断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常言说,“好脑筋不如烂笔头”。老师讲的知识可能在课堂上记住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忘记,所以,做好笔记很有必要。英语知识也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学到的每一个单词、词组以及句型结构,都记在笔记本上,甚至是书的空白处或字里行间,这对以后的复习巩固都是非常方便的。 三、“耳到”。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是十分必要的,不但要专心听老师对知识的讲解,而且要认真听老师说英语的语音、语调、重音、连读、失去爆破、断句等发音要领,以便培养自己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听见听懂老师传授的每一个知识点,在头脑里形成反馈以帮助记忆;理解领会老师提出的问题,以便迅速作答,对比同学对问题的回答,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四、“眼到”。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双眼紧随老师观察老师的动作、口形、表情、板书、绘图、教具展示等。大脑里形成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相结合,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五、“口到”。学习语言,不张嘴不动口是学不好的,同学们最大的毛病是读书不出声,害羞不敢张嘴。尤其是早读课,同学们只是用眼看或默读,这样就只有视觉信息,而没有听觉信息在大脑里的反馈,当然记忆也不会太深刻,口部肌肉也得不到锻炼,也就很难练就一口纯正的英语。所以,要充分利用早晨头脑清醒的时间,大声朗读;课堂上要勇跃回答老师提问、积极参与同学间讨论和辩论,课下对不清楚的问题及时提出,要克服害羞心理,不耻下问。对学过的课文要多读、勤读、苦读,可以跟录音机读,竭力模仿其语音语调以纠正发音,要读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一些精典文章最好能背得滚爪烂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练习英语口语,比如,与外教交流、参加“英语角”活动、与同学进行对话、讲英语故事、唱英文歌曲、演英语短剧、进行诗歌朗诵等。除了对课本中的范文要细读精读之外,还要多看些适合我们中学生的课外读物,既可增长知识,又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阅读水平。 学英语,词汇的记忆是必不可少的,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没有了词汇,也就谈不上句子,更谈不上文章,所以记单词对我们就显得极其重要。记忆单词关键有二: 一是持之以恒:每天坚持记忆一定量的词汇,过几天再回头复习一次,这样周期循环,反复记忆,经常使用,就会变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并牢固掌握。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开始,就要坚持下来,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二是良好的记忆方法:记忆单词的方法很多,学无定法,但学有良法。我认为,张思中的“集中识词,分类记忆”不失为一种适合中学生的好方法。把中学生应掌握的3500个单词集中汇总,分门别类,先过单词关,然后再学教材,在课本中使用和巩固它们的用法。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同一元音或元音字母组合发音相同的单词归为一类;根据词形词性、同义词反义词等集中记忆;把相同词根、前缀、后缀、合成、转化、派生等构词法相同的单词或词组列在一起集中识记印象比较深刻,记忆效果也比较明显。这样每天记40-80个单词,坚持不懈,多联想,多思考,多使用,词汇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注视单词的用法和词组的搭配,牢记老师讲过的单词惯用法和句型,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解题,而且在写作时也会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把单词记住,了解词性、词义,掌握其固定搭配与习惯用法,背会时态、从句的各种用法,工作只是完成了一半,我们还得将它们应用到实践中去。就像学游泳,光学理论,不下水应用,不等于掌握了这门技术。不必要搞题海战术,但一定量的典型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先重视基础练习,如课后习题,单元同步练习,这些是针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性练习,不能好高骛远,光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基础知识掌握后,有的放失地做一些语法方面的专项练习和考试题型的专题练习。特别提倡同学们准备一本“错题集”,把平时做错的具有代表性的试题或语言点记录下来,以备将来查漏补缺,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是一种语言,不是记住了单词、词组、句型和语法项目就是把它学好了,关键在于使用语言,所以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注意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英语学习首先是一个记忆过程,然后才是实践过程。学习英语,无论如何,勤奋是不可少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也没有所谓“速成”的灵丹妙方,急于求成,不做踏实工作,是学不好英语的。任何成功的获得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丧失信心而一蹶不振。对考试的失败,冷静分析,认真思考,只要对胜利充满信心,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胜利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怎样学好英语,这似乎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我最引以为豪的是我的 英语成绩。当然我的英语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我所取得的进步却是很可喜的。高中时我的英语成绩属于中等水平,高考也只有98分。一进大学,我就为英语学习犯难了。再学不好英语,那就等于给自己以后的道路增设障碍。于是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英语。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过了四级的同时,我也取得了口语考试的资格,并且也在口语考试中得了c+。去年又一次性通过了六级。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大二时,我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得了三等奖。我所有的成绩也证明了一个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从三年的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首先,要学好英语,最关键的是要有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我们英语的是一位 年轻的老师,他讲课很风趣,还总是让我们自己上台讲课,演小品。生动的英语教学,让我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光有兴趣还不行,我们还得知道如何去学。 先说说背单词吧!对很多同学来说背单词无疑是件很痛苦的事了。我在背单词时,不是按照单词书上的一个一个背下来,这样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倦心理,而且很容易忘。我是在每一页抽几个背,就是很随机的。在平时,我们可以制作一些小卡片,把很难记的写在上面,一有空就那出来看一下,或者可以在床头放一些卡片,每天睡觉前看几眼。更有效的就是在睡前和寝室的同学进行猜字竞赛。每次大家互相把当天学的单词猜一遍,这样就记的牢了。当然背单词最重要的是要不间断的进行温习。 很多同学都很头疼阅读理解,一是时间紧,二是难理解。如果觉得时间紧,那我就教你一招。那就是把每次的练习当作考试,自己限定时间,做不完的就猜。久而久之,你的心中就会有一只无形的闹钟,使你在做题时总有一种紧迫感。练习时间长了,你也就习惯了。 对于理解,我觉得我们应该扩大阅读的范围。我们可以看英文报或杂志。在大一时我看的是中英文对照的《英语沙龙》。以后随着词汇量的增加,我就开始看英文报。我经常看的是上海星报,shanghai star。这份报纸内容覆盖广,且较浅,易懂。在看报纸的时候,我不喜欢逐个字的去查,碰到生词就猜,遇到好的词句,就顺手抄下来。三年下来,这样的小小摘录本我已有好几本了。总之,看英文报,不仅可以摄取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语感,练习阅读速度。 听力也是大家头疼的一个问题。我觉得要提高听力能力,光用听力磁带是不够的。我们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啊!比如我们可以听英语新闻。我常听的是上海990的夜间十一点档播出的live it up shanghai。这个说话节目挺不错的。当然另一个方法便是去英语角。我是从去年开始上英语角的,在那里一大群的英语爱好者在一起,大家用英语聊天,发表言论。有时也有机会和老外来个亲密接触。多说多听,你的听力和口语的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到英语角去说,去听,去感受,你会发现原来讲英语并不是一件难事哦! 学英语,也要学会做个有心人。每次看到街上的英文招牌或网上的英文缩写,你有没有去想过它的全称呢?BBS,大家都用过吧,但它的全称Bulletin Board System 你知道吗?在报纸上经常看到RMB ,这是什么的缩写呢?当然是人民币的中文缩写了。还有GDP ,MBA ,MPA 等等。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原来英语不仅出现在课堂里,它已溶入到了整个社会中了。看看你的衣服,或许上面就有一个你不认识的单词呢!赶紧学吧!清华北大的本科毕业生能去高盛摩根士丹利的美国总部吗?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在中国大陆受到了抑制和歧视,这无疑是很不合理的。令人高兴的是,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通俗小说也越来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在最近几年里,另一个让人担心的极端又出现了。有些学者不仅高度尊重通俗小说,而且还极力地模糊通俗小说概念,否认“通俗小说”与“高雅小说”之间的价值差异。为避免讨论过于空泛,笔者在阐述个人见解的同时,兼对孔庆东博士的《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以下简称《误区》[1])进行学术批评,与孔庆东博士商讨。 一 通俗小说的定义 尽管给词或概念下定义是一件难以讨好的事,但许许多多的人还是在做,这一点从各种各样的辞书的不断问世就可以得到证实。的确,有些时候不知道一个词或概念的定义,并不妨碍我们把握具体的事物或与之相处;况且,由于“定义只能揭示事物某些方面的规定性,而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2](P353),所以,要全面地把握事物也不能光靠定义。但是,常识还是告诉我们,事物或概念的定义,在多数的情况下仍有助于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具体而言,像“通俗小说’这样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语词,其定义是具有相当的重要性的。 那么,何谓通俗小说?按刘世德主编的《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的解释,通俗小说是“泛指适合于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并且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小说”[3](P544)。如此释义是可靠的吗?结合一些辞典对“通俗”、“通俗文学”、“通俗文化”等所作的解释——如《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4](P1262)、《汉语大词典普及本》[5](P1273)、鲍克怡编著的《汉语同义词反义词对照词典》[6](P493)、王先霈和王又平主编的《文学批评术语词典》[7](P119)、《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8](P1276)、林骧华主编的《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9](P335-336)、覃光广等主编的《文化学辞典》[10](P639),可知《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的释义还是比较可靠的。当然,这样的释义不是很严格,不过,由于“并不严格符合任何事物的概念仍然可以指称某种事物”[11](P338),所以,我们仍可以借此释义了解到“通俗小说’概念指的是什么。要言之,像这样的“通俗小说”定义是可取的。 本来,通俗小说概念既不难理解,也不是不好下定义,只要搞清楚什么是通俗,什么是小说,大致上就可以了。然而,《误区》一文的说法,却复杂得让人糊涂。《误区》写道:“我们不妨从探讨通俗小说不是什么开始,知道了不是什么之后,就算说不出概念,说不出定义,说不出‘能指’,也不妨碍我们抓住‘所指’,抓住‘本身’。仿佛警察叫错了罪犯的名字,但捉的确实是案件的真凶。这样,我们所描述的‘通俗小说’,就在‘什么不是通俗小说’中概了它的念,定了它的义了。”显然,《误区》思路是有问题的。 首先,违反了下定义不能用“否定定义”——“概念不意味着什么”——的要求[12](P192)。“通俗小说不是什么”并不能让人明白“通俗小说是什么”,它就像我们说“鸡蛋不是鸭蛋、不是鹅蛋、不是鸽子蛋、不是恐龙蛋”一样,未能让人知道鸡蛋究竟指的是什么。由于一连串“不是”之外还有许多“不是”的可能,所以,只要“不是”没有被穷尽,通过“不是”来定义“是”,就不可能有较明确的概念。由此可见,《误区》以绕道的方式来定义“通俗小说”,既没必要也不符合逻辑。 其次,违背了定义的语句应尽可能简明扼要的原则。《误区》用一连串的“什么不是通俗小说”来定义“通俗小说”,即使我们不说它在逻辑上存在着问题,至少也是犯了一个语言表述太过于啰嗦的毛病。 再次,背离了科学研究的规范。概念是构成判断的基本要素,而判断又是推理的前提。[13](P637-638)如果连“通俗小说”概念都不清楚,都只能给出“它不是什么”的定义,那怎么有可能进行关于“通俗小说”的种种判断、推理和论证?怎么有可能对涉及到“通俗小说”的一系列命题作认识上和价值上的判断?倘若只是为了“抓住‘所指’,抓住‘本身’”,那又何必走弯路去论证“什么不是‘所指’、不是‘本身’”?须知,对一些人而言,有时候仅凭直觉也能准确地抓住通俗小说“本身”,就像“警察”凭直觉抓住了“真凶”。 最后,需要予以特别指出的是,为了证明“否定定义”的合理性,《误区》极不恰当地奚落了学者们的论争。《误区》这样写道:“……人类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搞乱了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而可笑的是,大多数的辩论争吵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他们所争所吵的只是‘能指’,与‘所指’无关,只是语言,与世界无关……学者们尽管可以列出八百六十二种概念,但并不能使实际存在的通俗小说发生增减或质变……”难道真的这样?非也!第一,把定义上的不同意见看成“只是语言,与世界无关”,是属于常识性的错误[14](P476),这里无须多加讨论。第二,诚如当代美国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所言:“在制度性实在中,语言不仅用来描述事实,而且说来有点奇怪,它还部分地建构事实。”[15](P109)《误区》断定学者们的“通俗小说概念”对“实际存在的通俗小说”没有影响,是不妥的。退一步说,即使承认《误区》所宣称的不假,那么,读者们凭什么来认定《误区》的言说与世界有关?又凭什么来相信《误区》的“辩论争吵”不会“是没有实际价值的”?显而易见,《误区》对于学者们的讥讽嘲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 二 通俗小说的认识判断 首先,通俗小说是严肃的吗?如果是针对某部某篇作品,就较容易回答,也容易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是,要对作为一个种类的整体进行非此即彼的判断,则有以偏概全的危险。也许正是因为看准了这一点,《误区》才会断然地说:“通俗小说不是‘不严肃小说’……通俗不通俗,与严肃不严肃,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通俗小说可以是严肃小说,通俗小说家可以是严肃文学大师。”很明显,假如认识止于《误区》的看法,那么,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是否严肃以及严肃程度问题上,通俗小说与非通俗小说是没有差异的。然而,即使凭有限的知识,我们也能发现,这样的结论并不那么可靠。 一部或一篇小说能否称得上严肃小说,自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不过,由于一个作家用多少精力去完成作品往往能够体现出该作家创作态度的严肃不严肃,所以,精力的投入是考察严肃小说与不严肃小说的一个重要尺度。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重写了39次,而《老人与海》则修改了200遍[16](P228);托尔斯泰的《复活》仅开头就修改了20次[17](P329),而《战争与和平》则改写了7遍[18](P237)。像这样的作家作品,将其划入严肃之列,肯定是错不了的。虽然这几个例子在非通俗小说领域仅仅是冰山一角,但它却很能说明问题。世界文学史告诉我们,在通俗小说家中,没有一个愿意像海明威那样认真严肃——花精力把作品修改200遍;也没有一个能像普鲁斯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一样——一生只写一部长篇并在文学园地里焕发着光辉的异彩。相反的情况却是,不可能有一个非通俗小说家会像当代英国通俗小说家芭芭拉·卡特兰那样轻易地生产作品:一生的著述多达六七百部以上。[19](P142-156)毫无疑问的是,对于同一个作家的同单位创作时间来说,作品的“质量”与“数量”通常成反比。普鲁斯特说得完全正确:“那种玩玩文学艺术的观念是什么也创造不出来的。”[20](P154)如果一个作家既认真严肃又追求数量,那么,这个作家就会由于生命能量的急剧消耗而过早地衰亡。譬如,作品总量并不算很多的查尔斯·狄更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工作过度而在58岁时便离开了人世。[21](P93-96)再如,于生命最后的20年里写出了90多部长中短篇小说的巴尔扎克,也同样因单位时间内过多地消耗精力而在51岁那年走完人生之路。[22](P291-339)《误区》借一位法国朋友(不知姓名是什么)的口把巴尔扎克当作是“通俗小说家”来举例,并通过巴尔扎克的“严肃”证明“通俗小说家可以是严肃文学大师”。如此论证,未免牵强。读过巴尔扎克传记——如司蒂芬·支魏格的《巴尔扎克传》和安德烈·莫洛亚的《巴尔扎克传》的人都知道,巴尔扎克一方面出于认真严肃的态度而不断地修改已经写出来的小说,另一方面,又出于尽快付印和多写一些等原因而经常停止了对于小说的完善。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样,巴尔扎克的小说世界才会深刻精当与肤浅粗糙并存;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巴尔扎克有时被视为高雅小说家有时又被视为通俗小说家的情况。 由上述可知,机械地在通俗小说与不严肃小说之间划上等号是不恰当的,可是,那种不把通俗小说与非通俗小说的严肃性加以区别的做法,更是错误的。正确的看法应该是,尽管存在着极少数的通俗小说较为严肃,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通俗小说没有“非通俗小说”那么严肃、那么认真。我们千万不要以特殊来否定普遍,以个别去否定一般。 其次,通俗小说的艺术性高吗?要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艺术性的高低指什么。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泰戈尔写道:“伟大文学的一个特点是前所未有的,或者具有独创性。”[23](P223)而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纪德更是进一步地指出:“对优秀的艺术家来说,问题不再是以昨日的艺术为支撑,尽量越过它,将界线往前推,而是改变艺术的方向本身,努力发明一种新方向。”[24](P361)因为艺术贵在创造,所以,小说艺术性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创造性的大小。倘若一个作家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前人所未曾提供的艺术经验,那么,这样的小说就应该被视为是艺术性高的小说——如司汤达的《红与黑》、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麦尔维尔的《白鲸》。当然,要求一个作家的作品提供前人所未曾提供的艺术经验,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不过,文学世界中那些最富于艺术性的小说,肯定是这样的一些极具创造性的小说,而这样的一种小说,即使不能说是全部至少也是绝大部分产生于“非通俗”的领域。 那么,创造性缺失的小说是否就一定没有艺术性?恐怕也不能这么说。只要小说还能娴熟地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去表达去描绘,那么,即使是缺乏独创性,也应该被视为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不过,无庸置疑的是,这样的艺术性是比蕴含独创性的艺术性低了一个档次的艺术性。整部文学史表明,那些处在艺术性顶端的通俗小说,除罕见的极个别之外,都是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故事诱人、技巧丰富但毫无新意——换成意识流小说家伍尔芙的生动说法,那就是“给我们提供情节,提供喜剧、悲剧、爱情和乐趣,并且用一种可能性的气氛给所有这一切都抹上香油,使它如此无懈可击,如果他笔下的人物都活了转来,他们会发现自己的穿着打扮直到每一粒钮扣,都合乎当时流行的款式。”[25](P7)至于那些处在艺术性下端的通俗小说,除极其糟糕的这样一个特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数量庞大得非常惊人。的确,非通俗小说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艺术性并不怎么样甚至很差,但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远远低于通俗小说。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整体的通俗小说,其艺术性比起非通俗小说来要低得多。这样的结论,不仅可以从不同文本的比较分析中获知,而且还能够通过探究其不同的创作动机来加以证明。就创作的主观努力而言,通俗小说是一些小说家为“适合于群众的水平和需要”而创作的小说;就接受的客观效果而言,通俗小说是那些“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小说。在通常的情况下,假如小说不“适合于群众的水平和需要”,不“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那么,它就不能被称为“通俗小说”。由于寻求群众即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是通俗小说创作者的主要努力方向,所以,迁就、迎合群众趣味的创作行为,在通俗小说领域里是普遍的。进而言之,在通俗小说的创作者那里,不易理解的独特个性和意识超前的探索品格是没有地位的。然而,正像毛姆在讨论一系列的“巨匠与杰作”时所指出的,一些作家作品之所以“永享盛名”,是因为“拥有极为强有力、非常独特的个性”[26](P218)。既然独特性和以此为基础的探索性是包括作家在内的所有艺术家最为珍贵的品质,那么,通俗小说的创作者何以不具备这样的品质或轻视这样的品质?答案很明显,是“效益最大化”在起作用。由于受当下群众欢迎的小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在独特性、探索性与跟前接受的普遍性不可兼得的情况下,通俗小说的创作者就选择了后者。应该讲,通俗小说创作者的这种选择,属于人之常情,因为不顾或不大考虑“当下价值交换”的人毕竟是少数。也正因为如此,历史老人在考虑把“伟大”这顶帽子送给哪些人及其作品时才显得那么地慎重——譬如,不会随便地送给被金庸大力推举并称之为“伟大文学”的大仲马作品[27](P196)。 在谈到小说的目的时,《误区》认为“小说没有功利目的’是不可能的。客观地看,这样的认识虽嫌笼统但大体上还说得过去。然而,《误区》进一步说,“通俗小说通过刺激情感来赚钱,而那些小说不刺激情感不赚钱”,则失之偏颇了。从经济学角度讲,能不能赚钱,要看投入多少,又产出了多少。可是,就像萨特所写的:“作品的商品价值是武断地确定的。”[28](P127)作家写小说能否赢利实在难以判断。当然,只要不要求计算精确,我们还是可以作如下的推断的:从个体角度讲,如果作家写小说时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而拿到的钱又相对较多,就可以断定该小说的创作赚了钱;如果情况刚好相反,那就只能看作是不赚钱甚至是赔了钱。在论及文学“商业上的成功”时,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正确地指出:“作家的计划只是一种可能……文学作品的完美是最大的偶然性。”[29](P139)很容易想象,就连精明的文学出版商和书商都难以保证商业上的成功,更何况是那些做起生意来常常惨遭失败的小说家。翻开小说史,我们不难看到,像司汤达、爱伦·坡、麦尔维尔和卡夫卡等这样一些非通俗小说家,其创作“生意”都是与“赚钱”截然相反的“赔钱”。固然,那些投入多产出少的“赔钱”创作,并非毫无功利目的,不过,其功利目的主要不在于《误区》所说的“赚钱”,而在于其它的方面。是哪些方面呢?让我们来听听优秀的作家们是怎么说的——古巴的卡彭铁尔说:“虽然我的音乐底子比文学好,但我还是选择了文学……我继续坚信,在拉丁美洲,小说是一种需要。”[30](P49)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宣称:“写小说的乐趣就在于此——探索,发现,革新……如果哪一天我有了一个公式,我就完蛋了。”[31](P39)而法国的埃莱娜·西克苏则写道:“无论怎样,当写作出自心的深处时都是天堂,就连在地狱时也如此。写作总是意味着某种方式的获救。作家是一个富人……这是一种充满矛盾的富有,既是必需的又是危险的。因为‘富有’使我们失去了‘贫穷’的财富。”[32](P29) 综上所述,与非通俗小说创作者不同的是,通俗小说创作者往往正是由于追求当下效益(尤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采取了弃难就易的非创造性原则的——从单个作品看,遵循的是“简单化”原则;从作品系列看,遵循的是“模式化”原则[33]。这也就是通俗小说在总体上为什么艺术性相对贫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应该指出来并加以讨论的是,《误区》的所谓“梦得够不够好”的问题。《误区》这样写道:“小说的艺术性都离不开这样一个标准,即‘梦得够不够好’……由于通俗小说做起梦来比较专心致志,往往更能引人入胜,‘非通俗小说’经常不能保持一份平常心,为了显示‘雅’,常处于半梦半醒之间,所以,‘非通俗小说’的作者和读者对待小说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别有用心’的,也即心在艺术之外……”尽管这里的表述很形象生动,但严格地说,却极不科学。第一,梦的情境有档次的高低之分——既有忧国忧民的梦,也有花前月下的梦,还有升官发财的梦,更有无遮无挡的性欲之梦。《误区》把通俗小说的“梦得够不够好”说成只是一个与“立场问题”无关的“技术问题”,岂不片面?第二,小说远非梦那么简单和短命。好梦往往无法追忆[34](P1065-1068),也可以被遗忘。但是,好小说却由于“不仅回答了现存的需要,也启发了人们的新的需要HC35](P88),所以,它不会也不该被遗忘。即使肯定好小说的世界就是“梦得够好”的世界,那也不能忘记,这样的世界的存留“必须以体现这些价值方面的完美性和技巧为前提”[36](P380)。虽然在《误区》中引以为证的昆德拉也谈到了“梦”之外还有“叙述”,可遗憾的是,《误区》对昆德拉的“叙述”问题却未作任何讨论。既然《误区》能够离开“理性控制”和“技术手段”来谈通俗小说的艺术性高就高在“做起梦来比较专心致志”;那么,读者就可以根据《误区》所提供的逻辑作如下的推理: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理性在个体受到环境影响时经常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37](P1409-1411),所以,这种人“做起梦来”也就比正常人“更加专心致志”,因而,其所写的小说的艺术性肯定是在通俗小说之上。如此逻辑,岂非荒谬? 三 通俗小说的价值判断 《误区》认为,通俗小说与非通俗小说的“区别不在形容词上,而在名词上,它们之间是类别的不同,而没有美学价值上的尊卑”。真的这样么?当然不是!尽管我们不能从小说的类别中直接得出它的价值高低的结论,但是,通过分析它“是什么和能做什么”[38](P273),我们仍能较为恰当地判断它的价值的高低。这个道理,如同鸡蛋和鹅蛋的区别一样:不仅在名词,而且还在于形容词——谁能否认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于鹅蛋? 当然,通俗小说的“价值怎样”,这是一个比通俗小说“是什么”更难回答好的问题。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对前者的判断既不能脱离价值客体的特性,又不能不充分考虑到价值主体的情况。[39](P181-182)由于不同的价值主体的需要不尽相同,所以,同样的一个价值客体对于不同的价值主体而言,其意义并非完全是一样的。 首先,谈谈通俗小说对于个体的价值。由于个体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通俗小说的价值如何也很难一概而论。从动机上说,无论是下层普通群众还是中上阶层人士,只要出于消遣娱乐心理的,通俗小说的价值往往不在非通俗小说之下。正因为这样,几个世纪以来通俗小说的“消费族群”才有一部分是属于“热切的上层阶级人士”[40](P152-153)。当然,如果进一步地分析,我们便会发现,下层普通群众之所以从通俗小说中获得较大的消遣娱乐,往往与其“不得不这样”有关——就像法国文学批评家蒂博代所说的:“报上的长篇连载或儿童小说是那些无力读其他东西的读者万不得已的读物。”[41](P156)至于上中层阶级人士的情况,则有些不一样。由于较高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具有接受不同种类小说的能力;所以,这些人的娱乐消遣,既可以在通俗小说中获得,也可以从非通俗小说中得来。可见,消遣娱乐的动机是在通俗小说中还是在非通俗小说中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体的娱乐消遣方式——对于整天浸泡在电视里或钻进按摩房的人来说,就连通俗小说也让他们感到索然寡味,更别说是非通俗小说。 如果个体的动机主要是从文学接触中获得认识或受到教育,那么,在一般的情况下,通俗小说就比不上非通俗小说——这一点在那些“中上层阶级人士”身上尤为明显。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价值主体怎样,而在于价值客体本身的文化含量如何。倘若价值客体的文化含量不大,那么,虽然它对于不同类型的个体所具有的认识教育价值并非完全一样,但从总体上看,也还是偏低的——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的通俗小说不会例外。 其次,谈谈通俗小说对于社会的价值。社会是一个由各式各样的人和组织构成的复杂有机体,故而,它的需要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维护社会平衡稳定的意义上讲,无论是精英审美文化还是大众审美文化,都是必需的。[42](P158-160)显然,我们不能强迫那些喜爱通俗小说的群众放弃个人的偏好,也无法让那些少接触小说甚至没接触过小说的群众一下子就能有效地接受非通俗小说中那最具价值的部分。就这一点而言,广受群众欢迎的通俗小说在一个社会中具有非通俗小说所难以替代的作用。不过,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通俗小说对于社会的价值不低于非通俗小说。尽管通俗小说的接受群体在某一时段远比非通俗小说庞大,但从历史的维度看,无数的事例呈现出的状态恰好是反过来。诚如俄国文艺理论家赫拉普钦科所言:“人类的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使得评价大艺术家时的错误和有意的曲解不断得到消除,使得他们的创作遗产的多维性得到揭示。”[43](P220)随着时间的推移,非通俗小说中那些曲高和寡的精品,其读者群体也会不断地壮大直至无穷。此外,从价值的层面看,小说的接受群体绝非一个简单的数量问题。在论及优秀诗歌的读者时,帕斯写道:“我们不晓得有多少罗马人阅读奥维多,多少意大利人阅读彼特拉克……不过,我们知道什么人在阅读。多少不居,这些读者是社会的头脑和心灵,是社会与行动的核心。”[44](P64)显然,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话是富于启发意义的。它提醒我们,考察小说的读者,不应该只顾“量”而不问“值”。倘若小说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能为那些准备或正在推动历史发展的人们提供丰富的营养,那么,这样的小说对于社会来讲,就有很高或者较高的价值。反之,其价值则是低的或者比较低。 最后,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值得认真地探讨。《误区》完全否认通俗小说中的“次品’多于高雅小说,认为这种观点“缺乏数学统计上的依据”。可以说,要反驳《误区》的说法是有困难的。乏所以这样,是因为如下的几点。第一,小说的次品浩如烟海,谁也无法进行完整的数学统计。第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许多多小说次品,基本上已被人类所遗忘。由于没有了文本,这些已经消失了的小说次品究竟有多少也就没有依据[45](P21),故而无论怎样统计,都不会令人人满意。第三,即使有可能统计,也不应该动手去做,理由是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结论,其价值远远无法补偿研究者所付出的代价。由此可以看出,《误区》要求不同意见者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证明通俗小说的“次品”有多少,是不合理的。 尽管依照《误区》的不合理要求来证明“通俗小说的次品量”是困难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通俗小说的次品问题没有答案。实际上,洞悉了通俗小说的“生产动机”及其“生产套路”——简单化与模式化,也就可以断定通俗小说的“次品”必然多于高雅小说。现在的问题是《误区》只是为了说明谁的次品多谁的次品少吗?不!《误区》这样写道:“在任何一种艺术体裁和类别中,精美高雅之作总是少的,平庸低俗之作总是多的。所以,通俗小说只是小说的一种类别,它决不是‘不高雅小说’的代名词。”很显然,《误区》在此处是同时通过“次品量”和“精品量”两个方面来论证通俗小说与高雅小说之间没有价值上的差异。关于“精品”问题,笔者以为还是可以且应该提供一点“数学统计上的依据的”。 在20世纪国际知名度较高的文学奖中,诺贝尔文学奖的地位无疑是具有权威性的。尽管该奖不仅遗漏掉了像托尔斯泰、哈代、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等这样一些应该获奖的作家[46](P45),而且还出现过不当入选的极个别案例——譬如,“把奖金授予水平有限但作品流传广泛的”赛珍珠[47](P110-111),但是,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也大致上是本世纪文学的精华。”[48](P6)。基于此,笔者以《诺贝尔文学奖要介》(肖涤主编)所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例[46],简要地讨论一下小说的“精品”问题。从1900年到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总计88人,除因剧本、诗歌、散文等文类的卓越成就而获奖的37人外,其余的51人是小说家(或主要是小说家)。 应该说,无论是喜欢通俗小说还是喜欢高雅小说,都同样无可厚非,但是,当上升到理论认识并诉诸文字时,就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力避主观偏好。然而,《误区》在阐明观点的过程中,经常以通俗小说的“上马”对付高雅小说的“下马”,并且“只赛这么一次”就宣布结果。如此“不平等”的比较研究,自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诺思洛普·弗莱说道:“人类面临的许多不测灾难之一是全部毁灭,这是文学靠其自身所无法防止的;但我认为,若无文学,那种灾难就一定不可避免。”[53](P188)显然,这位加拿大学者的话是夸张了一些,不过,他对文学所具有的高级价值的强调却提醒了我们,在经济效益和感性享受已普遍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今天,审慎地对待并处理好文学事实是重要的。 虽然《误区》的名义动机是为了消除人们在通俗小说问题上的误区,但是,由于作者极力地模糊通俗小说概念和夸大通俗小说价值,结果,在实际上却为人们设置了一个更大的误区。《误区》关于通俗小说与高雅小说的“价值无高低”论,不仅在理论上难以站得住脚,而且在实践上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众所周知,“避难趋易”是人的天性,而“从众”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故此,在“价值无高低”论的引导下、鼓励下,很容易出现“价值误认”的人们[54](P330),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通俗小说而拒绝欣赏那些已被历史检验过的富含深邃魅力的高雅小说——这对于个体人格结构的逐步完善和社会文化机制的健全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之不利的。古诗 《含英咀华》不能,你没有机会参加OCR,机会基本为零,也没有connection,难上加难。美国之外可以轻松在纽约IBD找到intern的学校, Western Ontario Ivey, Queens Commerce, McGill(后者远不能和前两者相比,前两者可以算upper second tier target,比很多西海岸的学校还要强,western和queens的alumni base在NYC非常强)。除了这两所,不依靠connection,机会基本不大。另外跨国异地调动到NYC对于大机构并不现实,由于公司内部结构,签证,升迁机制的差异,业务差异,办公室文化,理论上是要严格避免这类调动的,但从Toronto和Calgary调到NYC要比其他都容易,大多数东西都太相似了。1、若是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应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若是好朋友分离,依依惜别,我们可以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3、一般用( 形影不离 )成语来形容朋友之间关系亲密4、每当月亮升起,你的心中会有一种美好的对幸福、团圆的一种向往,就会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每当看到春光将桃、李、梨的花一夜间催开时,你自然的想起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6、汗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 当“比”讲,它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8、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望着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人们常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来赞美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10、每逢佳节,我们会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或发邮件,可以引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11、要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2、每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用(“粉身碎骨全不怕。”)来表达自己的决心。13、同学们,当你们的朋友在学习浪费时间,有所松懈时,我们可以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名句来劝告他。14、面对人生中的成功和失败,我们应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15、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我们可以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赞美他们。16、《白雪歌送武判断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7、《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8、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可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来形容。19、苏轼名词《明月几时有》中富有哲理的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0、生活中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这正如孔子《论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2、《赠汪伦》一诗中,李白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表达他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23、《示儿》一诗中,写作者心事的诗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24、读了《匆匆》,我想借用“(《长歌行》中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句名言警句来提醒自己莫让时间“匆匆而逝”。25、看到自己的朋友虚度时光,不好好学习,你会用这样一句名言告诫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26、教育人要积极向上,好上加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7、说明生命力顽强,用来礼赞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积极有为的顽强精神和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教育节约粮食,珍惜农民劳动成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9、教育我们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吸取新鲜知识,思想、才学、智慧才会永不枯竭,永不陈旧,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教育我们面对严峻的考验要从容不迫、无所畏惧:(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3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今日若不为,此事何时了。”)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32、我们几个手挽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三年的挚友呀,怎舍得刹那间的分离。(“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大家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33、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34、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呀! 35、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36、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7、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3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 39、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便是一个例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40、(“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不错,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昨夜的露珠,还不停地催促其他小花儿快快开放,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柳树绿得翠生生的,绿得碧澄澄的,此情此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41、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 42、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4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44、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爸爸,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45、中秋佳节,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46、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湖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达官贵人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 47、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诗表示慨叹。48、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你这样告诫他: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49、《过故人庄》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50、走到桂林,这里的景色好美呀。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51、我们的小草,在那纤细弱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难怪古代诗人写下的咏草诗句:·“_(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载之后,读来仍然使人激动不已。52、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字面上没有提到“情”字,但是通过景物描写却透出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这两句诗是:( )53、我国乒乓健儿在不久前结束的世乒赛上,包揽了所有金牌。请你写一句话向他们表示祝贺,你 的贺语是:( )54、小军同学不知道立志的重要性,请你用《古今贤文》中的一句话送给他,让他明白人活着可不 能没有志向:( ) 55、“慈善一日捐”活动那天,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由此你想到了卢梭的名言( )56、要想学好语文,不光要多读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陆游所说的那( ): 良好学习习惯篇提出的( )也是这个意思。 58、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 59、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诗句:(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 里目, 更上一层楼。)60、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61、“六8226;一”儿童节那天,班上举行小小联欢会,同学们纷纷登台展示才艺,这时你会想到哪些四字词语来描述他们的表演呢?( )。 62、本学期,同学们学习了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我们仿佛跟着作者来到了“桂林山水”,不禁想起了( )等描写大海的成语;随着“孔子游春”,不由想起了( )等描写春光的成语;观赏了“黄果树瀑布”,自然想起了李白的诗句( )。63、毕业典礼后,我将离开自己的母校。六年来,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与我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离别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古代诗人送别朋友的一句诗( )。 64、这枚校徽让我找得好苦,差不多把整个房间都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打开文具盒一看,没想到校徽就在这里!真是( )。 65、每逢佳节,我们会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或发电子邮件,可以引用______________这句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66、六年的学习生活老师对我们倾注了满腔的热血,你由此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 言,以此表达你对老师的热爱和赞美。67、要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 “_________________68、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 ) ,杭州西湖的( ) ,( ) 的云雾飘渺,( ) 的波澜壮阔。 70、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很多,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关于“学习”的成语则更多,你能想到哪些?( )。 72、在你即将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时,你会想起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 )。7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74、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75、读书使人睿智,要想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得像鲁迅先生所说:( )。可是,好多同学总是认为没有时间读书,却在游戏机里肆意耗费时间,这让我们想起鲁迅先生的另一句名言( )。7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当我们欣赏着美如画卷的西湖景色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句“( )。”当我们来到枫叶似火的香山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 ( )”回荡在我心间;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面对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让我想起诗人于谦的诗句“( )。77、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古时,《老子》中说:“( );《庄子》中言:“( )”。现在,你会说:“( )”。78、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78、教育孩子不能大骂,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时,常常和风细雨,正似“ ”般滋润着我们心田。8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诵读这流传千古的名句,谁不为背井离乡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所感动?8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浪子不希望飞回生我养我的故乡?8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吟诵这豪迈的诗句,谁不为在外面建功立业的健儿们的思乡之情所感动?8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读着这凄婉的诗句,谁不理解浪迹天涯的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8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来临,读着这千古名句,那些身在国外留学的学子们,谁不想念自己的祖国和亲人啊?8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着这伤感的诗句,哪个游子不会涌起乡愁?
怎么查毕业成绩留学申请
上一篇
11-18
朋友出国留学锦旗怎么写
下一篇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