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子女来中国留学吗

就我个人对中国洪水神话和西方洪水神话的了解来看:中国洪水神话都会强调人——即个体英雄的力量,比如大禹治水,其中也多会体现奉献和奋斗精神;而西方洪水神话会突出神——即上帝的力量,最后是神拯救世界,并掌控一切,如诺亚方舟。世界流传有哪些大洪水?...
就我个人对中国洪水神话和西方洪水神话的了解来看:中国洪水神话都会强调人——即个体英雄的力量,比如大禹治水,其中也多会体现奉献和奋斗精神;而西方洪水神话会突出神——即上帝的力量,最后是神拯救世界,并掌控一切,如诺亚方舟。世界流传有哪些大洪水?中国笔迹学家 韩进“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这是两百多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留给后人的名言。后来世界各国人民根据这句话,把他视为十恶不赦的坏蛋。但如今时代变了,道德标准大大降低了。我认为,如果路易十五生在当代中国,足可以评选为当代圣人!你看,他的这句话,明明白白地表明,他至少要负责到自己死后,只是对自己死了以后才不负责。但是,我们的许多公仆呢,他们能负责到死吗?显然不能,他们显然也不想负责到死!他们只“负责”自己的任期内出政绩,还要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他们吃喝嫖赌腐败得空前绝后;他们常常丢下烂摊子,一拍屁股就异地升迁走了;他们把子女送到西方发达国家“人间地狱”里去,自己也随时准备开溜;如果他们没有携巨款逃跑的打算,中国人民就应该向他们致敬致谢了……有多少公仆是能够考虑到自己死的?与这些公仆比起来,路易十五实在是个圣人啦!我希望,党中央和政府认真查处一下,查处那些比路易十五差多了的公仆,查清究竟有多少比路易十五还差的公仆。2006/5/3关于诺亚洪水的传说包括巴比伦、希腊、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在内,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文化中都有形形色色的大洪水传说。比如,据古书《山海经》记载,中国远古时候曾经“洪水滔天”,鲧偷了天帝的一块名叫“息壤”的能够自己生长的土去堵塞洪水,因为没得到天帝的同意,被天帝处死了。鲧的儿子禹继承了鲧的事业,采用疏导的方式开山泄水,终于治好了洪水。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大禹治水”故事。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诺亚方舟的传说:上帝不忍心让善良的诺亚死于洪水,便让他造了一艘大船,载着他一家老小和各类留种的动物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当时一连下了40天大雨,洪水漫过了高山的山顶,除了方舟以外,地球上的生命全都灭绝了。几个月后,洪水消退,方舟漂到了阿拉拉特山上。诺亚方舟在现代的伊拉克沙漠地区,通过考古发现了总数有好几千块泥版,上面镌刻的楔形文字记载了包括古代中东地区苏美尔国君王吉尔格梅施的生平事迹。这些泥版的历史,有些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泥版上的文字告诉我们,远古时代地球曾经发生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洪水:“我将向世人宣告吉尔格梅施的事迹。这位君王通晓世间一世事务;他的踪迹遍及地球上每一个国家。睿智的君王探知人间种种幽秘,看透人世种种风情。现在,他将为我们讲述一则发生在大洪水前夕的故事。风尘仆仆,身心疲累,他结束一趟漫长的旅程返回家园,将旅途上听到的故事镌刻在一块石板上。”吉尔格梅施带回的故事,是一位名叫乌纳皮施汀的国王向他讲述的。这位君王数千年前统治过一个国家,后来经历一场大洪水。洪水退后,上苍赐他永生,因为他保存了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种子。乌纳皮施汀说,很久很久以前,四位神灵共同统治我们这个地球。这四位神灵是苍天之神阿奴、大护法恩里尔、战争及性爱女神伊施妲儿、水神艾亚。艾亚是人类的朋友和守护神。在那个时代,地球上人烟十分稠密,人类不断繁衍,整个世界充满噪音,如同野牛吼叫,吵得天神不能成眠。大护法恩里尔听到人间的喧嚣,便对座上诸神说道:“人类的喧闹实在刺耳,吵得我们不能安睡。”于是众神决定消灭人类。水神艾亚怜悯乌纳皮施汀王。他来到王宫,站在芦苇墙外对殿内的乌纳皮施汀说,人间即将发生一场大灾难,他得赶紧建造一艘船,保全一家人的性命:“拆掉你的房子,建造一艘船,抛弃所有的财物,赶快逃命去吧!莫依恋世俗的财物,拯救灵魂要紧,听着,赶紧拆掉房子,依照一定的尺寸,以均衡相称的长宽比例建造一艘船。将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种子贮存在船中。”乌纳皮施汀不敢怠慢,立刻动手建造一艘大船。他告诉吉尔格梅施王:“我把全部财物搬到船上,将所有生物的种子贮存在船舱里。”“一家大小上船后,我把牛马和其他牲畜及各行各业的工匠带到船上。那个日子终于来临了。破晓时分,天际涌现一堆乌云,风暴之神阿达德策马驰骋,铁骑过处传出阵阵雷声,风暴之神将白昼转变成黑夜,摧毁大地如同敲碎一只杯子。一团黑雾昏昏暗暗,直涌上天堂……”。头一天,风暴席卷整个大地,四处引发山洪,天地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众神也吓得仓皇撤退,纷纷逃奔到天神阿奴居住的天宫,蹲伏在宫殿四周,瑟缩成一团,有如一群受到惊吓的小狗儿。爱神伊施妲儿扯起嗓门尖叫:“这些都是我的子民啊!难道我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们像一群鱼儿葬身在海中?”乌纳皮施汀继续描述这场洪水:“一连六天六夜,暴风不断吹袭,波涛汹涌,洪水淹没整个世界。暴风和洪水同时发威咆哮,有如两支对阵交锋的军队。第七天黎明,南方刮来的暴风终于平息,海面逐渐恢复宁静,洪水开始消退。放眼望去,只见大地一片死寂,大海一望无际,平滑得如同屋顶的天台。地球上的生灵全都葬身水中。我打开舱门,让阳光照射到我的脸庞上。心中一酸,我弯着腰身坐下来,哀哀哭泣。两行眼泪流下我的腮帮。在我周围,触目所及尽是白茫茫的大水。我看到水中矗立着一座高山。我们的船漂流过去,搁浅在山腰。我把船缆紧紧系在尼西尔山上,第七天早晨,我打开鸟笼放出一只鸽子,让它飞出船舱。它在水面上盘旋了一会儿,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树木,只得飞回船上。我又放出一只燕子。它也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只好飞回来。我放出一只乌鸦,它看见洪水已经消退,高兴得啼叫起来,四处飞翔觅食,转眼消失无踪,不再回来。”乌纳皮施汀知道,现在可以离船登岸了:“我伫立山巅,把一杯酒洒在地上祭神,我把甘蔗枝、香柏枝和杨梅枝堆在山头上,众神闻到香气,纷纷围聚到祭品上,如同一群苍蝇。”这些记载并不是苏美尔古国流传下来的唯一文字记录。在伊拉克出土的其他泥版。可以看到乌纳皮施汀描述的“诺亚式人物”,只不过名字改为齐苏德拉、奚苏锡洛斯或阿特拉哈西斯。这些人物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是一族之长,受到慈悲的神眷顾和开悟指示,建造一艘方舟,漂流在淹没全世界的大洪水中,保存人类的命脉。流传在中东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洪水神话,和有名的“诺亚方舟”故事存在许多明显共同点。对于这些共同点学者至今争论不休。真正重要的是,在地球上每一个文化圈中,类似的神话传统都被一直流传下来,遗留给后世子孙。这个悲壮的神话以鲜活的语言,讲述古代发生过的一场全球性的、几乎毁灭全人类的大灾难。在地球的另一端、距离中东地区十分遥远的墨西哥河谷,这个地区不论在文化上或在地理位置上,都被阻隔于犹太教或基督教势力范围之外。然而,早在西班牙人入侵之前,当地居民就已经流传许多有关大洪水的故事。这场发生在第四太阳纪末期的大洪水,淹没了整个地球:“豪雨骤降,山洪暴发,大地一片汪洋。高山隐没水中,人类变成鱼虾……”根据中美洲阿兹特克族印第安人的神话,全世界只有两个人逃过这场大浩劫,存活了下来。他们是一对夫妻,男的叫柯克斯柯克斯特里,女的名为苏齐奎泽儿。在天神开示下,夫妻俩建造一艘大船,漂流到一座高山上。洪水消退后,他们钻出船舱,在当地定居下来,生养子女,但孩子们都是哑巴。一只栖停在树梢的鸽子教导孩子们说话,但所传授的语言都不相同,以至于孩子们之间无法互相沟通。另一则流传在梅卓卡尼塞克族印第安人部落的中美洲传统神话,更像《旧约全书·创世纪》和美索不达米亚泥版记载的洪水故事。根据这个传说,天神泰兹卡提尔波卡决定发动一场洪水,毁灭全人类。他只放过泰兹比一家人,让他们搭乘一艘载满飞禽走兽、粮食和植物种子的大船,逃离这场洪水,以保存人类的命脉。天神命令洪水退去后,这艘大船搁浅在一座高山上。泰兹比放出一只兀鹰,探测洪水是否真的退去。兀鹰只顾啄食遍布地面的人畜尸体,不再飞回船上。泰兹比只好差遣其他鸟儿:只有蜂雀衔着一根树枝回来。泰兹比看见洪水已经退去,大地开始复苏,便带着妻小走出方舟,在当地定居下来,生养子孙,不断繁衍,让地球又充满人烟。玛雅族印第安人的神圣典籍《波波武经》,也记载这场天神惩罚人类的大洪水。根据这部古老的经书,天神在开天辟地之后就决定创造人类。在这场实验中,它“用木头雕制人像,让他们开口说话”。这些木头人后来失去它的欢心,因为“他们忘记造物主的存在”。于是,上天发动一场大洪水,波涛滚滚,淹没了这些木头人,浓稠的树脂从天而降,大地一片阴暗,黑雨倾盆而下,昼夜不息,木头人一个个被砸碎、摧毁、肢解、消灭。然而,还是有人逃过这场大浩劫。就像阿兹特克人和梅卓卡尼塞克人,犹加敦半岛和危地马拉的玛雅人相信,一个诺亚式的人物和他的妻子——玛雅人管他们叫“大父和大母”——逃离了这场洪水,重建灾后的世界,成为往后世世代代人类的祖宗。厄瓜多尔的卡纳里亚族印第安人流传一则古老的洪水神话。根据这个传说,洪水发生时,一对兄弟结伴逃到一座漂浮的高山上,避开了这场大灾祸。巴西的图皮南巴族印第安人敬奉一群扮演造物主角色,将文明带给人类的英雄。第一位英雄是莫南(意为“老叟”)。据说,创造人类后没多久,他就放一把大火,发动一场洪水,把整个世界毁灭掉。秘鲁的洪水传说特别丰富,根据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传说,洪水发生前,一只骆马曾警告一个印第安人。此人和骆马相偕逃到一座名为维尔卡—科托的高山上。抵达山巅时,他们发现许多飞禽走兽已经聚集在那儿。海水开始高涨,淹没地球上所有平原和山丘,只有维尔卡—科托山矗立在水面上。波涛滚滚,不断冲击山巅,聚集在那儿的动物都吓得挤成一团,紧紧依偎在一块。5天后洪水开始消退,海平面开始降低。人类全都淹死了,只有一个人逃过这场浩劫。他就是今天地球上所有人类的祖先。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智利的亚劳克奈雅族印第安人流传一则有关洪水的神话。传说中说只有少数几个印第安人逃过这场劫难。他们在一座名为锡格锡格(意为“雷霆”或“闪电”)的高山上找到避难所。据说这座山有三个山峰,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在南美洲极南端的火地群岛神秘的雅马纳族流传着这么一则古老的神话:“月亮娘娘发动了一场淹没地球的大洪水,给地球上的人类带来一场大灾祸,月亮娘娘非常憎恨人间的纷扰和动乱,人类全都葬身在洪水中,只有少数几个人逃到矗立在水面的五座山峰上。”火地群岛另一个印第安部族皮璜契族的传说,特别提到洪水带来的漫长黑夜:“太阳和月亮从天空坠落,大地陷入茫茫黑暗中;直到两只巨大的兀鹰飞临,将太阳和月亮驮载回天上,大地才恢复光明。”在美洲大陆北端,居住在阿拉斯加的伊纽特族爱斯基摩人也流传一则洪水神话。据说,洪水伴随地震而来,转眼间席卷整个大地,只有少数几个人搭乘独木舟,仓皇逃到最高的山峰上,躲过一劫。美国加州南部的鲁瑟诺族印第安人传说,古时一场洪水淹没全世界,只有一小群人逃到露出水面的几座高山上,才得以保住生命。洪水消退后他们才敢回到平地上。鲁瑟诺族北边的呼伦族也流传类似的洪水神话。蒙登雅人是阿冈坚族(美国印第安人最大一族,居住于美国中西部)的一支。他们的一则传说提到,洪水消退后,米查波在一只乌鸦、一只獭和一只麝鼠协助下重建灾后世界。米查波的名字意思是“巨兔”。林德编撰的《达科塔州历史》是19世纪一部权威著作,保存大量本地传说和神话,其中一则依洛郭伊族神话记载:“很久以前,大海和洪水曾经入侵陆地,淹死所有人类。”契卡索族的传说则指出,大地虽然被洪水淹没,“但有一个家庭和每种动物的两只获救”。苏族的神话也提到,大地曾经变成一片汪洋,人类全部葬身水中。希腊神话也充斥着洪水的记忆。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海希奥德搜集的古代希腊民间传说也提到,现今的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曾经有过4种不同的人类,每一种都比后来的先进,而每一种都在命定的时刻被一场地质剧变“吞没”。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人类是“金族”。据说,他们“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无忧无虑,有如神仙,终日饮宴歌舞,最后在睡梦中溘然长逝,安详离开人间”。后来众神之王宙斯一声令下,这个黄金民族“沉入地底深处”。继之而起的人类依序是:“银族”、“铜族”、“英雄族”和我们所属的“铁族”。铁族是第5种,也是最后一种出现在地球上的人类。根据希腊神话的描述,“铜族”拥有“巨人的力量,四肢十分粗壮”;然而,这群顶天立地的大汉却被众神之王宙斯全部消灭,以惩罚巨人普罗米修斯盗窃天火,为人类带来火种的罪行。暴跳如雷的宙斯于是发动一场大洪水,准备将地球上的生灵清除干净。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根据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普罗米修斯曾使一个凡间妇女怀孕。她生下的儿子取名为杜卡里昂,长大后成为希腊东部西萨里地区锡亚国的君主;他的妻子是普罗米修斯的兄弟伊匹米苏斯跟潘朵拉所生的女儿,绰号“红发美人”的琵拉。宙斯决定毁灭“铜族”时,杜卡里昂受到普罗米修斯警告,连忙打造一口木箱,将“所有必需品”贮存进去,然后带着妻子琵拉爬进箱子。众神之王命令大雨降落人间,将地球大部分地区淹没。人类全都葬身在洪水中,只有少数逃到高山的人得以幸存。“就在这当口,西萨里地区的山脉崩裂,从地陕到伯罗奔尼撒半岛,极目所见尽是一片汪洋。”杜卡里昂和琵拉躲藏在木箱里,漂流九天九夜,终于抵达希腊南部的帕纳索斯山。大雨停歇后,夫妻俩钻出箱子,向诸神献祭。宙斯派遣使神汉密士去见杜卡里昂,询问他有何意愿。杜卡里昂恳求恢复人类的生机。于是,宙斯命令杜卡里昂捡起地上的石头,反手抛到肩膀后面。杜卡里昂抛出的石头变成男子,琵拉扔出的石头化为女人。希伯来人视诺亚为祖宗。同样地,在古代希腊人心目中,杜卡里昂是国族的始祖,也是许多城镇和神殿的建立者。3000多年前,在吠陀时代的印度,民众也崇仰一个类似的人物。根据当地的传说,有一天,一位名叫曼努的智者正在沐浴,忽然,他发现手掌上有一只小鱼向他哀叫,请求他放过它一条命。曼努觉得它可怜,就把它放进一口坛子里。不料,第二天小鱼的身子却长大了许多,曼努只好把它带到湖里。没多久,偌大的湖又装不下这只鱼的身子。它对曼努说:“把我扔进海里去吧!这样我就会感到舒畅些。”(其实这只鱼是护持神的化身)后来,他警告曼努,一场大洪水就要来临,他送曼努一艘大船,吩咐曼努先在船上装载各种动物(每一种两只)和所有的植物的种子,然后自己再上船。曼努遵照指示张罗妥当,海水就骤然上升,淹没整个世界。大地变成一片汪洋,水面上只看得见护持神的身影——这时它已经化身为一只全身覆盖金色鳞片,头上长着一只角的大鱼。曼努把船缆系在鱼角上,让护持神拖着穿过茫茫大水,走到“北山”的顶峰。大鱼说:“我救了你一条命。赶快把船缆系到一棵树上吧,免得让大水把船冲走。你待在山顶上,看见洪水消退就一步步走下山来。”曼努遵照指示。后来洪水下降。这场大水冲刷掉地上万物和所有生灵,只有曼努一个人活着。于是,曼努带着船上那群动物,利用船上贮存的植物种子,重建劫后的世界,为人类开启一个新时代。一年后,水中突然冒出一个女人,自称是“曼努的女儿”。曼努娶她为妻,跟她生下一群子女。这对夫妻就成为现今人类的始祖。印度宗教典籍提到“7个太阳纪”,每一个都在洪水、大火或暴风中结束。目前这个周期“第7太阳纪”终结时,“大地将在大火中崩裂”。马亚西亚沙劳越州和沙巴州土著相信,以前的天空非常“低沉”;根据他们的神话,“6个太阳已经毁灭,照亮现今世界的是第7个太阳”。欧洲流传的一些神巫书籍也提到“代表9个时代的9个太阳”;书中预言,人类还剩下两个时代——第8和第9个太阳时代。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埃及神话和传说也不乏大洪水的故事。例如,在法老塞提一世陵墓发现的一篇丧葬经文就提到,一场洪水将充满罪孽的人类消灭。古埃及《亡灵书》第175章说明这场灾难发生的原因。月神索斯指责人类的罪行:“他们争吵,他们殴斗,他们犯罪,他们制造仇恨,他们杀害生灵,他们到处惹是生非,欺压善良……(所以)我准备把我当初创造的一切全部消灭。一场大洪水将降临世上,把地球转成一个大水坑,让大地恢复太初时期的原始面貌。”埃及月神索斯这番话又把我们带回古代中东神话和基督教《圣经》中的洪水故事。《旧约全书·创世纪》记载,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充满强暴。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神就对诺亚说:“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因为地上充满了他们的强暴,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如果杜卡里昂的洪水、曼努的洪水和那场毁灭阿兹特克人“第4个太阳纪”的洪水,《圣经》的洪水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继之而起的是人类的一个新时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由诺亚的子孙建立的时代。然而,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个时代到头来也可能会在一场大灾难中结束。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预言的:“神向诺亚展现彩虹征兆:下回不再用水,下回用火。”既然世界上许多民族都留下了关于大洪水的记载,那么会不会在远古时代真的出现过一场遍及世界的大洪水呢?这个问题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他们从各方面提出假设,各种观点争论不休,于是就使它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上古大疑案之一。尽管这些神话产生自各个不相统属的文化,为什么故事却是如此的相似呢?为什么这些神话会充满共同的象征,拥有相同的典型人物和情节呢?倘若这些神话确实是人类的“记忆”,为什么没有历史文件提到这场蔓延全球的大灾难?无论对一场遍及世界的大洪水是否真的出现过作何种解释,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洪水确实是古文明灭绝的原因之一。泰戈尔简介诺亚方舟(Noah's Ark)是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亚当活了930岁,他和夏娃的子女无数,他们的后代子孙传宗接代,越来越多,逐渐遍布整个大地。此后,该隐诛弟,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人类打着原罪的烙印,上帝诅咒了土地,人们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果腹,因此怨恨与恶念日增。人们无休止地相互厮杀、争斗、掠夺,人世间的暴力和罪恶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上帝看到了这一切,他非常后悔造了人,对人类犯下的罪孽心里十分忧伤。上帝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但是他又舍不得把他的造物全部毁掉,他希望新一代的人和动物能够比较听话,悔过自新,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  在罪孽深重的人群中,只有诺亚在上帝眼前蒙恩。上帝认为他是一个义人,很守本分;他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也没有误入歧途。诺亚也常告诫周围的人们,应该赶快停止作恶,从充满罪恶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但人们对他的话都不以为然,继续我行我素,一味地作恶享乐。  上帝选中了诺亚一家:诺亚夫妇、三个儿子及其媳归,作为新一代人类的种子保存下来。上帝告诉他们七天之后就要实施大毁灭,要他们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的造,里外抹上松香。这只方舟要长300肘、宽50肘、高30肘。方舟上边要留有透光的窗户,旁边要开一道门。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他们立即照办。  上帝看到方舟造好了,就说:"看哪,我要使洪水在地上泛滥,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子、儿子、儿媳都要进入方舟。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母;空中的飞鸟也要带七公七母。这些都可以留种,将来在地上生殖。"  2月17日那天,诺亚600岁生辰,海洋的泉源都裂开了,巨大的水柱从地下喷射而出;天上的窗户都敞开了,大雨日夜不停,降了整整40天。水无处可流,迅速地上涨,比最高的山巅都要高出15肘。凡是在旱地上靠肺呼吸的动物都死了,只留下方舟里人和动物的种子安然无恙。方舟载着上帝的厚望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汪洋上  上帝顾念诺亚和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便下令止雨兴风,风吹着水,水势渐渐消退。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边。又过了几十天,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探听消息,但乌鸦一去不回。诺亚又把一只鸽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没有。由于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又飞回方舟。七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橄榄叶,很明显是从树上啄下来的。再过7天,诺亚又放出鸽子,这次鸽子不再回来了。诺亚601岁那年的1月1日,地上的水都退干了。诺亚开门观望,地上的水退净了。到2月27日,大地全干了。于是,上帝对诺亚说:“你和妻儿媳妇可以出舟了。你要把和你同在舟里的所有飞鸟,动物和一切爬行生物都带出来,让它们在地上繁衍滋长吧。”于是,诺亚全家和方舟里的其他所有生物,都按着种类出来了。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这就是“诺亚方舟”故事的由来,虽然是个传说,但由于《圣经》中记载的很多事情都被证实是真实的,譬如,在一次战争中,一位军官根据《圣经》中的记载,成功地找到了大山里的一条秘密小道,并通过这条小道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取得巨大胜利。如果能证明“诺亚方舟”也是真实的,那么这个发现肯定将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所以,很多年以来,许多国家的圣经考古学家 都希望揭开这个千古之谜。《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2000字左右泰戈尔(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 ,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 创作 在长达近70年的创作活动中,泰戈尔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大量关于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还创作了1500余幅画和2000余首歌曲,其中1首为印度国歌。 13岁以后 ,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1881~1885年,出版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还有戏剧和长篇小说。戏剧和小说多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1886年,诗集《刚与柔》出版,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与现实生活的时期。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独特风格开始形成。这一时期还写了剧本《国王与王后》和《牺牲》,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891年起,在他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摩诃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是反对封建压迫,揭露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象。他发表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梦幻集》、《刹那集》5 部抒情诗集,1部哲理短诗《微思集》和1部《故事诗集》。收入《缤纷集》的叙事诗《两亩地》是作者民主主义思想的最高表现。从《刹那集》起,他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他的第二部英译诗集《园丁集》里的诗大多选自这一时期作品。 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到个人生活的不幸,丧偶、丧女、丧父的悲痛与伤感在诗集《回忆》、《儿童》和《渡船》中有真实记录。他另有两部长篇小说《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长篇小说《戈拉》发表,它反映了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士形象;歌颂了新印度教徒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也批判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对梵社某些人的教条主义、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挞 。这期间还写了象征剧《国王》和《邮局》及讽刺剧《顽固堡垒》。1910年,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出版 ,后泰戈尔旅居伦敦时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进入另一创作高潮,发表诗歌《歌之花环》、《颂歌》、《白鹤》、《逃避》,中长篇小说《四个人》与《家庭与世界》。20世纪20 年代泰戈尔仍坚持写作,发表剧本《摩克多塔拉》、《红夹竹桃》,长篇小说《纠纷》、《最后的诗篇》及一些诗作。30年代他又陆续出版长篇小说《两姐妹》、《花圃》、《四章》;戏剧《时代的车轮》、《纸牌王国》 ;诗集《再一次》、《边缘集》和政治抒情诗《礼佛》等。1941年4月 ,他写下最后遗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机》,对英国殖民统治进行控诉,表达了对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念。 《泰戈尔作品集》中译本 思想发展与艺术成就 泰戈尔生逢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但他世界观最基本最核心部分还是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思想 ,即“梵我合一”。在《缤纷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观念。他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但这使他的诗歌也蒙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另外,他提倡东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质文明。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矛盾而表现在创作上。综观泰戈尔一生思想和创作发展 ,可大体分3个阶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英政治活动,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大团结。②隐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积极参加民族运动,爱国主义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内容强的诗歌被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诗歌的影响,宣扬的是爱与和谐。③从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开始直至逝世,他又开始关心政治,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作品的内容又充满了政治激情,视野也开阔了,对世界和人类都十分关心 。可以说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既有“菩萨慈眉”,也有“金刚怒目”。他的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他的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又有创新,特别是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 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一贯强调印中两国人民团结友好合作的必要性。1881年,他写了《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动。1924年,他访问中国,回国发表了《在中国的谈话》。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他屡次发表公开信、谈话和诗篇,斥责日本帝国主义,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中国作家郭沫若、郑振铎、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创作,大多受过他的影响。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几十年来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译本和评介著作为数很多。1961年为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尔作品集》。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的原文hhe1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范爱农》: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赏析:这两句话是我对比着找出来的,第一句用“很”字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憎恶,但第二句话用“爱农”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的亲切,文章开头把范爱农写得如何如何地讨厌,为后文写作者对他的友善打埋伏,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比写出了鲁迅先生对范爱农的友谊。以至于为范爱农写了五首诗。总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3《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4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5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我们的大人,真该反省反省了。以上都是《朝花夕拾》种的读书笔记。《夏令营的较量》,其实是一则虚假报道,但却在在1993年间曾火爆一时,更是危害至今。《夏令营的较量》其作者孙云晓断章取义,扭曲事实,虚假报道,自称专家教授,实则名不副实。1992年,参加“中日少年儿童联合探险夏令营”的孩子们。刘建昌 摄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93年第2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题为《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缩写稿《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发表于1993年7月号《黄金时代》杂志。1993年11期《读者》杂志全文转载,文章标题改为《夏令营中的较量》广为传播。《夏令营中的较量》的发表如石破天惊,引起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强烈震动,全国范围内的“大反思”、“大讨论”拉开了序幕,全社会开始了轰动一时的反思热潮。内蒙古草原中日夏令营,在1992年确实是真实发生过的。1992年8月1日,15个北京的孩子坐火车到了呼和浩特,与中方另外15个来自内蒙古的孩子组成了中方阵营。随后,他们和77名日本孩子来到草原上的大本营参加夏令营活动。1992年8月,中日少年儿童探险夏令营在内蒙古草原举行但《夏令营中的较量》报道一文却和事实有很大出入,作者孙云晓从中截取几个片段,以想象中的事件经过便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告知人们:中国儿童在探险夏令营中表现得怕苦、脆弱,与日本儿童形成了鲜明反差,以致“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80后因此饱受本不该背负的社会压力,甚至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孩子们在搭帐篷在孙云晓的文章中,中日两国孩子的差距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千克,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千米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千米。2、中国孩子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产品质量差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中国的孩子把书包扔在车上,而日本的孩子一直自己背着。3、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天空蓝不蓝?”“蓝!”“你们还来不来?”“来!”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宿营事实真的如此?1994年3月5日《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以第一版整版篇幅刊登文题为《杜撰的“较量”:所谓日本孩子打败中国孩子的神话》的文章,对孙云晓文章的每一个所谓事实进行了披露,指责其报道严重失实。报道指出负重和步行距离,是由日方根据儿童体能的各项指标科学制订的,即:负重10公斤,步行20余公里。而孙云晓文章基本数字的失实,已经造成读者相信日本孩子能吃苦,而中国孩子不能吃苦的印象。而孙云晓所说“那些中国的孩子把书包扔在车上,而日本的孩子一直自己背着”,事实是中国孩子使用的国产书包质量太差,80%的中国孩子的书包带因为不能负重而断裂,而日本孩子的背包不是普通的书包,是专业野营背包。当中国孩子把书包扔进车里之后,中国老师只说了一句:“这马车是拉公用东西的。”孩子们立即把书包重新拿起,有的扛,有的抱,有的用铁丝把带子勒上继续前进,产品质量差使中国孩子承受了比日本孩子更多的困难。至于喊口号一事,北青报表示,事实上,闭营式那天,日方联络员板本领喊了两句口号,一句是日中友好,一句是中日友好,并不是天空蓝不蓝的狂吼。孩子们在做饭当然,中国孩子们的表现也不能说完美,确实存在不少缺点。据另一篇题为《敕勒川下:21世纪的较量》的报道称,孩子们在负重行军的过程中,刚开始还觉得很新鲜,但随着行军推进,不少中国孩子也开始情绪不高,并纷纷抱怨:“妈呀!真累,太累了!”“怎么这么远呀?”“肩上的包怎么这么沉呀!”但报道中也指出,有时中国孩子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精神很强,相互之间会主动帮忙分享,生存能力也并不弱,中日双方的孩子们各有所长。1994年,孙云晓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对北京青年报指出的杜撰一事给予澄清,他承认自己报道中负重公斤与行进里程的数字,由于核实不细有些出入,并对北京青年报的其他质疑进行回应,但不承认自己是杜撰。孙云晓强调写《夏令营中的较量》,是在揭示中国教育的危机,而非对中国孩子的贬低。尽管夏令营一事曾被澄清辟谣过多次,但是22年过去了,这篇文章的影响力一直未减,甚至延伸到了今天,实在令人吃惊。

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overseas/1621.html

() 0
上一篇 10-25
下一篇 10-25

相关推荐

  • 缅甸人能在美国留学吗

    接吻,是一种古老而风行的示爱方式,也是一种甜蜜的享受,世界上不同民族都乐于接受它。接吻能给人一种爱情的美感,情人之间只有开始接吻才能真正体会爱情的甜蜜滋味。现代心理学告诉人们, 93%的女子都盼望情人吻她,而男性也喜欢去吻自己所钟爱的女子,

    2024-11-07 23:50:01
    445 0
  • 德国留学做亲子鉴定吗

    1、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共享单车等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成果已经成为中国新的技术名片,被网民归入“新四大发明”。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各领风骚,让世界各国嘉宾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创新成果,点亮了百姓智慧新生活。2、“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2024-10-24 21:20:01
    57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