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gonglue投稿,不代表升华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54sh.com/high/54870.html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检察院已公告健康猫非法集资案件嫌疑人被逮捕,警方正在全力追赃挽损。以下为具体内容:广州天河区检察院对外通报,9月30日,天河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广州大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健康猫”平台)杨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以涉嫌集资诈骗罪批准...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检察院已公告健康猫非法集资案件嫌疑人被逮捕,警方正在全力追赃挽损。以下为具体内容:广州天河区检察院对外通报,9月30日,天河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广州大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健康猫”平台)杨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以涉嫌集资诈骗罪批准逮捕。广州警方称,警方现已冻结涉案账号23个,冻结涉案资金220余万元,查封汽车1辆,扣押汽车1辆。目前,警方正加大办案力度,全力做好追赃挽损工作,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健康猫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个体育产业平台,旗下共拥有三大业务模块:为体育类人才提供的SaaS管理工具、面向C端用户的电商平台以及围绕体育产业相关的IP孵化。几年来,健康猫一直以用户线上约课,私教线下授课的模式运营,私教主要来自于全国各大体育类院校学生。但私教们几乎不上课,而是依靠自己买课刷单的方式获取平台补助。多名私教表示通过借款、信用卡、理财产品等方式投入平台几十万至几百万资金被套。2018年5月起,平台上的私教称无法提现,而健康猫则声称公司遭遇部分私教“恶意刷单骗补贴”,平台扣押了所有用户的资金,已报警处理。双方各执一词。2018年8月,广州警方通报称:依法对广州大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健康猫”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进行立案侦查。当时不少涉事用户表示除了涉嫌非法吸收居民存款,健康猫的行为更像是在涉嫌集资诈骗。扩展资料:以下为新华网此前发布警告文章:2018年8月28日,本报刊发《约课APP变疯狂刷单平台,“转型创业典型”炮制骗局——“健康猫”爆雷事件调查》后,该公司不少股东和员工辗转找到记者。他们表示,健康猫平台不仅大肆鼓励私人教练刷单冲业绩,还打着“到美国上市”的幌子连续忽悠股东投资“我的初心是带着大家一起创业,股东和员工们都很支持我。”面对“刷单风波”和“爆雷危机”,健康猫平台创始人、广州大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杨骅力8月24日上午在一场“媒体沟通会”上信誓旦旦地说。然而,3天之后,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就对该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立案侦查,并刑事拘留杨骅力等9名犯罪嫌疑人。新华每日电讯8月28日刊发《约课APP变疯狂刷单平台,“转型创业典型”炮制骗局——“健康猫”爆雷事件调查》一稿后,大象公司不少股东和员工辗转找到了本报记者。在他们的眼中,自称“体育人才创业平台”“帮运动员登上人生第二次巅峰”的健康猫平台,不仅大肆鼓励私人教练刷单冲业绩,而且打着“到美国上市”的幌子连续忽悠股东投资,如“割韭菜”般让股东们血本无归。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宏太智慧谷3号楼的大象公司办公楼入口已贴上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的封条。玻璃门上另有一份《公告》显示,大象公司、健康猫平台相关资产已被公安机关查封。这几年来,健康猫凭着股东和私教们投入的庞大资金,业务版图拓展到健身场馆、共享健身器械、保健理疗、格斗赛事、体育电商、体育综艺等领域。而随着健康猫平台被查封,这些业务基本都陷于停滞。“公司被查封之后,服务器因欠费也被关了,健康猫APP也用不了了,现在全国的共享跑步机都处于停滞状态。”一位子公司员工反映说:“很多生活馆也无法经营了,因为房租是公司交,公司一关房东就要收回店面。这些业务本身没什么问题,现在被杨骅力害惨了。”多位健康猫平台的股东和私教说,健康猫平台的刷单骗局和融资骗局损害了体育产业的声誉,给本来很有前途的全民健身产业抹上了阴影。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政策的红利让众多创业者和资本杀入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创业和投融资空前活跃,但同时也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一名私教对记者说:“我们确实认为体育产业大有可为。不少体育人全身心扎在里面,为了开设健身馆、共享健身器械跑市场拓展业务,倾尽所有支持他,结果却换来一身债。”“很多体育人现在都抬不起头了,别人会觉得我们都很傻,竟然被骗成这样。”一位3年前就开始接触健康猫的私教感慨说,他最担心的就是以后市场和民众再也不相信新兴的体育行业、健身产业了。一名离职员工认为,建立体育人创业平台的想法是好的,但从始至终健康猫都没有找到恰当的商业模式,除了靠私教刷单、投资,没有真实项目盈利,不具备造血能力。“社会上不乏这样的公司,最初像打鸡血一样热炒创投概念,拿到A轮融资之后就不了了之,健康猫事件对整个社会具有警示意义。” 新京报网-私教O2O平台健康猫涉嫌集资诈骗,7名嫌疑人被批捕新华网-复盘“健康猫”融资骗局华中师大毕业生未就业率26%,数据“刺眼”却获网友点赞近日,为了能竞选进入家委会,上海浦东某外国语小学一年级某班的几位家长,纷纷晒出“神履历”“神学历”的微信截图在朋友圈霸屏。有网友称看后被吓到,这样的竞选堪比竞选CEO,甚至称还是先不当家长了。竞选家委会缘何变成一场“名利秀”?变味的家委会,到底为谁代言?家委会竞选堪比选“CEO”“我是XX小朋友的妈妈,目前在知名外企作HRD”“我和孩子妈妈硕士,我博士期间曾担任学生会主席”“我工作于全球某投行,研究股市大数据,如果谁欺负我家孩子,孩子他爸会把你的股票砸到跌停,包括茅台”……翻看这些简历,家长们都在使尽浑身解数秀着自己的职业、学历、教育经验等,意在进入家委会的家长们,大都表示自己平时时间弹性,甚至可以随叫随到,乐意为班级做事。连日来,记者一直尝试各种方式联系涉事学校负责人均无回应。5日,记者从学校所在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拿到一份学校的书面回应。校方称,事件起因是一年级班级选举家委会,学校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家长自荐和他荐,集体酝酿表决选举的方式产生。校方表示采用选举的方式,是充分尊重家长意见,让家长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校方在书面回应中写道,由于家长对孩子教育十分重视,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了解和参与积极性比较高,所以在自荐时努力展示自己,公布了个人信息,该班级其他家长看到信息进行截屏,发在了自己和朋友组建的群里进行讨论,经过散播产生现在这个状况。有教育界人士认为,从表面上看,这样的竞选很民主,大家亮资历亮简历,拼热情表决心,由家长报名选举。但家委会不一定要高学历、社会精英,更多需要的是一份责任心和热情。如此竞选或多或少沦为“拼爹拼妈”的秀场,是家长之间资源、关系、实力的比拼。“进家委会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关照”事实上,家委会竞选成为“名利秀”并非个案。记者了解到,有些学校的家委会甚至存在一些“潜规则”。比如说,老师遇到一些学生选拔活动时,一般由家委会先“瓜分”一遍,剩下的才到班级里。有的甚至名额都在家委会里“消化”了。此外,有些学校的家委会成了学校本职工作在家长群里的延伸,家委会成员成了“第二任课老师”“助教”或“实习老师”,甚至是义工。此前某地一学校的家委会成员就被曝出在教室里看护晚自习。教育专家熊丙奇分析,当前学校的家委会大致可分为四类:“摆设家委会”“工具家委会”“变相联谊会”,以及真正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家委会,“但目前中小学家委会,前三者占了大多数。”武汉一所高中家委会成员刘女士坦言,自己是积极争取进入家委会的,班级QQ群、微信群都是自己组建的,后来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家委会会长。“如果不是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多关照,我何苦加入家委会。”刘女士说,进入家委会不难,但要想把工作做好也不容易,为了孩子,很多家长比工作还卖命。崔先生是北京一所小学家委会会长。在他看来,现在家委会不少都成了为学校、为老师服务的组织,根本起不到监督学校、老师的作用,最多是对食堂提提意见,学校也不欢迎家长对课程、教材方面提意见。异化的家委会该如何回归本位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学校组织家长,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出能代表全体家长意愿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教育界人士认为,家委会的异化,是不正常家校关系的体现。而这类不正常源于两个极端,一个是家校之间缺乏互动,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生活漠不关心,另一个则是家长过度关心。“异化的背后是家长对孩子升学的焦虑。”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认为,家长们拼命挤进家委会就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孩子高看一眼,多些关照,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孩子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家长层次和家庭条件的比拼。北京史家小学德育主任李娟说,家委会应该是家长教师协会,家委会的组织要注意规范性,学校也要引导其发挥作用,而不应该成为帮老师做事、打扫卫生、收班费的“打杂会”。他们建议,家委会的组成比较适合代表制度,切忌成为学校的附庸和畸形延伸。 华中师大毕业生未就业率26%,数据“刺眼”却获网友点赞 华中师大毕业生未就业率26%,数据“刺眼”却获网友点赞,近期,各大高校陆续公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华中师大毕业生未就业率26%,数据“刺眼”却获网友点赞。华中师大毕业生未就业率26%,数据“刺眼”却获网友点赞1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引发热议。其数据显示,该校2021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378%,未就业率为2622%。这一数据与人们印象中高达95%的就业率有一定差距,却得到不少网友的点赞良心。 对此,教育领域专家指出,真实的就业数据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能作为调整学校教育教学、专业设置的依据。同时,一毕业就统计相关数据,忽视了学生找工作的过程,毕业后半年或一年的就业情况或许更符合实际。 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五年低于90% “慢就业”现象明显 2021年12月底,华中师范大学公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下次“就业报告”)。该《就业报告》显示,该校2021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905%(以下简称“毕业去向落实率”)。 其中,2021届本科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378%,研究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489%。 这并非该项数据第一次低于90%。红星新闻记者查询华中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报告发现,该校毕业生的近五年毕业去向落实率均低于90%。报告显示,2016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8286%,之后持续走低,在2020届降到最低,为7265%,在2021届时回升至7905%。 记者注意到,实际上,毕业去向落实率并不等同于毕业生和企业、事业单位等直接签约工作。 根据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与核查工作的通知》,从2021届毕业生起,“就业率”改为“毕业去向落实率”,其计算包含了毕业生的协议和合同就业率、创业率、灵活就业率和升学率。 其中,协议和合同就业包括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应征义务兵、科研助理/管理助理、国家基层项目和地方基层项目;灵活就业包括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和自由职业;升学包括国内升学和出国、出境;未就业包括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和待就业。 在2021届《就业报告》中,华中师范大学对上述条目分别列出更具体的数据。其中21届本科生协议和合同就业率为4742%,未就业率为2793%;而研究生的协议和合同就业率为7814%,未就业率为1511%。 《就业报告》认为,高校毕业生体量持续增加、就业形势、学校和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仍需提升、学生就业规划不清晰、新冠疫情等等均为影响因素。 记者还注意到,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至2020年的《就业报告》都有提及毕业生就业出现明显滞后的趋势。 从2017年起,《就业报告》多次提及毕业生的“慢就业”趋势。其中,未就业的毕业生中,继续备战考研的占比较高。以2019届未就业毕业生为例,1118%正在选择就业单位,5853%继续备战考研,1912%准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招录考试,441%准备申请出国(境)深造或工作。 《就业报告》认为,“慢就业”只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短期阶段性现象,其原因在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自身评价之间存有差异,希望通过自我提升以达到更加契合就业市场的方式等。 “假就业”频现报端 专家:毕业后半年或一年数据更真实 就业率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长期以来,高校公布的就业数据注水、虚报,学生“被要求就业”的事件频频见诸报端。 根据《北京青年报》2020年7月的一则报道,曾有学校为评选“双一流”,要求毕业生以签署假协议、假合同等方式完成该校的高就业率指标。同样是2020年7月,《新华每日电讯》曾刊载题为《让辅导员代签,托熟人盖章,找淘宝办理,一些高校就业数据竟如此造假》的报道。 从这些报道中可见,“假就业”引发高校师生的普遍反感。另一方面,一些数据没那么“漂亮”的学校反而赢得了网友的包容乃至点赞。 2020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公布该院就业数据,截至当年5月25日该院本科生就业率为3517%、研究生就业率为4853%,同时该院倡议校友为毕业生就业伸出援手。公布的数据比起往年虽近乎“腰斩”,但得到网友普遍赞扬。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在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看来,就业数据事关地方教育形象和高校的直接利益,真实但“不好看”的就业数据,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若其他学校公布的就业率数据都是95%甚至100%,而一校真实公布就业率只有70%,学生、家长在报考时就会犹豫。” 熊丙奇认为,真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能作为调整学校教育教学、专业设置的依据,而虚假数据,不仅掩盖学校办学问题,还会影响决策部门对就业形势的判断。 对于就业数据的统计方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此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一毕业就统计相关数据,忽视了学生寻找合适工作的过程,应该依据就业本身的过程,在与其相适应的情况下再来统计就业率。 储朝晖还指出,只用“就业”这一方面来衡量大学价值,只会让大学变得越来越没有文化内涵,缺失应具备的其他要素。 熊丙奇同样认为,毕业后半年、一年的就业情况,更接近真实的学生就业情况,“这也要求高校把就业服务工作延伸到毕业后,利用校友网络,给毕业生就业提供持续的帮助、服务,也建立起毕业生和母校紧密联系的纽带”。华中师大毕业生未就业率26%,数据“刺眼”却获网友点赞2 近期,各大高校陆续公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其中,华中师范大学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引发热议——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未就业率分别为2622%、1519%、1395%,2021届毕业生未就业人数总体占比2095%。 华中师范大学公布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 本文均为《华中师范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截图 这些数字跟往常高校公布的动辄接近97%的毕业生就业率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却获得网友和媒体的点赞。新京报发布评论称,华中师范大学坦诚面对毕业生就业数据,走出了就业数据统计挤水分、露真容的重要一步,值得称赞,也是高校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华中师范大学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公费师范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9963%)比非师范生毕业去向落实率(7624%)高2339%、比普通师范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6677%)高3286%。从具体去向构成来看,“协议和合同就业”为发展主流,其中公费师范生占比较高(达9963%);“国内升学”为普通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第二大流向,占比分别为2195%、1510%。至于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主要为“准备升学考试”“准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公开招录考试”和“正在找工作”。 华中师范大学2021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 华中师范大学2021届毕业生未就业原因分析。 事实上,这并非华中师范大学首次发布“挤水分”的就业报告。澎湃新闻梳理该校2019年-2021年这三年的就业报告发现,往年的报告通常会有关于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两个指标,初次就业率(截至当年8月31日)和年底就业率(截至当年12月)。而初次就业率一般处于70%-80%,年底就业率达到90%左右。而2021年的就业率统计只采用了截至2021年8月31日的数据,相当于初次就业率。 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就业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9月1日,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787%,未就业率为2213%;截至2019年12月25日,年底就业率为9049%。另外,截至2020年8月31日,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5%,未就业率为2735%;2020年底就业率为8951%。华中师大毕业生未就业率26%,数据“刺眼”却获网友点赞3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引发热议。其数据显示,该校2021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378%,未就业率为2622%。这一数据与人们印象中高达95%的就业率有一定差距,却得到不少网友的点赞。 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一所大学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家长在报考时重点考量的因素。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学向来是只公布就业率的,且这一数字往往高达95%,像华中师范大学这样“自曝家丑”,将相对“刺眼”的2622%未就业率主动公之于众的确属少数。 与完美就业率如影随形的往往是“被就业”“代签三方”“扣押毕业证逼迫学生签三方协议”等等就业率数据造假行为。数据是好看了,但很多并未真正解决就业问题的毕业生因为被统计成已就业,本应获得的就业指导等服务大打折扣,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困扰,也给人社部门决策带来了误导。 华中师范大学主动公布数据着实不太好看的未就业率,之所以获得网友点赞,就在于该校主动挤干了就业数据中的“水分”,没有通过种种手段来人为提升就业率,也没有因为未就业率相对较高选择“按下不表”,而是实事求是向全社会公开真实的数据。 相较于失真的完美就业率,不完美的未就业率或许有些驳学校面子,但单纯追求面子损害的必然是广大毕业生的'权益。如果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数据上都顺利实现了就业,那又何须救济渠道介入呢。而丢掉面子观,主动承认就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却是实实在在为高校赢得里子、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明智之举。 一方面,有这“刺眼”的未就业率摆在这里,华中师范大学显然不可能高枕无忧,无论是出于主管部门的考核压力抑或高校声誉考量,都必须要千方百计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比那些统计数据一达标就对毕业生不管不顾的高校强得多。另一方面,公布未就业率也有利于借助多方力量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人社部门可以及时掌握高校在就业方面的难题进而出台相关援助举措,校友也能尽己所能帮助学弟学妹们顺利入职。 公布未就业率还有项重要的功能,就是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专业设置的依据。囿于人才市场需求有限,有些专业可能的确存在就业难问题,学校完全可以根据未就业率的大数据统计,来调整专业设置、减少招生数量等,这也是一种从源头上提升就业率的做法。 据报道,华中师大2019届未就业毕业生中,1118%正在选择就业单位,5853%继续备战考研,1912%准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招录考试,441%准备申请出国(境)深造或工作。这其实也反映出毕业生的“慢就业”趋势,类似这样的变化需要引起高校更多重视,并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 高校关注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仅需要一个实事求是的就业数据,还需要有长远眼光。当下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不少毕业生就业并不急于一时。因此,高校在统计学生就业情况时不能仅着眼于当下,还要关注毕业生未来一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变化。这既符合人才培养的长远要求,也有利于和毕业生发展出更为紧密的校友关系,为高校接下来的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注水”的毕业生就业率好看但注定不得人心,不完美的未就业率“刺眼”却可贵在真实。但愿能有更多高校效仿华中师范大学主动公布未就业率的做法,挤干毕业生就业率数据中的“水分”,少些“被就业”、多些真帮扶,让广大毕业生都能顺利找到心仪工作。