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middle/84451.html
唐朝的希望对你帮助观察使 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礼部侍郎 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京兆尹 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防御使 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招讨草贼使 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
唐朝的希望对你帮助观察使 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 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礼部侍郎 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京兆尹 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防御使 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招讨草贼使 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监军判官 监军使下的副职行营都统 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侍御史 负责纠察的官员右卫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左神武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校书郎 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尚书右仆射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率府率 太子东宫侍卫长官金吾大将军 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尚书左右仆射 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折冲都尉 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校尉 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队正 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车驾检校官 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转运租庸盐铁使 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光禄卿 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将作大匠 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兵部尚书 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司农卿 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鸿胪卿 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虞部郎中 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民部尚书 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吏部尚书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尚辇奉御 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中郎将 正四品郎将 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子将 从五品下中书令 即内史,最高辅政官右拾遗 咨询建议官员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右补阙 咨询建议官员前锋游弈使 前哨巡逻官左散骑常侍 议政官之一秦朝主要官僚机构及其职能从1992到目前2017年大概就个情况吧。。。1992年 名匠装饰创始于广州1998年 名匠装饰正式挂牌成立 举办“第一空间·名匠经典案例巡展” 名匠装饰启动“名匠工程品质年” 同年,广东增设2家分公司 1999年 启动“名匠精细服务年” 举办“名匠国际家居空间风尚大典” 全国各地增设3家分公司 2000年 举办广州首届家居装饰文化节 启动“名匠成本效益年” 全国各地增设2家分公司 2001年 举办第二届广州家居装饰文化节 全国各地增设2家分公司 2002年 举办第三届广州家居装饰文化节 全国各地增设3家分公司 2003年 举办第四届广州家居装饰文化节 启动“2003名匠品牌效益年” 全国各地增设3家分公司 2004年 启动“2004名匠管理效益年” 全国各地增设4家分公司 2005年 启动“第五元素--2005名匠样板工程年” 举办第五届广州家居装饰文化节 举办2005年广州家居装饰消费艺术节 全国各地增设10余家分公司 2006年 举办“和谐空间·情满人圆”--第七届广州家居装饰文化节 “名匠普天同庆·辉煌15周年”,名匠品牌全国联动 启动“2006名匠设计&设计师年” 举办“饰界风云·名星演绎”家装文化节 举办“激情·艺术·家”--第六届广州家居装饰文化节 全国各地增设10余家分公司 2007年 名匠总部强势入驻广州中央商务区甲级写字楼 启动2007名匠心态年,做敬业的真君子,打造业界第一个“君子团”! 举办“饰界盛典”--广州第九届家居装饰文化节 举办“大宅·大智慧”--2007广州室内设计文化节 艺术爱心·同建美好--第一届中国爱心家装节暨爱心家装战略联盟成立 举办“上层·空间·生活”--第八届广州家居装饰文化节 全国各地增设10余家分公司 2008年 《名匠装饰工程施工统一标准》全新升级,创领行业先风 举办“十年盛饰·文化人居”广州第十届家居装饰文化节 举办第二届中国爱心家装节—金牌家居设计沙龙红酒会 举办“睿智空间·和谐家居”广州第十一届家居装饰文化节 举办“释放空间的想象”--2008家居装饰咨询会 举办“巅峰人居·盛饰生活”广州第十二届家居装饰文化节 全国各地增设10余家分公司 2009年 厚道立企,全面构建名匠厚道文化体系 举办广州第十三届家居装饰文化节 隆重推出6012金牌家装—金牌人居工程推广 全新推出名匠装饰企业宣传片,深度展示名匠品牌内涵与核心竞争力 举办广州第十五届家居装饰文化节 集团2009年度财会工作会议在成都隆重召开 2009“名匠杯”室内设计大赛全国举行 举办广州第十六届家居装饰文化节 全国各地增设10余家分公司 2010年 名匠装饰率先进入装饰设计系统时代! D8设计系统、精益工程系统、3D服务系统,顶级家装系统力证名匠装饰业界核心地位和领先实力! 全国同步推出“无忧装修系统”,无忧签单、无忧工程、无忧服务,重拳打造“2010名匠质量年”! 2010年股东经理大会在穗盛大召开,全力推进品牌、人才、文化战略 大名匠·真本色—名匠装饰2010年全国总监南昌、上海特训盛大举行 名匠装饰集团2010年度全国财务工作会议在广州隆重举行 国家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与施工二级资质企业 全国各地增设30家直营公司,构建大名匠百城版图 绿色设计、生态施工、环保材料,名匠全国推行低碳家装 名匠装饰2010年股东经理首届创业营盛大开营 为企业领袖的家作设计—“迎亚运·健康家”豪宅/别墅/大型商务空间设计总汇隆重开幕 广州总部高端设计机构--峰域组强势启动,缔造巅峰人居,传承世家领域! 集团高端主材卖场—艺邦居盛大开业 全国各地增设10余家分公司 2011年 广州总公司强势举办三届“幸福宅·大设计”幸福世家设计文化节 2011广州总公司设计师荣获CIID第14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协会奖住宅、别墅、公寓工程金奖 2011广州总公司设计师荣获CIID第14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协会奖新秀奖 2011广州总公司设计师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筑巢金奖 2011年股东经理大会在山水名城——桂林召开 名匠装饰2011年总监培训会在无锡举行 在全国范围内投放30多块高速广告路牌 集团财务会议在昆明召开 全国业务、工程经理培训会在广州举行 名匠装饰总部网站全新改版 名匠装饰新的VI系统全新推出 全国各地增设60家直营公司,基本完成“大名匠”的战略版图 2012年 2012广州总公司设计师荣获AIDA第七届亚洲室内设计大赛(住宅工程类铜奖) 集团材料配送中心成立,履行材料统一配送制度,根据就近各单位试行,加快材料体系升级 名匠装饰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倾力打造品牌形象年,延续心态年、质量年和文化年建设! 20年大匠之道,名匠装饰2012年全体股东、经理大会暨2011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在广州召开 广州总公司第四届幸福世家“骨子里的贵气”原创设计品签会盛大举行 全国各地增设10余家分公司 2013年 2013广州总公司设计师荣获CIID第十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学会奖(住宅工程类·银奖) 启动2013年设计质量年 举办2013年中国名匠杯金象奖室内设计大奖赛 成立战略决策委员会 在全国加大统一材料推行力度 正式出版《材料配送中心手册》确保每一工程材料的安全、环保、优质 正式出版《名匠装饰精益工程手册》率先制定行业工艺标准 正式出版《装饰服务顾问红皮书》,规范服务流程,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准 2014年 名匠装饰(集团)空间体验研究馆落成 成立川渝地区十二城联合会议 2014年名匠装饰(集团)财务工作(培训)会议在山东青岛顺利召开 2014年名匠装饰(集团)部门经理培训班在广州莱恩学院顺利召开 2014年名匠装饰(集团)工程经理培训班在广州召开 2014年名匠装饰(集团)经理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在北京大学顺利召开 2014年名匠装饰(集团)设计总监高级研修班在清华大学顺利召开 举办2013年中国名匠杯金象奖室内设计大奖赛的颁奖典礼 “见证设计力量”品牌活动在全国各地落实开展 宜春、西昌和仙游成立新公司 广州总公司新闻发布会盛大举行 2014年名匠装饰(集团)“新春路演”主题年会在广州顺利召开 2015年 2015年名匠装饰(集团)全国经理培训大会在厦门大学顺利召开梧州、百色、毕节、安顺、兴义、洛社、新塘、黄埔、蚌埠成立新公司 2015年名匠装饰(集团)“室内设计高级研修班”在杭州中国美院顺利召开 2015年名匠装饰(集团)全国财务工作(总结)大会在井冈山顺利召开 2015年名匠装饰(集团)全国股东大会在江西顺利召开 2015年名匠装饰(集团)部门经理培训班在广州华金盾酒店顺利召开 2015年“鸿德名匠•见证品牌力量”启动大会在广州顺利召开 2016年9月12日名匠装饰(集团)嘉兴公司第二届全体员工表彰大会顺利举办9月11日名匠装饰(集团)湛江公司“筑梦12周年·携全城品牌诚意献礼”活动隆重举办9月9日名匠装饰(集团)江苏片区经营分析会于宜兴公司顺利召开9月8日名匠装饰(集团)24周年庆“墅质定制”(广州站)启动大会在集团总部成功举办9月8日名匠装饰(集团)南京溧水公司隆重开业8月27日名匠装饰(集团)“名匠杯”德高好师傅全国贴砖大赛在佛山顺利举办8月6日名匠装饰(集团)福建大区公司经理交流学习研讨会在绍兴柯桥分公司正式召开8月1日名匠装饰(集团)携手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于江西成功举办家装行业交流会7月23日名匠装饰(集团)设计总监、优秀设计师专业培训班开班典礼成功举办7月20日名匠装饰(集团)2016年上半年总结暨下半年动员大会于广州总公司召开7月12日名匠装饰(集团)广西大区经理、总监工程质量大检查交流会在桂林顺利召开6月18日名匠装饰(集团)2016年第二季度经营分析会隆重召开5月30日名匠装饰(集团)湛江公司盛邦高端设计中心隆重开业5月25日名匠装饰(集团)连江公司盛大开业5月21日名匠装饰(集团)镇江公司江苏名匠联城设计艺术文化节正式启动5月12日名匠装饰(集团)2016年度“13+1建材联盟签约仪式”隆重举行5月10日名匠装饰(集团)江苏片区“幸福智造”联城活动今天启动5月3日名匠装饰(集团)德阳旗舰店正式开业2016年名匠装饰(集团)新股东经理培训班在广州总部顺利召开 2016年名匠装饰(集团)全国股东经理、总监大会在江西永修顺利召开 2016年名匠装饰(集团)经理进修培训班在广州总部顺利召开 2016年名匠装饰(集团)新股东经理培训班在集团总部召开 2017年名匠装饰(集团)全国经理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在复旦大学召开名匠装饰(集团)全国工程经理培训班在庐山艺术特训营召开名匠装饰(集团)南昌分公司盛大开业名匠装饰(集团)海口公司荣获"2016-2017年度中国绿色家装先锋"奖名匠装饰(集团)南通公司荣获"诚信无忧"家装企业称号名匠装饰(集团)第一季度经营分析会在总部召开名匠装饰(集团)与立邦涂料(中国)达成战略共识名匠装饰(集团)亮相广州华夏家博会名匠装饰(集团)企业歌《我们都是名匠人》成功诞生名匠装饰(集团)集团全国新股东经理大会在江西召开古代的官职大小金字塔形排名。秦朝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为中央行政机关。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最高长官,辅佐皇帝管理全国行政事物。御史大夫为御史之长,负责百官奏章和传达皇帝诏令,并有监察文武官员的职责,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太尉是由战国时的国尉一职发展而来的,是全国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九卿是在三公之下负责具体事物的机构。包括奉常(主管祭祀宗庙等活动)、郎中令(统领皇帝身边的士兵和皇帝的安全警卫)、卫尉(统领卫队,掌管皇城保卫)、太仆(掌管皇帝车马仪仗和国家马政)、廷尉(协助皇帝负责国家的司法事务)、典客(负责朝廷与少数民族的交往)、宗正(负责皇族宗室事务)、治栗内吏(负责全国租税和财政事务)、少府(掌管皇室产业的税收和财政事务) 地方机构: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郡设:郡守、郡丞、郡尉、监御史等官吏。郡下设县、道。县以县令、由中央政府任命。下设县丞、县尉、县司空、县司马等属官。道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县一级地方机构。县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中国历代官制只能提供这个给你 供参考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古代秘书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 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等级与管理权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清代从宰相到县令各级文/ 武官职名称是什么?权力多大?您好,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至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三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唐代全国分二十二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宗皇太极封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中央具体官职:令尹(丞相)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数外姓之人为令尹(吴起、黄歇、李园),实不多见。(其此之谓乎)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上大夫先秦官名,比上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楚设。《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姜亮夫《屈原赋校注》:“楚之上官大夫,亦大夫阶爵之别矣。”“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战国时,官爵可分为上卿和大夫两级:在卿当中有上卿、亚卿之分。在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例如魏国,吴起做西河守时,奖励军功,曾以长大夫赏人。后来须贾曾为魏国的上大夫。(其此之谓乎)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其此之谓乎)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其此之谓乎)侍中(纳言)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降,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其此之谓乎)郎中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其此之谓乎)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官名。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 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1380年2月17日,也就是明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一,朱元璋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机,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将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分属给六部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谢安、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两人(正四品)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隋唐南北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到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其此之谓乎)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军机章京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早期也称为"司员"。最初,章京无一定额数,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乾隆初,改由内阁、各部、理藩院等衙门调派。自嘉庆四年(1799年)始,定军机章京分满、汉各两班,每班8人,共32人。各班设领班、帮领班章京各1员,由军机大臣于章京中选资深望重者任之。军机章京的选任,据《枢恒纪略》卷7载:"汉军机章京由内阁中书、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进士、举人出身者兼充;满军机章京以内阁中书、六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兼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确定汉章京额缺为20人。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监察机构: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司隶校尉来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刺史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中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其此之谓乎)地方官职:节度使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后来成为地方官。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其此之谓乎)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都督都督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国古代军事指挥官官名。最初是军队中的监察官,与监军相同。在魏晋之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之职。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其此之谓乎)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知府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其此之谓乎)。《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通判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武官: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官职简介帝尧时期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工师——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虞——掌管山泽的官员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秦代时期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汉魏时期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大农丞——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中郎将——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长史——大将军的秘书长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侍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国相——相当于太守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典军校尉——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御史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唐代时期观察使——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京兆尹——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防御使——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招讨草贼使——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监军判官——监军使下的副职行营都统——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侍御史——负责纠察的官员右卫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左神武大将军——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校书郎——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率府率——太子东宫侍卫长官金吾大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尚书左右仆射——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折冲都尉——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校尉——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队正——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车驾检校官——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转运租庸盐铁使——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光禄卿——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将作大匠——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司农卿——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鸿胪卿——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虞部郎中——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户部尚书——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吏部尚书——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尚辇奉御——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中郎将——正四品郎将——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子将——从五品下中书令——即内史令,最高辅政官右拾遗——咨询建议官员宗正卿——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右补阙——咨询建议官员前锋游弈使——前哨巡逻官左散骑常侍——议政官之一中国古代史官的等级制度是怎么划分的?首先,清朝官制同以往各朝代一样,分为文官和武官,又分为京内官、京外官(地方官)。 一、品级(级别 1、正一品 1)文京内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 文京外官:无 2)武京内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京外官:无 2、从一品 1)文京内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检查院长)、协办大学士(政治局W员)。 文京外官:加衔总督 2)武京内官:九门提督(卫戍司令)、内大臣。 武京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内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内官,d表示武京外官 3、正二品 a: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c: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d: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a: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c:无 d:副将。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c: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d: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 a: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b: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c: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d: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b: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8、从四品 a: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c: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d: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 b: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c:步军副尉、步军校。 d: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10、从五品 a: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 b:各州知州、都转盐运使司副使、土知州。 c: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骁骑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 d:副千户、宣抚使司副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使、河营协办守备、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 a:太医院左右院判、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b:京府通判、土通判、京县知县、通判。 c:蓝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鸟枪步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d: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使、长官司副长官、百户、土千总、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 a: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 b:土州同、州同、运判、理同。 c:内务府兰翎长、六品典仪。 d:盛京游牧副尉。 13、正七品 a:内阁典籍、主簿、评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医。 b:知县、京县县丞、顺天府满州教授、训导、土知县、县视学。 c: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 d: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14、从七品 a:五官灵台郎、光禄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博士。 b:土州判、州判。 c:七品典仪。 d: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15、正八品: a: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b: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c:无 d:外委千总 16、从八品: a: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b: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c: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d:无 17、正九品: a: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b: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c:各营兰翎长 d:外委把总 18、从九品: a: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b;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c: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d:额外外委 19、 未入流: a: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b: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c:无 d:百长、土舍、土目 二、清朝补服图案 1、封爵位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子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麒麟 男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狮 2、文官 一品 绣鹤 二品 绣锦鸡 三品 绣孔雀 四品 绣雁 五品 绣鹇 六品 绣鹭鸶 七品 绣鸡敕 八品 绣鹌鹑 九品 绣练雀 3、武官 一品、镇国将军:绣麒麟 二品、辅国将军:绣狮 三品、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绣豹 四品、奉恩将军、二等侍卫:绣虎 五品、三等侍卫:绣熊 六品、蓝翎侍卫:绣彪 七品 绣犀 八品 绣犀 九品 绣海马 三、顶戴(顶珠和花翎) 文武官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品级的区别, 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质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区别是在冠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不同。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顶珠的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 一品用红宝石, 二品用珊瑚, 三品用蓝宝石, 四品用青金石, 五品用水晶石, 六品用砗磲〔chēqú车渠,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 七品用素金, 八品镂花阴纹,金顶无饰, 九品镂花阳纹,金顶。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 称一品为亮红顶, 二品为涅红顶, 三品为亮蓝顶, 四品为涅蓝顶, 五品为亮白顶, 六品为涅白顶。 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至于所说的巡抚是一品那是在清末,太平天国的起义也使清朝政府风雨飘摇,清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镇压起义,大量封赏各地督抚,很多巡抚都成为了一品大员,而原来的一品大员也被封以各种头衔和爵位,成为超品大员,镇压起义而产生的大量立功将士的出现,使对他们的赏赐成为问题,清政府为节省财政开支,大量封以顶戴,但这些顶戴只是身份的象征,没有任何实权,这和清初的一品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也是在清初所不可能的!《中国古代官职一览》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五代有史弘肇为郑王、 南宋史浩为越 王 史弥远封为卫王,元朝史天泽为镇阳王。再如南北朝史文忻封英国公、唐朝史 懿 封沣国公、宋代史嵩之为鲁国公、西汉有史恭为杜陵侯、史高封乐陵侯、史玄封平台侯、史丹封武阳侯、东汉史崇为溧阳侯、晋朝有史楚封安吉伯 ;唐朝史宪忠封北海县子、唐朝史务滋封溧阳县男。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明代史可法曾任右佥都御史。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如史天泽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全国诸路军马。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2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史佚任太史令。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6�1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公九卿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2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史佚任太史令。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6�1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三公九卿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邯郸市国办职高学校有哪些
上一篇
12-22
“大规模人群核酸筛查”采样点应如何进行分区?
下一篇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