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high/93374.html
80年代高考人数少的最主要原因是从1982开始实际预考(也叫筛考)制度,淘汰了60-70%,也就是高三学生只有约30-40%有资格参加高考。至于为什么要进行预考,我想最主要原因是减少高考组织工作的压力,因为被淘汰的那一部分本来就没有多大机会...
80年代高考人数少的最主要原因是从1982开始实际预考(也叫筛考)制度,淘汰了60-70%,也就是高三学生只有约30-40%有资格参加高考。至于为什么要进行预考,我想最主要原因是减少高考组织工作的压力,因为被淘汰的那一部分本来就没有多大机会考上大学。以那时高考的录取率20%左右来计算,如果没预考,都参加高考的话,录取将降到8%左右!80年代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70年代看70年代前期和后期,70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经历过两次重大社会变革,这两次社会变革对出生人口和招生人口都有巨大影响。第一大变革是1976年文革结束。第二大变革是92年开始招自费生,99年大规模扩招。70年代前期70-74平均出生人口大约2500万,76-79四年出生平均人口大约1820万。平均出生人口相差非常悬殊。前期80年代末期到在92年以前左右参加高考,当时大中专招生人数大约是60多万左右,90年招生人数甚至比85年还少,而按参加考生出生年份平均出生人口计算(假定平均考生18周岁),70年代前期(70-74)对应参加高考年份(1988-1992),平均招生人数大约65万,对应出生人口占比65/2500,大约26%。而七十年代后期(75-79)对应(参加高考年份93-97),平均招生人数大约96万,对应人口占比96/1820大约53%。而招生录取的学生中包含了几个层次,重点大学,普通本科生,跨地市招生大专(省专),本地市招生大专,中专。70年代初出生能上省专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985水平,中专相当于现在的211水平。70年代末能上普通本科的大约相当于现在985水平,能上大专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11水平。八十年代技校录取比例模糊的记得老师跟我们讲过八十年代大学生活的样子,到时候的大学生活和现在的截然不同。因为以前科技还不是很发达,所以那时候的学生大多都没有手机,有钱的人家都给孩子买那种只能打电话发信息的按键手机。但是孩子有手机家里不一定有电话,所以想要联系父母就得提前跟父母说好。在某一天某一个时刻会给他们打电话,然后父母就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的场所等孩子的来电。那时候的大学生也有很多闲暇的时间,但没有手机的他们,会有自己消磨时间的方式。特别是女生,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趴在宿舍里织毛衣。她们那时候就比谁织毛衣织的快织的多。她们那时候也喜欢八卦,喜欢问问室友这个被谁盯上了,那个又喜欢上了谁。不过那时候的女生特别喜欢军人,也特别崇拜军人。如果是哪个当兵的大学生看上了她们,那保准是可以追到手的。90年代湖北的大学有没有第四批录取百分之2到百分之3。根据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官网得知,上世纪八十年代,技校的录取比例低,技校的录取难度高于2023年的211大学,接近985大学。80年代同济大学录取分数线高么有。根据查询新浪新闻官网显示,90年代湖北的大学本科最低分数线在530分左右。重点本科最低分数线在560分左右。共分为4批进行录取,第四批高职高专志愿录取,90年代湖北的大学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为什么有人说现在大学生水平下降,跟二十年前的大专、中专差不多?80年代同济大学录取分数线相对较高。首先,同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教学水平高的重点大学,一直是国内优秀学子向往的学府之一。因此,该校的录取分数线一般都会高于其他普通高校。其次,80年代是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不久,高考难度相对较大,考生竞争也十分激烈,导致各大高校的录取分数线都相对较高。再者,同济大学在80年代已经开始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这也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该校,从而提高了录取分数线。综上所述,80年代同济大学录取分数线相对较高,这不仅是因为该校是一所重点大学,还因为当时高考竞争激烈,同时同济大学也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我想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现象,这个是管中窥豹,个人的见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1、招生数量的差异:不用说78年开始恢复高考后的本科录取人数,就是90年前的全国大学录取招生人数仅仅是现在本科达线的几分之一(大约1/3---1/5)而已不是现在的高中学生水平高,而是当年本科录取人数少。八、九十年代,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高考班级50名学生中仅有15-25名左右的同学会被本科录取,差的班级,也许只有3-5名学生被录取,录取率是极低的。这是当年教育资源不足的结果,不是那些学生的智力水平达不到,所以被专科、中专学校录取。同样滴,中专、专科的教育资源也是不足的,所以,录取线也很高,,录取比例很低,很多人达不到分数线,不被录取,农村的去务农,城市的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成为企业的骨干;但是,这些人的智商不因高考落榜比现在的上榜生低。在同龄人中也是很有前途的,这也是很多当年落榜生后来多次参与高考或者弃考后在事业上仍然很有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2、知识面的差异:大学是一个在基础知识上继续升华的殿堂,随着年龄的增加、高中前各个学习阶段知识的积累,理解力增强,应用类或者研究类的学习是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记得我们上大学时,开学老师的第一课就是告诉我们:你们是将来社会的重要人才,大学是培养高级的管理或者研究人才的地方,我们的目标不是糊口吃饭、挣钱,二是掌握知识为企业或者单位创造价值,为此,大学的课程科目设置非常全面,比如纺织工程,就把从大学语文、应用英语、基础电工、高等物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有机化学、会计、管理、历史、等辅助课程及纺织专业的全部专业课程排的满满的,4年下来,除了几次校外实习外,全部是在校学习、在校办工厂实习。之所以这样说,是我的大学班主任亲口告诉我,你们当年的专业课程,现在的本科班,只有不到一半了,很多专业课,都是概论而已。当然,我可能是以偏概全了。3、社会环境的差异:新时代的孩子,没有吃过很多苦,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和发达地区的农村孩子,上学时和工作后,喊苦喊累,没有认识到全面掌握学习知识的意义,只是很被动的去学习,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找到一份挣钱不错的工作,工作是为了挣钱,虽然他们天然拥有社会发展的红利,可是,也沾染了社会便利或者功利的社会习气,新的读书无用论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在工作上,毕业后找不到跟自己想所学的专业工作或者自己专业的工作挣钱少、辛苦,耳濡目染,他们更在乎如何增加社会实践经验,找到挣钱的工作,并不在乎掌握了多少知识。况且,上北大的去卖肉、研究生去做城管等等极端的例子在社会上发酵,让人唏嘘。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养尊处优又充满焦虑,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的现象,也是扩大招生后,群体现象的表现,也就是人数多了,你看到的大学生正好是表现不太好的那几个,精英你没看到,其实,当代真正的精英学生的比例,的确是不太高,也就是与当年80年代被录取的数量比率差不多。群民都可以去读大学,你看到的就是群众,好坏不一;其实,个人认为,大学,还是应该实施精英教育的!不是精英,就去读专业的、成为专一的,在那个行业里做专家也不错。没必要把大学教育弄成普及高中教育一样,没有选拔出尖子,把教育资源浪费、也把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给弄丢!
2024上海高考500分
上一篇
12-28
河北省高考数学2024卷
下一篇
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