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怎么去新加坡留学

本书共有20章,讲述了林语堂少年时的顽皮、聪明与机智,写他在快乐温馨的家庭与纯朴善意的山乡中成长,逐渐懂得许多道理。最终他意识到家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一个人生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根”。小说始于对林语堂祖父母的追述,终于林语堂赴厦门就...
本书共有20章,讲述了林语堂少年时的顽皮、聪明与机智,写他在快乐温馨的家庭与纯朴善意的山乡中成长,逐渐懂得许多道理。最终他意识到家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一个人生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根”。小说始于对林语堂祖父母的追述,终于林语堂赴厦门就读小学高年级后的一次回乡。《少年林语堂》是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与鹭江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中国名人堂少年励志成长小说”系列之一。它虽是一部小说,却不是信口开河的随意编造,而是建立在黄荣才多年以来所掌握的可靠史实与扎实的研究心得之上的。扩展资料:小说《少年林语堂》丰富并完整地补充展现林语堂的一生,将成为研究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林语堂不可缺少的资料。林语堂的小名叫和乐,巧的是林语堂整个少年时期生活跟他的小名一样,恰恰是一段美好的“和乐时光”。小说里,少年林语堂的生长环境,既有那座耸立在家门前巍峨的坂仔山,让他登山开悟;也有那条让他经常去“捉虾捉小鲛鱼,泡泡水使脚清凉一下的小河”,见水有得;既有乐观的父亲、慈爱的母亲无尽关爱,也有兄弟姐妹的和谐友爱,和儿时玩伴们的真诚感召。关于林语堂童年、少年的成长历程,已有的记录资料并不多。在《林语堂自传》、《生活的艺术》、《说乡情》等相关著述里,林语堂写到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但可能对儿时家乡生活细节记忆并不十分深切,在他脑海里储存的大多是彼时亲人间的情感。黄荣才描写的《少年林语堂》则不同,通过林语堂父亲林至诚“讲故事”,把林语堂的祖父、父辈的坎坷经历复原。通过散文化的笔法描写林语堂童年的玩乐、来自父母辈的教育和思想启蒙,黄荣才用以虚写实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写出少年林语堂鲜活的成长经历。怎么评价曾仕强这个人清末,西方有句话:你可以不参观三大殿和辜鸿铭就不能去中国。谁是顾铭?这是一个从未在中国长大的中国人,却从未忘记自己来自中国。这是一个接受西方教育,却热衷于弘扬东方文化的学者。这是一个走在时代前沿,却一直留着古色古香的辫子的老古董。顾铭可以被描述为一代极客。他精通八九种语言。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方,结婚在东洋,工作在北洋。当时的学术界,不,整个中国,这个东亚都弥漫着一种西方中心论。外国人东西是最好的,外国人理论是正确的,东方的东西是落后的,是糟粕。但这个在异国长大的辜鸿铭却不是这样。精通西学的辜鸿铭潜心研究国学后作了比较,并由此产生了一生的见解。他认为儒家的仁义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的无情和毁灭。他认为,被中国人抛弃的传统文化,恰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家思想是这种文化的精髓。因此,他不仅崇拜自己,还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广,承担起强国兴欧美的重任。他用英文出版中国学,几乎是一个国学宣言。此后又写了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并翻译了四书中的三本,如论语、中庸等中国传统名著。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有意识地将中国经典更系统、完整、准确地传播到外国。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在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城的一个英国橡胶种植园里。早年,他的祖先从惠中国福建省泉州地区安县,积累了丰富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顾子云是当时英国人经营的一个橡胶种植园的经理。他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语,会说英语和马来语。他的母亲是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会说英语和葡萄牙语。在这种家庭环境下,辜鸿铭从小就对语言有着惊人的理解和记忆。无儿无女的橡胶园主人布朗老师非常喜欢他,收养他为养子。让他从小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1867年,布朗一家回到英国,带着十岁的辜鸿铭来到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在他离开之前,他的父亲在他的祖先牌位前烧香,并警告他:无论你去哪里,无论你周围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不要不要忘记你来自中国。直到1885年,辜鸿铭第一次回国。中国有两个地方对辜鸿铭来说是特别的。一个是他的祖籍,一个是他在北大任教并生活了五年的北京。至于辜鸿铭的祖籍,这真的不是我的悬念,而是一个悬案。至于辜鸿铭的祖籍,总是缺乏令人信服的考证材料,往往有基于猜测的不同意见。一般有福建漳州海城,厦门同安,惠泉州安,泉州晋江。漳州海城论,大概是基于槟城华人移民大多来自漳州海城。比如大学是指槟城的Ku家族来自漳州海城,但没有历史文献证明。后三种说法,——在厦门同安,惠泉州安和泉州晋江比较受欢迎。现代历史学家黄说:关于顾的祖籍问题,没有争议家在福建,但具体地区说法不一。除了汤加,还有厦门和晋江理论。顾曾自称厦门汤臣一品晋江理论最早源于王森然。见北京图书馆手稿槟榔屿华人史图录。现在有一些关于晋江的人物,包括辜鸿铭。然而,也有许多人持有汤加理论。最早的福建人历来重视家谱,但辜鸿铭氏家族几代前已迁居南洋,其族谱在福建没有流传下来。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去寻找与槟城早期华侨相关的中英文史料,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伦敦的阿诺德怀特和海峡殖民地的首都新加坡的hacartWright一直在为英属马来亚编纂一部可靠而翔实的编年史辜鸿铭评传。负责撰写其中人物的罗宾逊是马来亚雪兰莪州博物馆的馆长,不仅熟悉这个地方,这本地方志于1908年在伦敦出版,其中槟城顾氏家族的四代人都列在KohSeangTat名下辜鸿铭的堂弟辜尚达,是槟城辜氏家族的第四代族长。他靠鸦片起家,成为槟城首富和名人。罗宾逊槟城辜氏族谱一开始就明确表示,该家族祖籍为中国福建省泉州地区潼关库厝村。略论同安为同民潼关。童敏安关是截断福建南北小营岭的唯一关隘,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旅从同安到泉州的必经之路。为了防止海贼,清朝实行移海令,把沿海的百姓移了几十里。小营岭关成为切断山海联系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有一个后税门,而且还部署士兵守卫它。安关,又名同民安房,是南宋大学者朱为通安,并作为南安通安县。额头上嵌的同民安石碑的题字就是出自他的书法。石坊毁于清雍正年间,止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同安马巷秀才林应龙提议重修倒塌的石坊,上书清史稿,得到同安县吴用的大力支持。于是在同民安坊旧址设关,保卫人民洛阳镇惠安县举行纪念国学大师辜鸿铭诞辰160周年活动。无论在哪里,对辜鸿铭本人来说都没有那么重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祖先的迁徙是很难发现的。所谓祖籍不一定是根。时间久了,也不过是乡愁的象征。而北大则给了辜鸿铭一个乡愁的表征。在北京大学任教六年后,辜鸿铭住在东城区白树胡同26号。白树胡同26号,旧门牌是椿树胡同30号。房本记载,医院占地130多平方米,在胡同西段南侧凹进去的一个小胡同里。街道立面的西面,是一个附在墙上的小门楼;院内北三间为脊瓦房,南一间为灰顶平台,总建筑面积6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白树胡同26号连同相邻的四合院被征用,改建为王府井饭店。根据北京晚报的一篇文章,辜鸿铭故居在胡同西段南凹的一个小巷子里,占地130多平方米;街道正面的西面是一个小门楼附在墙上;院内北三间为脊瓦房,南一间为灰顶平台,总建筑面积6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白树胡同26号连同相邻的四合院被征用,改建为王府井饭店。透过24号楼的大门望去,24号楼和30号楼之间还有一个种植着植被的停车场。我想知道这是不是陆地但辜鸿铭确实是一个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历史人物。查辜鸿铭年代纪事报。1907年,随张之洞赴京任外事司,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最终于1928年逝世。在此期间,除了在上海、青岛和日本短暂停留外,他在北京生活了将近20年。一些名人,包括国际著名作家毛姆、芥川龙之介和泰戈尔,都曾参观过椿树胡同和他的济南陆机。然而,自“五四”以来,辜鸿铭作为保皇派和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一直受到批判,其学者的地位和价值长期被忽视。自然很难保护他的故居。现在胡同铭牌上有名字就难能可贵了!顾铭辫是民国初年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周作人在文化怪杰:辜鸿铭评传年对这一景观作了生动的描述:辜鸿铭有一个洋人他的脸上有着深邃的眼睛和高高的鼻子,头上有一簇**的头发,但被编成了一条辫子。冬天穿栗色宁丝长袖马褂,戴小瓜皮帽。让别说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算是清朝前期,在小城市的路上遇到这样的神父,我们也不会我们不禁睁大眼睛,为之着迷。什么尤其奇妙的是,这个黄包车夫竟是从乡下找出来的,否则其余徐州辫子兵就不得而知了。他也是一个背上拖着大辫子的人,和教室里的师傅正好是一对情侣。他在红楼门外的马车里等着,在黄包车队里不失一个特别的身影。梁实秋对此描述得更形象:先人喜欢追着别人跑的快感,不考虑修饰,挂着长辫子,而红枣袍、天青袍上的油腻特别有教育意义,站在前面的人没有他们不需要照镜子,也就是说,他们有自怜的快感。有人说辜鸿铭的辫子情结代表了他的保守和固执。这只是说出了一部分真相。实际上,辜鸿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保守的。1921年,辜鸿铭对英国作家毛姆说:看,我有一条辫子。它这是一个标记。我是中国最后的代表。他称自己的文明西部为四夷之地,他的另类形象是对现代文明的另类反应。顾铭说,外国人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剪掉辫子,穿上西装,就对我们表示一点尊重。让不评价辜鸿铭的独特性。他独自战斗并坚持下去的勇气是今天无法企及的因为战斗和坚持在今天已经绝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但他的另类形象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容忍,也受到很多人的嘲讽。当时辜鸿铭拖着小辫子在北大讲课,吸引了不少学生。顾铭对学生们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你们心里的辫子是无形的。后来他在台湾省说了类似的话。在台湾省讲课,他兴致勃勃的时候会滔滔不绝地讲一些爆笑的事情。他的衣服很奇怪,总是穿着一件蓝布长衫。戴着一顶丹顶瓜皮帽子,梳着长长的辫子,乍一看,谁相信他是一个在中国留学的老前辈?有时他痛骂别人:你觉得穿西装,梳时髦的发型够时髦吗?顾铭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作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顾铭教也很奇怪。如果从今天来看他在课堂上哗众取宠。他古怪的风格和滑稽的举止在今天当然是不合格的老师,他必须被开除出班。让随便举几个例子:辜鸿铭第一次在北大见胡适,就发生了冲突。要知道,胡适是杜威的弟子,他拿了36个博士。他新潮的想法让留美的年轻博士一夜成名,正是红得发紫的时候。但辜鸿铭一见到胡适就问:你是干什么的?胡适说:在北大教书。顾铭说:我们是同事。再问一句,你教什么?胡适说:教西方哲学史。顾铭于是改用拉丁语与胡适交谈。胡适说,对不起,我不我不懂拉丁语。顾铭说:古代哲学是由希腊主导的,而现代哲学是由德国主导的。胡适我不懂德语和拉丁语。不是t教哲学欺骗孩子?他还批评了胡适美国中低阶层英语研究。胡对很生气,从此,两个主人结下了仇,经常打嘴仗、打官司。当顾铭在北大上课时,他总是带一个小佣人给他包香烟和倒茶。他不上课不要用教材,即使有教材也是摆设。因为他脑子里的知识太多了,思想太活跃了,死课本怎么可能让他看得起。在他的第一堂课上,他穿着一件脏兮兮的长袍,脑后扎着一条辫子,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哄堂大笑。在第一部分,他要求学生打开第一页。直到学期结束,他还是要求学生打开第一页。他讲英语诗歌,享有广阔的天空,自由驰骋,幽默风趣,嬉笑怒骂。说到骄傲,他要么唱个小曲,要么拿出几颗花生糖大嚼。因此,他的课总是最受欢迎的。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每次上课都要和学生一起制定三条规则:一进教室,学生必须起立敬礼;下课了,他先走,然后同学们走;如果学生能不要背诵一本书,直到下课,他们不准坐和站;参加能忍受约束的班,但那些能t可以尽早离开班级。他给学生布置了优秀的英语作业,让他们用英语翻译英属马来亚志和改建同民安坊为关劝捐序。作为老师,他的形象和风度都不合格,但他教给学生的知识最多。从这点来说,他比循规蹈矩的老师强,更别说照本宣科,没有思想的老师了。Ku明志作为中国大学的领袖,他能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自然要归功于蔡元培校长。没有蔡元培,就没有辜鸿铭。今天中国大学有那么多教授,但没有一个是硕士。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缺乏蔡元培式的教育家担任大学校长,大概是一个重要原因。顾铭对儒家思想推崇备至,他能言善辩,处处显示他的机智和幽默。他在北京大学教拉丁语和其他课程,当他不能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正统观念,他就会一直寻找机会发泄。有一次,他在椿树胡同的家里宴请欧美朋友。狭小简陋的院子已经够寒酸了,照明是煤油灯,漆黑一片,烟雾呛人。而且,这些欧美朋友并没有我不知道济南派鲁的真正含义。所以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蒸汽灯亮。顾铭知道:我们东方人注重理解和观察自然。东方人懂了,油灯自己亮了。东方人不我不像西方人那样重视表面工作。Ku明的言论真的愚弄了他的欧美朋友。现在很多人都会说起辜鸿铭辫子和他爱小脚的奇怪爱好,却忘了在那个礼崩乐坏,风雨飘摇的年代,这个倔强的老人谁也没有中国向世界发出了声音。他反对西方崇尚利益的哲学,让东方文明在西方世界开花结果。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艾恺在他用中文写的改建同民安坊为关记一书中评论说,战时和战后欧洲的悲观和幻灭气氛。那时候,顾很红。他的书是欧洲大学哲学课程的必读书目,并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许多西方哲学家引用他们的中国著名作家有哪些觉得他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日常生活表现有感受,能总结出来的人。曾教授虽然留学海外多年,却不崇洋媚外。坚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宝藏无穷,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他一心研究中华文化,发掘中华文化精髓。他倡导“正确领悟古人的智慧”。我们的老祖宗是正确的,是我们误解了古人的深意。把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曾教授学贯东西,在西方文化主导的大背景下,参悟到中华文化特色优势,做出了“中国式管理,中国式沟通等等”影响甚大的课程。给了我们新鲜而有久违的触动感受。使我们重新拾起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爱。曾仕强生平:曾仕强出生于福建,长于台湾。曾仕强生于1935年,祖籍福建漳州,其启蒙教育也同样在漳州。曾任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等。他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多次应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大陆(包含香港)演讲。据了解,其父是漳州华安一中的首任校长,曾仕强启蒙教育阶段在当时的南方小学(新桥小学),后来由于父亲前去厦门工作,曾仕强即随父前往厦门读中学,20世纪50年代前往台湾。曾仕强曾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等,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解《易经》。在函谷关现场讲解《道德经》,吸引了2000多名国学爱好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了现场录制。2016年9月,他在广东罗浮山创办了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2018年11月11日19时54分,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在台湾安详辞世,享年84岁。才女白薇:被婆婆咬断脚筋,逃婚、留学、做佣人,为真爱困守一生中国著名作家有张爱玲、钱钟书、冰心、巴金、林语堂等。1、张爱玲张爱玲(1920930—19959),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2、钱钟书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3、冰心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4、巴金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5、林语堂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许地山简介 民国出才女,这是一个富有时代烙印的现实。当女性开始抬头做人,开始意识到独立,自然便被激发了拼命向前的动力。 白薇,出生于1894年,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立非常困难,但却大有前途。她靠着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创作了《革命神受难》《打出幽灵塔》等作品,在鲁迅的影响下,成为革命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早期成员。 无疑,这样新思想、新认知的白薇是漂亮的, 鲁迅称她为“仙女” 。可是, 这样漂亮又有才华的女子,却一生受困于爱情之中,过得凄惨而不幸。 白薇的悲剧在于她人生总是需要自己反转的剧情,关于此我们可以一点一点见证。 白薇的父亲白晦早是新派家长,早年就留学日本,还参加过同盟会、辛亥革命。可拥有这样新派父亲的白薇却被父亲一手推进了封建传统的婚姻之中: 童养媳。 白䀲早虽然学习新派教育,却在骨子里尊奉男尊女卑的思想,作为女孩儿,白薇从小就不被他待见。 9岁那年,白薇因为画画的时候镪水中毒,致使身体病弱。无奈,她连学也不能上,只好在家里养着。 就在这个时候,白晦早竟然觉得心中不喜,直接为女儿找了一家人家,作为童养媳,强行给送了过去。 9岁的白薇成了别人家的童养媳,那种日子是可想而知的。不被当人看, 每天干不完的活,稍有怠慢便是一顿毒打。 白薇的婆婆是个寡妇,多年守寡的她思想老旧且下手狠辣。有时候, 她会指使儿子打白薇,就为了让儿子可以镇住未来的媳妇。 但更多的时候, 婆婆都是亲自动手,又捶又掐,打耳光、撕衣服,那是常有的事 。最厉害的一次,因为白薇被打要逃跑, 婆婆竟然用牙齿咬断了她的脚筋 。 不过,白薇也是性命人倔强,身受重伤,没穿衣服,抱着一件破衣就跑出门。眼看快被婆婆追上,她直接跳进了河里。 婆婆寻了一遍没看到人,骂骂咧咧地回家去。 白薇这才从水里爬起,披上破衣服,一瘸一拐地回了自己的家。 没想到,父亲见女儿此状竟认为是正常,非要将她送回婆家去。好在母亲坚持,白薇才被留下来养伤,并被父亲告知: 伤好之后就回去。 这大概就是白薇无奈选择的人生第一次转折:趁着父亲不在,她悄悄逃走了,并在舅舅的帮助下, 进入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读书开阔了白薇的眼界,她坚决要离婚,父亲只好按下这一事暂且不提。但在学校的白薇并非一帆风顺,她对于校长的封建思想极力反抗,结果不久竟然被开除了。 之后,白薇逆势而上, 又进入了长沙第一女子师范继续就读 。而且,因为她敢说敢为的个性,受到学校的重视,成为拥有出国留学资格的学生。 可这时父亲又来逼迫白薇,要求其毕业即回婆家。她再也不想回到魔窟, 在妹妹及同学的帮助下,先是到上海,然后直接坐船去了日本。 这是一次孤注一掷的留学之旅, 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家里的帮助,一踏上日本便要开始寻找生活下去的方法。 这是白薇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她没有被生活的逼迫打倒,而是拿出毅力与坚持,从最低的位置开始糊口: 做女佣。 在这时,白薇从婆婆那里学来的各种家务方法都得到了实践,小小年纪便做童养媳的她算是早早为自己的独立“缴了学费”。 随着对日本的了解,她有时会同时打多份工,女佣、咖啡厅女招待,只要能赚到钱,她从不怕苦。但就算这样,巨大的经济压力也让她一度精神抑郁。 这一年,白薇已经30岁,在日本多年,但学业还没有完成。因为她学得很多,心理学、 历史 学、生物学、建筑学,甚至是佛学,最后她改修文学,认为这才是真正能够对抗封建黑暗,反抗压迫的有力武器。 也就是在这一年, 一直单身的白薇认识了来日本留学的杨骚 ,一位比自己小6岁,但却堪称诗文精英的男士。 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两个人的感情得到升华。而在此之前,白薇一直暗恋着湖南同乡凌璧如。这种暗恋保持了多年,让白薇相当痛苦:因为得不到。 这时杨骚出现了,他同样是一个失恋者,有意思的是,他的前恋人正是凌璧如的妹妹凌琴如。由此是不是就可以想象这两个人相遇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所以, 他们不顾年龄的差距,很快走到了一起。 如果说这是白薇人生的第三次转折,那也应该是她一生最后的反转了。因为爱上杨骚,她用了20多年时间来苦恋,却从未走进婚姻。 但杨骚年轻太小,对白薇这样如同母爱般的爱并不能接受, 相恋两年,他就感觉到无法承受的束缚,开始想办法逃离:归国,去了杭州。 1926年,白薇也离开了生活9年的日本,一路寻着杨骚的身影追来。 杨骚一听白薇也回来了,他马上离开杭州回了老家漳州。 白薇只能写信给杨骚,要求二人重聚。但杨骚此时早去了新加坡,在那里成为一名老师,经济入不敷出,就是为了躲避白薇。 为此,白薇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写过去,信中都是对杨骚的思念及爱。大概杨骚在新加坡也实在生活不下去了,于是1927年回到上海。 在这里,杨骚再次与白薇相聚。但他们再也回不到过去的恋爱状态了,因为杨骚与凌琴如的爱情死灰复燃。这让白薇更加痛苦,甚至直接找到凌琴如进行讨伐。 “爱弟,我非爱你不可,非和你往来不可,你要尊重我的无邪气,不要把我无邪气的可爱的灵魂杀死。” 这是白薇在写给杨骚的情书中的一句话,由此可以看得出来,白薇不但大胆而且强势,她直接表明: 我非要爱你杨骚不可,你不能回绝。 可这又怎么可能呢?爱情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感受,白薇又如何不知?所以,她最终成为了杨骚的前任,于1938年正式分手了。 只不过,白薇很快正处于一种“灭亡”状态。分手两年后,她到了重庆,与当时“文协”成员一起躲在南温泉,其中就有杨骚。空袭不断,营养缺乏,白薇很快扛不住了。 发烧、说胡话,整个人处于昏迷状态。杨骚此时拿出了最多的爱护,守在白薇身边,7天7夜没有离开,直到她病情好转。 这是一次生死之交,白薇对爱有了新的认知,杨骚也同样。所以,他们的爱情再次阴差阳错: 杨骚开始努力与白薇复合 ,可被伤到无以复加的白薇,在“死”过一次之后,彻底醒悟: 坚决不与杨骚复合。 有人说白薇因为不想要扬骚的怜悯,所以她回绝了这份爱情。大概是吧,她曾在后来这样给杨骚写信: “从此,你载在我心里的恨根完全拔掉了,你在我身上种下无限刺心的痛苦,已云消雾散了……” 可见,爱这个东西有时就是一种执念,只有经历过之后,才会在瞬间醒悟。白薇走出了对杨骚的执念,可这份爱已经耗去了她所有的美好年华。 1987年,白薇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终身未婚。她为了平等、自由的婚姻而努力拼搏,为了女子的精神解放、独立而拼命坚守,可最终,她还是被困于爱情之中,一生一个人,一段情一辈子。 爱拼才会赢闽南话怎么唱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编辑本段]许地山轶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小说月报》、《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许地山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 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证明。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这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吧!》);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可以消灭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 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地山与他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摈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几位旧同事,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可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问我那里来底新的。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乐兴趣虽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 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 谈及许地山的翻译风格,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12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 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华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编辑本段]徐闻发现中国近代文化名人许地山故居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徐城镇东关署前街现人民法院后巷的许地山故居,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爱国学者许地山早年随父居住地。许地山(笔名落花生)是我国近代文化名人,其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著名诗人,与当时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中秀才,十一年(1885)中举人,十六年(1890)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许南英在台湾抗日失败后,举家迁回大陆,落籍福建龙溪,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委署广东省徐闻县知县。据《雷州府志》中徐闻县城地形图记载,清代徐闻县的考棚(考试场),遗址在今署前街的徐闻县人民法院宿舍后巷。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许地山刚好九岁,随父亲许南英(时任徐闻县知县)在徐闻生活,在徐城留下了生活遗址,为后人研究他的事迹留下了宝贵的物证。 据许地山《窥园先生诗传》和《读〈芝兰和茉莉〉因而想及我的祖母》两篇文章,发现了他在徐闻活动的痕迹和生活故址。文中提到当时徐闻的县衙已经破毁,知县只能借考棚为公馆,公馆东邻的三官祠便做为许地山兄弟姐妹的书房。当时除了许地山外,包括许地山的三哥、著名画家许敦谷先生也都在这里居住和上学。故居的两边为守备署,东边为三元堂,遗址面临署前街。清末的三元堂已废,现移往宾朴路西侧,距考棚址约200米。当时,许地山父亲许南英把贵生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并亲自掌教,可见许地山也曾在贵生书院留下屐痕。 许地山在追忆父亲的《窥园先生诗传》中记: 徐闻在雷州半岛南端,民风淳朴。先生到任后,全县政事,只用一位刑名师爷助理,其余会计钱粮诸事都是自已经理。每旬放告,轻的是偷鸡剪钮,重的也不过是争田赖债。杀人越货,实在罕有所闻。“讼庭春草荫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实在是当时光景,贵生书院山长杨先生退任,先生改贵生书院为徐闻小学堂,选县中生员入学。邑绅见先生热心办学,乃公聘先生为掌教,每旬三六九日到堂讲经史二时。有清以来,县官兼书院掌教实在罕见。先生时常到小学堂,与学生多有接触,因此对于县中人情风俗很能了解。先生每以“生于忧患,死于晏安”警策学生。又说:“人当奋勉,寸晷不懈,如耽逸乐,则放邪侈,无所不为。到时候,身心不但没用,并且遗害后世。”他又以为人生无论做大小事,当有此建树,才对得起社会,“生无建树死嫌迟”也是他常说的底话。案头除案卷外,时常放一册白纸本子,如于书中见有可以警发深思德行底文句便抄录在上头,名为补过录,每年完二三百页。可惜三十年来浮家处处,此录失几尽,我身边只存一册而已。县衙已破毁,前任县官假借考棚为公馆,先生又租东邻三官祠为儿辈书房。公余有暇,常到书房和好友徐展云先生谈话,有时也为儿辈讲国史。先生在徐闻约一年半,全县绅民都很拥护和爱戴他。 这段是许地山留下的最精彩的原汁原味的记述。许地山在徐闻生活了一年多,父亲许南英的公馆设在考棚。 许南英是位政简刑清,廉明公正的地方官,而且也是一位非常重视教育热心办学的文化名人,他改贵生书院为徐闻县小学堂,并被聘为书院掌教。他常用“生于忧患,死于晏安”来警策学生和儿子许地山,无形中也弘扬了汤显祖的贵生思想。 许南英别徐后,曾遗有诗集《窥园留草》和词集《窥园词》。 其中有《徐闻杂咏》: 讼庭春草萌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 十吏三班都肃静,清时便是一条冰。 还作有《留别徐闻诸父老乡亲》诗四首: 代疱一例有瓜期,禄米经年愧滥靡。 地处炎荒客我绌,时逢旱虐累民饥。 敢云讼狱心如镜,谩听讴歌口是碑。 寄语四乡诸父志,能攻吾短是吾师。 水土谁云近瘴乡,微身幸到此康强。 不胜繁任还无过,稍赋闲居却未妨。 细雨忽添新柳色,好风仍煦旧甘棠。 吟诗且寄他时念,将贮城东古绵囊。 踏雪征鸿作势飞,诸君携手尚依依。 官如传舍随来去,人似从军听指挥。 别后还期书附鹤,尊前不觉泪沾衣。 南门塘水平如掌,挹取清光两袖归。 贵生讲座许登临,学准条条贵苦心。 广座衣冠参俗吏,政紘琴瑟发新声。 三月春风独惆怅,满城桃李未成荫。 其间文辞皆为清末徐闻社会的生动写照,并抒发了他眷恋徐闻的幽幽之情。 位于现徐闻县署前街的许地山故居建于清代,为砖木结构住房,门前有小院。掩映在众多民居中的许地山故居虽然不是十分醒目,而且带有庭院的清式古屋有些破旧,但还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风貌。由于许地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里必将成为文人墨客怀古之地。 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的作家: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花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冰心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他积极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助寄存。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编辑本段]全面介绍 原名许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漳州)。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饿毕业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16年回国。次年入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功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与郑振铎、瞿秋白共同编辑《新社会旬刊》。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1月《小说月报》,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因爱情受阻而厌世。希望转生“极乐国土”,以求解脱。小说以独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艺术风格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应。收入第一本小说集《缀网捞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表现对宗法礼教和封建习俗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浓厚的宗教观念和虚无思想。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杂沓纷纭”。有主题明确内容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扬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学任教,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新文学学会理事等职。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几年写的作品,主题和风格都有转变,结合现实日益紧密。1934年的小说《春桃》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泼辣而善良的形象。1940年的《铁鱼底腮》写了一个旧知识分子学无所用的苦闷心情及悲惨遭遇。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和他逝世后编辑出版的《杂感集》都显示出他的人生态度的积极变化。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他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教学任务有十分繁重,劳累过度,不幸因心脏病逝于香港,年仅48岁。[编辑本段][著作书目] 语体文法大纲 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 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 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 》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落花生达衷集》 编纂,1931,商务 [翻译书目] 孟加拉民间故事 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 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 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编辑本段]许地山译作年表 1. 在加尔各苔途中 (泰戈尔著) 1921年4月 《小说月报》12卷4号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丝鸟 1924年6月 《小说月报》15卷5号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说月报》16卷6号 4. 欧美名人底恋爱生活 1928年11月《小说月报》19卷11号12号 5. 孟加拉民间故事 [据戴伯诃利编译的《孟加拉民间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务印书馆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尔著)1931年1月《小说月报》22卷1号 7. 乐圣裴德芬的恋爱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将来 1931年《北京晨报》 9. 二十夜问 [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译]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10. 太阳底下降[据同上书第8卷译]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许地山的父亲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曾是清朝政府驻台湾筹防局统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许南英率部奋起抗击侵略军,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终因寡不敌众,台湾遭致陷落,并沦为日本殖民地。 许南英出于爱国之心,毅然抛弃全部家产,携带家眷在福建龙溪定居,过着清贫的生活厦门大学好吗?一时失志不免怨叹 一时落魄不免胆寒 那通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 无魂有体亲像稻草人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 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命 总吗要照起工来行 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 爱拼才会赢 前些天出去街上经过了一个店,听到了店里面传出来这首闽南老歌《爱拼才会赢》,感觉有些稀奇。虽然我是个地地道道的闽南人,但是我一向对闽南歌极为反感,甚至是深恶痛绝。不过可以很肯定地说,有些闽南语歌还是唱得很不错的。我不大喜欢这首《爱拼才会赢》,可能是因为从小听到大,听烦了。 不知道大家看不看得懂上面的歌词,上面的歌词是用闽南语汉字写出来的。闽南话有一套很独特,很好玩的写法。比如上面歌词第一行最后两字“胆寒”的是害怕,灰心,退缩等的意思;第三行的前面两个字“那通”意思是怎么可以;第四,五行中间的“亲像”“可比”意思是就像,好像;第六行的“歹命 ”是不好的命,坏运气,厄运;第七行“总吗要照起工来行”大概意思是总是要按照常理来行事。这些词大部分都是按闽语的谐音来定的,懂得闽南语的人就一定看得懂这些东西。 《爱拼才会赢》是首极老的闽南语歌,很有名,原唱叶启田。这首歌最有名的地方就是歌词的最后两句: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相信就是从来没听过这首歌的人也都一定知道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常常在许多的文章中被引用过。 前面说过不大喜欢这首歌,有朋友一定问不喜欢还写什么写啊?呵,我不喜欢这首歌但是我特喜欢这两句歌词。来过闽南的人对闽南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个个都很有拼劲,很敢干。特别是晋江人。 晋江在早时是很穷的,很多家庭都没有钱供孩子们读书。那时,只要是能供孩子上学的家庭就都属于富裕一族的了,所以晋江人文化程度特别底。但现在的晋江人却很有钱,很多人都外出做大生意,当大老板。这些老板很大一部分都是小学没毕业的,他们却可以对大学生们甚至更高文凭的人指手画脚,呼风唤雨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很懂得拼。没有钱读书,那只能笨鸟先飞,拼在他人前头地去干。要赢过他人,就要懂得去拼。拼是种精神,重在过程,不在结果。很多人都都渴望成功,却往往忽视拼这一过程。拼过后才能真正感觉到成功的喜悦。 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是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即使拼搏过,努力过,却没获得任何殊荣,也不应该泄气。持之以恒,成功便近在眼前了。有努力就会有收获,阳光总在风雨后,爱拼才会赢。 人生中充满着无数的挫折,只有奋斗才能战胜挫折。而我就是那个努力奋斗战胜挫折的人。 那次期末考试后,我静静地坐在台阶上,呆呆地望着天边。天边,只留下一抹淡红色的晚霞,而我心中充满无限的悲伤…… 我今天到学校拿成绩,从班主任手中接过成绩单时,我脸上常有的那种自信和兴奋立即凝固了。二分,只差二分就进入前十名了。酸酸的泪,一滴、一滴地滚下来,溅在成绩单上。我拖着沉重的步子机械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没有笑声、没有喧哗,只有单调的嗡嗡声。 我回到家中,那只小哈巴狗高兴地跑过来,舔我的脚,我飞起一脚把小狗踢出老远,小狗呻吟着,舔着伤口躺在角落里,奇怪地看着昔日的小主人。父亲、母亲也呆呆地望着我,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个望上,我一直在痛苦中煎熬,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茶不思、饭不想,我想到了小学,我一直名列前茅,生活很快乐,可这次考试把我的快乐彻底粉碎了。 夜,渐渐地深了。“唉!”我重重地长叹一声,难道就这样算了?可又能怎样呢? 不知过了多久,窗外飘来低沉的歌声:“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哪怕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爱拼才会赢……”我的心猛然一动。是呀,司马迁受宫刑,忍辱负重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朱彦夫虽无双手,却满怀激情用脚抒写人生之歌,被赞为“中国的保尔” ;贝多芬在命运最不幸的时候也能创作出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凯伦 海勒在又聋又哑的情况下,发奋学习,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美国的拿破仑”。我为什么不能再拼一次呢?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跌倒了再爬起来!对,我在这儿跌倒我就在这儿爬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翻身起床,坚定地向学校走去……经过努力,我的成绩终于又提高了,我终于又成功了,我终于又找到了自信。 在挫折面前,我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则了勇敢面对。所以我成功了!“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有人这样说过。我们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从头再来!很好的大学  还能时常去蹭 易中天的课厦门大学在网上出镜率比较高的就是学校的颜值,被评为最美大学,当然了,也有网上说武大是最美大学,但不管咋说,厦门大学的老校区的确很漂亮,说一步一景真心不为过,生活在这么漂亮的大学里的确是一种幸福,当然也容易审美疲劳。厦门大学是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现在还有马来西亚分校,这个的确开创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先河,说了这么多没用的,那厦门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到底如何呢?我们以厦门大学2017年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为基础,来和大家一同分享一下厦大的相关情况。厦门大学2017 届毕业生共计7441 人。其中本科生4504 人,硕士生2727 人,博士生210 人。这么多毕业生,当年来自哪呢?我们看看厦门大学的主要生源地都是哪些省份?通过生源地数据可以看出来,厦门大学本硕博最大的生源地是学校所在的省份,基本上占到30%左右,这个数据应该说是比较正常的。再比较多的省份就是河南、山东、安徽这些高考大省了。截止到2017年底,该校总体就业率为956%。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947%,硕士生为975%,博士生为919%。这样看来,厦门大学的硕士生就业是非常不错的,反而博士生就业率比较一般呢?通过学生去向分析可以发现,本科生升学和就业并重,比例很接近;而博士生和硕士生则是就业为主:该校毕业生境内升学的主要去向为国家双一流院校和重点科研单位。本科生国内升学有1332人,占本科毕业总数296%。硕士生境内升学有153人,博士生做博士后的有22人2017 年,该校毕业生出国(境)留学人数为847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14%。该校毕业生出国(境)留学首选国家为美国,占出国(境)留学总人数的276%,其次是英国(237%)、澳大利亚(117%)、中国香港(107%)、新加坡(63%)、日本(43%)、德国(32%)。根据《泰晤士报高等教育》2016-2017 学年世界大学排名,该校2017 届毕业生进入世界前100 强的国(境)外高校深造人数达464 人,占出国(境)深造总人数的548%;进入世界前200 强深造人数达574 人,占比678%。除了升学,大家关注的比较多的是就业,厦门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就业比较多的是其他企业(民营企业),其次是国有企业。而博士生就业主要面向的是高等教育单位。2017 届本科毕业生签约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11%)和金融业(163%)。硕士毕业生签约流向较多的行业是金融业(19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65%)和制造业(123%)。博士毕业生签约行业更趋集中,以教育行业(65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1%)为主。2017 届毕业生到东部地区就业的占比较高,主要流向厦门、福建(不含厦门)、深圳、上海、浙江等省市,这与我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源结构等有密切关系。根据毕业生签约情况统计,2017 届毕业生签约集中用人单位如下。学校持续推动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就业,2017 届毕业生到国家经济建设、科技教育、社会管理、国防和国家安全及其他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及战略性新兴行业等单位就业的人数为1735 人。其中,研究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就业1074 人,占研究生签订协议人数的433%。本科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就业661 人,占本科生签订协议人数的393%。总体来说,厦门大学的毕业生出路还是不错的,对于你个人来说,关键看你的能力啦!学校的实力和水平在国内也是很不错的。

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overseas/16124.html

() 0
上一篇 11-04
下一篇 11-04

相关推荐

  • 阆中哪里可以学童模的

    阆中维也纳艺术培训学校。阆中市时代维也纳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曾用名:阆中市时代唯也钠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位于四川省南充市, 是一家以从事教育为主的企业。该培训机构有童模培训的业务。2018年携手恒大集团举办了

    2024-11-25 23:05:02
    909 0
  • 舞蹈表演专业课程有哪些 能去哪工作

    高考填报志愿时,舞蹈表演专业怎么样、就业方向有哪些、主要学什么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舞蹈表演专业课程有哪些 主要课程有《艺术概论》、《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

    2024-11-25 21:55:27
    698 0
  • 西安阿斯利康实习是去干啥

    熟练掌握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各项技能。阿斯利康(无锡)贸易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成立于2007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家以从事批发业为主的企业,公司是招收实习生的,实习主要是熟练掌握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各项技能。阿司利康是哪国家的不好进。阿

    2024-11-25 21:45:01
    224 0
  • 学化妆去哪个培训机构好

    学化妆培训机构推荐如下:1、东田造型化妆学校对于化妆稍微有点了解的人大概都听说过李东田的名字,被誉为中国“彩妆教父”,找他做造型的明星数不胜数,巩例、刘晓庆、陈冲、关之琳、钟丽提等等。学校凭借李东田的名人效应,以及优良的师资团队,完善的教学

    2024-11-25 18:50:01
    15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