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high/87088.html
好好跟她说一下,毕竟你是特殊情况,你妈妈的行为有点过激了,可能她那天心情不太好吧,而且培养独立这种事情要循序渐进,慢慢来,至于痛经多吃点红枣,好好休息,好好跟妈妈说,互相都不要发脾气当孩子说“妈妈,他们欺负我!”时,妈妈这么回比直接干预更高...
好好跟她说一下,毕竟你是特殊情况,你妈妈的行为有点过激了,可能她那天心情不太好吧,而且培养独立这种事情要循序渐进,慢慢来,至于痛经多吃点红枣,好好休息,好好跟妈妈说,互相都不要发脾气当孩子说“妈妈,他们欺负我!”时,妈妈这么回比直接干预更高明1、最后一次提醒。当面跟她讲“我一直尊重您。希望您能支持我。”之类的,首先态度肯定要相当友好,甚至有点讨好。如果谈判破裂了,那么建议你敞开讲:“如果您再这样的话,我只能采取措施了。”在此提醒已经没必要再拐弯抹角了。这是爱没错,但天下没有子女乐意这样被爱。动不动就拿爱说事是种坏习惯。何况有些爱也不见得合理。但如果你母亲做出了退让,那么也希望你能理解她,不要和她产生隔阂。2、手机短信看完能删就删,书包课桌里什么东西不想被看见的就别带回家了,放学校班级,或宿舍。可以的话让你信任的科任老师、同学朋友替你保管。家长会的时候注意物品转移。家长在班上开会之前你得把东西搬到宿舍或暂放到图书角什么的。另外告诉你藏东西是好方法,但藏在家里绝不会是长久之计。最好的方法只有一个,知道它,记住它,不告诉别人,就藏在心里。3、最后提醒你要注意自己是否有什么行为会引起母亲的过度担忧,关注。高考期间妈妈和儿子陪读住,这个事真的吗 在九儿上了一个学期重新开学之后,我却依旧能收获“他们欺负我”的这样的话,我不禁质疑我提前让她上了一个学期的小小班是不是错了,是不是让她休息1-2天不上课呢?在看完《妈妈,他们欺负我》这本书之后,我释然了。 对于孩子的社交,我们总是过于焦虑,担心他们处理不好,不会分享被孤立,没有朋友被欺负,同学不理,老师不管,成为班里的孤岛,于是作为焦虑的老母亲总习惯对老师进行灵魂三问: 说实话,这些话在九儿刚入学的时候,我跟老师说过不止一次,老师却非常负责的告诉我,九儿很棒,很活跃,有很多小伙伴跟她玩,也有很要好的朋友。从老师的话中,我才知道, 原来孩子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强大,作为父母,我们的焦虑只是源自对孩子的不信任。 1我们不相信孩子的适应力。 我们不相信孩子在离开你的世界里也能适应的很好。适应力是一种很强的回弹力,多数孩子,即使遭受严重的打击,仍然具有相当好的适应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这个小 社会 ,开始他们可能对老师的批评比较敏感,但是后来,当他们对“批评”有了更多的认识之后,他们的抗打击能力开始变强了,他们不会因为一句“批评”不开心。多给孩子一点信任,把我们的焦虑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别让焦虑影响孩子的适应力。 2我们误解了友谊的力量。 所有的友谊都会起起落落,经历冲突与混乱,但是到最后,依然会回到正轨。朋友之间发生冲突很正常,姐妹花虽然有时候会成为塑料的,但最后都会回归真诚。就像《小欢喜》里面童文杰和宋倩,作为成人,尚且会因为一点矛盾暂时打翻友谊的小船,但只要情谊还在,当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友谊只会变得更深刻。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永远把孩子放在受害者的地位,一旦孩子遇到问题,就全副武装的出来阻止,而应该想方设法了解事情的全貌,学会倾听孩子的话,也倾听第三方的意见,不要以偏概全,想当然的以为自己的孩子就是被老鹰欺负的小鸡,否定孩子的友谊,让孩子的友谊失去了修复的机会。 3我们不相信孩子是正常的。 作为父母,我们一方面希望孩子是正常的,但一方面总是不断否定孩子的正常发育。 儿童心理学家DW温尼科特在她的著作《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中一段话:正常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是每天都笑眯眯的,乖乖吃饭,好好长大吗?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只要他对父母足够信任,就会不遗余力的进行各种尝试,他会打断你的几乎,会搞破坏。他以这些方式来检验自己的力量。如果我们的家庭能够经受住孩子的破坏式考验,最终他们会平静下来,安心玩耍。在此之前,考验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都是孩子正常发育的必经阶段 其实孩子的社交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了解孩子的社交规律,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数,知道该如何进行干预孩子的社交。 1、婴儿阶段(0-2岁):我喜欢一个人玩 孩子最初的社交仅限于家庭成员之间,在0-1岁这个阶段,家庭就是孩子的社交圈,这时候父母不妨多跟孩子说说话,让孩子多听一些词汇,为孩子开口说话打下基础。在2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 社会 特征是“平行 游戏 ”。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儿时,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沟通交流,只是在一起各玩儿各的 游戏 。这个时候父母没有必要强求,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就是正常的社交。 2、幼儿园阶段(3-6岁):我有了好朋友 在3-6岁这个年龄段,孩子更注重朋友,很少独立 游戏 ,爱与同龄人相处,多三三两两一起 游戏 ,这个时候他们会喜欢跟很多人一起玩,同时也有比较特别要好的朋友,所以如果可以,尽量让孩子在3岁就开始幼儿园的生活,给孩子的社交找一个好的平台,发展孩子正常的社交能力。 3、小学阶段(7-12岁):我们要一起参加夏令营 这个阶段,孩子重视朋友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能力处理朋友间的摩擦,渴望被认同,开始有意愿考虑他人的感受。他们会与伙伴们主动建立关系,热爱集体互动活动。这个时候,朋友已经成为孩子世界的中心,如果遇到朋友间的冲突,他们可能会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我们要尽量让孩子明白友谊的规律:朋友之间相处矛盾和亲密共存,当遇到冲突的时候,重要的是如何从感受出发,重建友情的亲密关系。 4、初中阶段(12-15岁):妈妈,你进门要敲门! 初中阶段,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心理段乳期”。 心理学家把少年人摆脱父母监督,成为独立人的过程称为“心理断乳期”。 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撕裂与父母在心理上的联系,他们急于自主独立,想摆脱父母的依赖与束缚,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对父母的说教比较反感,但是当遇到困难时,又非常期待父母的帮助和安慰,特别是在社交方面。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尽量让保证孩子的独立性,给足孩子一定的社交空间,减少对孩子的社交干预,当孩子出现社交问题的时候及时挺身,成为孩子的后盾。 5、高中阶段(15-18):我有点喜欢他 高中阶段异性交往明显增多,“早恋”屡见不鲜,常见有两对或三对儿恋人一起玩儿的现象。但是在高考的高压下,“早恋”被强制压下。就像《小欢喜》中的方一帆和乔英子,连个拥抱都会被父母视为早恋的症状,父母们谈“早恋”而色变。这个时候,作为父母,不应该捕风捉影,应该充分信任孩子。如果发现“早恋”已经成为事实,也请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早恋”的问题,尽量把问题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孩子们一起玩,但是当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你总会第一时间冲过去帮孩子解决问题,可是解决问题之后呢? 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有些决定,你得让孩子学着自己去做,有些责任,你得让孩子学着自己承担。现在我们来看下那些经常被父母干预社交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1孩子的社交商很弱,一遇到问题就想到父母。 当发生争执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如何去解决,而是寻求成人的帮助,这个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看起来“很成熟”,避免了纠纷,可是往远处一想,也许爸妈在他的成长里干预了太多,让他丧失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父母应该做好“袖手旁观”的准备,有些事情,你得让孩子自己来。 2孩子容易不自信。 如果父母经常干预孩子的社交,孩子无法感受到解决问题之后的快乐,便无法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会理所当然的退缩,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概念:我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干预虽然在当下保持了整体的和谐,但却非常不利于孩子的长久发展。 关于孩子的社交问题,帮还是不帮一直持有争议,帮肯定是需要帮的,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关键时刻需要父母的鼎力相助, 如何帮 才是关键, 我们的帮应该是教会孩子怎么做,而不是替他做。 在面对孩子的社交问题时,我们不妨试试这样做: 1、不要放大孩子的社交之痛。 孩子遇到社交问题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要把你曾经的社交旧痛放大,加到孩子的社交新痛之上,这样不仅会让你变得更加焦虑,也会让孩子变得不知所措。 比如,当孩子说别人都欺负我的时候,父母可能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受欺负的经历,于是无限放大孩子的感受,放大事情的严重性,粗暴的干预,跟老师谈话,对同学警告,甚至拔刀相向,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让孩子更加被孤立。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 当九儿跟我回来说,没有人跟她玩的时候,当下我也焦虑了,但我很快把焦虑释放了,而是问了一下老师她当时的情况,结果却是有点出入的:有人跟她玩,她玩的也很开心,反而是因为一些小事闹了一点小矛盾,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于是当她回来的时候,我有针对性的对她的情绪问题做了一些小调整。 孩子遭遇社交问题,父母有焦虑是正常的,关键是焦虑是否在合理可控范围内。 2、不要进行痛苦的追问,试着先共情。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别总是问孩子为什么,记住先“共情”才是关键。 理解孩子的感受有时候比你问十万个为什么更有效果。孩子需要的不是帮他们解决问题,而是一个理解他的人。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之间“代沟”都是因为缺少共情与倾听。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问“为什么”,太关注事情本身,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果我们试着先跟孩子共情,只问事实,也许孩子的叛逆就会少很多。 3、经常和孩子玩字词 游戏 。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 社会 能力》一书中,舒尔博士给出了以下几个字词来帮助孩子建立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教会孩子观察行为前后的区别,让孩子敢于解决问题。 ①是/不,相同/不同、和/或者,一些/所有,这些词汇帮孩子打通思维定式,引导孩子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④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经常跟孩子用这些词语造句,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孩子关注问题的结果。比如,之前我不会穿衣服,现在我竟然学会了如何穿衣服和如何搭配衣服更好看。 4、试着理解他人的感受。 试着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教孩子学会同理心,让孩子更好的处理问题。这里不妨试试以下3个方法: ①看图 游戏 。 当孩子在看绘本或者是看动画片的时候,你不妨在旁边多叨叨几句,中的人是什么感受?光头强被熊欺负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他为什么这么生气?不要浪费生活中的每个“教学资源”。 ②生活中多观察。 教育学家陶行知一直奉行“ 社会 即学校”的理念,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识别别人的感受。比如当看到一个小女孩哭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孩子,此刻她是什么感受,她的妈妈又是什么感受?让孩子学会识别他人的感受并理解感受。 ③讨论感受。 在教孩子识别感受之后,不妨和孩子讨论一下“感受”。比如当孩子学会分享的时候,可以跟孩子这样说: 5、寻找多种解决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有一种,就像几何问题有多种解法一样,探求多种问题的解决思路,让孩子的思维不受局限。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可以试试以下步骤: ①问题是什么?(你们现在出了什么问题) ②感受如何?(你们俩感受如何,分别是什么感觉) ③怎么办?(谁有办法让你们俩都高兴?) ④写出这些办法。(把跟孩子探讨的方法写下来,让探讨更具仪式感。) ⑤如果不管用,那么我可以试试不同的办法。(这个时候之前玩的字词 游戏 就派上用场了,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孩子思维。) ⑥告诉孩子这个就叫做分享、宽容、协调。(这就是 情感 引导中的二级反馈。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指出,当孩子做出分享,宽松、坚持的动作的时候,别忘了告诉引导“这是什么”,让孩子加深印象。) 6、引导孩子考虑后果 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做事往往欠缺对后果的考虑,就拿打架这件事来说,如果孩子考虑到打架的后果,也许就不会有打架这件事情的发生了。引导孩子考虑后果,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 3让孩子了解直接后果而不是威胁性后果 。 在进行了解后果的训练中,我们只告诉孩子事情发展的直接后果,不要用威胁性后果让孩子产生对问题的恐惧心理。 比如,如果你现在不睡觉,我就不给你买玩具了。买玩具并不是不睡觉的直接后果,而是惩罚式后果。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父母不断放手的过程。 英国的心理学家希尔维亚说过: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对于孩子的社交,作为父母,尽量以引导为主,减少对他们的干预,让孩子学会如何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成长的关键。 这样的社交干预方式是不是还不错?如果你也觉得不错,就让我们一起尝试改变吧! 我和妈妈在一起的十件小事在某些情况下,高考期间的学生可能选择在考试前几天或考试期间和家人一起居住,以便获得更好的陪伴和支持。这种陪读住的安排可能是真实存在的。这类安排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考试期间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支持,提供一种舒适和稳定的环境,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压力。然而,具体的住宿安排可能因地区和个人情况而有所不同。一些学生可能选择和家人一起住在家里或亲戚的家里,而另一些学生可能选择在临近考点的酒店或租房居住。这种安排往往是个人或家庭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做出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考试期间的住宿安排应遵守考试规定和相关规定,以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诚信性。学生和家长在进行住宿安排时应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避免违反任何考试规则。最准确和具体的信息应该咨询当地的教育部门或学校有关高考的规定和安排。家史——我妈妈 岁暮到家 [ 清 ]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 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 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 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译文: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劳动节期间,我放假回去玩了两天,带了几件衣服回去打算把它扔在家里。临走前妈妈把那几件衣服扣子缝好,又让我带了回来。 从小到大我的衣服任何地方的改动都是我妈妈动手的,导致我现在都不会使用针线。正是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我……长成了一个巨婴。 01 五岁以前我被寄养在老家,爸妈在镇上工作,奶奶把我背在身后在田里干活。没有课的时候,爸妈会走六里地来老家看我,妈妈一来,我就会挣脱奶奶的怀抱,吮吸妈妈的母乳,吃饱喝足后我就甜甜的睡着了。也不管妈妈因没陪在我身边,而自责的眼泪。 奶奶说我很乖,小时候就不喝奶粉,只喝妈妈的奶水,一喂奶粉我就哭,别人都是一岁多就断奶了,我三岁才断奶。我忽然有一种罪恶感,想着可能就是妈妈胸小的原因吧。 四岁的时候,我天天跟着院子里比我大几岁的小伙伴们,在田里撒野地里打滚,所以每天浑身脏兮兮的,妈妈一来看我,又掉眼泪了,责怪奶奶只知道干农活,不管我,任我在乡间乱跑。 奶奶满脸怒气的看着我,我傻兮兮的看着奶奶笑。 02 五岁是上一年级的年龄了,我到了小镇和爸妈住。镇子里没有田野和小山,我只有和同学在门口玩泥巴,每到饭点的时候妈妈就来找我,拍掉我手上,脸上,和身上的泥巴,牵着我回家吃饭。 我问妈妈:“刚才听到一个姐姐说别人是色狼,妈妈,色狼是什么呀?” 妈妈说:“色狼就是有一条尾巴的大狼狗,你看到了一定要远远的躲开,知道吗?” 我重重的点头,想起老家养的有一条尾巴的大狼狗,“呀,奶奶养了一个色狼” 03 五年级,有我最黑暗也有最甜蜜的回忆,黑暗都是我妈妈教的我语文。当课堂作文写了“我的妈妈”后,我妈妈非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念我的作文,我死死捂住本子上写的“我的妈妈是个大笨蛋……”,不给她看。她扯过本子,扫了一眼,冷冷的把本子扔给我,我感觉自己没抢赢本子,受了奇耻大辱,下课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甜蜜的是在生日十岁生日那天,家人给我办了一场大的宴席,请了好多人,坐了好多桌。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大的蛋糕,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大的蛋糕,切块放在冰箱里三天都没吃完。 小时候在我眼里,妈妈既是严厉的老师也是仁爱的慈母,她有时候会对我和眉善目,给我买喜欢的东西和好玩的玩具,温声细语。有时候又对我凶神恶煞,绝对不允许我犯原则性错误,比如找别人借钱或偷拿大人的东西。 最好的事,是妈妈偶尔带我在电脑上打打游戏。 04 六年级我告别了原来的同学,到城里读书,这样方便考上城里的初中。爸妈还未在城里买房,我和表姐表弟住在外婆家。 可能是生肖相克,我和表姐经常吵架,最严重的一次是我们打起来,我摔门而去,想离家出走。到了晚上我被找到,妈妈狠狠地打了我一顿:“叫你气外婆,你看外婆担心你都担心得哭了,你竟然敢离家出走,下次再敢走我扒了你的皮……” 我大哭大叫,心里恨死我妈了。晚上睡觉,妈妈摸着我被打的地方,语重心长的告诉我:“现在我们住在你舅舅家里,不可以像在你自己家那么任性,你和表姐吵的时候你多让着她点,她是你的姐姐,要多宽容。” 我侧过身捂在被子里,想哭哭不出来。第一次知道寄人篱下的滋味,非常不好受,妈妈知道我在闹小脾气不理她,她叹一口气,想她打我的时候心里也是难受的。 0515岁,中考体育测试的时候,爸妈跟着我来到学校,看我测800米扔铅球跳远,别的小朋友都没有爸妈陪着,我很自豪。在教室的时候同学悄悄跟我说:“你爸妈好年轻啊,而且你妈妈真漂亮,爸爸也很帅。”末了再加上一句“比我爸爸都帅”。 听到同学赞美我爸妈,感觉自己像拥有其他人都没有的玩具,特别高兴,特别骄傲。 不过我回去没有告诉爸妈,怕他们也骄傲。 那时候心底有些小自私,爸妈是我的,只能我骄傲。 06 高一下学期的暑假,堂妹叫我去广东玩,妈妈始终坚持不让我去,说外面的世界很乱,怕我遇到危险,他们没有通天的本事,丢了就找不到我了。 我一直觉得父母能顶天立地,为我遮风挡雨,他们是我依靠的全部,所以我一直是一个很有安全感的人,父母在,家就在。 但是那一次我特别想出去瞧瞧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偷瞒着妈妈跑去了广东,在堂妹的工厂里打工一个月,我却像度日如年。 知道了赚钱的辛苦,我开始懂得爸妈的不容易。从小到大我所有的吃穿用都是花的我妈的钱,学费生活费都找我妈要,那时突然觉得供我长大妈妈真不容易。 每一个妈妈都是女超人,能守护着孩子长大。 07 高考时,我再次在爸妈的陪伴下进入了考场,那时候什么都不愿想了,把考试交给老天吧。 高考前三个月我很焦虑,妈妈天天晚上等我复习完陪我睡觉,我经常过了12点再回头一看,妈妈在床头困的不行,我很生气:“你要睡就睡嘛,不要等我”。 高考后,我很紧张,发挥平常只能考个普通二本,妈妈还很高兴,因为她之前一直担心我发挥失常,我觉得自己很丢脸,那么努力却一无所获。在此之前,我提什么要求爸妈都会尽量满足我,让我更好的学习,更好的成长。 我还是没成为他们的骄傲,但是父母没有哪一刻停止过爱自己的孩子。 08 19岁,在大学很少回家去看看,妈妈常常打电话问我在大学的情况,有没有开心的事可以跟她分享,我都说没有,然后听她喋喋不休重复着那几句话:“在大学里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啊,多锻炼,想吃什么自己买啊,女孩子别节约,该买新衣服的时候就买……” 我在电话这边泪如雨下,在大学里,我是真的很想省钱,打菜全打素菜,没买过什么新衣服,把剩下的钱全拿去买书和报辅导班,生活费用得比高中还少,我说:“放心吧妈妈,我好着呢”。 以前对于妈妈的唠叨我会很不耐烦,现在我都是安静的听着,知道她很想我,唯一的寄托就是能和我多说说话,知道我在大学里过的生活,就好像依然在我身边一样,能看着我长大。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母亲来说,最好的爱是常回家。 09 20岁难得回家一次,母亲想和我一起做好多事情,逛街吃饭,看**,练瑜伽,她是走在时尚前沿的母亲,永不服老,永不认输,只有对我认输,以前被我气急了会坐在一边不说话。 看到母亲鬓间新生的白发,我又泪目了,这辈子相聚太短,你陪我长大,我看着你慢慢变老,却不能好好陪着你。 我们一边害怕父母变老,又不得不看着他们变老。 10 作家周国平曾说:“ 父母在时,我们的来路是明朗的,去路因有人遮挡着所以模糊;有一天父母去了,我们的来路模糊了,去路却开始明朗。 ”毕淑敏也曾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两句话道理是一样的,父母在的时候生活多么不容易,但你知道有人在你来的地方牵挂你,他们用这辈子拼尽全力对你好,正是这样无私的爱,让这个冰冷坚硬的世界,变得温暖,柔软,给尽你安全感。万水千山走遍,归来仍是家的守候。 对了,我还有一件事忘了说: 妈妈,这辈子能当你的女儿,我是多么幸运。 文:云浅 :花瓣网我妈妈名张素兰,1935年10月16日出生,本县仁和陈向张元人。妈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我眼里,她是中国农村最典型的农村妇女的代表,勤劳、贤惠、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与人友善、这些所有赞美人的词语用在她身上都是恰如其分,亲朋好友及乡邻无人不夸。 从我记事起,每天清晨上工的哨子一响,她就带着农具出发了,收工时,都是最后一个回来,总想比别人多做点,多赚哪怕半分工分。因为爸爸是赤脚医生,不善农活,象什么挑河工、撂河泥之类苦活重活自然就落到她的头上。家里人口虽多,但大多象我们这些都是吃闲饭的,工分都是她和姐姐二人负责赚,还要喂猪打狗、操持家务、缝缝补补。每天都在忙这忙那,一刻了不得闲。 妈妈做农事是那种不要命的,又是认真过了头的那种 。记得有一年夏天正中午,我们吃过午饭早已和小伙伴跳前河里洗澡去了,妈妈却一个人去屋后的地里薅秧,由于气温太高最后倒在了秧田里,还好被一乡邻们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妈妈中暑了,我从此知道了中暑这个词。 小时候最不喜欢和妈妈一起下地干活,有时我们插秧插了好多,她见不行就将我们的全部拔掉重来。我们做事一时热度,不一会就不想做了,可她总是让我们做到大中午或一大晚才收工回家。这点我们倒是喜欢和爸爸一起下地干活,他总是马马糊糊地做完,早早收工回家,不谙世事的我们就喜欢这样。但到了家里,我们还是愿意替妈妈分担家务的。我们几个小的放学回家分工做饭,淘米的淘米、烧锅的烧锅、抱草的抱草、没有一个闲人。 在所有家务事中,我们最不喜欢抱烧火草。抱草这事也不是很重,但草堆堆得紧实,我们根本扯不动,而且我们个子小,抱草时草叶会掉进我们的衣服里,痒的难受。下雨天我们更不愿意抱草,因为下雨天草堆湿了,我们更是拽不动还湿了衣服,因此抱草这事大多妈妈和大姐包了。 妈妈难得闲下来的时间是在雨天,这时我们总是团坐在妈妈周围,妈妈衲着鞋底,哼着小调。小调都是什么“要陪送”之类,一开始我们听不懂,听多了才慢慢知道,歌词很有意思,说的是大姑娘要出嫁,向爹妈要陪嫁的东西: 正那月子姑娘要陪送, 轻轻的来到娘的房中, 叫一声爹娘你听真 …… 歌词里,一堆要陪送的东西,现实中平常如我们家的人家想也不敢想的,但歌声却陪伴着我们度过了整整一个童年,至今还能唱他几句,犹在耳畔。 雨天里,有时妈妈常在捻线。捻线是用棉花手工捻的,红色的线砣在妈妈的手里快速的旋转,一会儿一团棉花就变成了一团棉线。而每当这时,我们却总是用小手追打着红色线砣,用小手轻轻的碰它。线砣在我们的触碰下,瞬间改变了它的轨迹,我们觉得很好玩,可妈妈对于我们的调皮捣蛋却最多是轻呵二声。捻的线根据用处的不同而难度也不同,缝衣服的,一股线就可以了,而衲鞋底的却要三股,要反复捻好几次,我们那里称这种线叫三股线。三股线捻好了,就开始衲鞋底了,那个活虽然不像农活那么累人,可也不是轻松的。我们有时也让妈妈让我们来试一下,由于鞋底糊的厚实,针根本就扎不动。我们将定针狠狠的往上顶,针就是进不去,我们索性将针按在桌面上,可针还没进就听到“咯吱”一声,针断了,妈妈总是笑着骂着我们,又重新从一面红色的小纸里拿出新针,我们知趣的不玩了。那时我们才明白,一双鞋底要做完,要费妈妈多少的力气呀,那鞋底上密密麻麻的线脚分明是妈妈对家人密密麻麻的爱。 雨天里,妈妈在帮我们补衣服,那时没有换洗的衣服,我们就脱下衣服光屁股钻进了被窝,等补好了才能下床。那年头的我们都很贪玩,什么滴小球,打花片,扎钱堆,爬树钻竹园之类,只顾高兴,哪里还顾得了爱惜衣服,棉裤经常是膝盖和屁股后棉花胎外露,而妈妈总是无奈的帮我们补了又补。 老家一句谚语:“大穿新,二穿旧,三穿破而旧”。我穿补丁的衣服,一直穿到进入初中三年级,印象很是深刻。第一次穿新衣服的情景历历在目,那一年,三姐已经工作,回家时帮我买回来一件裤子,天蓝色的那种,按现在的审美一个男孩子穿这种颜色的裤子丢死人了,打死也不会穿的,可我穿上却高兴坏了。吃过饭就往学校跑,可到了班级门外,却不好意思了进门了,平时穿的那么个破样子,今天突然穿了个新裤子,好象全班同学都在看我,赶忙又从班级后门溜了进去。 妈妈也会在雨天里帮全家准备冬天的被子,缝被子时候妈妈会让我们给她帮忙。我们先把二张竹席辅在地上,然后再将白色被里子放在最下面,被胎放在中间,上面放上漂亮的被面,四周被内往上一折,然后妈妈开始缝线。而这时的我们总在还没有缝好的被子上磙来磙去,开心的要命,可妈妈就惨了,一边缝着被子,一边还生怕我们一不小心被针扎着,有时还没开始缝,刚理好的被子又被我搞乱了…… 儿时的关于妈妈的回忆总是无限甜蜜! 妈妈对于我的爱,无处不在。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记得我中考失利,妈妈、姐姐让我复读时,爸爸考虑到家里条件说什么也不同意,妈妈硬是不惜和爸爸大吵一架最终也让我如愿。每次回家她总是想着法子弄些好吃的让我吃个大饱。记得高中有次回家,妈妈因为农忙没有来得急机粮食,第二天妈妈骑着自行车将大米送到我学校,我估计那是妈妈除了回娘家外骑的最远的一次车了,我送她到校门外看着她的背影,心里有种酸酸的感觉……高考落榜回来,我知道她很失望,可她硬是一句怪罪我的话都没说。现在我也为人父,我总是学着妈妈的胸怀看待我的孩子,也算是让她的爱延续吧。 成年的关于妈妈的回忆总是充满感激与亏欠! 妈妈,普普通通一个农家妇人,从来不知道对我们说“我爱你”,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爱给我们,而妈妈的爱就是我小时候身上的一块块补丁,也就是菜汤锅里你舍不得吃的一小块油渣,也就是上学时星期天为我准备好的一袋大米还有一瓶有豆腐丁的熟咸菜,也就是我成年后从家里送往街上我小家的一蓝蓝青菜,而每当我要给她花什么小钱时她总是说:我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要…… 妈妈是个义务媒婆。 在书上但凡提到媒婆都是用反面人物面世,而妈妈却不是这样的。她做媒从不收取乡邻任何钱财,反而从家里不时的带着东西给人家。常常就连爸爸为我结婚准备的新家具她都给人家借来借去。当年有许多的新娘子发现结婚的东西是借的就不干了,闹出许多让现在的我们笑不出来的笑话。有一次一个新娘回门回来发现家里的家具全没有了,一问才知道全是借来的,不免一阵哭闹。有一次一个新娘子发现新房里的电视机是借的,说什么都不肯进门,闹到晚上快12点答应了她的要求才肯进门。进门了,喜事才算成功。做媒做到好说话的人家话好说,遇到不讲理的,一个媒做下来要跑十余次,妈妈总是不厌其烦的一次一次跑。直到顺利的将新娘子带回村为止。而每遇到他们家有什么夫妻吵嘴打架、婆媳争吵,都来找妈妈,妈妈又得忙上一阵子。由于妈妈对她带回的新娘们确实的好,那些小媳妇们和他们的男人们见面大多都尊称我妈妈为二奶奶。此时的妈妈风光的很! 小时候妈妈忙着带新娘,我们就忙着看新娘,关于看新娘子的记忆特别多特别有趣。那时候不管哪家带新娘,全村庄的小孩子全部到场。我们总是早早地吃过晚饭,早早地守在新郎家的门前,有时还往新娘子家的方向接出几里路。接到新娘我们总是齐声说一些大孩子教的混话: 新娘子红鞋子, 尿尿尿到锅台子。 新娘子红褂子, 尿尿尿到屋嘠子…… 那时我们也不懂什么意思,反正是一阵接一阵的开心的大笑。新娘子进了家门,安顿好后就会出来散小糖,每人二个,幸运的还会拿二次,拿到糖后大家就会心满意足的吃着糖回家了。那时候吃到糖果,应该和吃到肉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要幸福好多天!我因为妈妈是媒婆,大多新娘子还会额外的给上一把小糖让妈妈带回来,小时候的我比小伙伴们更有幸福感吧! 由于妈妈的出色表现,庄上的小伙子找媳妇象是被妈妈承包了, 妈妈几乎带回了整个一个村庄的大小新娘, 大的和妈妈本人差不多大,小的比我还要小,这算是妈妈的功德吧! 妈妈的晚年在乡邻眼里还是幸福的 ,妈妈一生没有一分钱存款,可儿女们没有一个对她不孝顺,儿媳们也是,姑爷们也是。她晚年得了个洋病,叫帕金森综合症。就是邓小平得的哪种,手脚震颤,到后来直接没有行为能力。这时就看出儿女多的好处了,两个姐姐成天帮着哥嫂不离左右,五妹一家也隔三差五也回来和她说说话,我们先后还请过几个阿姨专门照顾,记得妹妹有一次还买来毛绒玩具给妈妈玩,说年老了就象孩子,妈妈还真的常常抱在手里。同龄的老人们很是羡慕,说她年轻时为了孩子们吃的苦值了。 我因在外地,小生意又忙的热闹,难得回来一次,每次回来妈妈都很高兴。家里人都笑话妈妈偏心,出力的她都说不好,我这个不出力的却喜欢的不得了,我当时还一笑而过,现在想来真是无地自容了。 我欠妈妈的太多了,没法还,也还不了。 进入2012年妈妈明显不行了,常常一时糊涂一清醒,哥哥见她不行了就赶快叫大家从各个地方赶回来,可大家一回来她又清醒如初,让大家又高兴又无奈。记得有一次,我正和工人在外地干活,接到家里的电话赶快往家里赶,可一到家妈妈又和大家有说有笑,什么事没有,很是奇怪。 2012年5月13日是母亲节,我们一家人没有人通知,大家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为她过节,一个不少。一整天大家都围绕在她周围,一整天她都沉静在幸福中,尽管大多时是糊涂的。可就在那天夜里妈妈安详的离开了我们…… 从此我便记住了有个节日叫母亲节(农村人通常不过这些节日),母亲节——我们与母亲离别的日子。 周围的人总说,妈妈选的日子及儿孙们一个不少的聚在临终床前,这是善终。 妈妈走了,她把爱及兄弟姐妹和睦相亲的好家风留了下来,我们一家至今保持着互帮互爱的美好传统,谁有困难大家不用话说全力支援,谁有烦忧大家全力分担。这和妈妈是分不开的,我们感谢她。 又一个母亲节,一转眼已过七年。这几天满心全是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思念处哼首歌给您吧: 妈妈, 月亮之下, 静静的, 我想你哪…… 二零一二年五月14,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妈妈离世,享寿78岁。
江汉大学2024年拟录取
上一篇
12-24
录取分最高的重点大学
下一篇
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