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high/92519.html
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建瓯市简称芝城,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地理位置地处东经117°58'-118°57'、北纬26°38'-27°20'之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
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建瓯市简称芝城,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地理位置地处东经117°58'-118°57'、北纬26°38'-27°20'之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日照1612小时,无霜期286天。疆域总面积 4233 平方公里 ( 635 万亩 ) ,其中山地 519 万亩,耕地 492 万亩;建瓯市地处南平旅游生态经济区的"一线",距南平60公里,距武夷山机场110公里。横南(江西横峰至福建南平)铁路贯穿境内100公里,设五个车站,已开通货、客运输。205国道、两条省道贯通全境,是江浙入闽的咽喉要地和闽北主要交通枢纽。随着交通格局的改变,建瓯南与福州市的经济互补的空间距离缩短,成为福州城市经济三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城镇;北与上海、浙江等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交流空间也大大拓展,成为福建沿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陆地交通的连结点。行政区划,人口辖玉山,小桥,南雅,东峰,东游,小松,吉阳,房道,徐墩,迪口10 个镇、川石,龙村,水源,顺阳 4 个乡、 芝山,建安,通济,瓯宁4 个街道, 217 个村、 1121 个自然村、 2054 个村民小组、 27 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219万,其中农业人口 418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 11个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1人,全市汉族约占993%,畲族、苗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11个少数民族人口共占07%,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689亿元。历史沿革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着 1800 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 ( 公元 196 年 ) 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设建州,“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1913 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 1992 年 10 月撤县设市。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 1154 名进士、 3 名状元、 10 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环境资源建瓯生态优越,资源丰富。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87 ℃,年均降水量 16629 毫米。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 815% ,是闽江上游的绿色屏障。水资源总量 446 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 579 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 30 万千瓦。地下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 22 种。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大小特异独秀的山峰众多 , 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称的闽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木林,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建瓯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有福建历史上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有宋敕茶神张三公庙及北苑贡茶制造遗址,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还有东岳庙、艮泉井、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名胜古迹。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挑幡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民间杂技项目名录。农业经济建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之称。木竹、茶果、畜禽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粮食、蔬菜、食用菌、锥栗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优势明显。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366亿元。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和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45万亩,粮食总产量2199万吨;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现有林地面积52906万亩,林分总蓄积量2208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其中用材林面积185万亩,商品材采伐量4932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1235 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毛竹采伐量1678万根,鲜笋产量233万吨;为全国重点茶区之一和闽北乌龙茶发源地,茶叶面积92万亩,产量7685吨;为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水果面积228万亩,产量2438万吨,其中柑桔面积17万亩,产量2036万吨;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锥栗面积41万亩,产量209万吨,居全国首位,建瓯锥栗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外,还盛产食用菌、莲子、泽泻、仙草、松脂等多种土特产品。笋制品、茶叶、莲子、芦柑、葡萄、大米等13个农产品获绿色或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全年肉类总产量233万吨。奶牛存栏4003头,生猪存栏1716 万头,肉羊存栏244万头,肉兔存栏611万只,各类家禽存栏16673万羽。为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市),淡水养殖面积28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58万吨。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122家,其中明良食品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明良食品有限公司、颖食物产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成茂农产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茗苑茶叶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被确认为南平市农业龙头企业。水资源总量44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79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30万千瓦。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22种。工业经济2008年,建瓯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西建设大局,扎实开展创业竞赛活动,取得良好成效。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7亿元,增长154%;财政总收入474亿元,增长15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05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9元,增长1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639元,增长136%。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0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家,完成产值41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27%,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77家,完成产值3931亿元,个数和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3%和949%。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和机械化工三大产业集群,其中竹木加工产业产值17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425%,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细木工板等人造板系列和竹胶板、竹地板、竹凉席、竹筷等竹制产品;食品加工产业产值9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34%,主要产品有白酒、精制茶、清水笋、锥栗等;机械化工产业产值109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65%,主要产品有铝活塞、碳化硅磨料、电木粉、酚醛塑料、甲醛、满山白糖浆、软脉灵等。全市产值上亿元企业有5家,上5000万元企业有20家。工业发展平台不断拓展,中国笋竹城建设强力推进,一期开发已完成,开发面积1045亩,入园企业30家,二期开发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870万元,完成征地3685亩,平整土地1000亩,批准入园企业12家。莲花坪和川石、东游、东峰、南雅、徐墩、吉阳6个高速公路互通口工业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国省道沿线工业长廊已逐步形成。商贸流通历来为闽北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为国家商务部首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试点县(市)。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66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743亿元,餐饮业228亿元,其它业041亿元。全市城乡共有市场49个,经营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城区集贸市场5个,批发市场3个,乡级农贸市场18个,村级23个,其它专业市场主要有闽北建材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摩托车批发市场等。在各类市场中,年贸易额上亿元的市场有管葡农贸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建材市场、闽北笋菇批发市场等4个。大型超市4家,药品超市3家,家具超市4家。全市已成立水煮笋、蔬菜、锥栗、柑桔等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56个,拥有会员23万人。建成了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农业技术中心、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农业农村工作信息中心等四个信息中心,为农副产品流通搭起了“金桥”。汽车、摩托车贸易和运输服务业发展迅速,拥有兴业汽车发展有限公司、闽芝汽车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汽车销售公司。项目开发200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446亿元,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40个,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9个。22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62亿元,列入省和南平市重点建设项目8个,完成投资347亿元对外经贸 2007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合同利用外资758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60万美元。全市外贸出口企业38家,外贸出口总额5255万美元,拥有明良集团、柏物产食品、颖食物产、樟建木业、吉阳工艺品、弘光席业、绿剑食品等13家出口规模超百万美元的企业。主要出口产品有茶叶、竹木制品、笋制品、工艺品、食用菌等,主要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财政金融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66亿元。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495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521亿元。全市共培育信用镇4个、信用村82个、信用户22955户。基础设施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便捷。横南铁路、国道205与省道204、303贯穿而过,市区距武夷山机场100公里;规划中通过建瓯的高速公路有4条,其中浦南高速公路2008年已经建成通车,松建高速公路部分控制性工程将开工建设,建古、宁武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随着这几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建瓯将成为闽北的交通枢纽,届时建瓯至福州只需2个多小时,至上海只需6个多小时。通讯发达,各种现代化先进通信设施齐全。电力充裕,拥有水电站142座,总装机容量191万千瓦,全年发电量61亿千瓦时。“东扩西进、南拓北延”的城市发展略逐步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987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30平方公里,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开,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先进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为第一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被评为“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市”。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考各项指标及本专科上线人数位于南平市前列。城乡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为福建省民间根雕艺术之乡,拥有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21个,农民文化俱乐部100多个。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拥有1座设施先进的室内体育馆、2条400米标准塑胶跑道,体育人口比率达42%。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和99%,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单位。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20个,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到基本普及标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出生率为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连续16年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控制目标,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人民生活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37元。年末单位从业人员24236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7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8%。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8万人。年末全市企业养老保险人数23414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51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567人,列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285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14426人,扶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94人。乡镇介绍芝山街道--地处城区北面,辖西大、豪栋、马汶3个村和符山、管葡、上西河、都御坪、梨山、青云6个社区居委会,29个村民小组,135个居民小组,18583户,44618人,其中,农业人口7175人,2161户。土地总面积3085平方公里。建安街道--地处城区东南片区,辖钟楼、东安、东门3个村委会和横街、仓长、前街3个社区居委会,29个村民小组,74个居民小组,8235户,22892人,其农业1749户,5123人。土地总面积304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 通济街道--地处城区中部,辖东溪、三门、南门3个村委会和南门、陶朱、桥南3个社区居委会,17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52个居民小组,4826户,13666人,其农业1320户,4636人。土地总面积413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084平方公里。瓯宁街道--地处城区西部,辖水西、七里街2个村委会和福宁、西池、莲花3个社区居委会,11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共5080户,13877人,其农业1095户,3773人。土地总面积2715平方公里。徐墩镇--位于建瓯市西北部,距市区16公里,土地总面积35187平方公里。现辖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综合林场,159个村民小组,100个自然村。共9945户,总人口为35332人,其中农业人口33183人,非农业人口2149人。行政村名称:徐墩、叶坊、归宗、东边、北津、桂美、富头、富_、丰乐、下碓、山边、湖塘、九匡、岭头、大潭,长汀。吉阳镇--位于建瓯市西部,地处建瓯市、顺昌县、建阳市三县市交界地。东连徐墩镇;西和西南与顺昌县仁寿乡、岚下乡相接;南与房道镇毗邻;北与建阳市徐市乡相交界,距市区42公里,土地总面积19873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4个村民小组,51个自然村。共8420户,总人口为30657人,其中农业人口29040人,非农业人口1617人。行政村名称:吉阳、玉溪、宅墩、曹墩、新桥、胜利、张坑、巧溪、大夫、黄怖、圭历、巨历口。房道镇--地处武夷山脉东南侧,位于建瓯市西南部。东部与瓯宁、南雅相邻,东北部与徐墩毗连,南部、西部与顺昌县交界,北部与吉阳接壤,土地总面积24473平方公里。全镇现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93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20个村民委员会。共9864户,总人口35690人,其中农业人口33961人,非农业人口1729人,少数民族畲族约340人。行政村名称:房道、九堡、七道._村、上庠、尤墩、小竹、潘坑、安宁、吴_、曹岩、书怖前、徐地、峡头、连地、南科、西_、靛墩、吴大元、埂尾。东游镇--地处建瓯市东部,鹫峰山脉西侧。东和东南分别与水源乡、屏南县交界;南和西南与东峰镇毗邻;北与川石乡、龙村乡相连,土地总面积42053平方公里,是建瓯市面积最大的乡镇。现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镇林场,1个良种场,73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共10288户,总人口37653人,其中农业人口34302人,非农业人口3351人。行政村名称:东游、_上、东源、溪尾、胡墩、张墩、云头、党城、渡潭、党口、张屯、上范、溪屯、盖林、盛前、河岭,盛地、东_。川石乡--地处建瓯市东部,鹫峰山脉西面。土地总面积27407平方公里。现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2个自然村,123个村民小组,共6570户,总人口23835人,其中农业人口22427人,非农业人口1408人。行政村名称:川石、_阳、慈口、溪口、营勺、后山、洋屯、后洋、边溪、徐布、后坪、小岭、伏演、外洋。顺阳乡--是1996年4月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乡,原隶属东峰镇管辖。顺阳乡位于建瓯市东部,土地总面积20583平方公里。现辖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国营采育场,55个村民小组,35个自然村。共3318户,总人口为11383人,其中农业人口10218人,非农业人口1165人,是建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小的乡(镇)。行政村名称:溪东、吴林、石呈、江_、_下、后房。水源乡--位于建瓯市东部,距建瓯市区57公里。东与屏南,政和两县交界;北跟川石乡接壤;西同东游镇相邻邦;南连东游镇与屏南县,是三县市交界的边远山区乡。全境面积299.2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1个良种场和水库管理所,122个村民小组,65个自然村。总户数5943户,23020人,其中农业人口21959人,非农业人口1061人。行政村名称: 水源、横路、桃源、吴墩、钱团、王厝、大源、忠溪、温洋、南山、上坑、良贤小桥镇--位于建瓯市东南部,东与玉山镇相连;南与迪口镇交界;西与南雅镇接壤;北与建瓯市东峰镇毗邻。镇域东西长约185公里,南北宽约165公里,土地总面积29787平方公里。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83个村民小组,93个自然村。共10730户,总数为39199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7392人,非农业人口为1807人。行政村名称:小桥、大丘、西边、富井、高门、百丈、龙峰、洽历、上屯、_上、霞抱、阳泽、后塘。玉山镇--位于建瓯市东南部,东北、东南分别与屏南、古田县交界;南邻迪口镇;西连小桥镇;北与东峰镇接壤,距建瓯市54公里。土地总面积32413平方公里。全镇现辖12个行政村,一个伐木场,一个牛场,1个居委会,114个村民小组,68个自然村。共6029户,总人口为22916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1412人,非农业人口为1504人。是建瓯市耕地面积较少,人口较多的乡镇之一。行政村名称:玉山、敷锡、东山、下洋、洋后、上房、榧村、筹岭,汲溪、岭口、长怖、岭后。南雅镇--位于建瓯市南部,东与小桥、迪口两镇交界;西与房道镇和顺昌县高阳乡接壤;南与南平市大横镇毗邻;北接建瓯市瓯宁、通济办事处。总面积398平方米公里,下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场,117个自然村,共12000户,总人口为43577人,其中农业人口40043人,非农业人口3534人。行政村名称:南雅、新建、伊村、新村、小雅,十字街、集瑞、杉溪、小康、叶康、皇康、大康、梅村、鲁口、白水源、房村、仁墩、黄园、山安、白沙、太平。迪口镇--位于建瓯市南部,距市区86公里,东至古田县风都乡,南邻南平市洋后乡,西邻南平市南山镇北至小桥镇百丈村,东北至玉山镇西北至南雅镇,东南与古田县相邻,西南与南平市交界,地处古田县,南平市、建瓯市结合部,镇域面积37213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共8439户,总人口为32610人,其中农业人口31195人,非农业人口1415人。行政村名称:迪口、占村、值源、下房、店村、西坑、龙北溪、郑魏、大布林、下庄、杉洋、下溪、可建、凌坑、中田、岩下、坑头。小松镇--地处建瓯城北20公里。东与东峰镇和龙村乡交界;西与徐墩镇毗邻;南与芝城镇接壤;北和东北与龙村乡和 建阳市小湖乡相连。总面积23933平方米公里,所辖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1个良种场,1个镇林场,共7977户,总人口为28862人,其中农业人口27716人,非农业人口1146人。行政村名称: 小松、中村、李园、定高、湖头、上元、穆墩、渔村、溪头、双坪、台尾、大庙、高历、龚墩龙村乡--位于建瓯市北部,距城关43公里。东、东南分别于川石、东游交界;南与东峰毗邻;西与小松接壤;北与建阳市小湖乡相连,是老区贫困乡。总面积20793平方米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共4024户,人口14976人,其中农业人口14541人,非农业人口435人。行政村名称:龙村、汴地、下杉溪、吴地、梨坪、擎天岩、龙溪、黄凌、凉_、大历、仰坑、小东游。东峰镇--位于建瓯市东部,鹫峰山脉西面,总面积2689平方米公里,现辖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良种场,1个镇林场,19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共10947户,总人口41103人,其中农业人口38098人,非农业人口3005人,是闽北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镇之一。 行政村名称:东峰、南源、大_,井岐、长溪、坤口、记源、桂林、大房、坪林、霞镇、东山下、东溪口、铜场、杨梅、裴桥、长源、岚下、湍下。方言建瓯有建瓯方言,人们称建瓯话,曾有专门的建瓯方言书《建州八音》。注意“建瓯”经常被误写成“建欧”,请大家多加注意。2021年2月20日,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城市名单出炉,建瓯市上榜。2019年3月,建瓯市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原中央苏区片区、闽浙赣片区)。2017年2月21日,建瓯市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建湖县建阳中学的学校环境(1015年)登进士第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諡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苏州吴县人(现江苏苏州)。生於徐州,隔年(990年)父亲不幸逝世,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范仲淹后来在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范仲俺知道自己身世之后,便辞别母亲,一个人去南京念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接著把母亲接回来赡养。在宋仁宗亲政时期担任右司谏一职。1038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升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夏军私相告诫说:「小范老子(范仲俺)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负。」庆历三年(1043年)与富弼、韩琦等人组成政治小集团参与政治改革。提出了「明黜陟、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等十项改革建议,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是当时所谓「庆历之治」的推动者之一,形成了宋代官僚的风范。后因为遭到嫉恨朋党的夏竦的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於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於徐州。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尝称渔家傲为「穷塞外之词」(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若包括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552人)。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状元这名称跟榜眼、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的称呼。在官方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之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中国历史上很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很多都是进士出身,却不见得特别多是状元。在理论上,状元应是在殿试中考对策表现最出色的,但事实上很多时都并非如此。宋代以后,定殿试名次的权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谁是状元却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内容作准则。历史上经常有因为考生的名字、外貌、籍贯等等因素改变金榜的排名。清朝的皇帝更习惯以试卷的书法定出高下,对策的内容反而成为了其次。(参看以名取人)如今,人们也喜欢称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学生为高考状元。香港亦有称中学会考九科优等或十科优等者为「九优状元」或「十优状元」。唐朝的状元武德五年(622年):孙伏伽 开元九年(721年):温彦博 宋朝的状元蔡京 文天祥 明朝的状元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县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丰城县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显(1367年-?,福建建阳县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广襄阳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观(1363年-1402年,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进士(?-?,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韩克忠(?-?,山东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永乐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丰人) 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永乐九年(1411年):萧时中(?-?,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骐(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增鹤龄(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1454年,南直隶无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马愉(1395年-1447年,山东临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长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隶宁晋县人) 正统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正统四年(1439年):施盘(1417年-1440年,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正统七年(1442年):刘俨(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正统十年(1445年):商辂(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孙贤(河南杞县人,1423-1477) 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湖广华容人,1423-1492) 天顺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顺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江西永丰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张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谢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钱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费宏(江西铅山人,1468-1535) 弘治三年(1490年):钱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57) 弘治十二年(1499年):伦文叙(广东南海人,1467-15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陕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顾鼎臣(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40) 正德三年(1508年):吕柟(陕西高陵人,1479-1542)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祖籍江西庐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进贤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杨维聪(顺天固安人,1500-?) 嘉靖二年(1523年):姚涞(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1512年-1545年,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瓒(浙江杭州府钱塘人,1499—?)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隶太和人,祖籍昆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鸣雷(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1518-159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福建福州府闽县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诸大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时行(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1527-1594) 隆庆二年(1568年):罗万化(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536-1594) 隆庆五年(1571年):张元忭(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538-1588) 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1550-1610) 万历五年(1577年):沈懋学(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1539-1582) 万历八年(1580年):张懋修(湖广江陵人,1555-1634) 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国祚(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1559-1624) 万历十四年(1586年):唐文献(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1549-1605) 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宁人,1541-1620) 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1553-1626)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1561-1626)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秉忠(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1574-1626)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张以诚(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1568-1615)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杨守勤(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66-?)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士俊(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1577-1661)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1580-?)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1593-1644)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钱士升(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1575-1652)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庄际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74-1636) 天启五年(1625年):余煌(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651) 崇祯元年(1628年):刘若宰(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一作潜山人,?-?) 崇祯四年(1631年):陈於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崇祯七年(1634年):刘理顺(河南杞县人,1582-1644) 崇祯十年(1637年):刘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1587-1646) 崇祯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顺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杨廷鉴(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清朝的状元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 顺治四年(1647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顺治六年(1649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 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 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 康熙三年(1664年):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康熙九年(1670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苏徐州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云锦(1657年-1727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赵熊诏(1663年-1721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铭(1668年-1721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昆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应铨(?-?,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邓中岳(?-?,山东东昌聊城人)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於振(?-?,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雍正二年(1724年):陈德华(1696年-1779年,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雍正五年(1727年):彭启丰(1701年-178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倓(1695年-1739年,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 乾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二年(1737年):於敏中(1714年-1779年,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乾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1713年-1767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 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年(1745年):钱维城(1720年-1772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吴鸿(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庄培因(1723年-1759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台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州镇洋县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张书勋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陈初哲(1736年-1787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黄轩(?-?,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吴锡龄 (?-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钱棨(1734年-179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长龄(1758年-1814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韫玉(1755年-183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衔(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元年(1796年):赵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嘉庆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六年(1801年):顾皋(1763年-1832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嘉庆七年(1802年):吴廷琛(1773年-184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嘉庆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县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江苏苏州府吴县) 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莹(?-?,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嘉庆十六年(1811年):蒋立镛(1782年-1842年,湖北天门人) 嘉庆十九年(1814年):龙汝言(?-1838年,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县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沆(1785年-1826年,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巴河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继昌(1791年-1849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年(1822年):戴兰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寄籍安徽天长县)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广东吴川县人) 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颐(1784年-1855年,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钧(1794-1839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吴钟骏(1798年-185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鸣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泽县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刘绎(1798年-1879年,江西永丰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龙启瑞(1814年-1858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桂(山东济宁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萧锦忠(?-?,湖南长沙府茶陵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之万(1811年-1897年,直隶南皮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陆增祥(1815年-1882年,江苏太仓人)。 咸丰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咸丰三年(1853年):孙如仅(山东济宁州人) 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咸丰九年(1859年):孙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寿州人) 咸丰十年(1860年):钟骏声(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今属上海市))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同治四年(1865年):崇绮(-1900年,原为蒙古正蓝旗人,后改为满洲镶黄旗)。 同治七年(1868年):洪钧(1839-189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枢(1832年-1888年,广东广州府东莞人,广东顺德杏坛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陆润庠(1841年-1915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光绪元年(1875年):张謇(江苏通州人) 光绪二年(1876年):曹鸿勋(1848年-1910年,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光绪六年(1880年):黄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寄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今南京市)) 光绪九年(1883年):陈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 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1857年-1907年,贵州贵阳青岩镇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建勋(1848年-1913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鲁(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刘福姚(?-?,祖籍江西庐陵,寄籍广西桂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骆成骧(四川省资中县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梘(原名狮山)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寿彭(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刘春霖(直隶肃宁人)皇帝做了个怪梦,第二天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道:状元就是他了坐落在建港河南侧的建阳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也是南宋爱国民相陆秀夫的故乡。陆秀夫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崇文重教的优秀品质,千百年来濡染了无数的后代子孙,使建阳古镇成为重德重才、崇尚教育的一方热土。1924年,建阳镇郝儒琳创办了盐城西北乡(今县境)第一所中学——建溪中学,利用本镇三元宫(今校南教学楼前)24间楼房作校舍,初为单轨制,三个年级,有学生100余人。课程设有国文、数学、理化、动植物等,以后又增设了音乐、体操西门课程。1926年学校改为双轨制,生数增至260人。1928年大旱,建港沟河干见底,学田失收。1929年西塘河马尾坝溃决,咸潮倒灌,盐城西北乡发生大饥荒,学校被迫停课。1938年春,建阳镇陆子超等有识之士在建溪中学旧址上复办建华中学。初为两个班,后发展到四个班,有学生200人。陆子超任校长,亲自编写了鼓动抗日的校歌,并组织学生募捐支前。1941年夏,日寇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学校被炮击,县参议员蔡仰山在建阳东郊创办初中补习团代之。艰苦创业 艰难起步—建阳中学创始实录(1956-1966)1956年县教育科在建阳镇创立建湖县速成师范学校。新建校舍46间,第一排8间为办公用房,第二排、第三排各13间为教室,第四排12间为厨房。除第三排13间系砖瓦结构(南通建筑站承建)外,其余33间皆为砖墙草苫。同时在沟南买下毛巾厂16间厂房,南边8间用于集会礼堂,西侧8间作职工宿舍,共有校房62间。此外,又租了王绍美家宅6间作学生宿舍。学校占地面积35亩,四周有小河环绕是年8月24日举行开学典礼。从盐城、阜宁、射阳和建湖四县招收3210名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新生,分4个班,学制一年。祁育堂任校长,赵杰任副校长,配备16名教职工。本年底,教导主任孙嘉仲应邀出席省政府召开的优秀教师代表会议,被授予“省优秀教师”称号。第二年秋后,建湖速师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回原县直接分配做教师,也有一部分按本人意愿被送入盐城师范深造,有4名女生被送至南京助产学校培训。1957年8月建湖县速成师范学校停办,其校址改办建阳初级中学。当年招收双班初一新生,县教育科又将走虹初中的两个初二班并入,共设四个班,学生206人。祁育堂任校长,孙顾行任教导主任。1958年9月招收110名初一新生,由此进入双轨制。不少外地学生慕名前来报考。1959年本校第一届毕业生参加中考,在全县实现“三个第一”:升学率第一;小中专录取人数全县第一;中考总分第一。从1959年起,直至“文革”前,我校中考成绩长时期居于全县前列。难以忘怀的艰涩一页——文革中的建阳中学(1966-1976)1966年夏,“文革”开始,本校教职工未放暑假,毕业年级推迟毕业时间,留校参加文化大革命,1968年8月,66、67、68三届初中学生才毕业离校。1969年我校首招一个班高一新生,建阳初中遂改为建阳中学。1971年推行五四分段(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各2年),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1978年恢复秋季招生)。1972年取消升学考试制度,由基层推荐入学。年底学校成立革委会,曹蔚西任主任,左凤芝任副主任。1973年底由徐昌宜接任主任,卢修楣任副主任。1976年5月学校附设“五七”农业大学,俗称“建阳农大”,两个班,学员80名,历时半年。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做了大量的拨乱反正工作,及时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彻底平反了冤、假、错案,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盛开在建湖水乡的农村普通教育之花——发展中的建阳中学(1977-目前)1980年,初、高中分别向三年制过渡。初中部已发展到9个班,高中部双轨4个班,共有学生662人,教职工40人。1985年,首届高三毕业生参加全国统考,多人考取一类本科院校。1986年有二十多人被高校录取,闵志元、张德年双双考取南京大学。1988年,八名同学考取一类本科院校,高兆军、胡祥等同学被陆、海、空等军事院校录取。1989年,周振铭同志受国家表彰,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1992年,杨沟、建东两初中并入,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当年筹建四层教学楼一幢,2100平方米。1993年中考的成绩超历史新高,初三赵德祥同学夺取全县中考状元。1994年初三女生杨红梅在放学途中因抢救落水老人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新人新事”,还荣获了首届宋庆龄奖学金。1999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是年,我校承办了江苏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男子篮球竞赛,我校代表队荣获第二名。进入21世纪,我校抢抓发展机遇,加大硬件投入,从2000年到2003年,共建成新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公寓楼、生活服务楼等五幢新楼,配备了微机房、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高考、中考成绩有了新突破。2001年,初中部被评为全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高中部获“高考质量奖”。学校被评为“盐城市安全文明校园”。2002年我校高考获全县“高考质量二等奖”,中考成绩居全县领先地位,初三王伟同学夺取了全县中考状元,学校被评为“盐城市文明单位”、“盐城市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是年,香港扬子集团总裁杨栋先生。来访并捐资助学1万美元。2003年,学校被命名为盐城市“绿色学校”、“省标教育现代化合格学校”、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被评为“盐城市教育装备工作先进集体”、“扶贫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抓住省“六有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建设的契机,修建一座水冲式厕所,一个标准的运动场和四片水泥球场,建成并完善了“校校通”工程,建成现代化的校园广播系统。学校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获县“教育工作综合奖”。中考有80名同学录取为市星级高中正取生,有4名同学被盐中录取,有2名同学中考总分列全县前10名。校长卜以楼在教科研方面成绩突出,被授予“江苏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初中部熊金春同学在中日韩三国联合举办的乐器大赛中获少年组金奖。2006年,被评定为“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 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 丁显是福建建阳人,少年聪颖,作文援笔立成。洪武十七年(1384)参加科举,以优异的成绩中举,成为举人。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 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即解元,浙江乡试第一名,也就是考举人时获得第一名)。而丁显呢?在会元中默默无闻,排名估计靠后。 同年,丁显与众会元一同参加殿试,朱元璋亲自出题考验(只要有名就能当评委,看来这事儿也是自古以来啊),丁显的发挥一般。考完后,京城就流行一首童谣:“黄练花,花练黄”。所谓黄练花,说的是会试成绩的姓氏排名,即一二三名分别为姓黄的、姓练的、姓花的,那么后半句花练黄则不难解释——殿试成绩的姓氏排名,一二三名分别为姓花的、姓练的、姓黄的。 根据这则童谣,人们一致认为,本届科举的状元非浙江高考状元花纶莫属。自以为当为榜眼的练子宁还特意作《送花状元诏许归娶》诗,为花纶提前庆祝。 事实也正朝着童谣中的预言发展,考官以初拟花纶为殿试第一名,只等朱元璋的确定。然而,在揭榜的前一天晚上,朱元璋做了个奇怪的梦,改变了这场科举的结局,也改变了丁显的命运。 朱元璋梦见殿前一巨钉,缀白丝数缕,在阳光下悠悠飘扬,显入眼帘。次日,朱元璋御览考官进呈的考生试卷,看到第一名花纶时,颇感欣慰,小小年纪文章竟写得如此出色,不过也正因为花纶年龄小,朱元璋取消了他的状元资格,将他列入二甲名单中,这也就意味着花纶连名列前三也不可能(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朱元璋继续往下看,看了许久,终于看到丁显的名字,朱元璋大喜,他认为丁显这个名字与他的梦境相合,是老天授意,于是在心中默念道:“状元就是他了!” 就这样,原本排名一百多位的丁显,在朱元璋助力下扶摇直上,被钦点为状元郎。不过,丁显成也朱元璋,败也朱元璋,后来他因直言进谏,得罪朱元璋,被流放到驯象卫十五年之久,病死任所。 丁显死后,朱元璋震惊不已,他炸雷般地吼道:“朕流放丁显,是为了磨炼他,当地武将居然不替朕好好照顾他,让他英年早逝!”可如果当初善待丁显,你朱元璋恐怕又是一番说辞了吧?驯象卫的武将们敢怒不敢言,最终全部最朱元璋治罪。
华南农业大学江苏录取
上一篇
12-28
2024浙江高考各大学分数线
下一篇
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